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展望:玩转石头的射手座男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7675
罗阳

  

  

  

  生于1962年的展望是典型的射手座男人: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热爱运动,朋友众多,擅长说哲理,还很懂生活。在北京通州的工作室里,我们采访到了展望。展望并不像传说中的艺术家那样蓬头垢面,身上也没有做雕塑时留下的泥渍。他穿着整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脖子上随意地搭着一条深色的围巾,更像一个书生或者一个诗人,浑身充满了中年男人的成熟与魅力。

  他的办公室有一种对于艺术家来说难得的整齐。无论是他的画册还是雕塑小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怪不得采访过他的人都说“很难将他与石头、不锈钢这些坚硬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可他偏偏是中国当代最重要且身价最高的雕塑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

  写实“草根”的创作者

  1962年,展望出生在北京什刹海边上一处普通的四合院中。展望的外祖父蒲禹疏民国时曾是一名铁路职员,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从小展望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外祖父的书房。1978年,那个梦想着到画中游玩的孩子已经16岁。这一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恢复招生,是当年第一所恢复教学的中等美术院校,展望报考了美校的雕塑班。

  1983年展望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由于有4年美校雕塑班的学习基础,再加上对造型的敏感把握,当时展望是雕塑专业里专业课最好的学生。

  1991年,他的写实雕塑作品《坐着的女孩》以唯一一件雕塑品的身份参加了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起步展”—“新生代艺术展”,并引起了轰动。时隔19年,这件作品以235.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

  这件作品已经流露出展望的思考。《坐着的女孩》既不玩世不恭,也没有调侃的意味,表现的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在此之前我国的雕塑作品,大多表现重要的历史场景或历史人物。可展望却把这个女孩做成雕塑,而且把它放在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她是谁?她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

  “假山石”系列

  展望是出生在北京的山东人。最近30年,正是这座古都变化最大的年代。作为古都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展望有着深刻的感受。“1993年开始,王府井改造,真正的工业化时代到来,我就预感到,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将改变,比如价值观、生活观,”展望说,“我的创作几乎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变化,而且都与北京的城市变化有关。也正是这种变化,刺激着我的创作。”正是这种变化,让展望的雕塑有了更深厚的依托,避免了空洞、平庸和肤浅。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们的司机一直在讲:“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一块不锈钢的假太湖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抢着收藏,而且比真太湖石还要贵?”同行的一位雕塑家给他打了一个比喻:当钢铁水泥的楼房代替旧的四合院之后,你觉得楼房和旧四合院相比,哪个会有更多人想买呢?

  这位同行的雕塑家道破了展望的作品与北京城市变化的关系。展望说过:“我并不把我的作品看做是纯雕塑,我做的是当代艺术。”这些作品都渗透着展望对城市变化的思考。纯雕塑主要是用来欣赏的,而当代艺术更多的是要让人去思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现代化工业的侵蚀下,原有的风景都不复存在,你惋惜也好、哀叹也罢,都无法漠视现代工业文明散发出的犀利、冰冷却又诱人的光芒。所以,展望选择了不锈钢。不锈钢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它特有的性质使它散发着和工业文明一样冰冷却又诱人的光芒。当你站在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旁,除了欣赏之外,想象“假山石”的原型,你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思考,思考这种变化,思考历史和现在的关系。艺术是不能解释的,也是解释不清的,但这却不失为一种解读的方式。

  在雕塑史上的意义

  中国目前的雕塑艺术是一种舶来品,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完全不同。中国传统的雕塑大都是实用性占重要的位置,比如佛像或者石狮子,工艺的色彩比较浓厚。艺术意义上的雕塑传入中国后,尤其在1992年之前,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雕塑作品一直没能和中国人的文化、生存经验结合在一起,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把它们当做实用的工艺品来看待。所以相比油画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中国雕塑一直在解决自身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直到1992年,展望、隋建国等艺术家引发了雕塑界重要的转变,美术史学家将其称为中国雕塑的“文化转型”。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展望开始致力于观念性雕塑的创作,并明确提出了观念性雕塑的意义:要在现实生活中和特定的环境下观察并思考,从中抽取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想法,同时用艺术史中已有和还没有用过的材料、方法,把这个想法表现出来。简单一点说,就是要找到一个具有中国特性的符号,将雕塑和中国人的文化结合起来。

  在这次文化转型中,重要的是如何将雕塑技术转换成观念。展望具有深厚的学院派基础,有很强的写实功底,可贵的是他在文化转型中并没有摒弃他的具象写实,而且通过翻制“假山石”将具象推向了极致。当“假山石”系列作品推出后,很多人都为之震撼,这一方面缘于传统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对比,另一方面是由于不锈钢的特质使作品产生了镜像效果。不锈钢的假山石将四周的景色尽收其中,在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让我们对工业文明产生警觉,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更重要的一点,从展望这一代人开始,我们最终完成了雕塑中国化的进程,让中国雕塑在世界雕塑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读者欣赏》:你早期进行过写实雕塑创作,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你创作内容的转变,形成以山石、太湖石等与中国传统元素相关的事务为内容的创作?

