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罪与罚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杂志 热度: 11489
■赵 恺

  罪与罚

  ■赵 恺

  从洁白中拷打出罪恶,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陀思妥耶夫斯基

马萨达

马萨达是以色列的一座山,它的意思是“堡垒”。

  悬崖绝壁,拔地而起,如同苍天创造在死海一侧的神秘石雕。

  平视为矩型,俯视为菱型。顶部刀削斧砍一般地平。山顶阵地长600米,最宽处168米。

  公元70年,包括老人妇女孩子在内的996名军民坚守马萨达抗拒罗马大军和沙尘风暴、严寒酷暑的联手入侵。

  引来清泉,马萨达有水。

  播种五谷,马萨达有粮。

  侵略和反侵略对峙三年。

  时间是功课。三年,防守者学会了防守,进攻者学会了进攻。

  敌人在马萨达之一侧堆垒斜坡,死亡阴险逼向山顶。

  阵地陷落前,防守者集体自尽。他们抽签选出一批战士,让战士杀死亲人和同伴,最后一人以剑自戗。

  敌人得到的是池中的水,仓中的粮,和阵地上996具战士遗体。

  最小的战士3岁,3岁的战士当是军事史上最小的战士了。

  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是不用武器。3岁战士用眼泪激励并投入保卫尊严的战斗。

  马萨达仰面苍天,把996尊灵魂托举到太阳近边。

  时至今日,一年一度,以色列国防军新兵循例在马萨达极顶宣誓入伍。

  他们的誓辞是:

  马萨达永不陷落!

禁闭

抢滩成功。

  作为尖刀部队的G艇官兵九名捐躯大海,两名负伤沙滩。

  艇长轻伤,战士重伤。重伤在额:血肉模糊,深度昏迷。艇长抱起战士,仿佛在地狱门边抱起一座山。

  一步,一步,一步,在风狂雨骤的沙石间寻找战地医院。艇长警觉:

  如果不立即治疗,战士随时可能死在他的怀抱里。

  战地医院是一座帐篷。帐篷被分隔为诊断室、手术室、药房和病房。

  天旋地转,步履蹒跚,艇长奋力掀开帐门,把战士放在室中唯一的木案上。抬头一看:空无一人!

  战士奄奄一息。

  艇长兀然大吼:军医呢?军—医—!

  吼声在小岛上磔磔回荡,仿佛突发海啸。

  门帘开处,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军医:他正在隔壁做手术。

  老军医低沉冷峻:是谁在医院高声喧哗?

  艇长立正军礼:报告军医,海军陆战队送来一名伤员。

  老军医说:我在工作。

  艇长恳求:报告军医,伤员伤势严重,性命垂危。

  老军医说:送到这里的伤员哪一个不是伤势严重,性命垂危?稍等一会儿,下一个就是他。

  说着预备转身。

  艇长一个箭步上前拦住顽强恳求:是头部中弹,他就要死去了。

  老军医低沉冷峻:请让开,我在工作!

  艇长倔然不动:请您看一眼行吗?只看一眼。

  老军医沉默不语。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秒。

  艇长突然拔出手枪对着老军医额头,用磔磔颤抖而又不容置疑的语气命令:请您只看一眼!

  面无表情,不动声色,老军医平静认真地把艇长从头到脚打量一遍。

  之后,推开手枪,走向那位头部中弹的伤员。

  十秒钟。

  老军医低沉冷峻发出命令:立即手术!

  艇长收枪退出,他和时间一道等待在风狂雨骤中。

  帐门开启。老军医走到倔立风雨巍然不动的艇长面前,低沉冷峻地说:

  伤员脱险。只是,他会头疼一些日子。说着,交给艇长一粒血迹未干的子弹头。

  接过弹头,艇长庄严军礼。他说:海军战士以大海的名义向您致敬!

  说完,他预备离去。

  老军医低沉冷峻:站住。在战场以武器胁迫军医,知道你行为的性质吗?

