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苑》2022年总目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苑 热度: 19889
艺术理论

  艺术与真:在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涂念祖 贺念(1.6)

  中华艺术精神的当代阐释/黄永健(2.6)

  中共两次文艺座谈会文本的比较研究与时代价值/姚星 林鹭航(2.11)

  关于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及其伦理性的思考/王丽(2.16)

  影响的辩证法——历史过程中的文艺原创力及其形成方式/李勇(4.6)

  基于电子界面的想象——论数码屏幕影像的观看机制/廖晓宇 潘可武(5.6)

  印象派艺术与都市消费文化景观的互文性探析/顾唯佳 章旭清(6.6)

  影视研究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题材网络剧的创新表达/余克东 彭勃(1.13)

  后疫情时代灾难片的审美机制——从现象学角度分析/黄彦茜(1.19)

  突破距离的对话——从接受美学谈电影《长津湖》的创作策略/皮尔芪(1.24)

  《奇迹·笨小孩》的现实暖色与范式更新/赵诗琳(1.28)

  “虹吸效应”“ 木桶短板” 发展隐忧——2022年春节档及其创作分析/周星 赖缨(2.22)

  “十七年”期间战争电影与当代战争电影的对比研究/曲德煊 赵文心(2.28)

  谍战剧中的“双重文本”与“角色-观众”间的隐性置换——从受众主体性理论看国产谍战剧《潜伏》/周粟(2.33)

  民族性·互文性·现实性:《雄狮少年》的三维解读/揭祎琳(2.37)

  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张经武 王甜甜(4.14)

  新政策与新发展——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戏曲电影发展概况/黄钟军 翟嘉璇(4.20)

  近十年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回望与发展反思/任晟姝 杨晓薇(4.26)

  从《刺杀小说家》的视效建构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趋势/张萌(4.33)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之维度——以“闽西三绝”为例/唐敏 胡一伟(4.37)

  新主流电影中英雄话语的建设意义研究/侯小天(5.11)

  《依兰》为谁而唱:《你好,李焕英》的精神分析之维/李雨轩(5.17)

  从《一串珍珠》看“新派”电影本土化改编策略/韩筱蔓(5.22)

  费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叙事/杨茹云(5.26)

  20世纪20年代爱情电影剧本演变/吴限(5.30)

  《万里归途》:时代审美精神与艺术视听追求/周星 陈相夷(6.12)

  《万里归途》:再现性表达、互文性内涵与审美倾向/张萌(6.18)

  文化自信视域下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叙事自觉与审美探索——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一种叙事启示/林蕴臻(6.23)

  近十年中国电影发展研究

  现代化与现实多元景观:近十年中国都市电影发展概论/周星 张萌(3.6)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传记电影概观/沈维琼 马雪梅(3.12)

  2010年以来中国喜剧片的创作阶段、特点与重要类型/张娟(3.18)

  近十年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发展、题材演变与文化表达(2011-2021)/郭瑾秋 陈亦水(3.24)

  造梦、自省与回归——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取向(2010-2020)/康宁 赵嵘(3.31)

  法制协同的现实镜鉴:新时代警匪片的类型创新与时代价值/徐爽 冯福翔(3.36)

  戏剧戏曲研究

  剧本·舞台·银幕:跨媒介视域下的审美戏剧性/刘安琦(1.35)

  整合与融通:论莆仙戏《踏伞行》的传统复归与现代性表达/郑世鲜(1.40)

  清代名伶魏长生研究综述/卓秋霞 杨惠玲(1.45)

  “后现代戏剧”与“后戏剧剧场”辨异——以三个不同时期《哈姆雷特》的改编演出为例/杜明哲(2.42)

  闽剧现代戏《生命》中的现代性诠释/洪美珊(2.49)

  论戏剧演出中叙述者人格的显身/胡一伟 唐敏(2.60)

  花开盛宴 以舞宣情——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吕晨(2.66)

  传朱子礼乐文化 铸中华文化之魂——情景剧《朱子礼乐·儒风雅韵》的意蕴内涵及现实意义/蒋新文(2.70)

  吕天成《曲品》之涉“事”评语探究/何令 骆婧(3.42)

