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理性与潮汕精神——评长篇小说《平安批》的文化书写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 热度: 16430
■ 蒋述卓

揭示潮汕人海外谋生的文化价值选择

《平安批》写的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与商业现象——侨批。在潮汕方言中,“信”为“批”,到海外谋生创业的华侨不定期地通过“水客”和侨批机构等民间渠道,给家人汇出银信合一的家书,成为“番批”(侨批)。这是华侨华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济行为。侨批不仅仅是海外华侨出洋之后向家人报平安、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用银钱支持家人、支持家乡、支持国家的爱心贡献。

  小说从潮汕人郑梦梅下决心过番写起。那时他28岁,这个时候他已经娶妻生子,之所以下定决心过番是因为90岁老祖母的逼迫与希望,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治的乱局与重振家族事业的期望。他的父亲郑阿女好茶、好客、好石,聪明绝顶却游手好闲。哥哥郑复生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党,在刺杀镇压革命党的禁卫军头目爱新觉罗·良弼的行动中牺牲。家庭面临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重振家声的担子压在了硕果仅存的郑梦梅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中对“内圣”的追求通向振兴家业、治理国家和奉献社会的外部伟业。郑梦梅正是带着这种价值观过番,去探究家族突然衰落的秘密,去创业重振家族声誉。

  郑梦梅过番最初的动机之一,也是他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要到马六甲弄清他祖父一辈两兄弟被大火烧死的原因。他到的第一站是暹罗的曼谷,在那里他在万昌批局谋得了一份写番批的工作。一旦他立足下来,就利用机会去马六甲寻找线索。当他弄清祖父一辈的死因并非兄弟相残而是其他原因之后,他坦然接受,并从中汲取教训,除了不赚积恶钱、从事有害社会和百姓的事情之外,还得洁身自好。这也是他一直约束自己,不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走歪门邪道,以诚待人、以重振事业为主要目的的做人标准。

  因为他有生意头脑而且人品诚实,给万昌批局老板宋万昌提了七条改进和拓展批局的建议,被老板看重,要收他为义子,并愿意将批局的业务托付给他,让他占有万昌批局产业的六成份额,老板的两个儿子各占两成,老板自己每月拿一份批银回汕头养老。他在无法推却的情形下,接下了这副重担。在重新登记时,他只占了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并将原来公司的职工全部留下继续工作。在资金无法周转的逆势中,他通过向女儿借钱,扭转形势,不仅使批局人气大旺,还创办了以卖木瓜籽为主的万昌种子公司,成为暹罗潮商的后起之秀。这当中,有他对宋万昌的诚和义,也有他自己的勤和勇。万昌批局接纳他,让他有落脚之地,他不能忘恩负义。他同意女儿乃铿的建议——万昌批局宁可折本把旧银换成雅银,以后就只派雅银——为的就是争得一个名声,这就是以诚信创造公司的声誉。在他50岁的时候,他的生意顺风顺水,事业如日中天。除了不赚积恶钱,别的钱能赚则赚,除批局和种子公司外,还有了电灯公司、抽纱公司、女子学校、医院、钱庄。他还创办了纯公益的义庄,做善事,专门寄厝无主尸体或暂时不能入土为安的灵柩,他还租了一艘大火轮,将曼谷义山亭内有意迁回国内的灵柩和一些无主遗骨无偿迁至汕头的万昌义庄。抗战期间,侨批的水路被截断,他开辟陆路,在路上发现清迈永成批局的批脚已经死去,但留下了黄金以及信中的清单,他选择把东西带回去,还要想办法把每一封批交到收批人手里。当他回到国内,就立即去实施。这便是他敬业、守信的崇高道德。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目睹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给延安共产党做事的郑仰衡为国慨然捐躯。跟他从暹罗回国在汕头开批局的儿子郑乃诚,在经历了日本人屠杀自己的亲人和乡亲们之后,率领着狮头寨杨大目等八个人去找日本人复仇,最后在杀死38个日本人之后全部壮烈牺牲。郑乃诚也是他在暹罗一手带出来的,在关键时刻郑乃诚表现出历练的成熟,选择了舍身救国的勇敢。他对女儿郑乃铿的培养和信任,也从接受文明时代新事物新观念的角度赞同女儿的悔婚,认为早婚不利于妇女的发展,并放手让她去管理暹罗的侨批局。在抗战时开辟新批路和给国家出钱救难也都让她出主意。

