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音乐产业何以赋能文旅经济——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苑 热度: 22719
林步艳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抚慰心灵、愉悦精神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1]97近年来,音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同。福建音乐产业历来以唱片行业、音乐发行出版产业与现场表演产业三种传统音乐产业为主,但尚未形成规模,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化特征不明显。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音乐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如何找到福建特色的音乐文化符号,为地方音乐产业打上独有的标签,如何让音乐产业赋能文旅经济发展,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需要挖掘和深耕的命题。

  2022年7月29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台湾艺术家音乐交流协会、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召开。论坛以“新时代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为主题,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现代音乐的生产制作与产业发展、音乐功能与音乐产业发展、区域音乐产业发展、传统音乐(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数字音乐平台建设与作用、音乐教育链对接音乐产业链等论题。论坛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宋瑾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吕淑玲教授、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郑君胜、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唐炳椿、“微风乐集”创办人杨慕先生、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陈敏红教授、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思等两岸音乐界专家和音乐产业界精英作主题发言。论坛由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唐文忠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多维的视角围绕论坛主题,为两岸音乐发展建言献策,拓展思路。参与本次论坛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陈燕婷、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马达,以及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共100多人。

一、关于音乐产业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音乐产业研究前沿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进展和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了解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明确当前音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与研究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音乐学系博导宋瑾教授作了题为《从音乐的功能及其原理谈文化产业开发》的报告,他指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实用功能和综合功能,音乐作为人的审美对象,其本身就是“目的物”,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音乐审美需要,出现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国家倡导的美育用乐,既需要高质量的音乐产品生产,又需要美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音乐产业按音乐作用对象的类型划分,可分为对人、对动物、对植物、对其他事物的产业。当前,“音乐+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如乐器制造与修复、虚拟音乐世界生产、音乐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应用,还有“音乐表演+科技”的文化市场开发与应用,等等,这些音乐文化产业创意等待着人们去关注、探索、开发与应用。

  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郑君胜先生具有20多年的行业经验,他制作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歌曲及影视、多媒体等音乐作品,培养了大量音乐制作人才。郑君胜主任对互联网环境下现代音乐制作技术中的“新个体音乐经济”进行探析,认为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是“新个体音乐经济”诞生的摇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下,音乐产业的变革更是迈动极为迅速的步伐,这一切给传统的音乐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音乐制作技术更是迭代式地发展。从“个体户”到“新个体经济”,“新个体音乐经济”的诞生有其特殊的时代性。“新个体经济”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个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关系方面具有双重属性和一系列新特征。而现代音乐技术的迭代发展为“新个体音乐经济”诞生提供了最核心的专业技术条件。郑君胜介绍了“新个体音乐经济”的几种类型,包括技术型、演唱直播为主型、跨界模式型等;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注重网络互动展演,在互联网直播舞台孵化“新个体音乐经济”;二是强调音乐技术的深度应用,用新技术创作内容驱动整个“新个体音乐经济”强大市场。

  台湾著名音乐人杨敏奇则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背景,介绍了疫情对混音产业的影响,指出“穷则变,变则通”,在大环境不好,混音行业空班多的情况下,反而是改装或是升级的好时机。杨敏奇勉励年轻的音乐人在技术精进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创作出好作品,促进混音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音乐治疗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但音乐治疗学的发展在我国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来自台湾的资深音乐治疗师林歆敏已经有近16年的从业经历,她介绍了台湾音乐治疗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音乐治疗的适用对象,并介绍了进入音乐治疗行业的途径,如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护理、心理治疗、特殊教育等相关学科的学生都可以往音乐治疗方面发展,鼓励更多的音乐界人士关注并走近音乐治疗学。

二、关于两岸音乐文化的交融发展研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音乐文化的交融发展是两岸人民都喜闻乐见的。

  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的吕淑玲教授曾多次与大陆音乐院团进行合作演出,积极推动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吕淑玲教授在线上对台湾地区的音乐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介绍。她指出为了因应时代的变迁与大环境的多元发展,在强化音乐专业基础、提升展演创作能力培养之外,音乐教育要树立跨界思维,关注音乐市场的现实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在专业主修专精之外,必须跳出旧有的单一音乐领域框架去结合戏剧、舞蹈、多媒体、书画等共创发展。吕淑玲教授还介绍了跨界展演的实践和带领台湾艺术院团参加大陆演出的经历,希望为两岸的音乐文化交流提供实质的经验,也期待两岸后续能有更多的交流。

  近年来,两岸随着文教交流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很多大陆高校重视引进台湾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成为两岸教育合作的连接纽带,创造两岸学术交流的平台,扮演学术互访与合作的沟通桥梁。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思副教授在题为《产学合作,赢在未来——两岸携手合作共谋钢琴事业之兴旺繁荣》的发言中,介绍了温州大学近年来在引进台湾方面教师的一系列措施和有利条件,如较好的待遇、良好的合作基础、交通便利等,并对两岸音乐界青年未来开展合作进行了展望:两岸可以互派学者进行交流等,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论坛、音乐会等促进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合作举办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等,相信这些活动可以提高两岸音乐教育水平,通过学校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大陆高校任教的台湾地区博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留学欧美的台湾地区博士、台湾地区高校毕业的博士和台湾地区在大陆毕业的博士。无论是何种学术背景,这些博士都可以为大陆高校带来深度的西方学术训练以及两岸融合视角,为大陆高校注入新的活水。来自台湾地区的于仁道博士目前在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课教师,他认为两岸的文化是同源共通的,建议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将两岸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曲目一起列入,同时还可以举办音乐讲座、研讨会、艺术节、作曲风格讨论会等活动,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促进两岸文化的交融发展。

