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丹晨《巴金全传》
文 蒲宏凌
一
2014年,正值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陈丹晨的《巴金全传》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事实上,早在1981年,陈丹晨就已经出版了《巴金评传》。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巴金的梦:巴金的前半生》(1994)、《天堂·炼狱·人间:〈巴金的梦〉续篇》(2000)、《巴金全传》(2003)、《走近巴金四十年》(2007)等。也就是说,《巴金全传》修订本这部近70万字的皇皇巨著,是作者30多年来潜心写作的最终成果,凝聚着作者多年来巴金研究的心血和汗水。
全书共分七编,分别以“革命的梦”、“文学的梦”、“生活的梦”、“天堂的梦”、“炼狱的梦”、“人间的梦”贯穿全文,勾勒出巴金“追梦”、“圆梦”的人生轨迹,探求了巴金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陈丹晨认为,巴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有了一个“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失”,他的一生就是在执着地追求这样的梦想的实现。因此,从“梦”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显示了作者对于巴金生平的深刻理解。“无论怎么说,巴金的这些梦的的确确表现了他对人类世界强烈痴狂的美好渴求、憧憬和希望。有时,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被移置在梦幻中来表现;有时,是因为他对生活过于理想化,执着于单纯和善良的企求。”梦里有理想和企盼,也有幻灭和失望,有迷失,也有醒悟。
回顾巴金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时代更迭,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后的一系列运动,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繁荣稳定的新世纪。可以说,巴金的一生折射着20世纪中国的历史风云。面对时代的大变乱和时局的大动荡,面对个人命运的崎岖坎坷和荆棘丛生,他内心也充满了迷茫和苦闷,孤独与痛苦,但他一以贯之的仍然是为改造社会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从对无政府主义的积极探索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从激情四溢的文学青年到德高望重的文学界领袖,他的思想、精神、性格以及作品,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范例。
“写传就是写史。”陈丹晨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他本着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对涉及巴金生平的疑难问题都做了正面回应与分析。比如,对于巴金早年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作者基于对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的理论研究,从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的翻译、著述及实践,对这条思想线索做了清晰可见的梳理,既不回避,也不淡化。又如,对于上海解放前后巴金的思想变化,作者立足巴金著译和书信,联系当时的政治局势,如实揭示了巴金“没有应邀北上去解放区”和“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还存在一定的保留”的心态,以及随着对新政权的互动和了解转而拥护新政权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二
现代传记的特点之一就是传记作者与传主关系的改变。传记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既尊重传主的主体性,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平等对待传主。正如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正是因为传记作家对传主有着深刻理解的同时,还能够保持独立的反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才能与传主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巴金全传》就是这样一部内容深厚的传记著作,陈丹晨作为一个老报人、老编辑,在占有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宏通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出发,力图“还原一个真切准确的巴金”。他说:“把巴金在这段历史中坎坷不平的经历,面对史所未有的严峻曲折的现实所发生的心态变化、灵魂浮沉、人格发展以至感情个性的扬抑……真实地描绘出来,希望借此略窥一点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侧影,进而感受一点近代中国的历史气氛,这就是笔者写作此书的初衷。”

《巴金全传》书影
巴金曾经说过:“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这句话引起了陈丹晨深刻的精神共鸣,他说:“无论对于社会历史,还是对传主巴老,我都应该采取忠实的态度,独立思考,讲真话;怎么认识,就怎么写,不掩饰,不虚夸,力求真实准确地写出巴老在这段历史中的坎坷不平的经历,心态变化,灵魂浮沉,人格发展,以及感情个性的扬抑。”在新版的“前言”中,陈丹晨再一次重申了他的写作目的:“书写巴金的一生命运,也就是探索和描绘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心灵史、思想文化史,写出他们为社会改造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让人想起罗曼·罗兰,他因为不满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理想,阻挠着政治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先后创作“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希望借助塑造健康伟大的人物形象,感召人们变革现实。他曾经写道:“《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底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曾为雪莱、拜伦、乔治·桑、雨果、巴尔扎克等著名作家立传的安德烈·莫洛亚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撰写传记,这意味着要证实自己对人的信念……对我来说,传记是反映历史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我认为,人不仅要服从于历史规律的客体,而且也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就是说,传记写作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而且也包含着传记作者对于传主的全面审视和深刻理解,抓住传主的精神实质和性格特征,激发读者对于伟大人格的景仰和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这样的传记写作理念,我们也可以联想到20世纪初叶的梁启超。