他一生做过记者、教师、编辑;他说写小说是自己“工作之余的事”,却以小说名闻遐迩;1997年,他以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荣登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他是文坛笔耕不辍的常青树,著作等身;他还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就是王火。
王火原名王洪溥,他给自己取“王火”这个笔名的寓意是“熊熊烈火烧掉旧社会”。王火原初的理想是想成为一名“为公平正义鼓与呼”的记者,因此在高中毕业后,选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后来,在“大时代走向与个人际遇”推动下,他走上了作家这条路。
王火的一生,可谓“充满变动,尝遍各种滋味”:1924年出生时,正值国内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争斗期;6岁,本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的美好,却因父母的离异而过早地体会孤独滋味;青少年时期,又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辗转流离,备尝战乱之苦;人到中年,先后遭遇“反右”“文革”,身心饱经摧残;终于熬到一切安定,怎料在救助落水小女孩时发生意外致左眼失明……“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沙粒刺入蚌腹,蚌忍受痛苦,经年累月将之淬炼成“至宝”珍珠。王火的人生经历,总让人联想起古书中关于珍珠的这个典故。
早在大学期间,王火就曾在《时事新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通讯。他还是最先前往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现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的采访报道《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时的三位死里逃生者》在当时报纸上刊出后,轰动一时。他把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见所闻进行艺术的渲染和加工,绘制出一幅史诗性的历史画卷——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他说:“如果我没有那些真实的经历,是肯定写不出这部作品的。”的确,他过往的见闻、经历都成为了他小说创作的素材:他把和妻子凌起凤的爱情故事艺术加工为电影剧本《明月天涯》;他从苦难中升华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的《九十回眸》;他把自己“亲见、亲闻或亲历”的人和事汇聚成封笔之作《东方阴影》。
在王火看来:“岁月像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但是流水不会停止,它会另外找一条道路,继续前行。而且,遇到阻力的水流,往往会迸溅出美丽的水花,具有平常所没有的动人之致。”他没有沉浸在“变动”与“各种滋味”的一己经历中自怨自艾,而是把这些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去“深刻感受社会、思考生活”。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自己的勤奋乐观和至情至性,用手中的笔,孜孜矻矻,将过往的亲身经历打磨成一颗颗熠耀文坛的“珍珠”。从“死亡中看到新生,从苦难中发现希望”,正是他所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和信念。
怀着这样的“希望、信念与理想”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王火,通过抒写自己的过往经历,审视、思考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命运和价值。他说:“在今天这现实世界中,作家应当用笔把人类团结得更紧密,反对一切不义的战争,共同来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共同去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他作品中“洋溢着的英雄主义气息,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青年一代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本期专题,不仅邀请了王火本人来追述那段既是他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历史记忆,也邀请了王凌、慕津峰、张鸣浩、计蕾等几位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王火传奇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谨以此向这位世纪老人致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