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有源头活水来——略论宋诗之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5206
曾德超

  “唐诗宋词”双璧争辉,说的是唐诗在诗的领域成就最高,宋词在词的领域最为出色。但事情往往有两面性,过分强调一点,其他就被湮没掉了。比如,在唐朝一样有词,但不易被人记起;宋朝一样有诗,但往往被人们忽略。造成这种理解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世俗中喜欢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一个事物而导致以偏概全、以全概偏的谬误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人们常说湖南人爱吃辣椒,似乎只要是个湖南人,就爱吃辣椒,这显然站不住脚。为此,我们先分析一下这种由“唐诗宋词”可以联想到的认识上的谬误,再说说宋诗之美。

  分割谬误:基于整体拥有某性质,而推论其中的部分或全部个体都具备该性质,是一种以全概偏的错误。举个例子:“滥竽充数”典故虽是讽刺那种“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人的,但若从学术角度看,还可以分析出其中隐含的分割谬误。由300个人组成的吹竽乐队为齐宣王演奏,水平很高,吹出的音乐很美,但其中充数的南郭先生却压根儿不会吹竽。若以乐队水平高而武断认为所有个体,包括南郭先生水平也高,就犯了以全概偏的错误,也即分割谬误。合成谬误:基于整体中的某些部分具有某性质,从而推论整体具有某性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举个例子:17世纪之前,在澳大利亚的黑天鹅还没被发现时,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得出世界上的天鹅一定都是白色的谬误。但再多数量的白天鹅对于世界上所有天鹅来说也不过是局部而已,澳大利亚黑天鹅的出现就是对合成谬误的反驳。后世用“黑天鹅事件”指那些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关系,同样地,我们既不应该犯分割谬误,认为唐诗好,那么每首唐诗都好;也不应该犯合成谬误,认为宋以后的诗都不如唐诗。事实上,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主持编写的《全唐诗》收录的四万八千余首诗中,既有水平不高的唐诗混入其中,犯了分割谬误(只要是唐诗,都好);也有水平很高的其他朝代的诗误入其间,犯了合成谬误(只要是好诗,都应该是唐诗)。如,有一首唐诗:

  窃李义府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只在李义府原诗每句前各加了两个无用的字而成,是一首拙劣的抄袭诗(因作者无名而又盗名,在此有意忽略其名)。

  再如,有一首误入《全唐诗》中的元末明初时的诗: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道骨仙风,即使放在盛唐也毫不逊色,但并不是唐诗。

  既然我们不能犯“分割”和“合成”两种评价诗的谬误,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说也有非常优美的宋诗。宋诗之美,就连持批评态度的南宋严羽都认为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这也表明了宋诗异于唐诗的另外一种美。钱锺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维见胜”,所以,我们与其去低层次比较唐宋诗的优劣,不如去欣赏它们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美。唐诗轻灵雅致有韵味,美轮美奂。宋代的诗人们另辟蹊径,多选择以哲理、情趣入诗,体现出一种理趣之美。这里,着重说说宋诗的美。

  宋诗之美在其“意”

  唐诗多以气象、音韵胜,宋诗多以意蕴、议论胜。宋诗不像唐诗那样气象万千、蕴藉空灵,往往多议论、含意蕴,并且通常会用典故以及前人的话表达思想。简洁讲,唐诗是诗人诗,宋诗像学者诗。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于1991年。自设立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您曾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库的机制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能简要介绍一下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诗每一句都是在写景,然而其中的洒脱和高远、雄浑和壮阔耐人寻味。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却是在议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议论,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境,带给了人不一样的诗感。

  宋诗之美在其“骨”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中有许多名句,文字清新又华丽,豪迈大气者数量众多;宋诗的语言精雕细琢,意境深刻者居多。唐诗大多数情景交融,或者是融情于景;宋诗则多挺拔瘦劲,比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人借山林间生动活泼的画眉鸟,反衬被养在笼子里的鸟儿之不自由。两种环境中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照,寓意自由美好,借物喻人,风骨瘦劲,表达出鲜明的骨气。

