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丈蜀先生(1919年2月24日—2006年5月15日),生于四川泸州,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诗词作品结集为《回春诗词抄》。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首届会长,《书法报》首任社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公开声明退出书法协会,引起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吴丈蜀曾创作诗词2000余首,1988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公开出版的《回春诗词抄》选入1979至1985年创作的350余首。之前所作,在“文革”中自己焚烧,未能结集出版。他的诗词擅长从各类题材中掘取并阐发其中蕴含的理趣,从而赋予各类描写对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旧体诗词复苏初期的“文化诗”。作为一个经历了旧社会和极左路线双重磨难的知识分子,他在新时期的作品中,却能满腔热忱地歌颂新时代、新事物,惩恶扬善,尚美求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民性,堪称充满家国情怀的正气之歌,是诗词复苏初期的大雅正声。他善于将白描与用典有机融合;善于作“翻案文章”以创新出彩;其近体诗句式结构错落有致,摇曳生姿;词中的小令活泼,长调流畅,尤擅铺排以延展时空广度与内涵深度;其作品运用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对事物作动态的描写,总体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他在诗词格律研究,尤其在近体诗“孤平”方面的探究,自成一家之言。
一、选材视角独特,可谓复苏期的“文化诗”
关于当代旧体诗词的复苏与复兴,论述纷纭。笔者认为,出版于1978年的《天安门诗抄》,可视为旧体诗词复苏的先声信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也是旧体诗词复苏的标志。从全会召开的1978年冬季,到1987年夏季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可视为旧体诗词的“复苏期”,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后,可称之为“复兴期”。而吴丈蜀《回春诗词抄》正是创作于这复苏期的前6年,因此可视为旧体诗词复苏初期文化人创作的“文化诗”代表性作品。我们之所以将吴丈蜀诗词名为“文化诗”,除了上述旧体诗词曲折发展的时代性机缘契合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吴丈蜀诗词在题材选择方面独特的文化视角、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赋予各类题材描写对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纵观《回春诗词抄》,作品涉及的题材大致可分为咏史怀古、诗书雅集、山水游历三大类。我们不妨从这三大类题材中各选几首代表作,加以品读研析:
1.咏史怀古类
华清池
三月长安柳色新,华清池净广迎宾。
温汤不为杨妃煮,欲暖人间冷漠心。
温泉,原本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瑰宝,帝王妃子来与不来,它都在那里涌流着,温暖着。“温汤不为杨妃煮”是对封建专制的否定;“欲暖人间冷漠心”,则赋予自然物以人性的关怀。“暖”与“冷”的强烈反比,进一步凸显了讽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乐平里照面井
井成闻系出灵均,明澈清凉味特醇。
到此何妨都照面,可知是鬼是人身。
作者此类寻访古迹的诗词,往往超越了一般的凭吊、缅怀、赞颂层面,别开生面地拓展了咏怀古迹的境界。写屈原故里的“照面井”,不仅限于赞美屈大夫洁身自好,而是宕开一笔,“到此何妨都照面,可知是鬼是人身”。
作者对所描述的对象、借以生发感慨的古人,都能立于一种新的文化视角,以不同于前人的新思维去观照、去体味、去评说,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情理得到新的升华。更重要的是,有一条思想红线贯穿于其中,那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吴诗中说明代建文帝“一生错在作王孙”,说华清池“温汤不为杨妃煮”,赞吕洞宾“笑傲公卿耻事君”,赞卓文君“婚姻自主理无亏”等等,都是这种观念的诗性体现。
