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音乐功能及其原理谈文化产业开发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苑 热度: 22734
宋 瑾

  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实用功能和混合功能,由人们对音乐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美学界历来将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的功能区分为审美的和实用的。康德指出前者的特点是非功利的,后者则是功利的。笔者认为审美和实用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功能。例如原来主要发挥审美功能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在今天除了审美之外,往往还被赋予“不屈服于命运”“与命运抗争”等励志功能。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革命时期主要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毛泽东语)的功能,而在如今和平时期,则被用于审美和教育,体现了混合功能和价值。笔者曾概括人与音乐的三种关系,即审美关系、认识关系和功用关系。在不同条件下,人和音乐处于不同关系中,音乐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一、审美功能与相关产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人们出于审美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偏好的音乐,人跟音乐就构成审美关系。在审美关系中,人是音乐的审美主体,音乐是人的审美对象,其本身就是“目的物”(康德语)。“主体”与“对象”互为因果,同时生成。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处于沉醉状态,音乐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得以实现。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需要,出现了相应的文化产业:传统传媒产业如音乐厅、歌剧院、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公司等,现代传媒产业如网络音乐平台、特定音乐节目和相关设备开发与生产等;而音乐教育中的艺术管理专业,可以培养这些音乐产业所需人才。

  上述产业都将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应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产生更为便捷的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等。以音乐厅为例,可以开发可变声学设计与应用的产品,该设计的核心是混响时间的确定。笼统地说,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时间差和能量差给我们带来空间感和丰富的声音感受。混响时间指音源停止发声后,从听到直达声开始到余音消失所经历的时间。音源发声,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摄氏度的空气媒质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1]93据此可以计算出声源的声音直接传到任何距离点的时间。通常在直达声之后0.1秒出现的反射声称为早期反射声,它之后出现的叫后期反射声或混响声。哈斯效应表明,0.05秒以内的两个声音,往往被感知为同一的连续音。因此,充分的早期反射声(通常来自侧向,以60度为佳)对加强和丰富直达声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室内建筑形状(常见的有鞋盒式、马蹄式和葡萄园式)和容积之外,声学设计及其应用直接影响音乐音响的质量以及音乐风格的呈现。声学设计包括选用声学材料、混响时间等相关要素,通常要避免的音质缺陷主要是回声(含颤动回声)、声聚焦、驻波等。材料上主要分为吸音和反射等。凹凸不平的墙面和有皱褶的布帘等,都产生吸音效果,而所有硬性平面都具有反射功能。只有直达声而没有反射声,例如开阔的旷野歌声,声音过于干涩;空荡的厅堂或走廊歌唱,反射声较为丰富,声音就显得圆润动听。然而如果混响时间太长,声音听起来就会模糊不清。折中统计,音乐厅合适的混响时间是1.5-2.5秒。但是由于音乐作品各式各样,仅仅“丰满圆润”的声音不足以区分不同风格。因此,科学家经过测试发现,为了复调音乐各声部的清晰,混响时间应短些,大约在1.6秒左右;为了和声的丰满,应为1.7秒左右;为了追求音乐的色彩性,则可设为2.0秒左右;现代音乐调性多样,音色丰富,则在1.8秒左右。[2]103此外,还要考虑不同音高的混响时间差异,通常低频混响时间宜略长于中频,比值大约为1.2:1。如今一场音乐会节目往往都包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了每个作品表演都取得良好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就必须采用“可调声学范式”。