  艇长立正:违犯军纪,我接受军法处置。

  说着走来两名卫队官兵。

  卫队说:将军,我们等候您的命令。

  艇长一惊。

  老军医低沉冷峻:缴械禁闭。

  艇长双手缴出手枪。

  卫队对艇长说:请跟我们去军法处。

  正要离去,军医命令卫队:就地执行—面对大海,禁闭十秒钟。

  卫队不解。

  军医说:不懂吗?十秒钟就是滴答十下。

  艇长面对大海。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十秒。

  老军医低沉冷峻:解除禁闭,发还武器。

  说完,径直走回帐篷医院。

  艇长是驾着他的G艇离岛的。

  同行两位:

  一位是头部中弹的战士。

  一位是老军医正在实施手术时被艇长中断了的伤员。伤在腿部,因手术中断感染截肢。

  他,是老军医的儿子。

  行进中,艇长拿出一枚奖励给他“勇士奖章”。

  他说:战争是人类之罪,罪无荣誉。

  说完,把奖章扔进蓝色大海。

  艇长脸上半是海水,半是泪水。海水和泪水都是生命之盐。

塞班岛

在脚触沙滩之一刹,卡帕兀然昏倒。旗帜受阻,

  日出受阻,

  历史受阻:

  太平洋战争受阻于悬崖之下。

  急调海军陆战队中士卡帕。

  卡帕是塞班岛的儿子:

  海难遇险,渔妇秀子救起并收养卡帕时候,他不足一岁。

  吮着乳汁长大,秀子是哺育。

  草木沙石熟悉他,

  海鸥游鱼熟悉他。

  十岁,亲人把卡帕接回美国。

  获救于斯,离别于斯,悬崖是纪念碑。

  今天,刀枪居然杀回哺育来了。

  任务是登上悬崖,炸毁隐蔽在崖顶的日军司令部。

  除去猿猴,绝无攀沿可能。

  卡帕知道,在密如蜂窝的石穴中,有一条缝隙可上崖顶。

  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塞班岛上的居民也罕知其详。

  石隙之一段为溪涧所隐,只有潜水才能继续攀沿。

  他常在水中捉鱼。鱼在石头里,石头在他心里。

  率领五名特种兵溶进悬崖。

  鱼群扑他、蹭他、依偎他,似故人重逢。

  潜近司令部下,和敌人只隔一层石板。

  司令部灰飞烟灭,第43师团师团长斋藤义次当场毙命,司令南云忠一中将拔剑自戗。

  全岛跳崖:百姓在前,军人殿后。

  寻觅,

  期盼,

  等待:

  卡帕和他的狙击枪匍匐成石头。

  风浪走过,

  木桨走过,

  渔歌走过,

  童年走过,

  一座地狱走过。

  看到了,

  卡帕终于看到了秀子。

  瞄准镜中,

  纤毫毕现。

  还是那眼睛,

  还是那肩头,

  还是那怀抱:

  令人酸楚地支撑在木杖上。

  “妈—妈—!”

  卡帕一跃而起扑向拯救。

  呼唤如同风浪冲击岛屿。

  兀兀磔磔回旋。

  一步,

  一步,

  一步:

  他几乎奔跑了一生。

  敌人的枪响了,

  卡帕应声倒下。

  倒下,双臂拥抱母亲一般拥抱着塞班岛。在天堂和地狱的门槛上,卡帕死了。

干渴

1943年4月19日。

  柏林—奥斯维辛。

  一列闷罐列车启动在地狱门坎上。

  肩踵相接、灼热窒息,车厢里挤压着688位犹太人。

  688,柏林最后的犹太人。

  押车的党卫军军官说,柏林将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

  从年届耄耋,到嗷嗷待哺,工程师、园艺师、医生、教授:他们结构成压缩版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之一角,依倚着一位提琴家。

  舞台上如雷贯耳的提琴家。

  车厢里缄默如鱼的提琴家。

  他的被捕是在舞台上。

  正在演出,演出他毕生最为倾心的《蓝色多瑙河》。

  刚刚拉完两个乐句,河流就被刺刀切断。

  纳粹把提琴家押进这列闷罐车。

  穿着演出服,抱着他的提琴。

  他说过,提琴就是他的妻子。

  他怀抱他的妻子。

  是美被世界放逐?

  是世界被美放逐?

  与其说是移动的监狱,不如说是移动的坟墓。

  漫长的列车仿佛漫长的沙漠,驶过湖泊,驶过江河,驶过雷鸣电闪风雨如晦:

  可是没有水。

  于是收买:

  车厢的缝隙中伸出一只只手掌,手掌上托举着金币、手表、戒指、项链、宝石:一列火车仿佛一座流动的珍宝艺术展览。

  一件珍宝渴望换取一滴水,

  一滴,

  一小滴,

  只要小小一滴:

  可是没有水。

  于是逃离:

  勇敢者死于杀戮,

  孱弱者死于顺从,

  善良者死于无助。

  一条生命渴望换取一滴水,

  一滴,

  一小滴,

  只要小小一滴:

  可是没有水。

  提琴家怀抱提琴一动不动,

  他干渴。

  他干渴,

  提琴干渴,

  乐曲干渴。

  干渴是战争。

  从血肉,

  到骨骼,

  到灵魂,

  悄无声息,

  步步进击:

  直到把生命逼成石头。

  干渴中,提琴家在心里演奏他被刺刀中断了的演奏。

  多瑙河,那静静流淌在女人洁白肌肤下的蓝色血脉一般的多瑙河哦。

  叮咚,叮咚,叮咚,

  蓝色,蓝色,蓝色。

  一条琴弦一条溪涧,

  一粒音符一粒水珠。

  轰隆、轰隆,轰隆—

  列车步履轰鸣成生存权利的呐喊。

  终点,幸存者干渴成石头。

  有血有肉,

  有恨有爱,

  有歌有哭,

  一尊尊背负着十字架从耶路萨冷跋涉出来的石头哦。

  只有一人没下车:他就是那位依倚在车厢犄角里的提琴家。

  不是不下车,而是他和他的提琴都没有力量下车了。

  一片枪口对准他。

  站起身,抱着提琴,一寸一寸,步履维艰地挣扎到车厢门口。

  仿佛雕塑,他站立在他的舞台上。

  缓缓举琴,缓缓拉起他没有演奏完的《蓝色多瑙河》。

  转瞬之间,枪口仿佛地狱长出的耳朵,

  枪口在倾听美。

  扑进湖泊,

  扑进江河,

  扑进雷鸣电闪风雨如晦。

  他是海鸥,

  他是水草,

  他是游鱼。

  雨水是上帝之泪。

  他是泪滴。

  在如水梦幻中他变成石头。

  《蓝色多瑙河》如同大地之血,血液流淌净尽,

  美扑倒在干渴中。

绞索

现代死刑的极刑是绞刑。

  沉稳、坚强、敏捷、力量:

  职业要求绞刑师具有特殊秉赋。

  阿尔伯特是绞刑师。

  驰名国际的英国职业绞刑师。

  视绞杀为正义。正义惩罚罪恶。

  审慎规范,技艺精良。

  他的职业准则是:让囚犯瞬间死亡,是绞刑师的人道职责。

  一生处置过608个人。

  有过两项堪称成就的经历:

  一是创造过7.5秒处置一名死囚的世界记录。

  二是在纽伦堡绞杀过纳粹战犯。

  1945年11月20日,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审判纳粹战犯。

  宣布绞刑犯12名。

  他们当中有:

  戈林,里宾特洛甫,凯特尔……

  宣判公布,举世震撼。

  焦点之一,是由谁来行刑。

  驻德英军司令蒙哥马利元帅指定阿尔伯特。

  他说,“世界上最高效最人性的”绞刑师在英国。

  购置皮鞋,浆洗衣衫,阿尔伯特仿佛出席仪典。

  12月11日到达纽伦堡。蒙哥马利备酒洗尘。

  任务艰难而具体:一天内处决12名。

  漫长的一天。

  12个人,12次战争。

  清洗、入殓,让他们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清洗完毕,发现少了一口棺材。助手说,军需处太远,补领麻烦,干脆拖去焚烧算了。

  阿尔伯特激愤震怒。

  他说,12个人,必须12口棺材。

  死者已经付出代价,用生命偿还了罪恶。

  生是尊严,死也是尊严。我们应该维护尊严。

  给阿尔伯特致命一击的,是第608例。

  那天,隔着绞索圈的是一位姑娘。

  姑娘很年轻,才21岁。

  姑娘很美,仿佛雪莱的诗。

  姑娘的母亲,是少年阿尔伯特的邻居。

  青梅竹马,相濡以沫,人生最初的爱。

  20岁生日那天,姑娘唱了一首爱尔兰民歌《丹尼少年》。

  《丹尼少年》是姑娘母亲的最爱。

  一只白灵鸟,栖息在阿尔伯特心头。

  这位姑娘,为何被推上绞架?

  姑娘在一家酒店作美容师,一名市府官员借酒发狂企图施暴。

  坚拒不成则自卫。姑娘操起工具刀,刺穿施暴者的肝脏。

  姑娘投案。

  法院判决:防卫过当,死刑。

  终审判决。

  隔着绞索圈,姑娘灿烂地笑了。

  她问:我能唱歌吗?

  阿尔伯特点点头,热泪流成阿拉伯树胶。

  姑娘唱了《丹尼少年》:

  这是白灵鸟在用歌声送葬?

