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穹顶之下—中国古代雾霾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8159
文/倪方六

  穹顶之下—中国古代雾霾史

  文/倪方六

“霾”这种坏天气上古时就有

谈起雾霾,得先谈“霾”字。这个字的存在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一期《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前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此字形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古文字研究者的认可,著名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即称,“郭说可从”。

  在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并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举例如下—

  《合集》13465版:“己酉卜,争贞:风隹,有霾?”

  《合集》13466版:“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

  《合集》13467版:“贞: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

  《合集》13468版:“贞:翌丁卯酒,丁霾?”

  《合集》13 4 69版:“……隹霾,有作(祸)?”

  《通纂》419版:“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亡祸?”

  卜辞中的“贞”,是负责为商王占卜的人,贞人将占得的吉凶报告给商王,作为商王决策和执行的依据。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一种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就是“坏天气”。

  如“贞: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这句话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天会出现霾吗?这雨天不会出现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

最早的“雾霾”伴乱伦而出现

甲骨文上虽然出现了“霾”一字,但并没有“雾霾”一词。那么,“雾霾”是何时出现的?

  从史书上看,在公元5世纪前后,中国史书上已有“雾霾”。北魏人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上便有“雾霾”一词,这应该是中国史书出现最早的“雾霾”。但这一“雾霾”的出现,相当不光彩。

  该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曾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一个叫白兴的人将自己的闺女当妻子,其妻子痛恨丈夫的行为,白兴知道后不但不收敛行为,反让自己的闺女把妻子当婢女使唤。时凉王张俊听到下面的报告后,下令将乱伦者在闹市当众车裂。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有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诗经》已有关于霾的记载,且“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并非现在独有。

  之所以细说此故事,是因为它与“雾霾”有关。在乱伦者被处决当月,出现了可怕的天象:四面八方昏雾蒙蒙,即“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

  乱伦在古代是相当大逆不道的行为,随之出现了天象惩罚,这才有了雾霾。显然这是迷信的说法,“雾霾”的发生与“乱伦”的出现并无因果关系,但由此可见古人对糟糕的雾霾天是相当憎恶的,视之为不吉,这与上古中国人的吉凶观是一致的。

  虽然“雾霾”一词出现并不晚,但真正为现代人熟悉,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公元2000年以前古今中国气象灾害)中,都无“雾霾”专词。

  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和危险程度完全不同。现代气象学对雾霾天气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定义和划分:含水量达90%称“雾”,低于80%称“霾”,介于两者之间的,才是“雾霾”。

  古代中国人对“霾”的划分,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旱霾”或“风霾”,水分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晋代正式给“霾”下定义

但是,上古时代的“霾”,是否就是现代所谓的雾霾?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争议颇多。

  以往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甲骨卜辞中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沙尘暴多在冬春季节的大风天出现,甲骨卜辞中的“霾”多与“雨”同时出现,显然,简单统释为“沙尘暴”是不妥的。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笔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水分(有“雨”)多的,应该是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或者说“湿霾”;与“风”一起出现的“霾”,或许更接近沙尘暴或“干霾”。

  文史古籍中,对“霾”的记载也不鲜见。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提到了“霾”,其中《邶风·终风》中有一句:“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用现代白话来说,就是大风刮起,浮尘遮天,(他)有时又柔顺地来到我跟前。这里的“霾”就是沙尘天气,这也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霾”的释义差不多:“风雨土也。”

  但是《诗经》毕竟不是史书,信史是如何记载的?最早对“霾”做出明确定义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书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从这句话来看,古人眼里的“霾”,就是天地间昏暗蒙蒙那种,像是下尘土一样,长达五天、十天以上,或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像有雨水但并不沾衣,空气中含有尘土。所谓有“尘”,就是指空气中的悬浮物质。

  晋人这一定义并不准确,但认识到了霾的危险,认为出现霾天不是好兆头,甚至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致君臣反目,破坏和谐,即所谓“天地霾,君臣乖”。

  史书上记载的气象灾害或特殊气候,都在《五行志》或《灾异志》中。但《晋书》中并没有灾害性霾天的记载,笔者检索“二十四史”发现,在唐之前各朝的气象灾害中,均不见“霾”的记载。史书上最早的霾天记载,见于《新唐书》,其中卷三十九的《五行志二》中—

