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消费社会语境下艺术博览会的“后疫情时代”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苑 热度: 24846
罗晓敏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肆虐,2021年全球不少艺博会和双年展活动相继宣布延期或取消,在被称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11月,“第八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与“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仍然先后揭幕。在此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海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新兴文化中心,仍能正常举办实体艺术博览会,对于突破隔离、搭建更深层次的国际联结、重拾艺术市场的信心、呈现国际版图的中国声音,具有莫大的意义。

一、理论与现状:活跃的进行时

(一)消费社会中的形态流变

随着文化消费大繁荣时代的来临,作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上海的文化消费程度成为了反映我国文化消费最新状况的风向标。异彩纷呈的艺术盛宴2021年底在上海轮番上演,这无疑是中国艺术博览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体现。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大众对于艺术品的消费需求是伴随着物质生活富足、精神层面提升而愈发勃兴的。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的意义不在于透过物品法则满足实用需求的个体功能,而是透过符号法则的交换与价值分配彰显的社会性功能。[1]69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对象不仅包括消费的物品,更包括物品所承载的针对消费者集体和周边世界的意义。这类型的文化消费是消费者对他人及社会提供的精神财富进行消费的经济活动。与一般实物产品与服务消费活动不同的是,文化消费是一种对精神财富的吸收、积累、继承、更新和创造的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消费升级的前提下,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会更注重物品所附加的符号意义,通过消费实践彰显其社会地位。大众审美的转变驱动购买意愿的勃发,而且大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为艺术商业化提供了相对优渥的土壤。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和商业结合大获成功的重要表征。时代进步,大众审美消费的满意指数向纵深方向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此外,艺术品消费市场迅速崛起是推动都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艺术博览会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画廊和藏家牵线搭桥,帮助画廊提升销售成绩。虽然本次两场艺博会在开幕前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尤其是国际交流限制以及国内地方疫情的不稳定性,但是藏家积攒了近一年的购买力也得以在此次艺博会上释放。在艺术博览会举办期间,跨境艺术品交易、画廊的推广销售、买家发掘潜在艺术家并对其作品进行投资收藏,种种消费行为都伴随着物流、保险、出版、广告营销等经济活动,为多种产业聚集和现代文化产业转型探索更多可能。

(二)文化场景中的体验满足

一个成功的艺术博览会绝对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它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培养,才能逐渐升格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大事件。上海众多优势条件吸引了国内外艺术机构的目光——由来已久的艺术氛围、逐渐壮大成熟的藏家群体、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享誉海内外的城市特性和地方文化政策的支持。大范围流行疾病的影响使得艺术行业继续面临未知变化。全球艺术博览会和画廊数量减少,刺激对该行业运作方式的重新评估。所有这些变化并非都是消极的,艺术行业必须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变化。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拉克教授提出文化场景理论,指出场景都是由舒适物所构成的,人们消费或者使用这些舒适物的时候会获得愉悦的文化或美学体验。[2]42场景通过鼓励自我表达吸引创意阶层在城市空间聚集,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多元主体的参与也是区域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艺术博览会不仅具备艺术品交易功能,同时还通过搭建临时体验空间的方式,具备着培育公众艺术学识素养、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公共艺术活动等重要功能。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体验的场景搭建变得越来越重要。个性化、交互式、体验型的文化产品和消费空间,满足人们多维度感官需求和深层次心理与情感需求。在艺术博览会展览中,当代艺术介入商业综合体,艺术家所有自由流动的联想都散落在一种非常有序的混乱之中,通过公众参与的有效互动,文化空间的建构和实践主体间的互动将会重新被诠释。空间就变成了一个集各种消费符号和价值观念为一体的混合性场域,一个充满文化、艺术和价值理念的场域。

  2021年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依旧以“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为口号,持续关注以时尚诠释经典的国潮艺术。例如参展的“万物大集”单位,联合多位艺术家根据场馆特性,首发的象征和谐的葫芦形象《HAHALULU》户外艺术雕塑装置成为了上海展览中心户外广场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这类型的大体量艺术作品将文化元素与生活场景融合,从艺术场馆内延展至场馆外,甚至延伸到城市公共空间,与观众形成多维度的对话,吸引他们步入作品、场馆与人的交错空间中,从多个感官维度体验视觉冲击与艺术格调,不仅为艺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人文精神。

