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天地风云笔 梅兰竹菊情——品读蒋有泉先生诗联感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4805
田世杰

  (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撑天拄地两行字,

  纳古涵今一副联。

  这是怎样的两行字,上撑天下拄地,立于天地之间,熠熠生辉;又是怎样的两行字,穿越时代,纵览古今,包罗万象。这就是对联的格局,这就是对联的境界。而此副意象闳阔的对联,作者正是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先生。

  蒋有泉先生,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奉化,毕业于解放军重庆通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曾任新华社校对中心主任、中广联党委常务副书记。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野草诗社名誉社长、理事长等职。他一生热心于诗联创作,笔耕不辍,文学功底扎实,虽厚积而薄发,却已成洋洋大观。笔者仅品读冰山一角,有感而发,忝作赏评。

诗联彰气象 墨笔见精神

“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唐朝诗人韦应物在诗句中提到的阴阳之和谐、时空之统一,是站在哲学高度对世界的一种诠释和描述的,这也是中华哲学、美学、文学共同意境的最大公约数。2000年元月,蒋有泉先生题写的《论对联》“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与韦应物的诗句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联中,天地代表空间,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可理解为世间万物;古今代表时间,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可理解为历史兴衰、朝代更替。这副对联,既阐述了对联内容的时空跨度,又揭示了对联艺术的哲学渊源,即阴阳二元论。阴阳学说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一阴一阳。对联的魂在于“对”,它既包括“两行字”之间的平仄对立,也包括“一副联”中的词句对仗,还包括对联呈现时的结构对称,可谓既对立、又统一。具体来看,上联具有“阳”的属性,为“天行健、自强不息”,故能“撑天拄地”;下联具有“阴”的属性,为“地势坤、厚德载物”,故能“纳古涵今”。而上联尾声“字”之“仄落”,乃阳中之阴;下联尾声“联”之“平收”,乃阴中之阳。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到《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再到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无不是对阴阳“两仪”关系的诠释。对联创作时追求上下两联对仗的艺术过程,正是追求阴阳二元之间“和”的过程,这也是对联的魅力所在。蒋有泉先生的“两行字”,以传神妙笔,形象生动地将对联艺术立在天地间,贯穿古今线,不但使对联的大气象跃然纸上,还表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传统赓续的历史观。当我们从哲学的维度来品赏蒋有泉先生这副对联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时,自然会进入一种境界,如果用宋朝理学大师程颢的诗句来描述这种境界,叫作“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再如蒋有泉先生题写的《西安都城隍庙戏台联》:

  浅评今古寸台上;

  浓缩春秋片刻中。

  寸台之上,演绎着世间百态;片刻之中,流转着岁月芳华。短短的一副联,又将空间的“寸台”与时间的“片刻”浓缩其中,将哲理与感悟融合一起,读后令人情不自禁地生发思考:世事如棋,生生不息,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花开花落,循环往复,历史变迁,恍如一瞬……这副对联,与前文的《论对联》,均体现了蒋有泉先生对联作品在思想上的博大与深邃,在文字上的凝练与精准。

  每每读到蒋有泉先生类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度的对联,总会给人以气宇轩昂、顶天立地之感,总会令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绪怀激荡之情。

  蒋有泉先生的作品中充满气势与张力,似乎已成为他的一贯风格。即便在休闲之际创作的对联,依然是“眼里有高山,胸中有丘壑”。且看这副《休闲于香山卧云寺》:

  手谈楚汉古松下;

  心涌风云落日中。

  这是蒋有泉先生2019年3月的作品。在他休闲之际的随笔里,依旧可以感受到棋局中纵横捭阖的壮阔,以及心潮涌动时的风云变幻。联中表面上的镜像是宁静而闲适的:夕阳落日余晖中,古松下两人正在对弈。而棋盘上却是暗流涌动,杀机隐现。这视觉上的静与思想上的动,形成了一副和谐而别致的场景,既有非常形象的画面感,又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蒋有泉先生对联作品的述理深刻、哲思启智的风格,同样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如《金陵夜咏》:

  六朝胜地迹斑斑,往事烟消物改颜。

  唯有石头城上月,万年不老照河山。

  这是蒋有泉先生1968年在南京的旧作。那时的他,年轻气盛,风华正茂,而创作上已见历史眼光与哲学思考的端倪,风格上大气、沉稳,笔法上老道、成熟。再来品读他另一首绝句《苏州双塔寺内双塔》:

  翘角飞檐双傲天,炎凉共度一千年。

  曾经多少风和雨,依旧玲珑两并肩。

  一种历经沧桑却相濡以沫的情思,一幅不离不弃、共担风雨的画面跃然眼前。由塔及史、由史及人,再由人及情、由情及思,一首小小的绝句,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诸多启迪和无限遐想。蒋有泉先生早期的诗词对联,多见气势雄浑、充满张力之作,这一风格,也同样体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

  茗阳高阁,神采飞扬。麟炳卓立,巍峙轩昂。拢贤山苍秀,沫浉河波光。享嘉木葱翠,纳茶露芳香。登琼宇以纵眸兮,凭雕栏而怀英。数群星之灿烂兮,仰五岳之峥嵘……昭鲲鹏之壮志兮,迴鸿鹄之激鸣。怠游步于盘桓兮,骋思绪于古今。

  一篇《茗阳阁赋》,见今忆古,感物抒怀,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从上述蒋有泉先生寥寥几篇例作中,我们能看到,对联也好,诗赋也好,无不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汲养于中华哲学,浸墨于中国底色,出彩于中华审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想教化、道德理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内容指向。于对联而言,中华民族之审美习惯、文学范式、艺术技巧、史迹典故等,均为创作提供了独特视角和丰厚素材。这些,在蒋有泉先生的作品上体现得尤为丰富。蒋有泉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浸染至深,其融汇心中正气、腹内底气、笔端灵气的作品,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在内容上囊括了天地人,在思想上讴歌了真善美,在艺术上激活了精气神。

精炼两行字 淬磨一寸心

如果说气象宏阔、哲理深邃是蒋有泉先生诗联作品的典型特征,那么,清新典雅、妙思巧构往往也是他作品另一个突出风格。

  辛丑春联

  天地光明春驻脚;

  江山锦绣喜从头。

  创作于2020年12月的这副春联,既把大地回春、阳光明媚的画面勾勒出来,又将举国欢庆的祥和气氛进行了充分地表达。此联之“春驻脚、喜从头”之对,生动贴切,清新脱俗,即形象又亲近,令人读之心生清爽、欣喜自来。

  蒲津渡铁牛

  铸我太难,莫辜负能工巧匠;

  抻桥虽苦,愿担当骇浪惊涛。

  创作于2005年5月的这副对联,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具。本联以被写对象作为第一人称,把铁牛的作用与风骨表现出来,更体现了责任与担当的精神。表面是写铁牛,更是在写人,写那些勇于战胜惊涛骇浪而勇敢前行,敢于担当、敢担重任的人。

  联如此,诗亦然:

  中秋夜戏句

  私探月宫云里行,天香阵阵桂枝横。

  有心偷饮广寒酒,却怕嫦娥叹息声。

  好一首中秋戏题,将中秋诸多元素,诙谐而轻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中秋之夜,碧空如洗,桂枝横斜,暗香浮动。邀月对酌,天上广寒宫的美酒一定醇厚香甜,虽有心去偷饮,却不忍听到嫦娥孤寂的叹息声。此句中,嫦娥独对“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凄凉寂寞与“人间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形成鲜明对比,宁饮人间团圆酒,不做天上孤独仙。此诗在体现蒋有泉先生丰富想象力的同时,还隐隐透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良善。感情真切,笔法独特,品之舒畅。

  夜踱白金海岸

  骋怀寥廓眺南天,极目烟波明月前。

  自在无为栖海岛,心舟不系作神仙。

  有人说,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看得开,佛家让人放得下。蒋有泉先生2012年写于海南文昌的这首诗,正是“拿起”儒家的文字,描述出道家与佛家的豁达、逍遥和禅意、知足之心境。诗人于明月之夜,骋怀远眺,海天寥廓,海岛隐现,心头豁然开朗,结句进一步升华,仿佛放下了心中的牵绊,放下了世俗名利,自由自在作一位神仙。是啊,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间好时节。此时此刻,读者心境也随之开阔了,境界也随之提升了,这便是此诗的高妙之处。没错,这又是一首给人深思、寓意深刻的佳作。

  登岳阳楼

  范公忧乐励千秋,太白题诗柱上留。

  不是文章天地手,谁能更写岳阳楼?

  这是蒋有泉先生2012年8月创作于岳阳的一首诗。是的,在范公“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襟怀面前,在诗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生花妙笔面前,谁还能展示出更好的文才呢?作者给自己、也是给天下文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谁能更写岳阳楼”?这一问,韵味深长,余音回梁,静心品味,尤得其妙。只有胸怀天下而又可以妙手著文章的高士大才方可一试身手,再写岳阳楼,无限意蕴尽在一问中。

  雄浑也罢,清新也罢,蒋有泉先生的雅俗共赏的诗联作品,气无凝滞之感,词无晦涩之言,语词的表达每每通而不俗,雅而不晦、奥而不涩、藻而不浮,或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或自然流贯、意境唯美,或见解独到、充满哲理。

联苑擎旗手 书坛泼墨人

还让我们从一副对联开始:

  乘“江峡”西上军院

  鹏志冲天,赴渝州求学;

  铁舟破浪,问蜀道何难?

