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田园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而特别的品类,千百年来散发着明媚动人的光芒,她或深远幽雅或清新明朗的气韵,或飘逸出尘或沉醉家园的写意,是“最中国”文学气质的代表,是历史天空中永恒的旋律,也是多少人领略传统文化之圣地、栖息个体灵魂之家园。纵观我国诗歌史,田园诗和田园理想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是文人骚客千年吟唱不绝的对象。田园诗也被称为“山水田园诗”,其萌芽可以溯源到《诗经》,到汉赋有了较多自然风光的描写,山水田园诗真正的开创者为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他们分别成就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共同开启了诗词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唐代山水田园诗进入创作繁荣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山水、自抒隐逸之情的诗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巨擘,宋朝的范成大、杨万里等,则对宋代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事劳作、民俗风情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展示出写实主义风格。宋代以后元、明、清一千多年,山水田园诗渐成式微之势,再无高潮,但仍如涓涓溪流,脉脉不绝。
笔者所指“新田园诗”,指的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运用格律诗的形式,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反映我国广大农村新风貌的现代田园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田园诗当来源于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与伟大社会实践。作为当代诗者,新田园诗,必然要呈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反映新三农的现实风貌,以博大的人文情怀深切关注、用心书写崭新的乡土世界,彰显诗者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那么,创作新田园诗时我们应当把握怎样的人文向度呢?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田园诗首先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向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巨变,农村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蓬勃活力,生活在农村广阔天地的人民,也呈现出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这为我们诗词创作提供了最丰富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无限素材和丰沛营养。这一点与古代田园诗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古代田园诗,大多歌咏田园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悠然恬淡、空灵脱俗,抒发对个体人格自由精神独立的追求以及归隐的心态,表达的多为诗人的一种主观情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这是他们笔下的山水佳趣,田园真味;即使在一定历史时期如宋代,田园诗词主题触及农人生活、乡村风俗,但还是更多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照农人的一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而新田园诗则不同。时代呈现的多元素多层面审美对象的广阔度,与古代田园诗反映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新田园诗人有的就是农民自己,有的是出生于农村,有的有农村工作、生活经历,田园诗创作者应该也必然是饱含对新时代农民的真情实感,书写亲身经历,直抒胸臆,而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照。
新时期农民的从业方式已不仅仅是种地理田,他们可能是企业的产业工人、城镇各行各业的打工者、遍布各地的“农家乐”的经营者,他们懂得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充分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亦农亦商,勤劳致富,为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财富、丰富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充满活力、富裕文明的新农村。新田园诗要更多地反映新时代农民伟大的创造、火热的生活、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情感等,反映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历史的辩证、农民与城市的联接,关注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如此,才能使诗词创作更有生命力,才能担当起历史责任。
二、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振频
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从全世界的视角去审度,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文学、诗词的最强音都是与时代同声共振的。也只有如此,文学、诗词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价值和意义。我们当大力倡导诗词创作时代性的向度。我国古代优秀的田园诗作品,也契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顺应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被士人君子接纳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潮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造就了以谢陶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对隐逸闲居的向往以及纯粹、洒脱、超然、清逸的精神境界和诗词风格。正如宗白华先生评田园诗人杰出代表王维的诗“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创作者的情感出发点与古人已大有不同,风格取向也不再单纯地追求淡、静、空、闲,更多的是激情、鲜活、昂扬、希望,特别突出的是“山水田园”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更丰富的解读。我们现在的或行将迎来的是这样的田园:“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村庄的模式包括“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尤其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视其为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使之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广大的田园之上,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这就是我们的山水田园正在经历的全新时代。