2.山水游历类
我们细心研读这类山水游历诗,就会发现,他并不是有景必录,而是选择那些可能触发自己的哲理思维、文化感慨的景观题材,借景抒情,借景说理。在山水诗的“情趣”和“理趣”之间,吴丈蜀是侧重和偏爱理趣的,因为他自述比较看重诗的“社会意义”。他所说的“社会意义”,在这类诗作中,便是赋予山水自然景观以哲理意象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先看其中4首七绝中的后一联:《黄山奇景组诗·双猫扑鼠》中“可叹灵猫天降少,至今尚有鼠为殃”;《赞黄山松》中“倔性生根岩石上,一年能抗四时风”;《千山正直松》中“幽居远避烟尘气,笑看蓬间变色龙”;《神女峰》中“为利行人甘化石,至今众口赞瑶姬”。这种转合句看似信手拈来,却有深意存焉。他在前一联起承句写景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又十分贴切地升华出后一联的哲理意象,活生生地将自然景观写出了人文景观的诗意。
更有甚者,请看《不叫蛙》和《西湖花港观鱼》:
游玉泉寺组诗之不叫蛙
有蛙十里不闻声,非是无喉嘴失灵。
料想当年言贾祸,终生箝口止嘶鸣。
西湖花港观鱼
碧塘绿藻映红鳞,锦簇花团不失群。
借问缘何欢乐甚?此间无有网罾人。
不仅在自然景观中融入哲理思辨,还将自己的人生感叹如盐入水般融入其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年言贾祸”错划为右派,六十年代“文革”中因畏惧“网罾”而自焚诗稿,直到七十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才自感“回春”,“借问缘何欢乐甚?此间无有网罾人”。
3.诗书雅集类
新时期初页,被耽误十年的文化事业百废俱兴,吴丈蜀在这六年中,频繁参加省内外的诗书雅集活动,并以诗词记载或致贺。我们将这类题材作品分为国际文化交往、文学雅集、书法雅集3个小类,从3小类作品中各选读1首:
(1)国际文化交往类:
赠日本东京都书法家友好访华团(二首选一)
邻邦同种复同文,书道交流谊更真。迎到嘉宾临汉浒,毫端留取一江春。
(2)文学雅集类:
金缕曲·贺屈原学术讨论会在秭归举行
重午逢佳节。看归州、巴山云淡,西陵浪激。喜见九州来俊彦,寻访三闾故宅。吊忠魂心潮难息。岂有直臣求避祸,应愧尔、巧言还令色。汨罗水,全贞烈。 诗坛百代光莹泽。展遗篇、伤时爱国,丹心热血。欲问苍天天不语,徒诵九歌呜咽。幸身后知音辈出。此日一堂抒卓见,细评量、众口崇先哲。二千载,开新页。
(3)书法雅集类:
参加兰亭纪念会有作(二首选一)
会稽修禊历千霜,盛会重开盛世光。
来此为怀王逸少,座中亦有米襄阳。
茂林响叶知迎客,曲水平波未泛觞。
江左偏安今往矣,崇山如昔莽苍苍。
据吴丈蜀的弟子回忆,《参加兰亭纪念会有作》的二首七律,是在现场口占并书写的。当时诗词书法大家云集,这对于每一位与会者,都不亚于一场考试比赛。吴诗中“来此为怀王逸少,座中亦有米襄阳”“千秋令誉无勋著,百代宗师以字成”的对仗句,“须请先生同与会,喜看书道又中兴”的结语,还真是让我们见到了“真章”!
吴丈蜀诗书雅集题材的长短句,发扬了苏辛一派的豪放之风,尤重“以文为词”。切人切事,得其精要,写屈原便是屈原,写鉴真如望鉴真,贺文学盛事见文学精髓,贺书法雅集得书法要义。小令活泼,长调流畅。在中长调词作的结构铺排上,既有史实的回顾,又有现实的描绘,更有未来的展望,延伸了时间空间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厚度。
二、思想内涵丰富,堪称复苏期的大雅正声
作为一个经历了1949年之前旧社会和1957至1978年间极左路线双重磨难的知识分子,吴丈蜀没有沉浸在个人命运的懊悔、怨尤之中,而是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满腔热忱地歌颂新时代、新事物,也兼有对腐朽没落事物的批判,尤其是对书法界初露端倪的不正之风有着敏锐的洞察和预警式的批评。其诗词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民性,是充满家国情怀的正气之歌,堪称诗词复苏初期的大雅正声。1.时代感
1982年,吴丈蜀在阔别故乡20年后重返四川,那种经磨历劫的沧桑感,那种久别重逢的家国情,激发出“心事浩茫连广宇”(引自鲁迅诗《无题》)的诗兴,此行创作频繁,收获丰盈。请看其中的七绝:
宿杜甫草堂(二首选一)
一院清幽月未中,萧萧墙外竹千丛。
灯前把卷思茅屋,晚景回甘胜似公。
杜甫经历“安史之乱”辗转到达成都,在朋友帮助下,好不容易才安居于草堂茅屋,尚且“为秋风所破”;吴丈蜀也经历了从“反右”到“文革”的磨难,却与杜甫的晚年际遇迥异。为什么能“晚景回甘胜似公”?时代更新了,政治清明了。
读过他评价旧时旧事的作品,再看作者怎样讴歌新时代新事物:
浪淘沙·过黄河
未旦即凭窗,欲看沧浪。朝歌过了向新乡。远望浅山飘紫带,正浴朝阳。 一水浩汤汤,已绝灾殃,难忘堤决旱兼蝗。车过奔流窑洞废,处处新房。
葛洲坝船闸
奇事如今出葛洲,巧驱江水载行舟。
一升一降随人意,送客怡然上下楼。君山采茶女
