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挚友之感:离愁渐远渐无穷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9995
北岳散人

  

  

  

  漫游送别

  渭城春天的早晨,蒙蒙细雨湿润了地上的泥土,洗净了客舍的尘灰。雨后的客舍旁,柳枝显得嫩绿可爱,新嫩的活色充盈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可惜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无法使举斛对饮的王维和元二略露笑颜。

  原来,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王维陪伴朋友元二自长安出发,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这里才分手话别。安西地处异域绝境,比阳关还要遥远。且不说那里的日子如何,千里的丝绸路途就令人望而生畏。王维似乎听到了大漠的朔风、咴咴的马叫,似乎听到了悲歌怨笛、残酒泪痕。此时此刻,王维纵有满腹的知心话要说,也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对,唯有饮酒,才是最得体、最恰当、最知心的送行。

  在“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的矛盾中,元二渐渐走出了王维的眼帘。此刻,泪眼模糊的王维吟出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长安送别,往西去的,大多在渭城进行。渭城也就是秦朝的咸阳古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武帝时改名渭城,治所在今咸阳市东二十里。从长安至此约一天路程。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有诗句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王维用短短28个字,把朋友送别时愁苦的心绪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送别诗词中,以朋友相送赠别的最多。“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骆宾王送别密友,表达了对朋友的忠贞和坚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别朋友,不愿学儿女做派,唱出了奋发向上的时代之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给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多么豪爽自信,给远行人多大的慰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人强压心中之痛,送给远去的友人一份暖如春意的祝福。“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此地一别,何时才能再相见?且让我们饮酒高歌,暂不提那些离愁别绪了吧。

  “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这是杜甫晚年回忆早年漫游的诗句。唐人漫游天下,为的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结交天下之士。而这如胶似漆、亲密无间的友谊一旦面临分别,诗人们的离愁别恨便会汩汩而出。

  李白一生爱漫游,其诗集中大半是交游诗,交游友人多达200多位。“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可见,最令李白倾倒的朋友是前辈诗人孟浩然。

  开元十六年(728)阳春三月,长江两岸,烟花烂漫。江边的黄鹤楼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往今来,多少墨客骚人登临,触景生情,遣兴抒怀,留下光辉的诗篇和美谈。今天,李白和孟浩然却是在此告别。伫立在黄鹤楼之上的李白,目送老友的船帆顺江东下,渐行渐远渐小,渐渐融化在碧水蓝天之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李白用至深的友情、最优美的画面,为孟浩然送行。

  李白天生傲骨,对朋友却十分真诚。桃花潭前,李白自己准备乘船归去,汪伦仍在苦苦挽留,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的千古名句。虽然李白没有写自己对朋友的感情如何,但一个能体会到朋友对自己的深情的人,对朋友的感情也绝不会浅薄。在《赠汪伦》中,李白既是对彼之友情的感谢,也是对己之友情的表达。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更是感动人心。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谓李白的真实写照。天宝四年(745),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今山东兖州城东金口坝)分手。分别时,李白赠诗给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重新举杯共饮呢?趁我们还在一起,姑且好好痛饮一番吧!分别后,李白更是寄诗给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当年因为读了李白、杜甫的诗,常常遗憾他们不常在一起。韩愈与孟郊是同一时代的人,为什么也像他们一样别多聚少呢?“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在这首《醉留东野》(孟郊字东野)中,韩愈不仅以李白与杜甫的诗才情谊比配自己与孟郊(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孟郊比韩愈年长17岁),更是不惜以自己来衬托孟郊:自己是青蒿,孟郊是长松;自己是寸筳,孟郊是巨钟;自己是变幻无形的云,孟郊是呼风唤雨的龙。正是韩愈的推崇,孟郊的名气得以大振。