二、 互动中共生:期待的将来时

(一)以商业经济的灵活填补艺术生态的匮乏

当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消费、商业、技术、身份、媒介等诸多文化符码充斥其间,构成消费社会的独特景观,展示出后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态。艺术欣赏和艺术市场的受众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艺术平民化成为新的时代潮流,连带着大众审美的价值取向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艺术+商业”模式成为流行趋势。

  1.艺术商业化模式

  艺术品的流通以其使用价值为基础,是一种以满足欣赏者精神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特殊商品。艺术博览会将高雅艺术引入大众生活视野,使艺术的公共评述成为可能。传统艺术展示场所的工具价值,在于以相对柔和的意识形态手段,表达善恶观念,维护公序良俗,消除社会排斥,增强种群凝聚力和促进公民一体化等等。公众步入传统美术馆时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公序良俗的规训,注意衣着整洁和禁止大声喧哗是约定俗成的参观礼仪。艺术博览会则不然,大众可以在遵守基本社交礼仪的基础上与友人欢乐交谈、向商家礼貌询价。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艺术商品,其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和买卖的。艺术品的商业化运作逐渐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

  艺术博览会实际上是艺术产业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当代艺术成为新的消费资源,调动了艺术创作与消费的活跃性。在商业潮流主导下,艺术表达不拘泥于固定格式,不受特定空间的严格限制,其形式语言极具视觉冲击力,充分调动了观者的欣赏兴致和互动欲求。在2021年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中,由贝浩登画廊带来的村上隆重量级雕塑十分吸睛。色彩缤纷、造型童趣的太阳花形象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本人所凸显的商业标识。商业化的艺术成为一种具有高识别度的文化意象,可以促进艺术创作多元化,增加艺术语言的解译层次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满足了观众广泛性的需求,有利于艺术消费的常态化发展。

  2.群体狂欢的价值重塑

  消费时代的到来引发审美范式的转变。根据费瑟斯通的描述,在后现代社会中,中产阶级通过消费追寻精神上的快感和激情的宣泄。他们采取狂欢化的姿态,发展出了一种以感官审美为特点的消费方式,如参加交易会、展览、旅游度假等,释放本阶级的文化渴望,创造出专属阶级的文化实践方式。[3]32当代社会就呈现出以上的消费生态现象。艺术博览会是消费文化背景下一种流行的景观表达方式。作为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博览会是以画廊为参展主题的艺术品交易会,通过“画廊-藏家”的交易模式,缩减大众与艺术的距离感,消解传统的严肃文化形式,在艺术普及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年轻化和潮流化是当前艺术博览会的发展趋势之一。以2021年西岸艺博会为例,从参展画廊带来的艺术家来看,既有在国际一线活跃的大师级艺术家,也有新晋的年轻艺术家,在展场内外多个区域展示来自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作品,传达领先的综合性多元化艺术潮流。参展2021年上海ART021的相关画廊也表示,如今藏家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为了对标消费需求,画廊在签约艺术家和参展作品的选择上也相对来说也会更偏于当代性和潮流性,顺应年轻藏家的消费习惯,吸引潜在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注意力,让艺术更贴近处在消费潮流中大众生活的本身,拓展艺术市场。

  具有一定的时代观照性是当前艺术博览会另一重要特点。在场画廊所展陈的部分作品明显聚焦当下大众所面临的社会困境,透过普世性的话题,比如新冠疫情、性别问题、文明冲突等等,将物理世界的真实呈现转化为一种情感表达。随着“女性议题”的备受关注,在2021年上海ART021现场,全球时尚奢品平台NET-APORTER借此推出首届艺术公益项目“非凡女性艺术家奖”,并举办了以“女性审美与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的论坛,让大家看到女性艺术家更多探索与创作的多元可能性。这也是商业社会对大众作为个体存在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文情感的尊重,引导大众在繁忙交易的商业社会当下,以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未来。

(二)在多元模式的融通中穿透时空的阻隔

在高度技术化的消费时代,媒介聚合能力的加强,带来了艺术创作形态、艺术传播方式、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收藏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国际化为定位的西岸艺博会和以本土化为立足点的ART021都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种种变化,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不断通过艺术家个展、公共艺术项目单元等营造更加繁荣的艺术社会生态。