  可调声学范式的应用典范是巴黎爱乐大厅,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测试经验,由98个团队抽取出的让·努维尔(Jean Nouvel)、哈罗德·马歇尔(Harold Marshall)和丰田泰九(Yasuhisa Toyota)领衔的团队方案进行实施。他们提出“巴赫范式音乐厅”的概念,设计出“可调的双腔体”,既满足声音的清晰度,又满足声音的丰富性,而且最大范围适合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演。该音乐厅于2015年1月15日正式落成,被誉为“全能音乐厅”。当然,有些音乐家在现场感受中发现仍然存在可改进之处。此外还有美国达拉斯梅耶森交响乐中心的麦克德莫特音乐厅(McDermott concert Hall),是“可变音质音乐厅”的代表,这座音乐厅的可调混响时间在1.3-3.0秒之间,等等。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可调声学设计是文化产业可以着力之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音乐审美需要。

  另外,各类室内室外声学设计及其应用都各有讲究,相关文化产业可针对各种需要进行声学材料、声学环境、声学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开发和服务工作。

二、实用功能与相关产业

在实用领域,音乐虽不是直接需要的“目的物”,目的在音乐之外,如政治、军事、宣传、化育、科学利用等,但它发挥着重要工具或特殊媒介的功能,具有特殊价值。政治功用的音乐产品有国家用乐、军事用乐,前者如国家仪式用乐、国宴用乐、宣传教育用乐的创作、制作和实际使用等,后者包括所有军队用乐的创作、制作和传播,以及军乐队及其表演人才培养等。国家倡导的美育用乐,既需要高质量的音乐产品生产,又需要美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音乐产业,除了上述审美目的的产品生产与销售(体现了混合功能),还有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音乐产品、各种背景音乐的生产、社会音乐教育产业,以及家用音响设备的生产与应用、音乐的科学利用等等。

  目前国家用乐、军队用乐有专门团队负责创作、表演和制作等。私营“企业单位”虽然未必能介入,但可以据此开发延伸项目。例如国家重大庆典(国庆等)游行用乐,符号化的音乐作品如国歌、军歌等,代表不同时代的音乐符号如《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些都已专门制作,而其他参与活动的伴随性的非符号化、弱符号化的音乐作品,则可以事后开发利用,在其他场合产生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方面可以参照的是奥运会音乐。它们在我国也属于国事用乐——利用这类平台可以宣扬国家政策和价值导向等。如,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歌《我和你》(针对“中国威胁论”提出“和”的主题),2021年北京冬奥会主题歌《雪花》(提倡“多元一体”观念)等,在一个时期内较为充分地发酵,向全社会乃至全球辐射,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音乐作为密码载体,也是军事用乐的一个事例,战争期间就有应用。如今一些音乐人也利用音乐来对应数字,便于一些号码的记忆。经验和研究都表明音乐利于记忆:歌词总忘记,曲调却记得很牢。因此卡拉OK用打字幕的办法来提醒歌词的演唱。音乐还被用于外太空信息交流,希望太空其他生物能通过解码地球的音乐,了解人类。“音乐密码”暂时还没有太多的商业价值,未被纳入文化产业。

  自从音乐电子制作设备(MIDI)在我国出现,各种音乐工作室越来越多。这一方面降低了音乐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有作曲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个新兴行业,其他音乐甚至非专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作曲和制作技术,也加入这个行列。他们为影视业、广告业、音像公司、演艺公司、婚庆公司、单位音乐活动、社区文艺活动,甚至个人音乐需要提供音乐制作服务,逐步形成了产业链。随着行规的逐渐明确和严谨,该产业也稳步发展。许多艺术院校增设了音乐制作专业,扩大了音乐制作队伍。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迭代更新,音乐制作业也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有许多工作室拓展了创制范围,涉足多媒体艺术节目的制作,产出了不少高质量视听艺术产品。该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在用户制约下,严格地说,是供需双方的相互牵制下,音乐产品的艺术性尚有提升空间。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更多更新的创意,避免大面积的雷同。