  回到家,阿尔伯特书写辞职报告。

  辞职报告只有三行:

  作为绞刑师,

  我绞死公正,

  也绞死了自己。

  那一年,

  是1957年。

耳语

—巴顿墓

  一个人一个世界。

  世界大战首先是个人之战:

  个人的品质,个人的性格,个人的尊严。

  军人墓碑是大地骨骼。

  巴顿将军墓骇世惊俗。

  他的誓言:军人该战死最后疆场。

  他的遗言:死后与麾下葬于一处。

  墓园在卢森堡哈姆小镇森林一侧。

  以弹坑作墓穴,和捐躯者生死相依。

  二战美军公墓散布世界十四处,巴顿是唯一葬身于祖国之外的将军。

  200年西点军校,培养出3700位将军。母校只为四位铸造铜像,巴顿是其中之一。

  同盟国共同评价:巴顿是神性存在。

  隆美尔元帅深深感慨:与巴顿对垒使我一生贯穿震撼。

  战争与和平,巴顿保卫和平。

  国家与人类,巴顿敬畏人类。

  地狱与天堂,巴顿跋涉地狱。

  阿登战役是欧战的转折。

  巴斯通是阿登战役的转折。

  第101空降师被围,德军送来劝降书。

  师长麦考利夫将军大喝:放屁!于是,这封只有两个字的复电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

  巴顿解围:第三集团军赴汤蹈火、兼程日夜、长途奔袭。

  队伍中行进着巴顿将军,也行进着那位被将军抽打过钢盔的士兵。

  战场是铁砧,锻造者在战场上把怯懦锤打成无畏。

  将军发表了被风雪打湿的《巴顿演说》:

  ……二十年后坐在壁炉一边,你的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干了些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

  “啊……爷爷我当时正在路易斯安那铲牛粪呢。”恰恰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呢!”……

  一日长于百年。

  两天,一百九十二公里!

  第三集团军和101空降师里应外合吹响了集结号。

  阿登战役是拯救。

  卢森堡把巴顿尊为“解放者”。

  巴顿把指挥第三集团军视为终生荣耀。

  巴斯通是他的最后疆场,之后一切战事,只是狩猎。

  圣诞节后第四天,卢森堡建筑美军墓园。

  阵亡将士五千零七十六人。有女护士,二十三对同胞兄弟,一百零一位无名烈士。

  森林,湖泊,山坡,草坪,结构天国。

  钟楼,教堂,圣经,壁画,缠绕诗音。

  玉雕女神凝神谛听:钟声是苍天独白。

  墓碑苛酷简约:姓名,生卒时间,牺牲之战。

  巴顿将军墓碑序列与全体将士同。

  他的碑刻:

  乔治·S·巴顿第三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

  与上将并肩的是底特律人约翰·赫齐瓦恩,上等兵。

  两尊石头并肩耳语。

十字架

创造人类,人类却相互杀戮:

  上帝陷入二律背反。

  盟军进军罗马,遭遇古斯塔防线阻击。

  制高点是卡西诺山,

  卡西诺山制高点是修道院,

  修道院制高点是十字架。

  始建于529年,修道院是宗教建筑的经典。

  700件艺术瑰宝使它成为艺术之宫。

  十字架以阿尔卑斯山金丝楠木制成,穿过日月峡谷直入云天,仿佛一柱支撑人类良知的脊椎。

  德军守山,

  盟军攻山,

  作为人被置入斗兽场,

  攻守双方又都把斗兽场视作天堂。

  矛与盾在天堂内外思考。

  矛想:

  以圣地作掩体是军人的耻辱,让上帝作殉葬是战争的耻辱。

  指挥官含泪下令:

  轰平修道院,不让十字架蒙羞。

  上帝:请把我钉死在十字架上!

  盾拒绝亵渎天堂:他们仅把工事筑在修道院外。

  还把艺术藏品转移出去,让美远离战火。

  尊重爱护院长,他们劝说转移。院长婉拒:与上帝同在。

  炮响了。

  高四十五公尺、厚三十公尺的石墙在亚得里亚海的蓝色里颓然倾倒。

  修道院顶的十字架伸展双臂拥抱大地。

  废墟中走出二十世纪的《出埃及记》:

  上帝背负战场,

  天堂背负地狱。

  七十六岁的老院长背负着十字架,

  修道士列队行走于峭壁仿佛贴着耶路撒冷哭墙。

  天地之间双方将士虔敬起立,他们以宗教仪典护送十字架。

  四个月,

  太阳被击成残片。

  悼念时间,

  疗救空间。

  十字架下长出战争公墓:

  矛在左,盾在右。

  墓碑是石雕:《门》。

  一轴,

  两扇。

  一启,

  一闭。

  启闭之间,

  区别天堂地狱。

  凿迹,

  是十字架永不结痂的创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