诗者应该主动投身于火热的时代中,深刻理解、精准把握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深切关注农村农民中的热点问题,如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重大主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目标的实施进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描写伟大历史变革,见证时代前进步伐,挥洒激情、歌唱时代。也要以批判性思维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推动社会进步。在表达形式上,应用时语、应用新的意象也是值得提倡的。以这种与时俱进的融入火热生活的姿态来写田园诗,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既是时代的殷切呼唤,更是广大诗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始终坚持传统文脉的继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田园诗的创作要坚持传统文脉的继承性,继承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借鉴和实践。首先要全面提高对传统文化、诗词文化的认识。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传统诗词集中了汉语言文字的声情与意象之美,它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和与日共新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塑造着数百代人民的心灵、品格与价值取向,传统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就田园诗而言,自古而今,乡村、山水、田园,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背景。古人的山水田园诗,穿越千年历史尘埃,散发出点点华光,也为新田园诗提供了滋养。换言之,新田园诗可以成为直接连接传统诗脉、延续优秀文化基因最直接最显性的载体。当代诗者,要站在新的高度,深刻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古代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特性,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体现崇高审美特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
其次,要传承古代诗人的学养、风骨、修为等精神气质。“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即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质。文如其人,人、文的精神气质一定是相似的。我国古代那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骚人雅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因子和民族情结的重要载体,他们集道德文化和诗情画意于一体,操持着强大的文化内省力,他们或忧国忧民、英武豪气,或洒脱傲岸、刚直不阿,或清俊高洁,疏朗旷达,同时他们博学多才,笔下生辉,读书万卷,正心始终。我们要学写田园诗词,就要传承他们优秀的精神气质,需要深学笃行,长期历练。
此外,在审美价值上的继承是极其重要的向度。“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它简洁、优美,把汉语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外国读者和研究者心目中,诗词中的优雅、含蓄和韵味是“最中国”的文学气质。汉语言文字和诗词的美是无以穷尽的。今天的诗词创作与研究,首要的是把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继承好,钻研进去、学习到位。而目前,新田园诗杰出的作品有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有诗评家认为,新田园诗作品中,常见大而空或缺少诗味或粗浅油滑的倾向,以口号标语或太过浅白的词语直接带入诗中,全无诗家语,近似顺口溜,丧失了山水田园诗的本质特征,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相去甚远。因此新田园诗要继承前人诗之精华,同时在内容上艺术上不断创新,创作出富有当代特色的优秀山水田园诗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始终坚持诗词生态的开放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今天的中国诗人正处于文化觉醒、对自身传统重新认识并身体力行继承发扬的阶段,中国诗词有了更开放的思想、更开放的生态和更强的文化自信。坚持新田园诗的开放性是与时代相契合共勃兴的。首先,毋庸置疑,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与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使得诗词题材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广阔,“一个时代应有具精神高度、能解释时代本质、与时代相匹配的诗”(吉狄马加)。万千气象入诗来,这是诗词在题材上的开放性。新田园诗者要站在时代前沿,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形式的表现技巧来观照当代社会,表达时代精神,丰富诗词文化。同时我国疆域辽阔,山川秀美,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既有世界屋脊之城的青藏高原,也有一马平川、水网密集的江海平原。既有黑土森林、青山绿水,也有汪洋无垠、大漠孤烟。我国乡村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保持风格各异的劳动形态、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以及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的建筑、饮食、服饰、音乐等。这是何等丰富的创作资源,新田园诗可以在彰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性的姿态加强各种有关诗词要素的交流,形成新田园诗的特色化、多元化、融合化生态。
其次,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超越时空的平台,促成了多种形式的相酬唱和、相互观摩批评鉴赏的诗词的欢宴。“互联网和诗歌是一种高度契合的精神关系,诗歌是网络文学最成功的案例,因为它是互联网鼓励的‘微产品’形态,精神内核都是开放、共享、互动的。”(金石开)这是诗词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上的开放性。更有配以朗诵、音乐、图像甚至微动画,微电影的制作,古典诗词变得活色生香,变得色彩缤纷,使受众面逐渐扩大。当然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古体诗词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也需引起关注。新田园诗人当应用好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媒介,丰富创作内容,提升艺术品质,推动田园诗在国内国际更大范围的传播,使田园诗在当代迸发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