  诗意的舞台——论话剧《兰陵王》的舞美设计/刘丽(3.46)

  郑怀兴《借新娘》的喜剧意义探微/朱兆万(3.50)

  从文本到舞台:《荆钗记·见娘》的戏剧性构建/徐钊 蒋小平(3.60)

  形象的愉悦:悲剧欣赏中的快感问题新解/王晓敏(4.41)

  论曹禺《雷雨》对《群鬼》回溯法的革新/常惠昕(4.48)

  歌剧“角色入我”新表演模式探析/冉学琼(4.60)

  “看”与“被看”的互动——古希腊戏剧与当代实验戏剧中的观看美学/惠子萱(5.34)

  从《敲门叩问》看纪蔚然戏剧创作的变与不变/胡明华(5.40)

  论清初的戏曲评改——以《西厢记演剧》《还魂记定本》为对象的考察/张勇敢(6.29)

  论戏曲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现象——以越剧为例/方言(6.34)

  高甲戏手杖丑诞生的历史语境/宋启元(6.41)

  美术与设计研究

  云冈石窟第二期佛教人物造像本土化研究/罗杰尹 崔之进(1.50)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像演变与叙事逻辑/王天乐(1.60)

  感知对象、情动因素与丰碑式艺术——德勒兹论绘画作品的“感觉”持存/周厚翼(1.66)

  中原画风视域下河南油画艺术中的族群意识论/闫庆来 李欣原(2.74)

  时风与流变——诏安沈氏家族绘画传衍述略/吴建福(2.80)

  方雪鸪服装画的现代性探索/吴瑜晴 李碧(2.85)

  基于现代图像学视角的《草地上的午餐》研究/祝新乐(3.65)

  回归自我本心,回归生活本真——从个性自觉中反思当下不良的写生思维/ 蔡鑫(3.70)

  “国潮”视域下传统纹样在潮玩盲盒中的应用研究/葛岚 江澜(3.74)

  跨媒介视角下的设计艺术——以广告设计为例/刘晓丽(4.64)

  书法文化与工匠文化的多元互构/李青青(4.70)

  传统柿蒂纹的图式语言研究/黄敏 江澜(5.60)

  画乃心印——高其佩《山水八条屏》及其指墨艺术研究/蔡坤莹(5.65)

  城市里的漫游者——阿尔瓦罗的街道水彩画意象及其表现方式/肖龙 章芸芸(6.48)

  油画中的中式传统建筑表现——以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为例/冯巍(6.54)

  现代日用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考量/梁彩艳(6.62)

  音乐与舞蹈研究

  杨丽萍舞剧《春之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内涵研究/郭书音 陈育燕(1.72)

  超现实主义的身体实践——《客厅》(Le Salon)的创作分析/沈小琬(1.78)

  郭祖荣合唱作品的民族风格及其成因探析/吴一莉(2.90)

  音画交互设计在音乐演出中的联觉表达要素/靳媛媛 周帆扬(2.95)

  中国古典舞手形的文化成因及其功能探究/常皓(3.79)

  光影所照 衣袂当风——华语电影中的舞蹈表达/李超(5.45)

  梅里亚姆“观念—行为—声音”三维模式释义/梁以韬 熊晓辉(5.49)

  福安畲族“打枪担”的舞蹈形态分析与文化内涵解读/陈欢园(6.66)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林别嘉(6.71)

  筝乐如诗,跨越千年的对话——古筝协奏曲《定风波》诗与乐的融合/林浦凤(6.76)

  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山水画空间营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吴雨飞 黄 滢(4.74)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地方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林碧烽(4.80)

  文化治理视域下教育扶贫的逻辑与路径/李秋芳(4.85)

  非遗研究

  福建剪纸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以漳浦剪纸为例/游丽江(1.82)

  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岫岩满族剪纸图谱构建的策略研究/巩蕊 岳涵 王玲(1.87)

  媒介变革赋能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基于龙州歌圩文化的田野研究/陈杏清(1.93)

  “锦鸡舞”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认同/王钰晶(2.99)