  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音乐,体现了审美加实用的混合功能与价值。各地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往往将当地特色传统音乐纳入旅游项目中。大型项目如“印象”(《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等),“又见”(《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只有”(《只有峨眉山》等)系列中的音乐;小型项目如昆明的“洞经音乐”,以及多地的“古戏台”音乐节目;甚至还有游览路线旁边的一些小型场地表演。大型项目作为当地文化品牌,投资巨大。据了解,不少大项目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而小型项目则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需要文化产业部门思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调查表明,许多旅游产品出现雷同现象,极大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幸好各地音乐文化天然具有不同特点,但是如果“现代化”处理不当,仍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雷同化。音乐的旅游文化产品还包括各种类型表演项目的延伸物,如DVD视频等。在欧洲等地也有类似的旅游音乐产品,游客观看演出后可以购买。如何利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既推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传播,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仍然是旅游文化产业需要用心调研的。要思考如何以大型演艺项目为核心(沉浸式体验的吸引力),串联节庆、教育、社交等活动,带动周边及配套旅游产品(客栈、餐饮、文创、商店等),产生聚合效应。

  学校音乐教育归属教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中的音乐教材由指定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销售数量巨大,经济利润颇丰。出版社归入“企业”后,教材亦属于文化商品。这是个特殊领域——国家计划管控下的文化企业。社会音乐教育的文化产业性质更明显。依附于高校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业余音乐考级管理部门,都有广阔的生源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高。而私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纷纷出现,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虽然各级政府都有管理部门,也有管理条例,但依然有不少乱象出现。对此,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曾经发起全国范围的社会音乐教师资格考试,力图规范市场,减少无辜家庭的损失。但是,每年依然有此类行骗事件发生。因此,需要由政府管理部门立项专门研究治理对策并付诸实施。

三、“音乐+科学”与相关产业

在实用领域,音乐的科学利用具有特殊性,并有广阔的产业天地可以开拓。在科学利用中,音乐依然是工具或途径,目的在音乐之外。从现有相关产业看,按音乐作用对象的类型划分,可分为作用于人、作用于动物、作用于植物和其他事物的产业。

  音乐作用于人,如音乐治疗和康养,已经有了很多特色产业。以利用音乐治疗自闭症少年儿童为例,笔者曾受教育部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委托,随同一个小组考察北京几所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让我们观看自闭症少年儿童的绘画习作,又让我们观摩自闭症少年儿童的合奏,发现音乐合奏有利于改变自闭症患者不愿跟人交往的基本症状。

  再如,国内外实验表明,音乐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等具有特殊功效。20世纪60年代纽约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蹈艺术家,如今上了岁数并且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整天瘫坐在轮椅上。康复专家想到一个治疗办法——让她听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的音乐,正是她曾经多次表演、刻骨铭心的“天鹅”重要段落。随着音乐一步步走向高潮,女演员的双手开始动弹,接着双臂开始舒展,随着音乐起舞,并在高潮处作出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昂起头,上身离开靠背,双臂高举,两眼放出光芒。音乐结束后,她还能跟身边的友人交谈。此例较为特殊。医生按照心理学原理,利用特定音乐唤醒患者的记忆和神经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对舞蹈演员来说,身体就是她的一切。阿尔兹海默症让她的身体失去了主体性和工具性,身体美学强调的东西恰恰都消失了。《天鹅湖》美妙绝伦的音乐激活了她的身心。此例告诉我们:音乐治疗也要“对症下药”。在这个方面,中医领域一直有众多团队在根据“阴阳五行”原理探究音乐与身心关联的秘密,已经有人“制造”出五行音乐“药品”,并列出“药理”和“对症”说明。但是笔者认为这其中还缺少实验数据和科学解释,这样说并非用西医的眼光来看待中医。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取得像目前中药那样的确定性,才能让音乐药品真正走进市场,发挥它的特殊功效。

