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新田园诗当求于“似与不似之间”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5117
罗积勇

  艺术起源于“似与不似之间”。原始先民穿戴动物皮毛跳出的舞蹈,既有模仿动物的相似成分,又有表现自己意愿的不同成分。大而言之,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客观再现和人类移情的结合体,只不过,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比例规约而已。

  传统田园诗是古代士大夫创造的诗歌体裁,它写的是客观的田园,更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明显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从来都是有所寄托的,并因此而获得传诵。本文将首先论证上述道理,继而结合笔者了解的今天新田园诗的创作情况来证明:继承传统与表现新田园不矛盾,“似”的是新田园,“不似”所反映的是带有时代特点的归宿感。

  一

  传统田园诗即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并因此而获得传诵。学界片面地批评古代田园诗人美化农村,实际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了田园诗跟新乐府诗在文体功能上的差异。下面我们选取几位颇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来加以分析。

  先说陶渊明,试以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分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几功,即事多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这些与农民的生活和感受相似。至于“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前者似,后者不似,因为陶渊明就是讨厌老有人问津打扰才选择乡居务农的。“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也可作如此分析。

  再以其《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之三分析。之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酷似。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又是老农所没有的。之三“种豆南山下”四句所写,像极了老农,而“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四句所写,表面上看只是表达老农的平常愿望,但实际上有深意,表达的是庄稼人和回归者的共情。这个共情,简单地说,就是对“可预期性”的追求。农村农业,离大自然最近,春夏秋冬可依次预期;亲情和邻里之情,也基本上可以预期;经过自己的努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预期。总之,在陶渊明看来,乡村生活不像官场、职场和城市生活那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漂泊感。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苦衷。《过故人庄》看起来是纯写田园,但是请注意尾联中的“重阳”“菊花”意象,这个意象在其诗作中不止一次出现,如在《秋登万山寄张五》尾联也出现过,这说明他特别需要朋友,他害怕“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王维更像隐士,不过他是禅隐,需要跟观察对象保持距离,所以,虽然其田园诗中有画,有禅意,但他常为不能真正融入农村农民而苦恼,“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的诗句可以证明。

  苏轼是最能与农民打成一片的,他曾用五首《浣溪沙》组合起来写他眼中的农村,“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里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乡村生活。在最后一首中,苏轼感叹“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说自己原是此中人,就是说他想要回归淳朴、亲近自然、东坡忘机。这类意蕴也是此前田园诗中都有的,是与真正的田园主人有异的一个点。可喜的是,除了这个点之外,苏轼还加了几个点。这就是“与民同乐”“替民谋事”和“为民请命”。《新城道中二首》之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这是“与民同乐”。

  “替民谋事”,如苏轼《游博罗香积寺》诗: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仙浆。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膏肓。

  该诗有序引曰:“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杵也。以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可见,这首诗除了描写田园美景和对丰收的期盼之外,还体现作者“替民谋事”的情怀。

  以诗歌反映当时农村农民的真实境况,从而达到为民请命的目的,这是苏轼的一贯做法。苏轼出川时所作五古《入峡》《巫山》就已展露出这个特点。熙宁年间所作《山村五绝》更加巧妙地反映农民在乱政下的困境。

  辛弃疾在闲适词上善于撷取生活的小场景以表现闲适情调,而这些闲适词基本上是写乡村田园的,如《清平乐·柳边飞鞚》《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清平乐·连云松竹》《清平乐·茅簷低小》《鹊桥仙·松岗避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鹧鸪天·鸡鸭成群晚未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他不但撷取了“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鸭”的悠闲惬意场景,而且直接道破田园诗的创作缘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范成大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坚持在田园诗中反映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从“似”的方面说,是更加似,如其《夏日田园杂兴》:“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诗都非常逼真农村生活,其细节和瞬间是在书斋里想象不出来的。而从“不似”方面说,仍然可以看到作者对农村简单淳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欣赏和向往,如《春日田园杂兴》第一首:“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这与传统写闲适毫无二致。《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从这首诗中可推知村民都到田地里忙乎去了,但作者没写他们在地里怎么忙的,而是写无人菜园里的闲适可人。《秋日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中间有农民通宵打场的辛苦,但是更有大家在一起的有说有笑,这与“人世难逢开口笑”的其他场域里的情形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也有直接反映农民的愁苦的,如《秋日田园杂兴》:“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但这只是组诗的一部分。这个组诗总的取向还是咏唱田园的“可预期性”,附带对破坏这种“可预期性”表示不满。范成大也有纯粹的新乐府诗,那些诗的才是完完全全的悯农诗。

  与范成大同时的杨万里,也能描写乡村田园的真实场景,但他主要是从一个旁观者、欣赏者的角度来写的,将其《观社》诗与范成大的同类题材进行比较即可得知。不过,杨万里也善于撷取乡村生活的小场景以表现闲适情调,写出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传世名篇。