  展望:当一个从事艺术的人突然觉得当下和眼前的事物与感知才是真正的创作源泉的时候,他就开始真正的艺术创作了。而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所看到的、让我们终生难忘的,就是现代化开始的过程:现代混杂着传统,过去的因素和被改变的环境,以及人们在这个混杂与转变过程中的复杂的心态。我的“假山石”最早创作于1995年,那一年的所有环境背景(当然是指北京城了),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变化,都是我思考的对象。正是这些外部因素,促使我的创作发生了转变。创作“假山石”并不是我开始关注传统,而是因为我看到街上刚开始出现现代建筑,而人们却把传统园林中的假山石放在了它们前面。这很说明问题,所以它也就成了我面对现实进行创作的切入点。

  《读者欣赏》:除了雕塑创作,你同时进行着装置和表演艺术的实践,各种艺术形式的切身尝试,在技法上、观念上你需要做出哪些调整?这些艺术形式本身就不同,为什么你要进行多种尝试?

  展望:进行多种尝试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爱好。只要你把自己调整到创作状态,并以艺术作为出发点,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尝试。只要把艺术及其表达的观念作为出发点,什么方法都可以用。相对于追求“道”,那些方法无非都属于“器”的层面。比如我早期的作品《清洗废墟》,可以说是第一次尝试带有表演性的作品,但实际上它还包括了行动、绘画、装置、雕塑等诸多形式。到了2000年的《公海浮石》,我就已经很熟悉这种创作方式了。最近刚结束的个展“素园造石机—一小时等于一亿年”,仍然具有强烈的表演意识,只是,表演不是唯一的目的。

  《读者欣赏》:形式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表达观念的手法。我们再谈谈“假山石”系列作品,它似乎也成了独特的符号而与你融为一体,你怎样看待这种结合?

  展望:每个艺术家都会有代表作,如果没有会很悲哀,因为代表作最能代表你的根本。没有代表作,就好比一个人没有根本。根本就是形象。没有形象,学术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读者欣赏》:“假山石”系列作品选择了不锈钢材料,除了不锈钢具有永不生锈、明亮等物理特点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展望:不锈钢材料的物理特性就是它的文化隐喻,我选择这个材料就是基于材料本身,并没有强加给材料任何不相关的东西。你只要认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性,就能得到所有关于精神、文化以及未来的解释,这就是物体艺术的魅力。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说,有一天你会突然悟出人类创造文明的动力原来是来源于追求“不朽”或者是制造“假象”。

  《读者欣赏》:非常有意思,好像你的骨子里自然流露着传统的思想。还有《镜花园》这件摄影作品同样是受大家欢迎的,请你具体谈谈创作时的体会。

  展望:神仙幻景是我从小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当代艺术使我们变得很现实,但在“假山石”系列作品的反射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古代的幻象。我想把它抓住,用摄影呈现出来,将来我也会用雕塑或其他方式呈现。我发现人们总是站在当下看事物,而未来与过去永远是想象的,如同太虚幻境。

  《读者欣赏》:这一系列作品中都有古代工艺的精神内涵,比如根雕、假山、盆景等,你是怎样将雕塑与装置、传统工艺融合起来的?

  展望:我们这代人不是从小就掌握了高科技,我只能用我最熟悉的创作方法,学过什么就用什么。我学过传统也学过现代雕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用上了。

  《读者欣赏》:受西方观念艺术影响,中国也出现了观念摄影、观念影像、观念雕塑。你是怎样理解观念艺术的?

  展望:艺术本来都是观念的产物。实际上是艺术发展本身渐渐丢掉了观念。独立的观念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潮流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不只反映在艺术中,实际上,在西方,观念性的思考方式已经深入而又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中(这其实是我们经常不能正确地理解对方用意的原因)。其实观念艺术的出现也是为了超越西方现代主义本身,它不仅结合了东方禅悟的思想,还加上了西方的实证逻辑。它实际上是人类文化走到当下最智慧的结果。我认为纯粹观念艺术的实验阶段已经完成,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将它拿来用在创作新艺术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切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其根本都是建立在观念艺术诞生之后的,它教会了艺术家如何产生内容而避免空洞的智慧逻辑。

  《读者欣赏》:那么,中国的观念艺术与传统元素有哪些内在关联?

  展望:观念艺术的方式并不是今天凭空捏造的,它本来就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当中,只是没有单独把它拿出来说事。因此它与任何现代和传统的元素都是不矛盾的,既有内在联系,又是随时可用的。

  《读者欣赏》:现在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其他领域的人群,对于中国文化关注不够,而你的作品似乎是在寻找独立的文化身份。你怎样看待文化断层与重构的问题?

  展望:主要是自信的问题。因为你沿用了别人的历史(文艺复兴),自然就会贬低自己的历史,而自己的历史也确实是没有很好地发展,因此会不自信。所以,建立文化自信,首先是认清文明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然后发展自己的历史,使死的历史获得新生—不是复古,而是升级,不断地升级以适应新的时代,变换花样,突破框框,面对当下与未来。不要轻信任何权威,没有人是权威,只有实践者。不断的实践不仅可以连接断层,也可以重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