  十五岁的蒋有泉,于1960年8月赴渝州求学,写于江峡轮上的这副对联,充分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心怀凌云志,不负少年时。鹏志冲天,铁舟破浪,高远的志向与追求、青春的活力与风华、坚定的决心与信念尽在笔端。少年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都在两行字中,朴素而凝练,明快而自然。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蒋有泉先生与诗联、与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结下了终身的缘份。

  两眼朦胧含日月;

  一生坎坷恋诗书。

  这是蒋有泉先生2005年自题的一副联。联中不仅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悟,还流露出他对诗联艺术的深厚情结和不懈追求。虽两眼“朦胧”,却含着日光月华,洞察了历史沧桑,看透了人生世态,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人生固然要经历种种坎坷和磨难,但与诗书的“恋情”,却是忠贞不渝、初心不改,毕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奋斗。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以实际行动鉴证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贡献。

  多年来,蒋有泉先生一直提倡对联与书法融合的相得益彰。他主张将对联这一即具有思想性艺术性适用性、又具有民俗性广泛性趣味性的大众文化,通过书法的这一载体更好地呈现出来,书法艺术也通过对联的内容而提升思想品位。他一直特别注重联墨艺术,主张联墨双修。在中国楹联学会历届会长的助推下,各种联墨艺术的展示活动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而中国楹联学会更是积极为楹联家、书法家提供交流平台,为楹联、书法爱好者创造观摩、学习的机会,大力促进地区之间及海内外的联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蒋有泉先生等几任会长的影响下,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报刊,始终坚持以一定篇幅的版面展示联墨作品,已形成了联墨共进、联墨双赢的自觉行动。蒋有泉先生在致力于诗联创作的同时,多年来,一直精研书法,在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场所带头泼墨挥毫,成为联墨并举的楷模。

  2020年,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承办,邀请全国100名书法名家书写蒋有泉绝句作品的邀请展,就是一次联墨珠联璧合的活动,这次展览是提升和倡导书法作品文学内涵的成功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与业内的高度赞誉。

  品读欣赏蒋有泉先生副副对联、首首诗词、篇篇辞赋,帧帧书法,不禁感慨其才横溢,其情真挚、其志高远。蒋有泉先生是楹联界的一面旗帜,他多次主持全国性诗联、书画大赛,出版诗词、楹联、书画作品集,多次担任全国诗联大赛评委。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为古典文化的鼓与呼,助推了中华对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结下了累累硕果。他主张将对联文化融入时代大潮中,进一步增广受众、贴近群众、服务大众,加大对联文化的普及提高力度,将对联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开拓出一条新路。

  中国楹联学会七届委员会期间,蒋有泉先生一直秉承“大团结、大楹联、大发展”的理念,在他的领导下,对联文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大楹联概念中,融合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并大胆尝试,将古体文学中的诗、词、赋纳入到大楹联行列中,还包括古琴、诗歌、摄影、影像等,使对联艺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门类更大范围地结合起来。在新路的探索中,“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庆祝党的十九大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以及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为主题的全国性楹联活动、联墨活动,在全国影响深远,是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实践成果,走出了一条新的对联艺术之路,这些活动都为新时代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

  千余篇诗联作品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组织和主持“长江颂”“龙腾盛世”“纪念纪晓岚逝世200 周年”等一系列全国性诗词、楹联、书画大赛;编辑出版诗词、楹联、书画作品集多种;担任“诗词中国”总评委、“百诗百联”总评委。作品和事迹入编《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全球汉诗三百家》《中国汉俳百家诗选》《简金集——当代三十三家楹联选萃》等诗词楹联专集。著有《诗词格律》《怎样写对联》《锦屏诗雨》《锦屏联韵》等等,一串串数字,一次次大型活动,一部部著作,铺就了蒋有泉先生为传统文化走出的坚实之路。

  中国楹联学会的长期目标就是让楹联文化成为“全民文化”,这是蒋有泉先生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

  莫道心中烟雨老,依然笔底鬼神惊。

  大江东去会沧海,不忘长风一路情。

  蒋有泉先生将此诗命名为《有所思》,何所思?我想应该是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楹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