这里恰好选用了描写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作品,颇具代表性,且能“互文见义”,折射全国。写黄河流域,旧时代是“堤决旱兼蝗”,“灾殃”不断;新时代是“正浴朝阳”,“处处新房”。写长江流域,以当时已经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船闸为典型代表:“一升一降随人意,送客怡然上下楼。”只有亲身坐过由船闸提升的客轮,才能感受到“巧驱江水载行舟”的新奇快感,才能体会到新时代新科技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出行更加便捷。
2.人民性
吴丈蜀在当代诗词复苏的初期,“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素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引自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他的《回春诗词抄》,处处闪现着人民性的思想光辉。
登山倍觉楚天舒,绿满茶园翠满湖。
处处畦间闻笑语,聪明巧手采茶姑。
车过松花江(二首选一)
车过高粱大豆乡,水稀不见一田荒。
此情若易江南地,半月天晴引灌忙。
《君山采茶女》,热情赞美劳动者;《车过松花江》关心农事,体会到农作物栽培的南北水土各异。如果不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很难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再看两首写历史古迹的作品:
兵马 俑(二首选一)
出土方开第一坑,将军武弁状如生。
而今已是翻身汉,不为皇家作卫兵。
访莫高窟
静室连绵石镂空,诸般造像貌从容。
雕梁画栋凭能匠,傅粉涂朱赖巧工。
有难徒呼无量佛,无求不奉莫高宗。
黎民世世殚精力,血汗都将壁染红。
他描写本是秦始皇陵陪葬品的兵马俑,“翻身汉”真可谓一语双关的神来之笔!既表明他们是出土文物,又为结语的翻新出奇垫足了气势,使得“不为皇家作卫兵”呼之即出,凸显人民性的思想锋芒。他写莫高窟,丝毫不对其宗教内容顶礼膜拜,除了一如既往地以无神论态度视之,还另辟蹊径,赞美建造洞窟楼阁和创作壁画的能工巧匠、黎民百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引自《毛泽东选集》)。
3.家国情怀
吴丈蜀的恋乡思亲作品,不仅抒发了久别还乡的真情实感,还写出了家乡生活的新变化、新面貌,从而将爱家乡和爱祖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自武汉去成都航机中作(八首选一)
二十年来再返乡,舟车不就任飞翔。
春风终抚荒原草,盼到天晴鬓已苍。
重返泸州杂咏
寒门犹忆几迁居,曾度孩提十载余。
屋宇依然人已换,重来仍识旧街衢。
这两首诗中,“春风终抚荒原草”“屋宇依然人已换”,反映新旧时代变化;“盼到天晴鬓已苍”“重来仍识旧街衢”,寄寓一股沧桑之感。
登岳阳楼
万顷烟波一望收,初来胜地喜登楼。
北通巫峡千帆远,南极潇湘百嶂幽。
忧乐为怀歌范相,湖山在目念滕侯。
神州已庆妖氛尽,青草滩前看戏鸥。
北京至长春航机上
松辽千嶂阻,身在太空翔。
河汉时离接,峰峦屡翳彰。
静云重叠玉,流水远盘肠。
不虑迷前路,朝阳为领航。
以上2首律诗,内容关乎国事。每首前三联各扣其题,各切其事,尾联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景作结,且各具象征意义,有余味存焉。“青草滩前看戏鸥”是新时代氛围的形象表达。“不虑迷前路,朝阳为领航”,堪称警策。妙就妙在长春恰好位于北京的东北面,太阳正好从东方升起,“朝阳为领航”的双关和象征含义就显得格外熨帖。
4.正气之歌
王充《论衡》中说:“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吴丈蜀诗词作品正是这样能劝善惩恶、弘扬正义的正气之歌。
金缕曲·庐山会址怀彭帅
遍野哀鸿哭。看山川、高炉喷火,良田烂谷。举国“卫星”传捷报①,难止饥肠辘辘。好一派讴歌颂祝。忍见苍生沦水火,万言书甘作马前卒。休戚事,非关瞩。 匡庐自古幽云簇。起狂飚、惊涛骇浪,天翻地覆。一厦依然人不见,惟听当年喧瀑。身来此心潮起伏。廿载沉冤昭雪了,想黄泉已瞑英灵目。怀海瑞,泪淋漉。
①1958—1959年间,浮夸风盛行,农村生产队竞相谎报产量邀功,称为“放卫星”,有谎报亩产稻谷十万斤者。
作者对坚持正义、实事求是、为了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元帅敬佩之至。“忍见苍生沦水火,万言书甘作马前卒”,道出庐山会议的焦点;“一厦依然人不见,惟听当年喧瀑”,再现争论的激烈程度;“怀海瑞,泪淋漉”,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访西安碑林有感(三首选二)
博大琳琅七室书,真行草篆体形殊。
工夫都在根基厚,岂是涂鸦鬼画符!
