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奶娘催罡”巫舞是福建省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畬族民间舞蹈。它流传久远,是畲族人民亲身经历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是保存在他们身体和记忆中的资本传承。论文以福安畲族“奶娘催罡”巫舞为切入点,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从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这三个方面对其舞蹈的“资本”传承进行细化研究,力求为其“资本”传承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新思维,促进其在新时代更加稳定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奶娘催罡;传承;布迪厄;资本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奶娘催罡”巫舞又名“奶娘踩罡”“奶娘行罡”,它流传于福建闽东地区,塑造了顺天圣母陈靖姑的形象, 是“驱魔镇妖”仪式中的一种祭祀舞蹈。“奶娘催罡”巫舞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福建省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畬族民间舞蹈。对于无文字的福安畬族人民来说,“奶娘催罡”巫舞是畲族人民亲身经历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保存在他们身体和记忆中的资本传承。
所谓资本,它是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累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1]189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行动者在传承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社会的资源,它可以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每种资本形式都具有可传递性,不同资本形式之间还具有可转换性。畲族人民作为畲族这个独特的场域下的行动者、资本的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本的性质与质量。它可能是物质化的,也可能是身体化的,在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各个资本可以相互进行转换。笔者以福安畲族“奶娘催罡”巫舞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布迪厄资本理论的视角,结合田野调查的实践记录,围绕舞蹈“资本”传承展开深入探索,为其“资本”传承的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新思维,促进其在新时代中更加稳定地传承与发展,使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能够生生不息。
一、 “奶娘催罡”巫舞的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通过各种手抄本、书籍、手绘、录像等客观化的形式表现,这些客观化的形式表现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它们的留存与传承,为物质资本得以长期积累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素材。这些客观化的实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很多的民俗活动、宗教信仰、艺术形态等。“奶娘催罡”巫舞能够留传至今不仅仅是代代相传所赋予的知识技能,更多的是源于众多客观化实物的记载、撰写、传播。
(一)代代相传的文字记载
关于“奶娘催罡”巫舞的文本资料记载,在畲族文化、历史文献、当地的地方志、民间舞蹈集成等均有记载,加上地方政府、乡镇协会、舞蹈爱好者等撰写的相关报道,这些都是成为“奶娘催罡”巫舞物质资本积累的相关素材。关于舞蹈本体的记载,包含了八步罡、锁链罡、失亥罡、养身罡、梳头罡、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笼米罡、筛米罡、钓鱼罡这十一种罡步[2]833的舞蹈形态、艺术特征、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字的详细叙述,作为“奶娘催罡”巫舞主要的生存物质资本,一直流传至今。
笔者在采风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上述这些文献外,“奶娘催罡”巫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雷廷木手中还拥有一份祖传的手抄本。从现存的唱本中,我们往往可以追溯到各坛的传承历史,因为畲族巫师们有个习惯,即他们在转抄唱本之时,一般都会在唱本落款处交代唱本的来源以及抄正的日期,以示巫法的正宗。翻开传承人手中这本老旧的唱本,虽然有些破损,但不影响旁人观看其中珍贵的内容(图1) 。手抄本里面记录着催罡曲的歌词:“天今苍苍,地苍苍,足踏奶娘锁链罡。踏在罡头推邪鬼,踏在罡尾推邪魔。推到南蛇分八洞,推邪捉鬼出外村。”看到这里,传承人随之唱响歌曲,动听的唱词仿佛将笔者带入了表演现场。此外,唱本的末页落款处写到:“真金买金不是金,一诀乃是掌中心,抄写于民国庚申年九月。”由此可见,传承人手中的这份唱本,距今已有百年之久,它是一代人的阅读记忆,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与参考价值。
