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胡马依北风,骁腾四蹄轻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1375
程丽君

  

  

  

  马是人类较早驯化和使用的动物,是草原民族重要的伙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力,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动力。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马具更是战争中战胜敌人的法宝。可以说,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的驯化和管理是各国学者都在研究的课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根据乌克兰一处约公元前4000年的遗址中一匹雄马牙齿的磨损程度判定这是一匹经过驯化的马,遗憾的是,不久,又证实该测定结果是错的,真实的年代要晚很多。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哈萨克斯坦一处距今约5500年的波泰遗址中发现了马被驯化的证据,还得出了波泰人已开始食用马奶的结论。虽然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看起来人们离这一谜底越来越近了。

  中国马的起源问题在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西来说”,认为中国马来自西方,甚至认为来源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从甘青地区向东进入,一条是从蒙古草原南下到达的。另一种观点是“本土说”,认为中国马的驯化就是在本土完成的。商周以前的不少遗址中虽然有零星的马骨出土,但是单纯用马骨作为马被驯化的证据是不全面的。目前认为殷墟中的马是被驯化了的,但是此时马已大量出现,且伴随有马车,显然不是马被驯化的初期了。

  秦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治和对匈奴、羌族军事斗争的需要,致力于甘肃地区政治、经济和边防的开发,此时这一地区的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畜牧业居于全国前列,赢得了“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美誉。从西方引进的苜蓿种植技术、汗血宝马等都为中国马提高品种质量、增强军事力量创造了条件。汉武帝时,皇室和整个社会都形成了爱马、骑马的风尚,汉武帝还写了《天马歌》表达对天马的渴望。幸运的是,甘肃出土的汉代铜马、木马使我们得以一窥“天马”的影子。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堪称马中翘楚。它双目炯炯,鼻孔张开,颈、胸部肌肉厚实,身体、臀部浑圆结实,四腿修长有力。它的造型最富创造力:一匹奔驰的骏马在瞬间停留于一只飞鸟之上,这一瞬间便是天马在人们心中的永恒。和铜奔马同时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颇有气势。最前面是15个执矛、执戟的武士开道护卫,斧车、轺车引领主人,中间是主人的主骑,紧随其后的是4匹从骑,接下来是家眷乘坐的3辆輂车,最后是运载辎重的3辆辎车,还有一辆牛车排在队尾。每车都有驾车的驭奴,家眷的车辆则有奴或婢在车旁跟随。整个队伍中主骑体形最大,其余的马大小相近。马的整体形象都是昂首张口作嘶鸣状,脖颈粗壮,身体厚实,马腿有力,四蹄阔大,头顶的鬃毛和马尾还做了装饰。马背上有鞍、鞯,有的还装饰有云气纹等图案,个别还有辔、勒等。马与武士的比例也很协调。先按不同部位分铸,然后再焊接或铆连,正如书中所说“一器而群工致巧”,充分展示了汉代工匠的智慧与技巧。

  唐代政治一统,经济发达,疆域辽阔,文化先进,是继汉以后又一个昌盛的时代,还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与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的活跃与繁荣。由于军事、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对马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唐代初期,政府拥有的马匹数量很大,仅从贞观到麟德二年(665年),就达到70.6万匹,可谓“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留存至今的绘画、雕塑、石刻、墓葬器物中,马的形象随处可见,尤以唐三彩为最。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表面施黄、绿、白、蓝、赭、紫等多种釉色,而以黄、绿、白色为主,俗称“唐三彩”。唐三彩虽属陶器,但又与一般的低温釉陶不同。从原料上看,它的胎体是用制作瓷器的高岭土制成,而非一般的陶土。在釉色上,它利用铁、铜、钴、锰等氧化金属做呈色剂涂抹在胎面上,经煅烧后呈现各种色彩。从烧造工艺上看,它是经两次煅烧而成,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素烧,然后将焙烧过的素胎进行冷却,用釉料在器物的胎面按设计方案巧妙地搭配起来,再经过约900℃的温度烧制而成。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种颜色出现层次的浓淡或巧妙地交织浸润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唐三彩的工艺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陶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藤编器的传统造型、装饰和丝绸织物纹样的种种因素,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备受人们的喜爱。甘肃是除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外的少数出土唐三彩的几个地区之一,其中又以秦安县叶家堡唐墓所出三彩最为精美。这件三彩牵马俑由一人一马组合而成,马高76厘米,通体施深黄釉,四蹄处见绿釉;马的头较小,颈长而粗,肌肉清晰有力,体态神俊矫健;马嘴微张,低头偏向牵马者,四腿结实有力,四蹄踩于踏板上。牵马俑高73厘米,全身施深黄釉,头部为白色,光头,只在前信蓄刘海;双目圆睁,鼻翼张开,上唇及颌下有须;上穿紧袖圆领长袍,下身着裤,脚蹬皮靴,两脚微分,踩在踏板上,双手紧握,曲臂作牵马状。从发型及衣着来看,牵马人显然不是汉人,但其相貌又与高鼻深目的白色人种不同。史载回纥装为紧身,衣袖、腰身较窄,左衽、右衽或圆领套头,下摆较短,刚过膝,下着长裤皮靴。现存壁画中还可看到回纥人多戴尖顶帽。这件俑的相貌与服饰基本符合回纥人的特征,但其发型非常特殊,所以其族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不绝,马、骆驼、毛驴都是贩运商品的交通工具。这件牵马俑就是中亚、西亚各族胡商穿梭于丝绸之路的写照。

  马在唐代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于贵族的出行和娱乐。这件三彩女骑马俑表现的就是出行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俑全身施黄、绿釉,高髻,身穿半臂,下着长裙,双手作驭马状。女俑头发及眼鼻均用黑彩勾出,嘴唇则用朱彩描画,脸庞丰满俏丽,神态安详自如,俨然一位贵夫人。其所乘骏马高大健壮,马面、胸部用墨线绘出辔头和缰绳。唐代社会开放,女性地位也较高,甚至还是马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显示了唐王朝的文明与进步。

  唐以后,马继续在“茶马互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军事和科技的进步,马在很多方面已被机械替代。但是今天,马仍然是人类的好朋友,否则我们就不会把那么多美好的祝愿借用它来表达了—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天马行空、一马当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