  笔者在北京有幸获得“量子医学”现场观摩的机会。在科学院领导介绍下,笔者跟随几位“探秘者”一道前往一处量子医学治疗室,旁观量子治疗设备具体操作过程。设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扫描仪,一部分是“药箱”。据介绍,药箱里储存着各种从最优药品中提炼的波。被试者被安置在舒适的躺椅上,头部、四肢用电线连接扫描仪,屏幕上可以看到扫描部位的红色身体状态曲线,并有绿色健康曲线可以参照,看出二者的差异。另有一个屏幕可以看到被扫描部位的真实身体解剖面貌,包括脊椎等骨质部位的剖面。此后,医师从“药箱”调出相应的药波,输入被试的体内。结果明显可见红色曲线向蓝色曲线靠近。医师介绍通常一个疗程大约2周,可以看到更显著的疗效。医师介绍,量子医学源于欧美,德国官方非常重视。但是目前尚未推向市场,其中原因之一在于西医思维造成应用这套设备治疗时而有效时而无效的局面。医师不无自豪地说:这套设备让我们中医来用,有效率将大大提高。例如,扫描结果发现患者有胃疾,与患者自述相符。西医直接输入治疗胃疾的药波,却发现并非每次都有效。中医解释:从五行对应五脏看,胃属土,生克关联上,土生金(肺)、克水(肾),火(心)生土,木(肝)克土;只有五脏相生相克动态平衡,才能获得身体健康。因此,胃疾需要关联整个身体,特别考虑生克系统的平衡。中医应用量子医疗设备,该补的补,该削的削,该护的护,该治的治,目的在于取得整个身心系统的平衡。正因如此,中医应用这套设备更能发挥它的作用。量子医疗全程舒适,无副作用,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果理解五脏中的“心”,不仅仅是生理器官,还是精神器官,那么,对心病引起的身病,就要全面顾及身心系统,身心兼治。医师说:如果能加上音乐医疗就更好了!这句话为文化产业创意提供了新思路。总之,量子医疗不打针不吃药不动手术,没有负作用。如果在音乐治疗中应用,效果更好。

  音乐除了直接影响生理之外,还直接影响心理,这已经是常识。笔者身边有善于探索的友人意外发现了不同音乐声波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影响,他特制出小型音乐播放器,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用不同音乐的声波对应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按摩,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改善了自己的身体。他的发明也许今后能为社会服务。

  康养领域的音乐产品如“醒脑音乐”、催眠曲等,能够让听者体内产生內酚酞之类的物质,从而改善身心状态。“乐者乐也”,中国古人崇尚喜乐,今天看这个“乐”,应理解为审美愉悦。这样悲乐也能纳入其中了。弗洛伊德已经明确指出音乐具有“无害的宣泄”功能。据笔者了解,眼下有一批学者正在创立新艺术门类——“哭艺”,其中包含悲情音乐,旨在用“艺术之哭”来宣泄内心深处的淤积与伤痛。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利用音乐来修身养性,走的是另一条路径——通过修身养性,达到消解欲望、超越世俗的目的。古琴精神和实践即如此,如徐上瀛《溪山琴况》的“雅”况提到“自况”的行为方式[3]17-23,参见后述。这样,音乐就有宣泄和升华两种方式来优化精神世界,从而可以用来开发音乐康养产业。笔者身边的朋友中,有人在这个领域开发多年,取得良好成效。在若干次观摩中笔者发现,该音乐康养项目充分利用各种音乐的特点,制作成“音乐药品”——一种针对不同日常常见疾患(神经衰弱、胃肠不适等)设置了可根据需要调用的“药库”,储存在特制的活动硬盘中,这就是可以销售的产品。笔者看到该康养项目更多的日常活动,是一种音乐聚会。从笔者参与其中的亲戚那里了解到,所有参加聚会的人精神都得到释放,因此乐于经常抽空来重复体验,就像汽车没油了就需要加油一样。