通过访谈,传承人告诉笔者:“记忆往往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通过文字的记载可以将其内容能够更好的保存,当遗忘内容时,将本子翻起又能回忆起。这个唱本是当时由祖上一代代传授下来的,回忆起当时老人说,由教的人一边唱,他们一边记录。从而形成了现在你们所看到的唱本。”将动态舞蹈变成纸质版的留存,不仅能够更好地将其舞蹈记录,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知识素材。因此,文字记载为笔者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所形成的文本资料无疑是历史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好选择。它拥有着可传递性的特征,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这也跟布迪厄的对资本的定义相呼应,布迪厄认为资本具有传递性,它可以通过客观物质媒介来传递,各种资本可以相互转换。

(二)繪声绘色的影像记录
笔者在调查中走访了福安当地的文化馆,作为当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笔者欣赏到了一段来自2005年福安市文化体育局所录制的原生态“奶娘催罡”巫舞的节选段,这些影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舞蹈的基本情况,也令笔者感受到畲族人民当时的集体记忆。视频中的巫师手持羚号与铃刀,光脚高速旋转后稳稳地踏着罡步,其严肃的场景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整个仪式充满着神秘感。在这15分钟的纪录片里,没有夸张的队形变换,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既简单又朴实,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过去时态意味着记忆,通过记忆而展开的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在符号层次上向过去延伸了。”[3]49 因此,通过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不仅能够让我们找寻到过去的舞蹈艺术形态,还可以凸显当下舞蹈的卓越发展。
对于“奶娘催罡”巫舞来说,舞蹈是动态的,它既拥有原生态的歌声伴奏,又拥有原始的舞蹈步伐。在通过文字资料的记载后,选择更直观的录像方式进行留存,这种视觉化的冲击、立体化的呈现是对“奶娘催罡”巫舞的一种宣传,也可以为这项民俗舞蹈长远的发展积累宝贵的财富。

(三)形神兼备的手绘展现
“奶娘催罡”巫舞除了拥有文字资料的记载和影像的记录外,还可以看到以静态形式展现的物质资本。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福安市文化馆内收藏着文化馆美工郭崇理先生在1986年时所绘画的数十张素描图纸。这组图纸精巧地描绘了该舞蹈的舞蹈形态与艺术特征。图中的巫师头戴神额,身穿长裙,左手持铃刀,右手持羚号,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几张图纸记录着该舞蹈表演时的道具以及服饰,画工精细,且标有相应的数据。比如“服饰图——神额”一图中,精确地标示出了神额长0.35米、高0.15米(图2) 。
据资料显示,当时省里要求各地的文化部门挖掘当地的特色民间舞蹈,原福安市文化馆书记郑万生,听说社口镇南山村的钟伏成跳“奶娘催罡”巫舞特别好,便邀请他来到馆内进行“奶娘催罡”巫舞的表演,表演历时近3个小时。当时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们纷纷前来观赏。当舞者持续旋转后进行催罡的步伐表演时,馆内群众瞬间沸腾,独特的舞蹈步伐与原生态的音乐,蕴涵着原始的神秘色彩,引发了群众们的好奇与惊叹。在1985年,福安市委宣传部为该舞拍摄了录像,进行保存。而郭崇理先生也在此后不断前往老艺人表演的现场以及对录像的反复观看,为其记录下了第一手珍贵的图画资料。
由此可见,“奶娘催罡”巫舞在当时引发了轰动,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而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记录的举措,都成为该舞蹈物质资本的一部分。正如布迪厄所说:“资本是一种能量,它只在其产生和再生的领域里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些物质形态也成为了该舞蹈资本积累的素材。
二、“奶娘催罡”巫舞的文化资本
布迪厄将文化资本看作一种文化能力,包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价值观等,是长期积累内化于身体之中的文化素养。对于“奶娘催罡”巫舞而言,其实践主体为畲族巫师,以具体化的形态表现了陈靖姑的人物形象,通过舞蹈动作与舞蹈音乐展现了文化内涵,舞蹈的具体表演程式、舞蹈所蕴含的深层文化都是“奶娘催罡”巫舞能够传承至今、经久不衰的文化要素,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本。
(一)别具匠心的三段式表演
畬巫能够习得“奶娘催罡”的舞蹈动作,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观摩与刻苦的学习,并在其所生存地区的文化环境的渲染下所获得的,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更是已融入到身体里的一种知识。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畬巫能够较快地掌握其舞蹈的文化意蕴,同时也为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转换方法。不仅丰富了畬民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提高了畬民对艺术品位的鉴赏。