  二

  继承传统田园诗的“似”与“不似”与表现新田园、新时代并不矛盾。

  首先,新田园仍然具有“闲适性”和“可预期性”,并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闲适性”“可预期性”会更加增强。

  其次,随着“可预期性”的增强,随着绝对贫困的普遍消除,乡亲父老更加自信,其获得感更强。可以说,在大部分农村,田园牧歌式生活正逐渐现实化,尽管它与古人田园诗歌中想象的不可能完全一样。就是说,传统的“不似”会向“似”转化。举南广勋【双调·折桂令】《聊》为例:

  坐门前两个亲家,一对白头,两朵菊花。丽日和风,槐荫柳絮,鸡狗鹅鸭。咬耳朵眉飞目眨,拍巴掌大笑哈哈。谷子芝麻,媳妇娃娃,旧事陈年,啥乐聊啥。

  今天老年人是真正的无忧无虑,所以较之古代,南先生这里描绘是真真切切的“似”。湖北诗人肖少平《恩施鱼木寨留住》:“脚步轻敲四面山,泥岩峭壁露斑斑。花无利欲开自在,鸟有情根知往还。崖岭炊烟修竹懒,柴门石凳老人闲。忽闻天外歌如牧,宛在瑶台玉宇间。”这写的是山村旅游,也完完全全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游子和市民对故乡和过往的回望,对慢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当今诗人有责任通过诗歌将这种向往和需求引向田园,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

  都市快节奏和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但由此给各阶层人士带来的压力,是需要缓解和释放的,古人就说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问题是,我们能不能通过新田园诗展现新农村是放松心身、重拾活力的好去处。

  基于我上文的“似与不似之间”理论,对新田园诗创作,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新田园诗可以有更深更广的开拓。可以写或代写农民、游子恋乡者、参观采风者,更可以写返乡创业者、绘画写生者、乡村旅游者、置业度假者,写出他们眼中的田园,写出他们的向往,以体现出这个“新”字。

  农民诗人和深入农村的诗人,往往有出彩的新田园诗作,如余国民【小石调·天上谣】《访豸秀庄》:

  方在画中游,又到田间走,都说好个幽。那边厢、鱼戏银钩;这边厢、人问茶楼。栽花种柳,养禽驯兽,就业增收。你把太平夸,他道青山秀。

  其中“那边厢、鱼戏银钩;这边厢、人问茶楼”这个对子特有意思。“人问茶楼”,没直接写农家乐之类,但可以推知。余先生还能娴熟地运用“撷取生活的小场景”的手法,如其《西江月·农家小院即景》:

  老桂故枝凝碧,新萱嫩蕊摇黄。番茄架豆竞芬芳,笑语贤妻最爽。 歇晌施肥浇地,转身锄草栽秧。老夫刚要说帮忙,罢了书呆熊样。

  最后两句水到渠成,托出了一个今日乡村贤能妻子的形象,其自信爽朗很具穿透力。

  从事农村工作的文化人,他们既能像农民那样观察,在诗作中写出“似”的一面,又能以文化人的身份去发现,写出“不似”的、虚幻美丽的一面,如湖北诗人王小燕《小满,李家冲村忽现彩虹》:“梦里水云乡,温馨美夕阳。风轻霞更丽,雨霁虹尤长。有此天孙锦,谁期羽霓裳。劳身思欲往,暮色转苍黄。”

  游子恋乡者自古到今都是田园诗创作的主角之一。蔡世平《南园词二百首》中至少有15首是写故乡的,有的是回忆少时的生活场景、淳朴风俗,有的是惦记乡村父老和乡村老屋的,也有的是写返乡时所遇所思的。他的这些篇什写得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在《水调歌头·童话》他总结说:“老了方明白,土是养心肥。”故乡是游子出发的地方,回首故乡,不但能使奔波劳累的心灵得到抚慰,而且还可以使人返璞归真,遂其初心。如罗辉《满庭芳·回故乡》下阕:

  匆匆!人道是,春秋有异,岁月相同。问天下耕耘,念及芙蓉。陋室蓬窗灯火,常知足、其味无穷。来时路,等闲风雨,留影夕阳红。

  就从故乡重游中悟出了知足常乐和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道理。

  参观者采风者写田园诗就更常见了,在湖北诗人中,黄金辉、崔鲲、姚泉名等诗家都写得各有特色。郭珍爱《忆旧游·丙申暮春游湖北大老岭有感于“知青林”》则写得很有深度,令人感动。

  除了以上这些创作群体和反映他们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想的诗作外,现在亟需写返乡创业者、绘画写生者、乡村旅游者、置业度假者,写出他们眼中的田园,反映他们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他们自己写;第二个是诗人诗家代替他们写。