三、关于区域音乐产业发展研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环境和现状各异,音乐产业发展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区域音乐产业研究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

  作为福建本土企业的“宝宝巴士”公司,主要从事线上儿童视频学习产品的研发与国内推广。自2018年以来,“宝宝巴士”企业从线上数字音乐产业转向线上线下双渠道的音乐产品研发,推动了数字音乐产业化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宪林副教授以“宝宝巴士”企业为例,介绍了宝宝巴士企业的产业化运转模式,音乐产业化的特征、效益、瓶颈,并提出了对策与展望。曾宪林副教授指出“宝宝巴士”企业作为新时代崛起的数字音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规模,也有其自身的音乐产业化经验,由于受众群体不满足于线上渠道音乐作品,期待消费线下音乐产品及其附属产品,因此“宝宝”巴士企业应当思考未来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的产业化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福建音乐产业化拓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台湾资深音乐人、“微风乐集”创办人杨慕先生深耕于音乐产业多年,他认为作为华人流行音乐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台湾地区相对丰富的音乐人才资源对福建音乐产业的整体发展建设是很好的补充,结合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专业特色的人才资源,大力发展闽南语音乐文化产业,是福建发展音乐产业链条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杨慕先生还介绍了目前正在尝试的闽南语音乐作品跨界创作、成立闽南语混声四部合唱团、创作闽南语音乐剧等,他和团队未来还将尝试打造闽南音乐的虚拟偶像,希望可以成为城市文旅的特色IP,让闽南神韵呼应时代之音。

  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原乡和全球妈祖信仰者尊崇的圣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为当地的妈祖文化主题音乐,湄洲岛又被冠以“音乐岛”的美称。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唐炳椿以湄洲岛妈祖文化主题创作为例,探讨了两岸音乐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提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开展两岸音乐合作与融合有“天然亲”的条件,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一)将音乐产业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撑,提高音乐创作奖励补助标准;(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助音乐创作,支持音乐团队建设,扶持具有相当水平的音乐制作机构,培养具有影响力的歌手;(三)促进两岸音乐产业合作,鼓励举办两岸合唱节、青年歌手赛等活动,多创造两岸音乐界人士合作创作、同台演出的机会;(四)积极利用网络扩大影响,提高福建音乐产业影响力。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段海燕对宁夏社会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调研数据得出结论:(一)在宁夏地区的社会音乐教学中,钢琴份额所占比重最大,人数几乎占到所有学习乐器学生的一半;(二)社会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生的器乐学习,音乐考级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三)总体而言,学生们认为参加乐团不仅对自己演奏水平有提高而且对文化课学习、生活品质以及心理成长均有正面的影响。[2]

四、关于非遗音乐保护研究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传承土壤的缺失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全社会关切的焦点,本次论坛亦关注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南音文化是世界级“非遗”南音生产或活动时所呈现的音声、空间、人物的总和,它涵盖了闽南人过往历史的精神积淀,呈现其诸多社会生产的精神要素,在海内外闽南文化圈中具有较高的认同感。[3]58-64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陈敏红教授从政府扶持、社会活力、人才培养三个层面研究南音文化的转型路径,指出要从传统“单一”型的南音文化发展渠道向经营性与公益性相互结合与共生的发展转型,不断寻找传统南音古乐与现代产业体系、文化体系、消费方式转变间的碰撞与互通。

  四川省近年来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音乐产业进入抗疫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四川省音乐产业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总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张小燕教授对四川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进行思考,指出四川当地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传播效果不容乐观。城镇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对传统音乐的生存造成了影响;传统的传播途径已经丧失,人们已经无法通过生活习俗来接触到传统音乐,而新的传播途径与受众割裂,对传统音乐有着情感记忆的老一辈不熟悉新的传播方式,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又缺乏对传统音乐的认同;因为音乐制作成本高昂,后期带来的效益又较少,传播者缺少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的动力;当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质量不高,缺乏经典内容,创新后劲不足。这也是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非遗传承面临的共性问题。

五、结语

论坛主持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唐文忠先生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许多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产业发展势头好,增长潜力巨大。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同其他兄弟院校一道,积极融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主动探索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但是,我们也要正视两岸音乐产业、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不协调、区域音乐产业发展不平衡和产教融合不紧密等问题;当前,音乐产业发展要从抓原创内容、科技应用、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和消费场景等全方位创新,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对此,需要两岸音乐人共同努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音乐专业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结合,开创音乐产业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教育与产业融合助力文旅经济发展,音乐产业的发展必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此次论坛凝聚了两岸音乐界专家、学者、产业精英的集体智慧,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两岸音乐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强大的智慧合力。音乐产业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相关的思考与研究还有待于不断推进深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