  “常风”条:“(长庆)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

  “黄眚黄祥”条:“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从“昏霾”一词来看,当时的天气雾蒙蒙的,与现代的雾霾天气很接近。这两次霾天均发生在晚唐,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当时正是正月初一,皇帝是李恒(穆宗)。新年出现霾天,自然是不吉的天象,所以史书记载了下来。后者发生在公元903年,当时的皇帝是李晔(昭宗),霾天的情形与李恒时差不多。

疑似雾霾天从唐代之后增多

长庆三年(823年)发生的“昏霾”,虽然是正史上最早的带“霾”的天气记载,但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晋书》上出现了“霾”的具体定义,却没有记载这类气象事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实际上,史书上对霾的记载,并不一定出现“霾”字。如“土雾”、“阴雾”、“黄雾”、“昏雾”、“雨土”、“雨沙”、“黄风”、“黑风”等,都是疑似雾霾天。与“昏霾”类似,还有“阴霾”、“霾曀”、“霾翳”、“氛霾”、“霾晦”、“霾蒙”等词语。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将这类天气统统归类为“沙尘暴”,这是妥当的。现代气象学研究发现,雾霾是一种大气混浊现象,里面含有细微烟、尘或土粒这些PM2.5悬浮物,出现时天空呈微黄色或橘红色,古人便容易根据天色称之为“昏雾”、“黄雾”、“黄风”等。

  以唐代来说,疑似雾霾天早在中前期即已出现,如李显(中宗)当皇帝不久的景龙元年(707年),灾害性天气频发,仅史载的疑似雾霾天就有三次,分别是阴历六月庚午,陕西境内“雨土于陕州”;阴历九月四日,山西境内“黄雾昏浊”;十二月丁丑,“京师雨土”。

  而这类疑似雾霾天,从魏晋时代就较多发生了,这或许是《晋书》上第一次对“霾”予以详释的气象背景—

  《晋书·惠帝纪》: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冬十月,黄雾四塞”。

  《晋书·天文志中》: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

  《晋书·五行志下》:元帝太兴四年(321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晋书·元帝纪》: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晋书·明帝纪》: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春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乙丑,“黄雾四塞”。

  《晋书·孝武帝纪》:晋孝帝太元八年(383年),“春二月癸未,黄雾四塞”。

  《晋书·五行下》: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十月丙申溯,黄雾昏浊不雨”。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唐宋以前,中国没有出现过雾霾天气。通过上述的记载可以知道,此观点是不可靠的。只能说,在唐宋以后,中国的雾霾天开始增多,越往后越多也越严重。如《宋史·五行志五》“土”条所记灾害性天气中,带“霾”字的有13起,而在《新唐书》上仅记两起。

  霾天增加,与当时中国境内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是一致的。中国史上三次大规模森林砍伐中最大最严重的一次,即发生在唐宋间,致中国境内森林覆盖率快速下降,而大风、霾、沙尘暴这类的灾害性天气也在这一时期频发。

北京最早疑似雾霾出现在北魏

在宋以后,霾天就成为中国史家必书的灾害性天气。如《元史·五行志》便记载了不少霾天—

  太宗五年(1233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凡七昼夜”。

  大德十年(1306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

  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二年(1331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五年(1340年)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尽晦”。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到了明代,关于霾天的记载激增。《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四年(1468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荫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未,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明史·五行志三》中,约记载了32起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其中带“霾”字的达20起。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风霾四塞,日色惨白,凡五日”。

  而在清代,所谓“乾隆盛世”年间霾天最频繁。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从《清史稿·灾异志五》所记来看,康熙前后在位61年,有36年都发生了与浮尘有关的不洁空气事件,多约50起,其中带“霾”字的20起,与《明史》中所记整个朝代的总数一样多。

  而读者最为关心的,北京最早的与“霾”有关的天气发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从史书来看,北京附近最早出现带“霾”天气,是金国承安五年十月庚子(1200年12月2日),这一天有“风霾”。北京最早疑似雾霾的“昏雾”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魏书·灵征志上》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502年10月19日),这一天“幽州暴风昏雾”。更像雾霾的,则发生在金国贞元三年四月初一(1155年5月10日),中都(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

  从《明史》《清史稿》的记载看,北京霾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严重。当然,史书上带“霾”字的天气并不全是现代的雾霾,往往是比雾霾更糟糕、对古人威胁更大的沙尘暴一类灾害性天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虽有雾霾,但其颗粒物构成与现代雾霾是完全不同的,危险程度远小于现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