正道不由取道斜,张牙舞爪走龙蛇。
请君试去碑林看,应愧无知自许家。
访米芾祠(二首选一)
四壁珠玑看不穷,临池何止十年功。
书坛今日多邪气,欲请先生为整风。
这是一组弘扬书坛正气、批评不正之风的力作。早在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不久,吴丈蜀就敏锐地觉察到书坛不正之风已现端倪。他认为书法家们应当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夫提升文化学养和艺术素养,而不能急功近利地“涂鸦鬼画符、张牙舞爪走龙蛇”,否则就会走上“无知自许家”的“斜道”。那时的书坛已经“多邪气”,必须“整风”了!如果说,这是一种高屋建瓴、明察秋毫的“预警”;那么,1993年元月5日他公开声明退出书法协会,就是对歪风邪气的毅然决裂。时至今日,我们联系到当下书坛追名逐利、“丑书”大行其道等等怪现状,更加敬佩先生当年正义在胸秉持操守,这是文艺界难能可贵的正气之歌。
三、艺术特色鲜明,凸显清新俊逸的风格
吴丈蜀在湖北省社科院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古代文学,尤重于研究诗词格律与创作方法,因而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白描与用典融合的方法,善于作“翻案文章”以图创新出彩,诗词句法结构尤其是对仗句式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总体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1.白描与用典融合
绍兴访青藤书屋
大乘幽巷哲人栖,静雅清凉似昔时。
满院烟霞尘不到,一身坎坷性偏宜。
诗文书画无高下,富贵荣华付哂嗤。
莫讶板桥甘作仆,我来心折愿从师。
涉及咏怀古迹的作品,难免要用典。但吴丈蜀所用典故,都非常切合题旨,也不生僻,让了解题中古人古迹的读者没有阅读障碍,而且善于把白描手法与用典融合无间,有些诗句还能化典故入白描,使二者浑然一体。以《绍兴访青藤书屋》为例,首联描写明代诗人、画家徐渭故居青藤书屋所在地和清雅环境。颔联上句看似白描,却暗含典故。颈联评议的文字清新晓畅,上句同样融入屋主自评的语典。尾联上句用典,下句直抒胸臆。
夜望南京长江大桥
熠熠拦江万点灯,蜿蜒十里一桥横。
每看南北车穿过,时有东西舶贯行。
自此三吴连鲁冀,更教浦口合金陵。
浪翻倒影称奇绝,水上晶楼出几层。
清平乐·清凉台观日出
餐风饮露,岭上迎天曙。喜见丹霞先扫路,旭日随来不误。 彩云导引腾升,金镰瞬易黄橙。为报深情相候,人间普赐光明。
吴丈蜀在观赏新建筑和自然风光的诗词中,运用白描手法更加得心应手。《夜望南京长江大桥》首联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远处着眼,描写拦江十里灯光;颔联近观,纵横交织,桥上车过,桥下船行;颈联视野更加开阔,由远及近,从跨省连接,写到两岸合一。尾联照应首联,收束全篇,波光楼影,水陆浑然,动静相宜。《清平乐·清凉台观日出》的白描,不仅诗中有画,还有动感,在时间移动中融入空间景象的变动。整个“观日出”的过程,都是移动、变化着的画面,宛如一部动画片,一段短视频。同时,通过“金镰、旭日、光明”等词语的运用,使之具有不难体会到的象征意义。
2.善作“翻案文章”创新
清代诗评家袁枚在《随园诗话》说:“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吴先生不仅是研究型学者,更是一位创作型诗人,他善于作“翻案文章”以使诗词创新出彩。
过灞陵桥
笑语声中过灞桥,南来雪水浪滔滔。
此身原是离乡客,不唱阳关折柳条。
灞陵桥畔折柳送客,唱一曲《阳关三叠》,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可如今是新社会新时代了,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不用再担心“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此身原是离乡客”,也“不唱阳关折柳条”了。
颐和园(四首选一)
游艇翩翩打桨行,昆明湖水浅波兴。铜牛怒视排云殿,曾是胸中有不平。
鄂州西山灵泉寺观彭玉麟画梅石刻及题诗
梅花难寄隐哀深,往日风流梦里寻。
莫谓伤心居第一,几多有痛胜于君。
注:画上有印云:“古今第一伤心人”。
《颐和园》中的铜牛,本是供“排云殿”里统治者玩赏的铜铸之物,在诗人笔下反而活了起来,成为奋起反抗者,“怒视”着压迫者。这牛的胸中有许多不平,诗人胸中也有许多“块垒”,要借牛这个“酒杯”来浇之消之。同理,彭玉麟先生,请莫再说您是“古今第一伤心人”了,还有几多人(包括作者在内)比您更伤心更痛苦呢!