  背景音乐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车间刷上特定颜色,配以特定背景音乐,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商场、酒店及服务场所等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能优化环境,让顾客感到舒适,直接或间接提高消费欲望……国内外此类音乐的科学利用成功事例非常多。其中有一些针对性的单纯音乐产品,是经过科学设计、实验,最后投入使用的。笔者搜集到国外一则针对候机厅设计的“背景音乐”事例,从实际效果看,其声音组合虽然一定程度保持了变化和统一的形式美原则,但缺乏丰富性,音乐性弱。一方面这种装饰性“墙纸音乐”能使候机厅听觉环境较为舒适,另一方面又避免投入审美的劳神费心(心境随乐张驰起伏),影响歇息。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此类单纯音乐产品,因此值得文化产业界关注。

  音乐作用于动物,能够催生助长,还能改变动物行为。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很多饲养场利用合适的音乐促进动物生长的事例。动物都有听觉系统,因此都能感受音乐声音的刺激。事例表明,让母牛听合适的音乐,能多产奶,产好奶。科学利用音乐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在改变动物行为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哭泣的骆驼》,这是西方科学家在蒙古国拍摄的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跟踪拍摄一只母驼从遗弃初生幼驼到重新接受幼驼的全过程。据了解这种遗弃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片记录了草原上一只母驼生产过程:初生幼驼是白色的,母驼不让它吸奶,甚至粗暴地把它推开。主人到镇上请来乐师,让母驼听马头琴,年轻的女主人和着马头琴唱长调。听着悠扬而温柔的音乐,渐渐地母驼流下了眼泪,接受自己的孩子,为之哺乳。马头琴和长调均为草原音乐,当地人畜都很熟悉。马头琴低音弦演奏持续音,跟草原的宽阔、“长生天”的信仰紧密关联;长调歌声也类似马头琴高音弦曲调委婉细腻,气息绵长;二者的音色温润敦实,又有些许明亮穿透力,跟草原动物的鸣叫声相近。这些都适合于用来改善母驼的身心状态,从而改变它的行为。其原理在于“同频共振”,参见后述。在这个领域,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音乐作用于植物,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笔者在本科就读期间曾设想在野外用高音喇叭播放音乐的方法,助力荒山造林事业。如今有很多菜棚、果园播放音乐,用音乐催生助长。据了解,有人设计并实施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播放不同音乐给植物听,如早晨播放“晨曲”,上午下午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晚上播放“小夜曲”等,收到良好效果。

  国外研究表明,音乐还能提高加工食物的品质。例如酿酒过程给酒囊听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产品酒的醇香程度。此类事例很多,不赘述。在这些领域,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四、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启示

原理探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经验,一个是现代科学揭秘。前者如阴阳五行关于音乐与万物相通的经验概括。在传统文化观念中,音乐本身来源于自然,能沟通自然、社会和人类。如十二律吕能对应12节气,五音能够对应“五常”“五气”“五味”“五色”“五脏”“五志”等。这样的文化思维促成了“美善合一”的价值观,以及意象、意境的文艺理论。中医理论就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庄子论“心斋”中曾概括“耳听、心听、气听(神听)”三种听法,文子也重复阐述这样的“听的哲学”。老子区分了“五音”和“大音”,显然“五音”可以用“耳听”,而“大音”只能用“气听”。“心听”介于二者之间,能感受五音中的意韵、意象、意境,也能作为“气听”的基础。前文提到古琴“自况”的行为方式;综合古人的琴论,可以概括出一套操琴仪轨——食道(斋戒)-身道(沐浴/净身净心)-衣道(深衣鹤氅)-境道(幽僻之处)-水道(临水)-香道(焚香)-琴道(身心意指弦协调),最终达到人琴合一至天人合一(“神为之君”)。[2]103“自况”的行为旨在修身养性,超越世俗,排斥物质性的“繁手淫声”。这种天地人乐异质相通、重道轻器的观念在魏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表现在陶潜的“素琴”实践。他摆弄无弦琴,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如果说“自况”的行为是沿“耳听-心听-气听”途径借琴求道,“琴中趣”即“大音”,那么陶潜的行为则是省略“耳听-心听”直达“气听”境界。中国古人的经验体现“做的哲学”,靠体悟获得真理。人际、物人之际、天人之际的联通,只有通过一定方法体悟,才能感受到。毛泽东《实践论》言: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有同样实践体验的人,相互之间对体验到的东西心知肚明,无需多言;只言片语便心领神会。而对没有体验到的人来说,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会明白。而物际的联通,则依靠自然的本然。

