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借鉴经典是文人诗词艺术基本特点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7189
钱志熙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中国古代的诗歌、歌谣和乐府等体裁,原是民间创作,看不到不同系统之间的明显的继承关系,如汉乐府与《诗经》之间,就看不到一种明显继承的关系。后世的各种民歌系统,彼此之间,也看不到明显的影响。但是,从汉魏之际开始发展文人诗歌艺术,包括文人诗、文人词曲等,它们在艺术上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自觉地学习继承前人的诗歌创作经验,来造成自己的一种艺术。它的创新,是在自觉的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文人词曲的艺术发展的一种规律。

  学习前人创作经验,是全面性的,尤其是创作思想、艺术风格方面的学习。这些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这里主要谈一下具体的语言方面的借鉴。我们发现,在具体的造句、写景造境的方式上,许多作品都存在着借鉴的现象。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曹植的诗句“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公宴诗》),一句写坡上的兰草,一句写水中的荷华(花)。张华的诗句“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情诗》),后者就是从前者脱换出来的。有人解释张诗中的“繁华”为前一句的兰蕙的花,就是因为不知道张句原出于曹诗。又如谢灵运的诗句,“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我发现有不少后来诗句都受其影响,如梁代丘迟“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旦发渔浦潭》),唐代张子容的“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贬乐城尉日作》),南宋徐玑的“江回风来急,山低月落迟”(《中川别舍弟》),明代何白的“岩倾响易发,云扃纳虚音”(《同吴翁晋、邵少文自灵岩道中至响岩》),竟然都借鉴谢灵运的诗句,在具体的描写又各有不同。好些唐人的名句,都是出于前人的佳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出于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其间袭用之迹十分明显,但不影响王诗的创造价值。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法出于北齐卢思道《从军行》中的“浮云直上五原间”。有些诗,甚至大段出于前人之作。如隋代诗人明余庆有一首《从军行》,诗云:“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愈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唐代诗人祖咏的名作《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其词句竟然大段地出于明余庆之作,但是意境更为鲜明,情感更加激荡,更具艺术个性。

  历代诗歌中这种借鉴前人之作,或踵事增华,或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原是古典诗词语言艺术发展的一种基本规律。今世作者读古书少,并且读得不深、不熟,动辄创新,从何谈起?当然,真正大家、名家,磨炼、创作出许多新的词语,新的意境,如钟嵘所说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序》),自然是一种事实。但钟嵘这里是针对齐梁诗人用典、用前人成语过多而言,并不忽略对前人艺术经验的学习。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写《诗品》这本书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