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学生深刻怀念的美籍教授夏仁德
文 刘肃勇

1898年8月,夏仁德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信奉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夏仁德自幼即在宗教的熏陶下成长。1919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22年获得心理学硕士,1923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即于当年8月来到中国北平,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心理行为的学科,可以帮助人知己知彼,帮助人改进自己的行为,改进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治疗心理变态的疾病。这门课很受同学们欢迎,燕京大学800名学子,竟有150人选修了夏德仁教授的心理学课。
1925年10月,夏仁德在北平与美籍女子露易丝·埃格伯结婚成家,生育三个儿子。夏仁德先后两期在燕京大学任教长达25年,中国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让他倍感亲切热爱。
夏仁德教授很有学问,却没有教授架子,能同学生们平等讨论问题,课余还向学生们推荐十月革命书籍,在启发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时,还介绍可买得到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他还公开表明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支持全世界进步事业,他本人却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尤为难得的是,当中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处于民族危亡,举国奋起抗日救亡时刻,他同情、忠诚无私地支持燕京大学学生参与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事业,谱写了光载史册、可敬可颂的壮丽史篇。
不畏艰险支持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然袭击沈阳,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三个月即占领了全东北,再继续进攻中国华北区,致成中国华北危机,各界民众愤怒掀起抗日救亡,反击日寇入侵运动。1935年12月,北平各大、中学学生爆发了“一二·九”大游行,反对日本疯狂侵略中国。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当参加游行的燕大学生行进到北平西直门,遭到军警阻止不得前行,处于冻饿交加之际,夏仁德同雷洁琼老师一起赶到,为学生们送来食品。
“一二·九”大游行之后,抗日救亡斗争愈加深入展开,夏仁德教授打破沉默,毅然决然地站在中国学生一边,在燕京大学校务会议上,同教授们展开辩论,表明他支持学生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这对燕大学生是极大的支持与鼓舞。继此之后,夏教授竟然不顾艰险,在他的未名湖畔不算宽敞的家中,留出一个房间专供燕京大学龚普生等同学开会用,或收藏《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还留出自家后门,供为暗下随时出入。
夏仁德非常尊重和信任学生,从不打听学生具体活动事情,反倒对学生们说:“我相信你们是为国家民族的,有什么要求我能做到的,说一声就行了。”
193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要抓捕一批进步学生,陈翰伯等几个燕大学生就是躲进夏教授家中,睡在沙发和地毯上过夜,逃过魔爪。
1937年初,夏仁德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从陕北苏区访问回到北平,借用夏教授家的客厅,向20多位进步学生介绍此行见闻和撰写成的《红星照耀着中国》(日后出版的《西行漫记》)初稿,同时让学生们传看他自己拍摄的200余张照片,教育和鼓励学生们奔向陕北这一进步和革命的新天地。有的人在此之后,真的去往陕北苏区投身革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大学迁往西南大后方。燕京大学未随迁,因它是美国教会所办,日本暂时还不敢对燕京大学怎样。夏仁德在北平家中多次为并非燕大的学生精心设计,帮助他们化装逃离北平,去往抗日根据地或大后方。还特为抗日根据地收藏药品、医疗器械,以及照像器材,然后设法运往抗日根据地,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
20世纪30年代末期,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家在沦陷区的众多燕京大学学生失去经济供给,成为生活困难生,夏教授同校方领导商谈学生勤工俭学,要贫困学生参与抄写图书卡片、印刷教材、帮厨或在校园内除草等劳动,挣钱解决点生活困难。再不足时,夏教授则尽其所能,除去他一家人最低开销,余下钱全部用来救济贫困学生。夏教授为此捐助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而夏教授和他的夫人露易丝·埃格伯只能省吃俭用,吃便宜菜,穿旧衣,致营养不良。一位著名教授竟每天穿着中式旧蓝布大褂,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代步。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然袭击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军基地——珍珠港,致美军遭受重大损失,英美由此对日宣战。日军在北平随之查封燕京大学,驱逐外籍教授回国,将学生赶出校门。进步的少数教授去往抗日根据地。夏仁德教授本也想去苏区,为了帮助进步同学转移从前藏在他家里的秘密文件,又要帮助一个又一个被日军赶出校园的学生运走行李或安置到隐蔽处所,而失去走脱时机。1942年夏,夏教授先被日军软禁于北平东交民巷三官庙。
1943年3月,夏仁德教授终被投入山东潍县集中营关押。同年9月,在美国同日本交换囚犯时,夏教授被送回美国,与先前已回到美国的妻子与儿子们团聚。
这以后被日本关闭了的燕京大学,又在中国大后方的成都复校了。
抗战胜利后支持学生追求社会进步活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春,夏仁德教授从美国回到当时位于中国成都的燕京大学,随后伴随燕大复员回到北平,任教育系主任,居住在环境幽美的燕园一座小楼里。夏教授的家又成了进步同学们集会的重要据点。中共领导的地下学生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就曾多次在夏教授家中开会,或收听解放区电台广播。教授夫人埃格伯也经常为学生们看门望风,还不时地送来茶水和糖果,随之即会心地向大家微笑走开。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为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举行了万人抗议大游行。蓝眼睛、高鼻梁、头发花白、身材高大的49岁的美籍教授夏仁德,毅然挺身与燕京大学学生一起走在游行队伍中,他要求学生在他后背写上“抗议美军暴行”的标语,以实际行动支持北平学生。