  加拿大一位音乐人类学家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谈到印第安人的一个习俗。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聚一聚。学者看到这个族群聚在一起歌唱,便录取音频视频作为资料回家记谱写文章。再看视频发现他们手上有东西,于是再次前往询问,回答是“赌博”。学者感到很沮丧——他们的聚会不是音乐活动。后来再次细看视频,又有发现:人们不关心输赢。第三次前往,找了部落老人,才知道他们只是需要聚一聚,认为同族人聚在一起,能增加彼此的生命能量。歌唱在聚会中加深了族人之间的亲情。观察表明,不仅人类如此,物际之间亦然。物际联通可以观察。科学家发现山崖上的两棵小树,如果彼此距离太远,抵抗暴风雨的能力就弱。如果彼此能接近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不是紧挨在一起),彼此抵抗暴风雨的能力就大大增强。笔者小时候到外婆家观察到一个可以说明同样距离问题的“生命”现象。当时农村灶台蒸煮焖炒,烧的是柴火。笔者经过练习,学会了掌握灶口内木柴之间的距离。太密不能充分燃烧,浓烟呛人;太疏不能彼此接济,容易熄灭。古人用“和”字概括这样恰到好处的距离,以及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与自己和,意味着健康;人际之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物际之和,生态平衡;物人之际、天人之际达到和,则万物和谐,社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音乐对人对物都有作用,音乐之“和”,与万物之“和”联通,也有利于万物之“和”。

  但是多少年来,这些经验没有得到科学解释,相关现象被称为“东方神秘主义”。如今科学长足发展,终于能对感悟的“真理”进行科学解释。如量子力学,揭示了万物皆有能量场,因此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的道理。有机体有生物场,无机体也有电场磁场。这种“场”由虚实物质产生,存在于一切物质的周围,英文为“aura”,中译为“气场”(或“气氛”“氛围”“光环”“预兆”“气味”“气质”等)。美国学者泰德·安德鲁斯(Ted Andrews,1952-2009)指出:“气场的产生,要溯源到构成物质的原子,原子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永恒不变地运动着。正如物理学中已经证明的一样,这是一种电磁能量运动,而且生命体比非生命体的这种运动更加活跃,因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气场就更容易被观察到。”[4]7普通人身体周围的气场大约有2.44-3米范围,这可以解释“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现象。此外,气场有类型(不同频率、色调),这可以解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身心健康或不健康,都能从气场表现出来。气场可以相互作用,可以同频共振,也可以相互排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气场的功能。前些年广泛传播的日本科学家探索的“水知道”现象表明,人的意念可以影响水结晶的样貌。美好的语言导致水结晶美丽,反之则丑陋。笔者还看到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影响食物,比如米饭。如果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音乐携带着人类的心灵符码,那么除了声波本身的能量之外,这种心灵符码也具有能量。音乐作用于人,引起人的气场变化。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让人产生各种行为。例如雄壮的军乐激励下,战士提高了斗志,正义的气场压倒非正义的气场,所谓“邪不压正”,由此取得战斗的胜利。笔者看到这样一则国外的报道:一位老妇人在被人遗弃的土地上栽种植物,每天像对待孩子一样跟植物说话。结果贫瘠的土地生长出美丽的花朵,蔬菜也长势良好。此为人的气场对植物作用的事例。可以设想,如果加上音乐,效果将更好。