  1.建构虚拟空间

  互联网为艺术品市场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2017年,卓纳画廊创始人、艺术品商人 David Zwirner在意识到艺博会通过提前在线预览方式有效增加了画廊业务后,决定开发虚拟展厅。三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艺博会由于疫情被迫取消,线上方式的先见之明不失为一种破局之法。“互联网+”模式下艺术品市场的即时互动性越来越强,适应了个性化、便捷化的时代要求,这一切崭新的艺术景观昭示着全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线上艺术品消费平台创设虚拟赛博空间延伸了消费者的身体感官,观者自身成为符号化的存在。以拟真性、娱乐性和个性化的线上艺术品消费平台向消费者提供以视觉体验为主导形式的艺术品,这种新兴的文化经济运营模式具有极强的即时体验性,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激荡浪潮。

  线上平台的建立和优化促进了各种艺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随时携带,使艺术家可以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形式迅速有效推广自己,艺术品消费者也能及时接触到有价值的艺术市场的前沿信息。数字化手段使艺术品消费人群不受时空限制挑选购买到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持续不稳定的疫情让线下艺术行业陷入随时被叫停的状态,艺术博览会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例如,2021年的西岸艺博会为部分无法到场的画廊开设了线上参展单元;2021年的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也联手Artsy平台打造了线上展厅,以线上图录的形式展示艺术作品,藏家可以通过Artsy平台联络画廊订购作品。由此可见,艺术博览会为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后疫情时代艺术市场的不同需求。

  然而,剥离了真实质感的虚拟体验并不能真正满足挑剔的艺术品消费者的需求。不少艺术观众认为,即使是在最复杂的技术条件下,在虚拟空间里观展也是一种孤独而封闭的限制。线上博览会的方式致使在场性缺失,原本呈现艺术品的立体空间介质被一方小小屏幕所扁平化了。当前数字化技术提供的体验的确十分有限,需要平台开发者站在产业化的高度,用新颖有效的创意思维来促成观者和艺术品的良性互动,真正让观者灵活做到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和世界另一端的画廊里的艺术品建立有效联系。

  2.传达本土价值

  在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这两场立足于中国本土、面向全球的艺术博览会的人气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削弱,展会期间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多了一枚枚口罩以外,几乎和过去并无分别。为了推动艺术博览会能够如期顺利举办,2021年西岸艺博会和ART021都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入场条件:观众必须持有48小时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方可进场。出乎意料的是,西岸艺博会和ART021都在2021年达到了有史以来成交总额、成交率、销售数量的最大规模。这样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与其一直以来对本土画廊的关注、对本土藏家的培养,以及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断完善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疫情之年,全球的交流和互动变少,激发了中国观众对本土博览会的探索欲,让海内外对中国正常举办的艺术博览会的期待值不断增加。艺博会是一个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将国际优秀艺术带到中国,促进中国优秀艺术迈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此次两场艺术博览会作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剖面取样,高水准的本土画廊亮相,频传捷报,显示出中国艺术品消费的持续增长,艺术市场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

  在隔离成为新常态之际,艺术创作的在地性、艺术家展览的本地化应被予以高度重视,即注重传达本土艺术价值。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妨打破惯有思维,从公共性问题出发,恰当使用公众性话语方式,建构公共关怀的价值体系,体现公众生存的真实现状,为艺术介入社会问题预留充分解读空间,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让本土艺术博览会成为公众参与艺术生活的重要突破口。

三、结语

散场并非结束,“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博览会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此次两个本土艺术博览会最直接的经济价值就是拉动内需,开拓国内可观的潜在艺术消费市场。本土艺术博览会的举办正加速推进中国艺术交易市场的繁荣,为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注入了强大文化产业创新动力。从刺激文化消费的功能发挥到价值创造的使命担当,本土艺术博览会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有效力量,并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引领者,释放无限的文化创造力和号召力,吸纳全球范围的优质文化资源要素,通过更深层次的国际文化艺术贸易交流,促进产业、区域和国际之间的艺术创意、产业资本、高素质人才和数字化技术的整合与优化,在双循环格局中赢得广泛国际认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