展示潮汕人海外创业与奋斗拼搏的精气神

书写历史文化的长篇小说,作者持什么样的历史观去观察历史、评价历史以及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是至关重要的。在《平安批》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在海外奋斗创业的潮汕人物群像,写出了他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和具有灵活生意头脑的商业创造力,展示了他们重视人品、重视知识、敢闯敢干和勇于探索未知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作者还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独有的而又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潮汕精神。

  与郑梦梅一起在暹罗创业的乡人陈光远、林阿为、蔺采儿、陈阿端等也是潮汕人的优秀代表。抗战开始,陈光远出任“暹罗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会长,林阿为也是副会长,他们除了带头捐款之外,还用火船帮郑梦梅购买枪支弹药,运给他在国内参加了共产党游击队的父亲。在暹罗严禁与抗战沾边物资离港的情形下,当司机的潮汕人陈阿端想出了主意,先把枪支弹药装进不透水的箱子,再把箱子用锁链穿起来,挂在船尾,沉入海底,等出了港再捞上船,这就躲过了港口的检查。潮汕人的聪明智慧在爱国护乡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和体现。

  作者在小说中还刻画了一群潮汕妇女的形象,她们精明能干,既有忍耐力,也有创造力。当男人们远渡重洋出外谋生的时候,她们在家担负起了里里外外一肩挑的责任。既能下田劳作,也能在家绣花抽纱;既能操持整个家庭事务,也能在必要时接待外客和处理事务。郑梦梅的老祖母就是典型。她从30岁开始管家,亲手购置田地,建起几间大厝,还能识文断字。小说中写到,凡是从批脚送来的番批首先都要递到她的手里过目。在儿子阿女策划并指挥人烧了教堂逃走之后,当地政府派出短枪队进驻村里,她均能从容应对。短枪队带走了家里的管家,她平静地说一定会想办法把他赎回来。到了孙媳妇望枝改嫁和重孙女乃铿出花园以及出嫁的关键时刻,她将早在40年前大厝完工的时候埋下的一批黄金挖出来使用,要让家族重现高光时刻。老祖母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干聪敏、敢作敢为的言行,形象生动地演绎了在潮汕文化养育中形成的潮汕精神。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重孙女郑乃铿也是一个敢作敢为、内秀外强的潮汕少女的典型。她从后溪的郑步沥家族与前溪的郑仰衡互换而来到郑阿女家族,与前后溪的两个母亲都相处得甚好。在出嫁日被男方村里人嘲笑她脸上有黑色的胎记时,她坚持不下轿,返回家里,断然拒婚。在祖父逃走、父亲过番、曾祖母溘然辞世的时候,她毅然挑起曾祖母赋予她管家的责任,并处理得井井有条,赎回了管家,归还了男方家的彩礼,分配了曾祖母的财产,将剩下的金条换成港币,以备在汕头成立抽纱公司。她去暹罗见了她父亲之后,又借钱给父亲的批局做周转资金,并出主意帮助父亲的公司打造声誉。她在做了曼谷批局的小当家之后,生意大增,赢得了“小财神”的称号,并且在人家叫她“麻脸西施”的绰号时也坦然接受。她还建议父亲在卖木瓜的同时也卖木瓜种子,并且同时成立了万昌种子公司。她的叛逆性格和敢于创新创造的商业意识,使她成为了现代文明与商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潮汕女商人的标杆,也成为新一代潮汕人传承与发展潮汕精神的象征。

  海外侨胞的事业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打拼出来的,侨批的历史也是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平安批》将海内外潮汕人的拼搏与奋斗写得真实可信,写得复杂深刻,写得惊心动魄,写得回味无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潮汕人民塑形铸魂的标本。以创造历史的他们为主角,在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创造性的态度中书写他们的奋斗史、创业史与精神气质。这是写潮汕人,也是写潮汕精神,更是写中国精神。