  在北京听过两场量子力学讲座。一场是北京大学举办的科学沙龙,一场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承办的长达一周的专题演讲。前者是国内教授的演讲,较为抽象。后者是美国量子力学专业博士的演讲,深入浅出,而且提供了很多视频材料。当代量子纠缠理论解释了很多以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实物与影像之间、人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的联通感应。令笔者记忆深刻的是几则讯息:其一,照片与实物之间的量子纠缠。例如为了弄清C国是否真的搞核试验,西方科学家复制了卫星获得“据说的”试验场地照片,分别置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的挠场实验室设备中。不久,三个实验室设备在同一时刻产生反应;很快就从C国电台播放的消息那里得到证实,确实有核试验。演讲者现场登录三国挠场实验室的网页,让听众记下网址,随时调取相关信息。其二,人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视频中有人伤害了一株植物,然后混迹人群,列队走过这株植物。当“凶手”经过它时,连接植物的设备指针剧烈摇摆,好像植物惊恐的叫声:“就是他!就是他!”其三,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在一个实验室摆放的架子上有个装有小鱼的容器,架子下方烧一盆水。水开时,上方的容器将翻过来,把小鱼倒入沸水中。隔壁屋子摆着一盆植物,植物连着仪器;一旦植物发生变化,指针将以相应幅度扫摆,在纸上记录下震颤曲线。为了不影响实验,科学家驱车到远处。量子纠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阻挠,即便不在现场,人的脑电波也会干预实验。因此,科学家必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选择去看电影或赛马等。回到实验室时,小鱼已经死亡,隔壁的植物显然在同一时刻接收到死亡信息,试验纸上留下了剧烈震颤的曲线。过去笔者曾经看过两则植物和动物传递“死亡信息”的报道:一则说蝗虫啃食一片林子,吃到最后一批植物,突然纷纷毙命。经检测,发现最后一批植物接收同类死亡信息后,体内应急生出一种原本没有的毒素,杀灭了蝗虫。另一则说人类用飞机喷洒农药杀灭蝗虫;只要有几个幸存者,接收大量同类死亡信息后,繁殖能力成百倍增加,短时间内“呼啦啦”生出一大片新蝗虫来。其实人类也一样,在接收大量同类死亡信息后,生殖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出现一批“英雄母亲”,个个能生育10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其中的原理也是战争中大量人类死亡信息的激发。还有几个视频资料,如植物会学人歌唱等。

  人创造的音乐,饱含人类的信息。如果照片和实物之间都有量子纠缠,那么人造音乐反过来对人也会有直接的作用。这是所有听乐经验证实了的。音乐有类型,人也有类型。所以当人选择了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审美偏好的音乐,就能构成审美关系;音乐和人两相匹配,声场和气场“同频共振”。如果人与音乐联手,施力于他人或他物,将出现更有效的结果。笔者想表达的是:音乐治疗或康养,除了要考虑人和音乐类型匹配之外,还可探索施者-音乐-受者之间的匹配。一种音乐未必适合所有人群。因此,应该放弃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合理利用差异、“同频共振”原理,开发相关文化产业。

五、结语

总之,现代科学解释了以往经验背后的奥秘。但是,对音乐本身奥秘的科学探索,似乎不如直接对人类、动物、植物等的探索,对音乐“声场”的探索不如对“气场”的探索更深入。音乐声场跟普通声场不同——除了具有普通声场的特性之外,还有特殊编码发声的特性。斯克鲁顿指出音乐具有三种物性,即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含审美属性);音乐是“第三物性”的事物,具有“双重意向性”。音乐文化产业开发,应该吸取现代科学成果,着力掌握这种特殊物性的规律,探究音乐功能开发利用的更多可能,造福于社会。

  当前,“音乐+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除了乐器制造与修复,更有虚拟音乐世界生产,音乐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应用,还有“音乐表演+科技”的文化市场开发与应用,等等。这些音乐文化产业创意等待着人们关注、探索、开发、拓展与应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