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年危机与中产阶级焦虑的深描——评李黎《赞美之夜》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杂志 热度: 12108
刘小波

  李黎的《赞美之夜》通过对几个中年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书写了一代人的危机与焦虑。从被描写人物的身份来看,这些人无论是印刷厂的老板、大学教授还是艺术家、导演,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底层,而是有着一个特殊称谓的群体,即中产阶级。与此同时,这群人基本都结婚生子,过上了家庭生活,步入中年。这一群体面临的不再是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好的生活品质追求以及精神层面的享乐,甚至是更多的欲望发泄。小说主要通过婚姻和情感的危机来书写这一群体的焦虑,与一般的作品进行单一危机的描摹揭示不同,《赞美之夜》通过多方面的书写对这一群体的焦虑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和深度描摹。

  小说围绕一个画家朋友的一次展览及研讨会展开,在这场会议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已婚并有一对双胞胎孩子的马竹隐与青年导演王小融发生婚外情,在画展的晚宴上被妻子当场揭穿,虽然故事的高潮只在这一天的晚宴上发生,却经历了长久的积蓄以及后续持久的爆发。小说在妻子揭发马竹隐的婚外恋情之后迅速收场,最后夫妻是否离婚,马竹隐是否能一直忍受妻子的要挟,虽然显而易见,却并没有表达出来。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是蓄谋已久,并且有好朋友牛山的助力。小说交代,马竹隐的婚姻主要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步入危机的,但是很明显,这种危机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从旁人对王小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一种原始欲望的驱使。最后王小融与马竹隐分开,但是牛山又将危机延续了下去,由此,小说将这种普遍的困境展现出来。

  小说明面上是在描写马竹隐从出轨到被揭发的过程,却一直在书写关于牛山的故事,牛山的形象十分复杂,他的性格可以说是极为矛盾的,与鲁迅笔下的封建卫道士可以相提并论,一面是道貌岸然的君子形象,一面又堆积着内心无处发泄的欲望。很难说这次帮助韩静的跟踪揭发仅仅是出于对朋友家庭的真诚维护,一开始滕鹏就调侃他“开这么快,是不是被王小融刺激的”,事实也证明他最终获得了欲望的片刻解决,表面看来与王小融纯属偶然,其实蕴含着诸多的设计与安排。

  牛山的婚姻本身也是有问题的,他对离开妻子儿女去旅行十分向往,虽然他有自己的一套关于婚姻的哲学,但是不能掩盖他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小说写他常常通过高速开车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其实就是一种逃离的表现,对速度的痴迷也是一种欲望的腾升,最后在车里面解决问题似乎又回到这一主题上。此外,他的婚姻还受到父母一直以来的干涉,尤其是面对是否还要小孩子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冲突难免。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婚姻,婚姻当事人并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而是被外界多种因素干扰。中国式婚姻关系历来都是作家笔下书写的重要母体,钱钟书的《围城》对此关系的概括可谓精炼独到。近几年,许多作品都聚焦到这一点上,透过书写婚姻关系来透析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变迁。对婚姻问题的关注是作家关注现实的直接体现,尤其是中国当前的婚姻夹杂着源于时代突变所包含的阶层地位、经济利益、生育观念等诸多因素,而由婚姻问题直接关联的其实是人在现实中的处境,以及社会大变迁对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冲击。通过“小家”来关照“大家”其实是作家在创作中对现实关注的策略。

  除了婚姻,牛山生活的其他方面小说也多有涉及,比如牛山思索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么多年一直很疑惑,当自己不在场时,父母是怎样生活的,怎么一分一秒地度过晚年,自己跟他们算是在同一个世界吗?”父母对他生了个女儿很不满意,更不满意的是一天都没有把女儿丢给他们过。这些家庭问题也都指向中国式婚姻的复杂与微妙。此外,牛山的艺术追求在小说中也有表现,他深知自己是二三流的艺术家,只能做些油画普及之类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成为一流画家的追求,并且不愿意去恶心他人,通过牛山,作者全方位揭示了一个中产阶级生活的全部,写出了人性的隐秘与复杂。滕鹏在小说中也十分有意思,他似乎洞穿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对家庭婚姻极其谙熟,却没有结婚,这样的角色也颇值得玩味。

  作家是以深度介入现实的姿态来进行书写的,他近几年的小说创作,在继承与突破、诠释与重塑文学经典的努力中,展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多元化的创作气息。作家用文学对话时代、唤醒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判断的主动探寻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激情与现实主义关照。《赞美之夜》也介入现实的多个方面,写到人物面临的多样化焦虑。比如韩静全身心扑在小孩子身上,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焦虑,将希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下一代人那里,最终却是以婚姻为代价。这种关于中产阶级的子女教育焦虑在鲁引弓的《中国教育四重奏》中有更为详尽的书写,但是形态是基本一致的。此外,牛山父母的养老问题,罗江画展上牛山格格不入的行为以及对艺术的态度、王小融先后与已婚人士发生纠葛,等等,也是小说书写的种种焦虑之一。

  《赞美之夜》题目的“赞美”延续着李黎一贯的解构主义文风和反讽的修辞策略,实际上这晚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真正值得赞美。赞美之夜所有的溢美之词是对三流艺术家最好的讽刺,作者在进行现实讽刺的同时,深层是在进行中国式伦理的探寻,无论是夫妻、父子,抑或是兄弟伦理等,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通过一群人的婚姻危机这一甚微极小的事件,来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困惑,是一种以小见大的书写形式,通过对这种困境的描写,书写了人们骨子里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对读者而言或多或少是一种警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