  代人写诗,对魏晋南北朝文人来说,极为平常,在唐宋也不绝如缕,如辛弃疾集子中就有不少标明代人赋的作品。当然要代人赋,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所代之人的特征,比如返乡创业者熟悉家乡,也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对故土的过去和未来有自己的看法和憧憬。置业度假者是一个对乡村振兴有特殊作用的群体,乡村的哪些方面吸引了他们?所有这些,都必须有所了解,有所研究,才能谈“代人赋”的问题。有难度,但可以在这方面开拓。蔡世平写过《水调歌头·山鬼》,其下阕曰:“呼来熊、招来兔,吃山梨。养个山村世界,活泼又生机。再遣电光雷雨,还有轻风淡月,同我听猿啼。独立山之上,好看乱云低。”可谓唤醒了沉睡《楚辞》中的神灵。既然乡村世界的山神都可以被代笔,那么这些来到乡村世界的各路达人也自然可以被代笔。

  对新田园诗创作,我要提的第二个建议是:要鼓励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多风格的创新,允许他们写出自家面目。

  写故乡的,不免会写出乡愁,写出惆怅,这中间寄寓着作者深深的依恋,往往是很美、很动人的,如段维《老家山塘》:“记忆似沉璧,探之何所依。流分春燕尾,鱼戏月蛾眉。老树久欹岸,枯藤犹绕枝。水衣争泛绿,应是故人稀。”倒伏的老树上枯藤仍然缠绕,象征一种刻骨铭心的乡恋情怀。整首诗采用移情投射的写法,读后使人难以忘怀。

  大多数作者是借助物是人非或物人俱非来写乡愁的,但是,现实是,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往往不可能保持作者故乡的原貌(只有在人气旺的景点才有些许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写乡愁的作者也只是借此寄托怀念过往、不忘初心的情感而已。从积极方面说,这种怀旧式的乡愁可以直接导向家国情怀。中央电视台大力展现中华大地上的考古成果,其思路正与此相似。当然,新田园诗也不能都是怀旧诗歌的惆怅,要百花齐放。

  在段维的诗作中,有时试图调和上述新村貌和故村貌这两者的矛盾,如其《节前回老家看土砖房拆建初成》诗:

  节临元日旋风行,故里山川暮霭横。

  几绺泉声从未老,一潭月色竟如婴。

  虽无祖屋供瞻仰,却有明窗鉴迭更。

  八秩父亲何有幸,脱贫报表曰完成。

  其中颈联很有哲理,耐人嚼味。

  段维在新田园诗上作过多方面的探索,比如他尝试将诚斋体与哲理诗写法融为一炉,试看其《临江仙·园中葱》:

  岁月青葱常忆及,此时直面青葱。倒悬湖笔怒成丛。莫非心底事,罄竹也难工。 过雨毫端珠似泪,晶莹返照眸中。摇摇坠落即无踪。刨根寻究竟,露白玉玲珑。

  此首颇能反映作者套叠想象、纵横开阖的创作特征。上阕由双关而入题,我之岁月与青青之葱尚为二物,中间从比葱为笔写开去,结果发现是在把青葱当“我”写。下阕中作者观察到了晶莹的葱叶雨珠滴落根部,并且还天真地刨根寻底,初看像是诚斋体,但实际上这些意象背后隐含人生哲理,使人想起“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古人名句。所以,段维笔下的这个“葱”既似葱,又不似葱,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之间,因而富于艺术性。

  在湖北诗人队伍中,涉足田园诗这一块的作者还有不少,基本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周路平的文化色彩(“听有鸟溪歌,食有山蔬酒。笑问幽林守护人,住久成仙否”),杨强的古色古香(“田家篱栅傍寒塘,小圃秋蔬三五行。覆垄稻云收欲尽,数株红柿映斜阳”),胡长虹的事真情挚(“枣亦随秋熟,瓜因得地香。明朝人又别,小摘置行囊”),张超的痴情惆怅(“自从去桑梓,忽忽数十年。奔忙于广厦,久矣未闻蝉。韶华东流水,童年永不还”),廖国华的幽默风趣(“深刨土内腰须折,重压肩头力可承。稍歇笑提昔年事,一篮苕抵米三升”),还有吴江涛的忧患意识(“绿瓦秋风野暮烟,盈眸白水接荒田。牧牛幼女归淘米,辍学童儿说赚钱”)。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故有“似”的一面;他们的作品,又都继承着文化的传统,根源于自己的性灵和社会的陶冶,故又有“不似”的一面,都是求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好作品。

  总之,田园诗要反映物质层面,接地气,也要反映精神层面,带仙气;要基于现实,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依据,但绝不能仅囿于此,更不能因此要求去掉想象,去掉它安顿灵魂、寄托乡愁的功能。古代田园诗如此,今天的新田园诗自不能例外。诚然,今天的田园已非古代田园,今天的乡村生活也不同于古代的乡村生活,但乡村的空间仍比城市辽阔,乡村生活的节奏仍比外边世界的节奏来得舒缓,乡村仍然是离自然和人类心灵最近的地方。城里人、有钱人和文化人拥抱田园,涌向田园,不是因为它变得跟城市一模一样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它的不一样,或想象中的不一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