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梦》中的菊花意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3372
木小六

  秋天似乎总能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它有收获的喜悦,也有萧瑟的凄凉;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炫彩,也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感伤。而菊花,作为不与群芳竞春意,只愿盛开在秋天的花朵,它既有傲然独艳的绚丽色彩,又融合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意象,被无数诗人争相咏诵。

  《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精美雅致的贵族生活细节,其中也少不了关于菊花的情节。

  菊开满园,终须一“藏”

  菊花品种繁多,色彩多样,不过最常见的还是黄色,所以菊花也常被称作黄花。这也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趣。入秋后气候微凉,天气好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此时若有满园菊花盛开,一片金灿灿的温暖色彩最能冲淡凉意,令人身心愉悦。

  《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宁国府贾敬的寿辰就是在秋天。那一天,宁国府中满园的菊花都已盛开,此时秋老虎已经离去,天气正凉爽,府中便在院子里搭了戏台,找了戏班,摆了宴席,请家人们一起庆贺。荣国府的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宝玉都去了,场面不小,只是老祖宗贾母没有到场。

  于是,宁国府的贾珍笑着解释说,虽然自己的父亲贾敬原是老祖宗的侄儿,本不敢为着过生辰就请老人家,只是因为这时候天气和景致都好,才想着请老祖宗过来,看看众儿孙的热闹,散心解闷。凤姐便抢着解释说,老祖宗前一天还说要来,结果晚上嘴馋吃多了桃子,身子有些不舒服,这才来不了。

  这一次贾母无缘赏菊,书中便借凤姐儿信步观景的视角,描写宁国府园中别具韵味的景致,第一句便是“黄花满地,白柳横坡”。此时,宁、荣二府还在显赫之时,府邸里厅殿楼阁峥嵘轩峻,花园中树木山石蓊蔚洇润,曲径通幽的精巧园林里铺陈上这满园菊花的温暖色调,应和着笙簧盈耳的热络喜庆,更显贵族之家的尊荣显耀。

  只是,秋景再美,终究是面向寒冬的过渡。凤姐游园前,刚探望过病重的秦可卿,才红过眼圈,很快,她将被借调到宁国府,为这位闺密操办丧礼。凤姐游园时,又遭遇轻薄子弟贾瑞,贾瑞一见凤姐便痴心妄想,接二连三被戏弄也不醒悟,最终连性命都断送掉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秋天的盛况是收获,而收获之后最需要的是收藏。贾府赫赫扬扬地收获,却偏不懂这个最重要的“藏”字,不知低调,不愿收敛。

  所以,此时的菊花再美艳,终究还有躲不过的肃杀秋风,它将一次次裹挟寒意而来,直待大雪降落,覆盖这一片奢华,只落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落花无语,人淡如菊

  春寒料峭,终究有向暖的一天;秋霜微凉,却是向着凌厉的寒冬。菊花于秋天盛开,总有种傲斗寒霜、卓尔不群的品格,因此,菊花和梅花、兰花、竹一起,并称为“四君子”,它所承载的意象,也常常关乎人的精神境界。

  吟咏菊花的名句不少,无论是屈原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通过菊花抒发内心的情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就有一场关于菊花的诗词大会。这一回中,宝玉因父亲贾政外放,无人拘束,终于过了一段任意纵性的旷荡日子,以致自己都感到百无聊赖。这时,三妹探春发来召集帖,提议起诗社,顿时激起了宝玉和姊妹们的兴头,大家便认认真真筹备起来。第一场结了海棠社,但一众人中独缺史湘云,待宝玉催着祖母派人把湘云接来,这第二场的主题便是作菊花诗。

  以菊花为主题正好应景,但因前人之作太多,宝钗便提议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来命题,这正是要结合菊花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加入他们被菊花激发却又不局限于菊花的广泛思考。最后,宝钗和湘云一起商量着,拟定了12个题目。

  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而去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将其栽种;第三是“种菊”,栽种的菊花开了,便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对着菊花意兴有余,所以折下来插瓶赏玩;第五是“供菊”,既然供瓶里插了菊花,若不作詩吟咏,亦觉失了色彩;第六是“咏菊”,既入了诗词,便不可不入画;第七是“画菊”,要画菊便要研究菊花的特质,追问其妙在何处;第八是“问菊”,如能想出妙语阐释,便能叫人狂喜;第九是“簪菊”,诗情画意皆把玩过了,簪一朵菊花在鬓上,更显情趣。花已簪,最后以“菊影”“菊梦”“残菊”收尾,环环相扣,有始有终。

  落花无语,人淡如菊。一季的菊花只能盛开在当下,心思精巧的姑娘们却把思绪扩展开来,设置了如同前情提要和未来影响一般的无限延伸,让此时的菊花美景打破时间的限制,进入意义的空间,从而意味无穷地留存于赏菊人心中。

  对自然而言,眼前的美好注定难以长久,美景终究会变为残花,但这并不影响它带给人的美感体验会长久地存念于心。自然的景致,唯有融入赏景人的心意,才会变成有温度的存在。

  而对人来说,曾经经历的一切,都将是终其一生的滋养。菊花终会败落,但对它的审美,嵌入了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片言谁解,但诉秋心