  宋诗之美在其“神”

  近代诗词评论家陈衍说宋诗“清而有味,寒而有神”。不同于唐诗的丰神情韵,宋诗多是有感体悟之言,概括性很强,将思想精炼于富有神趣的语言中,体现出精瘦的神韵。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小诗取景别致,神趣盎然,引人遐想。“小荷”可以指新生的事物,也可以指出色的后生,而“蜻蜓”可以是赏识新事物的人,也可指捷足先登的人。诗人用这两组意象,将景物和说理自然融合在一起了,别有神趣。

  再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以议论开头,暗含对人们思维定式的一种否定,接着将山拟人化,山似乎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给行人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关卡,暗合了人生之路的艰辛。这样的议论精警而不枯燥,诙谐而神趣,引发人们思考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宋诗之美在其“理”

  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宋诗往往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宋朝诗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对“理”的研究逐步深化,乃至形成了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所以有很多富有理趣的宋诗。如下面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不看这首诗的题目,读者会感觉这是一首很优美的写景诗,在初春时节,光照大地,万物复苏,因有源头活水而生机勃勃。但这却是一首十足的读书有感的诗,诗名《观书有感》,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中,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所读的书,用“天光云影”暗指书中内容的丰富多彩,“源头活水”象征着诗人对所读内容的新理解。这首诗还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时代在不断进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超越自我。

  感悟与启示

  艺术贵在继承与创新,不继承前人之优秀成果,创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肤浅的、表象的;没有创新,则没有自己新鲜的、独特的东西,不能带给人新的艺术享受与启迪,也就没有生命力。大体上,宋诗从意境、风骨、神韵、哲理上,都对唐诗有另外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不能不说,宋诗又是我国古诗领域的一座丰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有了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思想体系、新的哲学体系等等一系列“活水”,这些“活水”,不仅促进了宋诗的新发展,也让宋词成为文学史上的另一座丰碑。

  一般地,我们在欣赏品味古典诗词时,往往从形式、语言、意向、意境之美等角度看它们的艺术表现力,一首好诗往往在这些方面让人回味无穷。此外,上文所讲从唐诗到宋诗写作风格的变化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欣赏诗词,还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唐诗的恢宏大气是在唐朝强大国力背景下诞生的,而宋诗的理性思考则与宋朝崇尚理学的时代背景相关。唐诗和宋诗,不能一概而论孰高孰低,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美、各自的风采。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比较、借鉴、感悟,在欣赏它们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看看它们对我们都有哪些滋养、哪些启发,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丰富我们的人生。

  从唐诗到宋诗的写作手法变迁,还给我们带来很多创作相关旧体诗的启示。由此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关于诗词创作的独到观点“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少优美的唐诗胸怀高远,而宋诗则沉静理性,这些都是有大境界的高品质作品。当然,除了境界外,古人写诗词还讲究“炼字”,以前文引用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为例,其中的“紫”就是炼字的结果。后世不少人欣赏此诗时,往往对“紫烟”有疑惑:在山清水秀的庐山,哪里来的“紫烟”?其实,这是不了解李白写诗的心路历程使然。李白是借“紫烟”代表神仙一般的境界,而非实指。从这个意义上讲,品诗和写诗是有很大差别的,写诗讲究“炼字”,而品诗则讲究意会。“炼”是用最合适的语言写出最理想的境界,而品则是综合感觉体验,不能钻牛角尖。

  但愿从唐诗到宋诗主流创作手法演变的这种继承与创新的“活”思想,能够激发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写出更多优秀作品。

  按上文所述观点,滥竽充数一次,先借鉴唐诗的情感意蕴,写一首与思乡相关的小诗:

  秋夜吟

  夜静秋霜重,遥浮桑梓情。

  凄凄村雨落,寂寂野蝉鸣。

  慈母风中影,故园月下灯。

  幽思何处达?归雁又南行!

  再借鉴宋诗清瘦而长议论的特点,凑另一风格的一首:

  月夜秋光

  月夜淌秋光,患何云雾妨?

  樊笼罩不住,毕竟向苍茫。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