融理性思考与文学书写于一炉

作为一本书写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离不开作者对潮汕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其中少不了要对潮汕文化和潮汕精神作理性的思考。如何将潮汕侨批的故事讲好,将潮汕人包括海外侨商及其文化的故事讲好,对于一个不是潮汕本地人的作者陈继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考验。

  小说在开篇就以“井”作为隐喻,将郑梦梅对井的恐惧与到底过不过番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过番的复杂心情。银溪村里大埕的那口井接纳过从番地回来的番客,他的叔公十三少跳井而亡是因为过番之后失恋就疯了。郑梦梅想象那井总是通向大海,那番客恐怕早从井底游向大海又去了番畔。而郑梦梅有一流的水性,村里人给他取了“水鬼佛”的绰号,他不怕跳井,这预示着他不会在过番中失败。中国文化中的“井”既是家园的象征,同时又是坐井观天的桎梏。井通向另外的世界,井也限制着人们的视野和思维。郑梦梅终究是在老祖母的激将下,背井离乡过番了。小说的这个隐喻很有艺术张力,它一下子就把郑梦梅推向了峰尖,他越过童年的心理障碍,认准了过番不是跳井,搭船过番对他展示的将是另一番新的世界。他不会被家乡的“井”淹死,更不会被前途未卜的商海之“井”淹死。

  小说对乡愁的刻画也有一种世界性的背景。在暹罗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过番的中国人总把他们的神庙带过去,这里面有民间的信仰,但更多的是为了一种乡愁的寄托。妈祖庙、关公庙、北帝庙、伯公庙、天后宫以及各种老爷庙,甚至还有三山国王庙,无非是在异乡的一种家乡的象征。郑梦梅到了曼谷一下船,就看见了比在汕头见过的更大更气派的妈祖庙,他跪拜下去,把全部敬意和辛酸都存放在跪拜与作揖当中,起身时早已泪流满面。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血汤,他只喝了半口,就觉得整个潮汕被连根拔起。郑梦梅还一直保持着听潮戏的爱好,哪怕是在最艰难也最感疲惫的时候,只要看一场潮戏,他就活过来了。小说中作者时不时插入一些潮戏的文本,让潮戏与当时的场景相互配合,恰切地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在曼谷,郑梦梅在喝猪血汤时,幻觉中他似乎听到潮戏《苏六娘》中的一句台词“西胪旧梦已阑珊”,等着听下一句“不堪回首金玉缘”却没有听到。这是他到异国之后第一次乡情的回望,与他刚到曼谷感到的辛酸和苦楚缠在一起,不免产生不堪回首的凄凉感。他在开辟陆上送批道路到达安南时,用看潮戏来解乏纾困,看了一出小时候就看过的老戏也是苦戏《柴房会》。莫二娘的唱词句句道尽苦情,“可叹奴,生前受尽磨折遭奸骗,冤丧异乡无人怜。莫非人间尽是亏心汉,世上难寻仗义人?哎苍天哙!待何时得吐怨人间?”他刚刚经历过的苦难尚没来得及回味,此时在异国他乡听到这出苦戏,顿时便被带入其中,沉浸到场景里去了。连背着50根大黄鱼褡裢的向导雷阿要离开,他微微有些不放心,想跟出去,但又实在舍不得放弃看戏。看潮戏,尤其是在异国看潮戏,不仅道出了只要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戏的事实,说明中国人无论迁移到哪里都会把自己的文化带到那里,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潮戏成为了家园的象征和文化的寄托。在小说中,潮汕功夫茶、潮汕猪血汤、潮汕的讲古、潮戏,乃至在曼谷的喝茶对对子,都是乡愁的体现。故乡的外溢也是文化的外溢,在世界的背景下,故乡以及它所带来的乡愁更成为海外侨胞的一种精神支撑和文化符号。