  民歌艺术的表演、语境与认同建构——以闽东地区的畲歌表演为例/孟宁(3.83)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张文辉 魏德毓(3.90)

  文化变迁视域下韶山山歌的传承与重建/蒋河(4.89)

  永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研究/李珍珍(4.97)

  基于数字人文的泉州提线木偶戏“记忆工程”实践路径研究/孙婕(5.69)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探索——以泉州市德化县为例/谢凝(5.74)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历史渊源与发展变迁考述/吴秀明(6.80)

  弓弦乐器二胡与文枕琴的同源与异向/ 陈雪宁(6.86)

  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VR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张旭博(6.91)

  文化产业研究

  服务主导逻辑下文化艺术价值共创模式研究/林晓丹(1.98)

  消费社会语境下艺术博览会的“后疫情时代”发展/罗晓敏(3.95)

  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特征和融合发展路径阐析/郑昱旻 李清(3.99)

  秦淮灯彩与江南古镇空间设计融合发展研究/韩玉婷 邱啟康(5.78)

  潮流服装品牌营销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以得物平台为例/郑丽莉 蒋妍奕(5.82)

  艺术教育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陈辉(1.103)

  战“疫”作品的艺术表达对大学生美育思政教育的启示/刘分江(1.108)

  身体实践与自我认同:伊莎多拉·邓肯舞蹈教育的人文关怀/李朝 邹红 林奕萱(2.104)

  傅毅《舞赋》对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启示/范晓敏 刘澳(2.109)

  疫情背景下运用B站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赜/林明惠(3.104)

  文化自信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李晓玲(3.109)

  新文科视域下大学生音乐品鉴力提升策略探究——以黎锦晖的音乐观教学为例/朱磊 张陈爽子(4.102)

  艺术类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进路径研究/王维维(4.107)

  “双高计划”背景下SPOC在服装专业群建设中的探索与研究——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时尚设计学院为例/付志荣(5.107)

  “后真相”现象的实质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刘捷(6.95)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艺术支教推进乡村美育的举措研究——以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123”美育浸润工程为例/叶榕欣 乐上泓(6.101)

  情感认知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科类课程为例/陈浒(6.105)

  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专栏

  音乐产业何以赋能文旅经济?——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综述/林步艳(5.86)

  从音乐功能及其原理谈文化产业开发/宋瑾(5.90)

  从“单一”到“共生”:公益性与经营性视角下南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陈敏红(5.97)

  数字音乐产业化的经验、瓶颈与对策——以宝宝巴士企业为例/曾宪林(5.103)

  艺苑画廊

  烟云之兴——当代文人画家作品赏析(1.54)

  喜迎二十大 青春永向党——福建省青年美术作品赏析(2.54)

  缃帙意匠——中国古代木刻版画艺术展作品赏析/景献钰(3.54)

  大美无言——闽籍名家朱家陆国画作品赏析/景献钰(4.54)

  喜迎党的二十大——福建省主题性美术创作展/景献钰(5.54)

  谢赠生国画作品选登(6.58)

  封面

  国画《虎门销烟》(局部)/张永海(1)

  国画《霸王蟹》/王来文(2)

  水彩《抱紧自由》/孙侃(3)

  油画《孤勇者》(局部)/袁文彬(4)

  国画《隆庆开海》(局部)/张明超(5)

  国画《阳光灿烂》(局部)(6)

  封二

  张永海国画作品选登(1)

  王来文白描作品选登(2)

  孙侃油画作品选登(3)

  袁文彬油画作品选登(4)

  张明超国画作品选登(5)

  林涛国画作品选登(6)

  封三

  王鹏飞国画作品选登(1)

  龚任界国画作品选登(2)

  何静雯水彩画作品选登(3)

  王芳国画作品选登(4)

  吴凡水彩画作品选登(5)

  陈领国画作品选登(6)

  封底

  国画《泰宁红军街写生》/王鹏飞(1)

  油画《将军山下的竹楼》/吕承坚(2)

  水彩《归家》/何静雯(3)

  国画《瓶中信·南国清晖》/王芳(4)

  水彩画《田园古厝》/吴凡(5)

  国画《闽中山乡记忆之二》(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