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农村生活的危机解读——浅析《锦江湾》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杂志 热度: 12029
■汤娜

  当代农村生活的危机解读
——浅析《锦江湾》

  ■汤娜

  《锦江湾》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他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编织了锦江湾这样一个美丽纯洁的梦。他怀念这片充满灵性与激情的原始土地,那条静静流淌的锦江哺育了淳朴善良的村民,他们身上的朴实无华是现代文明渐渐消失的静谧与安详。尽管涂春奎已经是一位作家,但是他出生到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血液中,所以当他有能力书写文字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要将他的“兄弟姐妹”融入他的创作中。“要写出新时期具有深度的农民形象,没有扎实的农民生活根基和体验很难完成。”①在作者的创作谈里,他提到他所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身边的活生生的人,他的热爱与他的责任让他用了两年时间来创作这样一部农村题材小说,他用他的亲身经历还原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所以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原始气息。

  锦江湾是一片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作者在书中多次描写到锦江湾名字的来历和锦江湾里出现的气节之事。虽然在岁月的洗礼中他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清秀和繁华,但是那种不屈的高尚气节一直充斥着锦江的每个阶段和角落。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选取了村中一位媳妇“菊萍”的视角来描绘锦江湾里发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平常。时间跨度也只有几年,但是就是这位叫“菊萍”的媳妇改变了锦江湾的命运,也改变了村里很多留守妇女的命运。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宣扬了女性主义的诞生,使女性意识在一直是男性霸权主义的社会中有了初步的觉醒。《锦江湾》中作者塑造的就是以菊萍为代表的一群农村女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她们虽然没有波伏娃书中描绘的女性独立的思想高度,但是她们用传统东方女性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男权社会的抗争——勤劳和隐忍。这是东方女性最朴素的品质,也正是她们的宽容大度成就了她们的家庭,她们的锦江湾。小说中没有明显地宣扬女性主义,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一个鲜活饱满的女性形象,却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真实朴素的一面。她们热爱生活,相夫教子,撑起了锦江湾的半边天。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留守妇女的命运,这是现代农村生活的缩影,现代文明带走了他们的丈夫和儿女,只有她们留在村子里坚持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但是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势必滋生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一个畸形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畸形村庄的问题。作者也在书中极力表现了他对于留守妇女和农村生活的危机意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一、留守妇女的生活危机

“女性虽然对人类做出了与男性相等的贡献,从物种的意义来说,女性承受了比男性更悲苦的命运,却从私有制出现以前就忍受屈从和压迫。”②留守妇女的境况也是最糟糕的一个群体,她们独立撑起农村的一片天,却在很多问题上备受歧视和压迫。比如小说中大量描绘了村中妇女在锦江边洗衣服的场景,妇女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这种不自觉的聚会形式。她们可以在洗衣服时聊天交流,甚至是开一些不太文雅的玩笑,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填补自己空虚的生活。虽然没有丈夫的陪伴,但是女人之间的聚会也是一种精神抚慰。因此,村里的女人之间也会有一种坚固甚至是依赖的友谊。她们依靠彼此打发无聊的时间,互相鼓励扶持。有些媳妇性格豪爽,在江边洗衣边便会口无遮拦,像胖嫂这样的妇女还是有一定主体价值的人,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控制力,也有反抗和挣扎。但是有些媳妇并不是这么幸运,非但不能说,连听两句也会被婆婆咒骂。这里的婆婆就是监视媳妇的工具。她们连出去和同村妇女聚会打麻将也是会被列为不守妇道的行为。