“奶娘催罡”巫舞是将陈靖姑英勇事迹作为该舞蹈的题材,运用畬巫行罡步斗技能展现陈靖姑驱魔镇鬼的英姿,动作与故事情节发展吻合,人物塑造十分逼真,生活气息极其浓厚,展现了原始的舞蹈形态。舞蹈結构主要分为净坛、请神、催罡三个段落,而其中重要的催罡段又分为了三个部分表现。
首先是“净坛”段,只见扮演“奶娘”的畬巫头戴神额,双手持神裙,将神裙以腰部为轴,来回转换,后则将其穿过胯下双手托举绕场一圈又一圈。巫师嘴里念着咒语,乐师敲着锣鼓,意在去除身上污秽,清净坛所,为迎神赛社穰灾祈福作准备。整个环节较为严肃,充满着神秘的气息。
其次进入“请神”段,本段主要以手诀为主,寓意请神加持,增强法力。只见“奶娘”十指交错形成多种多样的手势,时而三指朝天、时而交叉呈蝴蝶状、时而内扣呈饿虎状,令众人目不暇接。而每一个手势之间均有双手虎口交叉击掌,是为下一个手势起的一个准备动作。令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观音”的手诀,中间一指为观音菩萨,后面两指耸立寓为普陀山,左右两指为童男童女,形象直观地将观音座莲台的情景烘托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进入“催罡段”,与前者不同的是,前者以科仪的仪轨为主,而本段则是以舞蹈动作为主。当渐趋强烈的号角声响起,表演者的情绪也随着激昂的声音与高速的旋转越来越高涨,直至将整个阶段推向了高潮。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罡步的展示,催罡段作为核心段落又分为三个部分再现。第一个部分通过模仿女子的梳头、洗脸、照镜子、抹粉等动作,营造奶娘陈靖姑出征前的情景,动作以柔美为主,反映了陈靖姑身为女性的温柔细腻。舞蹈所用的工具符号,是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某种经验性事物,或是与他们有联系的事物,具有隐喻的功能。这样,符号的意义才能为使用者、参与者、旁观者所理解。在工具符号的推动下仪式按步骤逐步展开,呈现在仪式中的个体、行为、事件与关系都有独特的意义。[4]19于是,梳子、镜子、粉饼等这些具有生活意义的工具也成为了仪式的道具,凸显了陈靖姑女性的身份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钓鱼罡”“笼米罡”“筛米罡”等塑造陈靖姑劳作时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通过“斩蛇”“布罗城”“锁妖炼鬼”等步伐,充分展现陈靖姑英勇的女神形象。到此,整个舞蹈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奶娘催罡”巫舞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实践下产生的文化表达形式,历经一代又一代的口传身授,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程式。由此可见,长期重复同一种实践早已形成身体内化的一种逻辑,而其舞蹈动作所蕴含的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舞者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更是一种知识技能,在舞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独具魅力的音乐


畬族是拥有着自己的言语,却没有自己文字的一个民族。他们的音乐是在一代代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以口传的方式继承上一代没有文字或无法用文字记载的精神文化产品,使后人能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追寻历史的文化遗存。畬族歌曲代代传唱不仅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还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感情,族内人称之为“歌言”,是畬族独创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奶娘催罡”巫舞音乐正是一种传递陈靖姑正直勇敢的女神形象的方式,它以陈靖姑学法为村民镇妖除魔的故事编为歌词,通过巫师边唱边跳传递给观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与观赏性。当音乐响起“天今苍苍地苍苍,奶娘催起斩蛇罡,斩蛇罡头行罡法,斩蛇罡尾催邪魔;普斩南蛇为三段,飞入皇冠变壮精,奶娘今日亲出现,催罡做法保乡村”,只见巫师以独特的方言清唱着歌词,手中挥舞着道具,配合上乐师的锣鼓伴奏,使人激情燃起。以方言清唱形成其独特的唱法,展现民族文化,在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也传递着畬语的魅力,这是其音乐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其次,“奶娘催罡”巫舞曲调也颇有魅力,它主要采用的是“do、mi、sol、la”为主的宫调式,以“一为一字一音一拍与一句之末字长音结合”所形成的较为工整的均衡节奏与切分节奏融合,这样的融合存在字逗停顿自由,衬字随处可加,一字多音的特点,具有改变节拍规律,使节拍无定,增加旋律流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的节奏特点也为“奶娘催罡”巫舞的舞蹈動作提升了设计的空间,增强了舞蹈动作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奶娘催罡”巫舞的音乐是在畲族人长期实践中所产生的,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已逐渐内化为个人内在素质的文化资本的体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懂畬族家乡话的人欣赏奶娘催罡巫舞的难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畲族独特的传统文化。