3.句式结构摇曳生姿
近体诗的句式结构,句与句、联与联之间,要有所变换,特别是律诗的中间两联、尤其是后三字,结构不能雷同。吴丈蜀深谙此道,其近体诗句式结构、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错落有致,摇曳生姿;读来毫无听觉疲劳,参差变化,朗朗上口。试以五七言律诗各一首为例,予以分析赏读:
清明登岳麓山(二首选一)
欲究/名山胜,缓步/上/崚嶒。
境静/泉/皆澈,林幽/鸟/不惊。
远观/长岛/近,俯瞰/小丘/平。
更见/千舟/发,随湘/下/洞庭。
赞兰州
陇中/形胜/古兰州,黄水/西来/出/岭头。
曾驻/将军/驱/寇虏,频招/估客/运/丝绸。
滨河路/傍/河床/转,白塔山/邀/塔影/留。
花果/飘香/丛厦/屹,文明/建设/启/新猷。
注:汉将军霍去病曾驻军兰州。
看过标记,我们会发现,吴丈蜀每首律诗的句式都有变化,中间两联的句式结构各不相同。另外还有两个明显特征值得注意、可资借鉴:其一,“滨河路/傍/河床/转,白塔山/邀/塔影/留”这一联,突破常规,采用了“三一二一”句式,成为“折句对”,用文句的结构写诗句,更有利于防止律诗中间两联的结构雷同与呆板。同时,上联的“河”与下联的“塔”在相同部位还是规则重字。其二,按律可以不用对仗的首、尾联,上下句之间的句式结构也不尽相同。《清明登岳麓山》的首联两句,分别是“二三”“二一二”结构;尾联则为“二二一”与“二一二”结构,使得上下句的节奏感错落有致。《赞兰州》首尾两联亦如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灵活多变的句式结构安排,才使得旧体诗词的节奏感、音乐感跃然纸上,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动听、易记、便于流传,产生无穷魅力,“一万年也打不倒”!
4.清新俊逸的风格
吴丈蜀诗词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诸方面,整体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对自己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不平则鸣,但都不是直接发泄,而是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也有对书坛不正之风的警告与批评,但也不是剑拔弩张,而是点到为止。因此,不宜用“悲慨、疏野”(引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类来概括他的风格。在《回春诗词抄》中,类似下列淡雅自然的作品占大多数:
黄山温泉
灵泉争就洗尘身,不近柴烟水自温。
愿得众心皆似水,世间无有血凉人。
晨出陇境
一夜眠方熟,秦州未及看。
陇中初遇雨,梦里不知寒。
岸迫奔流曲,云遮秃岭残。
祁山今送我,随渭入平川。
清平乐·观上海植物园盆景园
园林幽窅,花径低墙绕。别出心裁精更巧,装扮湖山窈窕。 态形百怪千奇,参详似是而非。造物须随人意,春兰秋菊同时。
写“温泉”“盆景”这类咏物诗词,吴丈蜀在写景状物“形似”的基础上,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得其“神似”,以蕴含哲理的警语作结:温泉——“愿得众心皆似水,世间无有血凉人。”盆景——“造物须随人意,春兰秋菊同时。”而《晨出陇境》,则移步皆景,景中含情,山送客,水迎宾,动态性地描写,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与“我”,浑然天成。
风格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创作旧体诗词日臻成熟者,一般会有这样的感受:语言通俗比典雅难,白描比用典难,写动景比写静景难。吴丈蜀自然会避易就难,难中出奇,难中创新,难中求胜。总之,吴丈蜀诗词主要特色,是运用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对事物作动态的描写,从而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