  诗歌的美,因充满诗意的心灵而生。

  菊花诗社的氛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雅致,而是伴着赏桂花、吃螃蟹的宴席开设,雅与俗并行不悖,热热闹闹,活泼生动。每个人都在这美好的烟火气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思绪舒展,身心合一,他们写下的诗句都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技高一筹的背后,是她独一份的心灵境界。

  黛玉写了三首夺魁之作,分别是《咏菊》《问菊》《菊梦》。她所选的都是更为空灵的主题,最后由李纨评出,这三首中《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理由是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

  《咏菊》中,黛玉以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描摹了她寄人篱下的孤独处境与纤细敏感的心绪,但低落之后,她又通过一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走出了自怜自伤,显出她多思多感的性情表象背后,实则真正旷达超脱的境界格局。

  黛玉的《问菊》流露出她心底高洁的傲骨:“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只可惜,她的灵秀仙姿落在贾府的凡尘中,最终只能走向《菊梦》中“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所描摹的命运景象。

  并列第二的,是探春的《簪菊》、湘云的《对菊》和《供菊》、宝钗的《画菊》与《忆菊》。

  簪菊是现实的动作,正配现实生存能力最强的探春。她在《簪菊》一诗收尾时写下的“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体现出她性情中的傲气、豁达与自信。

  对菊和供菊虽然也是现实动作,却更接近没什么功利心的审美目的,正像此时大大咧咧享受欢乐的湘云。《对菊》的尾句是:“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供菊》的尾句是:“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湘云生来不幸,“襁褓之间父母违”,幸亏性格爽快,日子才不至于悲苦难挨。然而,日后出嫁,她还是在短暂享受与夫君郎才女貌、琴瑟和谐的幸福后,陷入更大的愁绪。到那种面对无情的命运,只能充满无力感的时刻,若她再回味此时写下的诗句,一定会惊觉,原来人生的滋味皆在其中。

  画菊与忆菊,前者虽也充满审美意趣,却终究是能留下真实画作的物质占有,这种现实功利性很符合宝钗的特征。而后者的“忆”字,无论是在当下追忆家族昔日的繁荣,还是于日后追忆此时的无忧无虑,都像极了宝钗的人生。

  《画菊》中,宝钗尚有“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的潇洒,与“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的沉稳。而到了《忆菊》中,就不可避免地有了“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的无奈愁绪,以及“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的消极安然。

  春华秋实,岁月流转,这是自然万物的命运;尽人事,听天命,此乃人间万事的无奈。菊犹如此,人何以堪?

  瓶供篱栽,淡浓神会

  无论潜藏了多少关于命运的暗示,菊花盛开,终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

  鲜花盛开,少不了要折枝插瓶,陈设在屋内,装饰点缀。探春作的《簪菊》中就有“瓶供篱栽日日忙”之句,很能说明贾府中人对插花这件雅事的喜好。

  探春和宝钗,一个锐意进取,似带刺的玫瑰;一个随分从时,如千帆阅尽般无为。这两位姑娘的屋里,都有新鮮的菊花插瓶。探春阔朗的屋内,陈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显得大气高调。宝钗的房间则如雪洞一般单调,一色玩器全无,只有案上放置着一个土定瓶,其中供着数枝菊花,显得素净简朴。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探春又和宝玉商量,要再邀一社,既给湘云还席,又邀请老太太赏菊。三姑娘真是一个情致高雅又极具行动力的现实派。宝钗不如探春明艳泼辣,也不如她有那么强烈的革新意识,但论应对现实变故的能力,在大观园的女孩子中,宝钗绝对名列前茅。

  菊花虽然风骨高洁,但绝非无用之花。它能在秋风中傲然盛开,自然不至于娇弱无能。菊花可以食用,可以当作茶饮,也可以入药,具备不可或缺的现实功用,关于菊花,屈原就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既高洁又接地气。因而,喜欢菊花的人,即便胸怀隐逸之心,若要投身现实,也不会是无能之辈。

  探春和宝钗这两个人,一个能力强,一个心态好,都是最具现实生存力的。同样是菊花,因为承载的器物不同,品种的选择不同,而被衬托出风格迥异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的奇妙意味。

  还有贾母,这位高寿且伴随贾府兴衰而尝尽荣辱的老人,从重孙媳妇熬成贾府最尊贵的长辈,她也喜欢菊花,因而每当菊花盛开,总会被晚辈们惦记着邀请赏玩。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投了贾母的缘法,被邀请留下来游览一番。第四十回中,李纨正在安排游园的事务,贾母就带着刘姥姥到了她这里。李纨忙迎上去,笑着说:“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她一面说,一面叫人捧来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还笑着招呼刘姥姥也来戴花。于是,最会凑趣的凤姐拉过刘姥姥,给她横三竖四地打扮了一头菊花。

  菊花不仅能久开不败,枯萎时也不像有些娇弱的花朵那样一瓣瓣坠落,所以素来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美誉,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想象一下,极懂生活的贾母,簪着鲜艳的红菊,那真是一抹绚丽的夕阳红,美而浓烈。

  曹雪芹通过菊花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命运,他笔下的菊花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命运虽然无常,但不同人千差万别的结局,根源终究在其心。性格未必能决定命运,但一定会深刻地影响它的走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