  比如文中提到的兰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不够法定结婚年龄的时候就和丈夫成了家,稀里糊涂的沦为生育工具,连续生了几个孩子。丈夫便开始出去打工挣钱,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她还是在最美好的年纪,就要独守空房,还要忍受婆婆的骄横和侮辱。婆婆始终认为兰兰出去和村里的妇女一起洗衣服就会学坏,甚至不想她出去和别人接触。这是在农村非常普遍的现象,婆婆在家看着媳妇,还要空穴来风地捏造一些是非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想象。兰兰在菊萍的养猪厂里和外派来的技术员小张,就是在这些没来由的流言蜚语里被硬凑到了一起。缺乏文化建设是当今农村落后的症结所在,留在农村的妇女、老人,或者那些不愿意外出打工的男人们,没有文化的熏陶,精神世界的空虚,便会让他们把目光都集中在最丑陋的事情上来。妇女们的性生活就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菊萍开始搞养殖业,兴建猪圈的时候,兰兰和外派技术人员小张便成为了他们的玩笑对象,流言四起让兰兰婆婆无法忍受,她虽然没有确凿证据来指责兰兰,但是流言蜚语足以让这个保守封建的婆婆无法承受,她宁愿相信流言,认定媳妇和小张有染,也不愿意自己来判断是非曲直。流言止于智者,整个村庄没有止住流言,每个人却被流言牵着鼻子走,兰兰最终选择抛夫弃子,和小张私奔这条不归路。

  长期的两地分居和精神世界的空虚导致很多留守妇女会选择和别的男人私奔。私奔、离婚的情节在书中时常提及,明远外出打工遇到的张大哥,他的妻子也是和别人私奔了。夏志明和妻子选择离婚,小张和妻子也是离婚。然而留守妇女的婚姻问题并没有因为私奔就得到解决,她们的下场也是让人无可奈何。兰兰和小张因为现实的物质原因生活不下去,选择分开,兰兰不得以重新回到锦江湾。书中没有对于兰兰私奔的行为的谴责,而是用一种中肯的方式来对待私奔的态度。她最终选择回来也是为了孩子,不说他和丈夫之间有没有感情可言,但是孩子是维系婚姻最坚实的纽带。很多留守妇女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继续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最终兰兰会不会幸福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像兰兰一样的她们需要的是一个港湾。兰兰的丈夫回来和菊萍他们一起养猪了,港湾不会走了,那一切也许就会好起来了。

二、农村生活的精神危机

传统的观念一直肯定男人在生产中的贡献,把男人外出打工的收入作为家庭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从而忽视留守妇女为家庭付出的劳动和农业劳动收入,因此女性在家庭领域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也就得不到尊重。女性的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情感上得不到认同,因此她们在劳动中无法取悦自己,也就会出现所谓的精神生活危机。留守妇女的生活危机不仅是婚姻问题导致的,更是恶劣的外部环境促成的。小说中着力刻画了村长徐得贵和刘凤春这对夫妇,他们是整部小说中最反面的角色。身为村长的徐得贵自身文化水平就有限,而且心术不正,却在妻子的帮助下成为村长。让这样的一个狡猾淫秽的人当上村长,锦江湾也一定不得安宁。小说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留守村庄中本来就男人偏少,这样就会出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局面。村长徐得贵在村里面作威作福,致使了许多人的命运悲剧。因为留守人员没有维权意识,在遇到性骚扰时只有忍气吞声,为虎作伥,这就使得留守村庄滋生了一股不良之风。

  整个村庄留下来的男性都被这种不良之风蛊惑着。胖嫂、桂香、长河老婆、菊萍等等女性都遭受过徐得贵或轻或重的侮辱。身为村长的徐得贵竟然强奸了胖嫂,让原本泼辣豪爽的胖嫂陷入了精神恐惧的深渊中。她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因为留守妇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发生了这种关乎自身清誉的事情时,留守村庄的所有矛头都会指向她,而不是男人。这就是村庄的精神危机,她们仍旧没有保护妇女的权益,而是在发生性骚扰,性侵犯这种事情时,不会同情弱者,判断的标准仍旧被最封建保守的思想控制着,指责女性不守妇道。胖嫂的丈夫长福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选择了报警,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徐得贵还是坚持说是胖嫂勾引了他。事情闹得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胖嫂和长福只有选择逃离村庄,外出打工。胖嫂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被强奸,又将自己推入了眼屎这个无赖身上,也就卷入了另外一个深渊里。她的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菊萍帮了她一把,尽管没有让徐得贵得到惩罚,但也算是给他敲了一个警钟。桂香因为没有接受徐得贵让她当会计的好意,也差点被徐得贵侵犯了。虽然徐得贵没有得逞,但是他的老婆刘凤春却让事情黑白颠倒,让桂香蒙受不白之冤,桂香也只能选择出走。

