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剧《皇帝与加利利人》,伦敦国家剧院摄影:Catherine Ashmore“一位空有改变世界的宏愿却不知爱为何物的孤独的统治者是危险的。”
7月22日下午,身处异乡的我在伦敦国家大剧院里做了一次关于易卜生的《皇帝与加利利人》的演讲。此次演讲是为了纪念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即易卜生这部于1873年发表的书斋剧终于在乔纳森·肯特的指导下获得在英国首映的机会。剧中的主角——叛教者朱利安由安德鲁·斯科特扮演。身为罗马教皇的他试图废除基督教,重新引入希腊众神。
深夜,我得知挪威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情(1),肇事者认为,为了重新将基督教文化引入欧洲,必须抵抗“十字军”,于是我好似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易卜生的戏剧世界与此惊人地互相关联。
反叛者朱利安(AD 331-363)于公元361年成为罗马教皇。历史上的朱利安在两年后死于波斯(现伊朗)的一场战役。虽然易卜生一直想努力刻画朱利安这一形象,但他仍未能得其精髓,此后,欧洲在腥风血雨的残暴战争中沦陷。
1870-1871年爆发的德法之战是当时欧洲最为残忍血腥的战争。这场战争中,将近十九万士兵阵亡。接着,三万巴黎百姓在大屠杀中惨死,这也为激进的巴黎公社运动画上了休止符。两个月之后,易卜生开始写作《皇帝与加利利人》。
《皇帝与加利利人》讲述的是一段变革时期的故事,它为欧洲之后的近1500年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朱利安能够在罗马帝国成功地废除基督教,那么如今,不论是欧洲,还是世界各地,都会变得全然不同。
朱利安有改变世界的宏愿。他认为自己被上帝选中,他要改变历史的进程,为希腊文化复兴并再次统领欧洲保驾护航。
年轻的朱利安是一位对基督教满怀崇敬之心的理想主义者,但他却为基督教权贵们的虚伪和残酷所震慑。于是他离开了基督教,因为他憧憬的世界应是真善美的。
当朱利安登上皇位后,他的那些想法转变为一项宏伟大业。他想改变罗马帝国的文化,扭转乾坤,将历史倒回基督教未诞生之时。这使他成为一位暴君,他毫不避讳地使用酷刑,屠杀和恐吓那些与他意见有分歧的人们。基督教徒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受到这样一种欲望的驱使——想要成为其所信奉的真正信仰的先驱者,因此他们报以反屠杀和自杀式的袭击。
在易卜生的笔下,朱利安是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缺乏爱导致他变得冷酷无情。
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交流。他对其他人的一切认识就是——他们不是朋友,便是敌人。而一旦得知他们是敌人,就必然杀戮之。朱利安愈加极端,也愈加孤独。因此,最后,当他宣称自己是上帝,是高于凡人的存在时,人们并不会感到惊异。
在易卜生的剧作中,朱利安最后被他信奉基督教的童年伙伴阿加顿杀死,阿加顿也和朱利安一样疯狂而残暴。《皇帝与加利利人》向我们展示出,自杀、恐怖、酷刑在任何宗教中都有肥沃的土壤供其滋长,同时也告诉我们,空有改变世界的宏愿却不知爱为何物的孤独的统治者是危险的。
(本文译自挪威期刊《今日商务生活》2011年7月刊,原文为挪威语。)
注释:
(1)2011年7月22日,布雷维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引爆炸弹,造成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随后又开车前往于特岛(Utoya island),开枪杀害了69名正在岛上参加露营活动的挪威执政党工党青年团成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