  边塞赠别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征途。

  离开长安后,古道苍凉,人烟稀少,岑参开始感到一丝孤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离家已经两个月了,一路所见,均是满目疮痍。他在问自己,目的地在哪里呢?刚过陇山,他就给宇文判官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节度使行营姑臧(今甘肃武威),包括岑参在内的大军就地驻扎。天宝十年(751)五月,大食国(古阿拉伯帝国)从西北入侵唐境,安西都护高仙芝领兵30万出兵迎敌。李副使要从武威赶到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将他送出武威城。看着他一路西去,岑参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别:“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一同前去的还有刘判官,岑参写下《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不单是送刘判官一人,而是把整个出征部队作为送别的对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又奉调平叛,封常清继任安西节度使,岑参在其部下当判官。其前任或许是武某判官,为送他归京,岑参写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出兵远征播仙,岑参写了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封送行。尤其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江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句,最能打动人心!也是在这一时期,岑参作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可以说,岑参的这些离别诗是边塞赠别的典型代表。唐朝选择官吏,除了科举入仕外,还有以门荫入仕、流外入流、以军功叙选等几种途径。科举录取的名额并不多,每年不过一两百人;以门荫入仕自然也很少;流外入流者虽然数量较大,但不为人所重。相较之下,入幕从军对士人更有吸引力。此外,即使以科举入仕者,欲求官位显达,也往往要走入幕从军之路。因此,通过出塞入幕、从军立功来谋求仕途之人,也就成了唐时许多士人的梦想和自觉的追求。

  在唐离别诗中,边塞赠别俯拾皆是。“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这是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是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这是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这是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赵都护赴安西,张九龄写道:“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卢象写道:“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

  官场饯别

  元和十年(815)二月,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柳宗元和刘禹锡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谁知不到一个月,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至更为荒僻的柳州、连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再次踏上了南下之路。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需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10年前,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柳宗元、刘禹锡分别被贬至永州、朗州。好不容易回到长安了,原以为可以平反昭雪,没想到却被贬到更远的地方。马援当年远征交趾率军走过的道路上,风云烟雾依旧,可他的坟墓已成一片废墟,早被淹没在树丛荒草之中了。功名显赫的马援尚且如此,更何况被发配至岭外的你我呢?你我之所以被一贬再贬,就是因为我俩不屑于巴结权贵,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而招致权贵的非难和陷害。既然如此,以后你我二人应当老实点,再也不要以文章来刺激他们,争一时名声了。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曰:“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你我分别,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不只为离别而垂泪,也为坎坷的命运而垂泪,为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而垂泪。

  “休将文字占时名”一句,似乎影射累及自身被贬柳州的《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原来,回到长安的刘禹锡闲着无事,到玄都观游玩。当时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游客如云。刘禹锡借题发挥,赋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很快得到传播。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提拔的权贵的。于是,刘禹锡被贬至偏僻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刘禹锡家还有80岁的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了这苦。柳宗元得知情况后,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的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自己到播州去。大臣裴度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才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刺史。

  读罢赠诗,惺惺相惜的刘禹锡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答之。诗曰:“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写尽了离别的惆怅和愁苦,也设想了分别后的相互思念。衡阳一别,万难重逢;翘首北望,百感交集。大雁北还,“断猿”哀鸣。在南荒分路之际、酒入愁肠之时,这断断续续的凄厉猿鸣,更是让人毛骨悚然。君曰“垂泪千行”,吾则“愁肠百结,欲哭无泪”矣!

  为答友情,柳宗元又作《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贞元九年(793),二人同时进士及第,进入仕途,一起投入革新,一起被一贬再贬。今日你我分路,天各一方,并非我们的心愿,而是王命难违。以后如果皇恩浩荡,允许我们辞官回乡,我们一定要做邻居,早晚相见,安度晚年。柳宗元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对此,刘禹锡以《重答柳柳州》相酬:“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刘禹锡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看来他对形势的估计,要比柳宗元乐观。

  相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宗元再作《三赠刘员外》:“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刘禹锡以《答柳子厚》相赠:“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在官场饯别中,流放之后的饯别恐怕是最伤感的了。“见说长沙去,无亲亦共愁。阴云鬼门夜,寒雨瘴江秋。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渐看归处远,垂白住炎州。”(王建《送流人》)“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张籍《送流人》)山高水长,去易归难;习俗迥异,瘴气遍野。此地一别,恐怕凶多吉少。因此,在被流贬之时,有多少亲友含泪相送,殷切致意!

  杜审言坐事被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作《送别杜审言》相赠:“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王昌龄被贬往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裴郎中被贬至吉州,王昌龄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别:“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郑虔在垂老之年被贬至台州,杜甫作《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话说衡阳分手后的第5年,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知柳宗元在柳州病逝,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其诗引言云:“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诗曰:“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真是句句有泪,字字含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