当时,梁启超在变法失败之后,转向思想启蒙运动。他认为:“吾今欲极言新民为当务之急”,“然则为中国今日计,并非恃一时之贤君相而可以弭乱,亦非望蕗野一二英雄崛起而可以图成,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文学史研究相埒,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而患之?”他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同时,改革传统传记模式,“全仿西人传记之体”,并创作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宣扬伟大人格,激励民族精神。此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把西方近代传记的基本理论介绍给中国学者,他对中西传记写作比较研究之后认为,“吾国之传记,惟以传其人之人格;西方之传记,则不独传此人格而已,又传此人格进化之历史”,因此主张学习西方传记,揭示“人格进退之次第及进化之动力”,强调人格独立、意志自由。这些都给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带来深远影响。
三
《巴金全传》作为作家传记,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文学研究的性质。对于这一点,陈丹晨也有着敏锐的学术自觉,他说:“个人的传记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组成。司马迁的《史记》以至历代的史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物传记。简单地说:写传就是写史。写巴金传就是写20世纪中国历史的某个侧影。忽略或没有写出真实的历史面貌,就不能成为一部称职的传记。我在新版修订过程中,初衷不变,特别注意加强和补充这方面的叙写,把传主的心灵、思想、生活、情感和创作活动与历史环境的变迁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它需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大量材料,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自以为标新立异取胜。反之,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深远思考和对历史的潜心研究,没有对传主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索,仅仅罗列材料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传主的真面貌真性情。”
传记式批评的文学研究模式,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也承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来解释作品,这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尽管它只是“文学的外部研究”而已。实际上,作家的文学活动都是与特定的文学环境、文学思潮和作家群体等多种因素发生综合的关系,也正是在特定的文学环境中,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才能够被凸显出来。比如,陈丹晨通过史料的梳理,发现一个文学现象,即以出版社和巴金编辑的书刊为平台,“在巴金的周围不知不觉地慢慢地聚拢了一个没有旗子也无宣言、不是社团也非流派、有影无形似无却有的文学圈,巴金则是其中隐身的精神领袖”,因此明确提出巴金“文学圈”的形成和存在。仅以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时编辑的“文学丛刊”为例,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罗淑、严文井、陈荒煤、汪曾祺、黄裳、黄宗江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是经巴金之手而得以问世,短短十几年间,就有一百多种作品出版,充分展示了巴金杰出的文学判断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作家传记的传主,除了“作品的创造者”之外,他还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丰富的社会角色,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研究所能涵盖的范围。《巴金全传》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把巴金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个体,放在社会动荡、思想交锋的大背景下,进而观照这一类文化人或者知识分子的进与退、浮与沉、得与失、喜与悲、遇与不遇的曲折人生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引起读者对于社会变革、文化重建等重大历史命题的思考。比如,陈丹晨如实描写了巴金在“十七年”初期的喜悦与激动,详细叙述了之后的彷徨和矛盾、迷失和无奈,同时又充分说明了晚年巴金的严厉,甚至有些苛刻地解剖自己。“他不再唯上,也不再唯书;他从事实出发,反思历史,也反思自己;他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历史和自己。他不再迷信盲从,更不能容忍流行了几十年的假话,大话,空话……甚至到现在还在流行。”在《随想录》中,他超越了当时“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等个人苦难的诉说,提出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说:“我认为那十年浩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仅和我们有关,我看和全体人类都有关。要是它当时不在中国发生,它以后也会在别处发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讲真话”都是永不过时的重要话题。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是一本文学性的传记,也是一本普及性的学术读物。我只是想把巴金的生平、创作、思想和心灵轨迹力所能及地描述出来,把我对他的认识和理解告诉读者,尽量用平易的文字来表述,求得更多读者的接受。”这部著作既有文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也有学术的严谨性和富于见地,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作者的深情的叙述中徐徐展开,一代人的爱与恨、祸与福、欢乐与痛苦,如对目前,让人不忍释卷。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附有大量巴金的生活照片和手迹,图文并茂,更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胡仰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