  1979年以前的华侨更多地坚持叶落归根的信念,小说中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郑梦梅与蔺采儿坐船从曼谷回到香港,在快到岸的时候,一位十多年没回家的老番客,带着番畔长大的儿子终于回到家门口了,却毫无预兆地跳海了。死在自己的家门口,似乎就是他最好的选择,郑梦梅将其归于怀乡病犯了。小说安排这个特别的情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老一辈华侨对家和故乡的依恋是植根在骨头里的。小说最后的结局是郑梦梅于1958年从曼谷回国,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帮助汕头建抗战时期沉批博物馆,最后在1977年90岁时在汕头辞世。他在外漂泊半辈子,最后也要死在自己的故乡。这虽是小说,但实际上也是大多数老华侨心中的向往。

  为了将潮汕文化的故事讲好,小说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英国人乔治,让他成为郑梦梅一出洋就遇到的好朋友,并通过他的眼光和评价来理性地审视潮汕文化包括潮汕人。乔治是剑桥大学人类学的博士生,来汕头进行人类学考察,爱上了一个当地姑娘阿桃,与其同居生子育女。他的父亲与祖父一代都是中国通,祖父是传教士,父亲和他的大伯父、二伯父曾经到中国来赚过买卖鸦片的积恶钱。因为乔治以潮汕为研究对象做他的博士论文,所以借他的口来评论潮汕人与潮汕文化,就顺理成章了。在郑梦梅第一次去暹罗的船上,乔治就以他对潮汕人是世界上最现实主义的一群人的议论赢得大家的认可,又通过大家的讲古引出他对潮汕人最想当官但又特别怕官的评价。而陈光远的“古”又引出乔治对潮汕姿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且聪明、顽强、本色,对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古”为以后作者对郑梦梅祖母以及女儿乃铿的描写作了重要的铺垫。其实这些评论都是作者对潮汕文化的理性思考,不过借一个外国人的口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说出来而已。如果作者在文本中直接插入这些评论,势必会引起争议。虽然他也是一个外乡人,但在小说中直接议论潮汕人是不合适的。

  如在郑梦梅带着乔治去马六甲寻找他的祖父一辈死因的路上,乔治在郑梦梅总是进中国寺庙跪拜之后,对潮汕人的宗教信仰作了颇有深意的评论。他评价说,北帝被一路南迁的中原人一直带到中国南方,甚至带出国到了地球的最南端马六甲,他发现,中国的中原就在流浪的途中,在远行的路上,在流浪者的心里。他们心里有两个中原,一个是地理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后者也是流浪者的中原。这说的就是作为中国人的潮汕人的中原。这便为郑梦梅们无论走到何处一旦见到故乡的文化符号都充满着浓厚的乡愁作了铺垫。乔治还由此带出中国人的忏悔方式就是捐赠,慷慨解囊,助人为乐。与洋人的忏悔只放在口头上相比,中国人的忏悔更无形,更隐蔽,也更会变成实际行动。在普吉岛见到台湾来的客栈女掌柜毛毛,乔治跟她开了男女间的玩笑,在与郑梦梅继续聊天时就说,你们潮汕人很不浪漫主义,就算娶十个老婆,也和浪漫主义无关。后来,乔治又继续议论潮汕商人在暹罗放弃政治权利,只埋头做事不谋求政治利益的传统,说这种务实性就来自潮汕人务实低调、精工细作的精神体系。潮汕人不问政治,务实低调,无技不精,种田如绣花,平安当大赚,慢慢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性格。之后郑梦梅就寻找到他祖父一辈在马六甲真正的死因——因为卖鸦片发了家,爱上一个英印混血的姑娘,而当地警察局长的儿子也喜欢这个姑娘,警察局长又是英国殖民总督的朋友,所以遭遇大火烧屋而没有得到消防的抢救。乔治先前的议论恰恰为此事作了一个注脚,郑梦梅的祖父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潮汕人一贯的做法,想要浪漫一把,但因为牵涉到政治,没有政治权利,反被政治所害。郑梦梅发达以后,就谨守潮汕人的传统,并从做义庄、善堂开始,在实际行动中助人为乐,多少也带有为祖辈忏悔的意思。

  从《平安批》对潮汕文化与潮汕精神的文学表达来看,作者融理性思考与文学书写于一炉,为地域文化的书写树立了一个典范。文学是人学,也是形象和叙事的展开之学。在用文学书写文化的时候,如何在人物塑造与文学叙事、用好艺术技巧、讲好中国故事当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相结合,是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实践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积极探索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