侯仁之夫妇与夏仁德夫妇(1980年)
进入1948年,由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连连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也随之疯狂地迫害和镇压学生争取社会进步的运动。1948年7月5日,北平各大、中学学生举行“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游行示威,遭军警开枪打死打伤百余人,致成“七·五”血案,再激起学生更大的游行示威。7月9日,放暑假尚留在燕京大学的六七百名学生,伴同清华大学学生一起进北平城游行抗议示威。一路上夏仁德教授推着自行车跟随护送,准备随时同阻挡游行的军警交涉谈判。
1948年8月19日,北平军警发起“八·一九”大逮捕,燕京大学有30余名学生上了黑名单。当军警包围燕京大学校园,要在光天化日之下进入校园抓人之时,夏仁德教授请出燕大美籍校长陆志伟,共同与军警头目严重交涉,正告:“这是美国教会所办的大学,军警不得擅入。”迫使军警不敢进入校园,无奈只在燕大校园四周严密监视,不过也很可能再强行进入校内抓人,情况仍然极其凶险危急。中共北平地下党紧急决定必须在20日晚,将进步学生送出学校,奔往解放区。
8月20日的下半夜,集结到夏教授家里的10余名燕大学生,整装待发,夏仁德脱下皮鞋,光着袜底,不出声息地带领学生来到他家后院树林旁的墙边。学生们顺着事前已拴好的绳子,攀绳到墙上,跳出墙外,乘夜黑直奔德胜门,去往解放区。临行前,夏教授还给每个学生都分发了一份馒头块或面包片,带在身上,以防越墙后,路遇野狗时,即抛给野狗吃,免得野狗高声吠叫,引来军警。可见夏德仁教授爱护他的学生想得多么周到。
当天夜里还有两个学生没有走成,夏教授便将他们藏在燕园内偏僻的荒榛乱草丛中,供给食品和饮水。几天后用药水涂改了学生证的名字后,求请一位外籍教授送出德胜门去往解放区。至于这一批安全逃出燕大校园的学生们的路费,都是夏教授全部提供或部分支援的。
在国民党统治北平时,夏仁德教授就是如此不惧艰险,支持了燕京大学的学生们争取社会进步的诸多活动,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和爱戴。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夏仁德与他的学生们一起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夏仁德在新中国各大学院系调整前,于1950年8月,离开北京回到美国定居,终结了他两度在燕京大学执教25年的光辉历程。
关心新中国建设事业坚持中美友好
夏仁德教授回到美国后,非常关心新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壮大,一贯地积极支持中美友好关系。他不畏美国麦卡锡反动势力威胁和反华恶浪的冲击,参加了美国人民支援新中国的活动。他曾以读者来函的方式给《纽约时报》写信,揭露和谴责美国飞机轰炸解放不久的上海的罪行。1950年,美国政府悍然出兵侵占我国台湾。就此问题,新中国派遣以伍修权同志为首的代表团赴美,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控诉美国侵略罪行。这乃是新中国派遣的第一个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舞台上同当时自以为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进行了面对面的较量,震动全世界。夏仁德欣然和斯诺一起坐在大会的旁听席上,从远处鼓掌为中国代表团助威。在会下,夏仁德还有幸同中国代表团团员、他的原燕京大学学生龚普生会面,表示他非常想去新中国做客参观。由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施以封锁,不给夏仁德签证,未能如愿成行。
夏仁德教授在美国积极参加美中友好协会的众多活动,积极宣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成就,增进美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他为了新中国能够早日进入联合国和中美邦交早日实现关系正常化,更多次去到美国大学或中学,城市或乡村进行讲演,介绍新中国,并对一些人对新中国的某些误会观点和做法作了正面解释和宣传。
1973年4月,夏仁德教授得到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来到中国北京访问,旧地重游,心情特别舒畅。五一节时,在北京中山公园,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他“为中国教育了不少学生,支持了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夏仁德对此非常感动。随后,夏仁德教授在龚普生的陪同下,访问和游览了中国城市和农村,愉快地度过了一个月。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开创了新局面,夏教授无比兴奋。他听到他的学生在各个岗位上为中国建设事业奋斗的消息,深感快慰。他对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时,夏仁德列名作为美中友好协会的主人之一,参加为欢迎邓小平举办的盛大而隆重的宴会,深表对中国人民事业的发达与对中国领导人访美的祝贺与敬重。
自此之后,每当有他的原燕京大学的学生去美国开会、讲学或访问,他都会不顾年高体弱,不辞劳累,远从所住的老人休养所,去往华盛顿或纽约会面、交谈,不知疲倦地倾听中国各项事业的成就。为此,众多燕大学子提议要为他们深深敬爱的恩师夏仁德教授撰写传记。一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夏仁德教授却谢绝说:“我在中国确实经历过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我自己好像是这个伟大变革的旁观者,只为那些真正进行艰苦斗争的战士,欢呼拍手。而我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应该着重描述的是那些敢于变革,敢于创造历史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们,并不是我本人。”
1981年7月11日,夏仁德教授病逝于美国马里兰,终年83岁。
1981年9月6日上午,陈翰伯、龚普生等原燕京大学的学生100多人,在北京大学新图书馆,为夏仁德教授举行隆重肃穆的追思纪念会,会议由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雷洁琼主持。同情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争取社会进步的夏仁德教授,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永为后世敬仰。
责任编辑/胡仰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