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之际唱离别歌
汉代人在送别时,客人先唱《骊驹》之歌。里面有这么两句:“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马已经牵到路上,车夫已把车驾好。主人接着也唱一首叫《客毋庸归》的歌。你不用这么急着回去,千方百计挽留他。情意绵绵,一唱一答,然后分手。
到了唐代,虽然还有人在诗中说到“骊歌”,但是唐人很快有了自己的送别之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自从王维写了这首送别的诗以后,唐人告别时,多唱这首歌。唱一遍觉得绵绵情意还没有充分表达,于是就再唱一遍,觉得还不够味,再重复唱一遍。以后这首歌曲被称为《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诗说出了每个出关人、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引发了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唱别离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也是一般平民在送别之际的一种惯有举动。请看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后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声”,写出送行人边走边唱从岸边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微,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送别之际饮酒吟诗
送别时,主人为何请客人喝酒?因为酒有振奋精神的作用。送别时主客双方心情压抑,喝点酒可以兴奋一点,消解一些离别之愁。晚唐诗人许浑写了一首《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行的人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日暮酒醒,客人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一次难以忍受的送别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打发过去了。在唐代出现了“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杨载《诗法家教》)。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请看李白的《送别》:“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首联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正好是西出阳关送别之处。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颔联写“梨花千树雪”,柳叶新芽迎风摇曳。诗人把远行的不舍之情寄托在“梨花”、“杨叶”等意象中。颈联写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子汉的送别方式,没有委婉的语言,没有惜别的柔情,把依依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尾联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是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
送别之际折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中有两句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长安的路边,有各种各样的树,只有杨柳树,它是管送别的。
折杨柳相送与饮酒送别一样颇有深意。张九龄《折杨柳》曰:“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诗意是,一枝杨柳虽不足贵,但它代表着故园的春色,值得珍惜。这是一位女子为情人送行的诗。诗句含蓄地表达了女子的青春也如故园春色一样不能久驻,盼望行者早日归来,莫辜负了春光。
古人为何折柳赠别呢?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又是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作为怨别、怀远的常用意象。
离别之后鱼雁传诗
古代没电话、没电报,不能打手机,也不能发电子邮件,当时唯一的通讯工具就是写信。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寄一封信也不容易。在李商隐的诗中,多次说到书信。有一次,他在洛阳写信,寄给长安一个叫令狐绸的朋友。他写的信就是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寄令狐郎中》)我在洛阳看着嵩山的树,你在长安看着秦川的云,我们两地相望。幸亏两条鲤鱼千里迢迢送来书信一封。这里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
李商隐还有一首叫《春雨》的诗,也说到了书信。“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珰就是一对玉饵的耳环,缄札就是封起来的书信。我想寄一封信给你,还有一对耳环,请谁送信呢?长空万里,层层薄云,像绸缎一般,铺在天上,一只鸿雁带着书信向远方飞去。这种遥寄书信的意象是非常优美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