  整个村庄的精神危机都是因为贫穷,留守妇女在家劳作都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经济来源成为她们没有地位的最终原因。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程度偏低,农民的娱乐活动贫乏。“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文化建设的严重缺乏和涣散正是在改革之初就埋下了隐患。”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就开始脱节了,阅览室、文化站、广播站都已经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消失了,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在得以实施,文化建设仍旧是农村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小说中也提到了夏志明在他的村庄里投资建设了农村的综合娱乐中心,有图书馆也有活动中心。这是作者寄予锦江湾的愿望。

三、农村生活的美好蓝图

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反映了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他始终深爱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他在文中毫不吝啬地描写了锦江湾的秀丽景色,锦江清澈的水用可以用来浣洗衣服,连外来的媳妇菊萍都爱上了这里,不愿意离开。菊萍带着村里的父老乡亲开始了养殖业,使留守在村里的农民除了农忙有事可做,不仅弱化了村里的矛盾,也发展了锦江湾的经济。从锦江湾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显指出了农村美好生活的出路——发展养殖业。菊萍明远夫妇作为锦江湾文化层次较高的那类人群,他们没有选择继续在外地打工,城市的灯红酒绿尔虞我诈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也会摧毁一个人的本真,明远在城市碰壁后收到父亲的解救电话,回家开设猪场。明远外出打工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农村人进城后的孤独无助以及遭遇,张大哥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认识了自己的妻子,选择结婚生子,但是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种夫妻各自的家庭距离太远,这本来就给两人的婚姻设置了一个非常不稳定因素,加上两地分居,所以会发生悲剧。

  明远也是极度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以后他和妻子菊萍一起养猪。中间出现的种种困难他们都共同面对共同克服,这其中也不乏更先进的个体夏志明的帮助,菊萍在因为迷信被全村人赶出去之后,明远的弟弟明强撑起了这个家。明强是一个大学生,他本来可以在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家庭的变故,他选择回到家里接管哥哥嫂子的养猪场,虽然有点大材小用,但是也正是因为一个大学生的支持,才使得猪场得以继续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明强内心的挣扎,大学教育使得他已经和农村有了一定的隔阂,他们更向往城市。但是作者还是对明强这类大学生寄予了希望,期盼他们的回归来建设家乡。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作者对于农村未来发展的期望。比如夏志明选择离婚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人才建设农村,农村生活的矛盾便会少很多,那么小说中出现的许多悲剧也会少很多。当然并不是每个出去打工的人都会遭遇不好的事情,比如胖嫂一家选择做小吃来谋生,不仅成本低而且来利快,而且不用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几年之后他们便在城市扎根,可以开饭馆并且有打算开始买商品房居住了。这是夫妻二人带着孩子都出去打工,属于一个家庭的大迁徙,家庭矛盾也随之少了很多。这对于农村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代又一代农民在艰难困苦中用汗水浇灌着理想家园,一代又一代作家把笔当作犁在大地上耕耘。”④涂春奎既是农民,又是作家,他用农民的淳朴续写了锦江湾的史诗。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锦江湾都如同一个老者一样静静地观看着他的子孙繁衍发展,他无私得哺育着锦江上的每一个人,永远不会枯竭!

  注释:

  ①彭维锋:《“三农”题材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

  ②郑克鲁:《女性问题的透视与自省——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③刘丽:《人·土地·日常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文学和当代农民的精神危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学反思》,《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