三、 “奶娘催罡”巫舞的社会资本

(一)相关部门的保护
从田野调查中我们获取到对“奶娘催罡”巫舞舞蹈的整理和保护主要集中在福安市文化馆、“奶娘催罡”巫舞传承示范基地、地方电视台;首先,我们在福安市非物质文遗产展示厅中,可观赏到早年间由福安市文联常委副主席郑万生所组织收集的“奶娘催罡”巫舞的舞蹈形态特征及具体的论述。笔者从文化馆工作人员处得知郑万生的住所,有幸与其相约进行探访。目前,郑万生已88高龄,据他的夫人介绍,他在文化馆工作时,热衷于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他启发文化馆的工作团队为“奶娘催罡”舞蹈进行记录与录制,他表示:“随着老艺人的年事已高,年轻人表演多为赚钱为目的,因此‘奶娘催罡巫舞即将面临断代,如若不及时抢救,将会湮灭。”此外,郑万生夫人还跟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当探讨到“奶娘催罡”巫舞之时,郑万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这个舞蹈他记得,头饰很特别,并且每个人在表演时均要佩戴抹额。笔者感到震惊,对往事都记不清楚的郑万生却对这个舞蹈印象深刻,当笔者试图进一步深入探讨时,郑万生的意识又开始模糊,无法提供更多相关的信息。郑万生还曾撰写过一篇关于“奶娘催罡”的论文,将动态的舞蹈用文字进行记录与分析,为该原生态的舞蹈传承提供了有效的物质资本。
其次,2018年福安文化馆为霞山白云观授予“奶娘催罡”巫舞的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匾,霞山白云观作为研修研学培训的基地,是传承与保护“奶娘催罡”巫舞的重要基地(图3) 。它不仅为学者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还拥有丰富的视频资料以及文本资料。在这里,传承人可以为你讲授“奶娘催罡”巫舞的相关背景知识,你还可以跟随着传承人一起舞蹈,亲身感受舞蹈的服饰与道具的使用,体会其舞蹈独特的魅力。当然,关于“奶娘催罡”巫舞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部门的收藏、整理、保存对舞蹈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图4) 。这无疑也是当下传播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政府力量的推动
“奶娘催罡”巫舞能够在2005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在于畲民对于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在于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推进、保护。每年民俗活动都会邀请传承人的团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奶娘催罡”巫舞的表演(图5) ,从政府层面对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与认可,这对活跃于民间的老艺人来说,不仅保障了其活动的合法性与区域性,而且也能够很好地维持后续的舞蹈传承工作。据调查,政府通过对电视台、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的积极引导,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促使更多的人了解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奶娘催罡”巫舞作为每年的必备非遗展示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图6) 。政府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节,不仅加强了畲民对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也更好地塑造了地方的形象,促进了地方的发展。
结 语
“奶娘催罡”巫舞的“资本”传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身体化的资本在时间与空间的实践中,逐渐生成物质化的资本,物质化的资本在社会资本的组织保护下保存得较为完整,社会资本又借助身体化与物质化所构成的文化资本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资本的转换。因此,资本的累积是建立在众多部门与畲族族群共同努力下而形成的,这些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相互转换不断产生新的作用,为推动“奶娘催罡”巫舞的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而这些资本的累积也是推动“奶娘催罡”巫舞在族群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3]高小康.人与故事[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3.
[4]陈育燕.表征与隐喻——象征符号视角下的“九品莲花灯”仪式舞蹈探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3).
(责任编辑:林步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