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诗国,诗歌文化自古灿烂辉煌,气象万千。古典诗词是我的至爱,尤其是古今名人的格律诗。数十年来,从喜爱诗到写诗,我先后出版了几本诗集,其中若干是格律诗。诗词界的朋友要我谈写诗,尤其是写格律诗的心得,故“倩纸笔代喉舌”,谈谈浅识。
诗藏正气话平生
“诗藏正气”,说的是诗的诗心与诗品、风格和风骨。写传统诗词,尤其是写格律诗,除了要求格律严谨,平仄音韵的应用不能马虎外,创作手法要灵活,用词要巧妙,特别是对偶句要精准恰当,一字一句都不能随意。此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把好写诗的方向,才能诗藏正气。纵观自己写的格律诗,内容不少是结合自身人生历程的所见所闻,有感悟人生、歌颂祖国山河、天地正气,有赞颂古圣先贤、时贤俊杰、乡心民俗、友情爱情,深情讴歌新时代,体现正能量。我从小就认定诗藏正气,无论古人今人,只要写的诗是热爱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就都是正气的体现。我1943年生于岭南文化名城、诗词之乡广东揭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曾就读于旧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中学教师,义父是晚清秀才,祖父早年曾执教于晚清时期的揭阳榕江书院。受家学和地方文化氛围的熏陶影响,我从小就喜爱诗词,在长辈的牵引下,有幸认识了家乡几位诗书画名家林清扬、黄静夫、郭笃士、林士雄等,并与他们成为忘年之交。熟读《三字经》《千字文》《重订增广》《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等启蒙读物。六岁学书法,八岁学绘画,九岁学会敲平击仄、吟诗作对。常同诗人乡贤林士雄先生检字焚香敲诗钟互唱。记得当时互翻书本,约定第几页第几行检平声仄声各一字,我检得“至”“行”二字,马上写出“至南至北天心鹤,行气行云海底蛟”和“至语君能开顽石,行歌我欲答空山”,林士雄先生看后备加称赞。我还将检字诗钟一至八唱成两首律诗赠北京陈叔亮先生。敲诗钟是练习写律诗对仗的基本功,用字讲究,扣题严格,立意新奇大气。如我律诗中“欲将大海风云气,化作高山流水音”,又如“百年醒世因科学,千载怡情在艺林”,再如“唐安营垒寻禅迹,英治商都觅泪痕”等等。我十二岁时写《榕江双溪明月》一诗,刊登于揭阳《榕江报》,甚得时誉。诗曰:
南浦歌声笑语和,双溪夜半客船过。
与君共赏三轮月,一在天心两在河。
因小有名气,受到当地名人倍加关爱,郭笃士、黄静夫先生指导我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为我解读《随园诗话》,讲授诗词风格与风骨、诗魂与国魂、正气与邪氛;讲解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从屈原《离骚》的愤懑讲到李白诗歌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及至陆游、文天祥、于谦等诗人的人格和风范等等。乡贤的真情厚爱、扶持晚辈的精神至今铭刻在我的脑际胸中。
要写好诗,不是多写就能写得好。从那时开始,我除了在学读书,还认真阅读诸多历史、政治课本和若干历代评诗著述,读钟嵘、司空图的《诗品》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加深了对诗心诗品与风格风骨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足迹渐远,眼界渐宽,诗的境界益新,特别是经历十年“文革”,被冠以“小秦牧黑帮”等罪名而挨批斗清理,带来了磨折和困苦,也带来了心志的磨练。受到杜甫那种“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的诗心正气的熏陶影响,我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仍坚持不懈地作诗。后来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一改厄运,处于升平之世,睹国运之兴昌,更感人的品德之可贵。我写了一首《柬友述怀》,登于《汕头日报》和中国邮政(北京)的明信片上,诗曰:
少年自律轻名利,每为诗书注赤忱。
偶在交游添慧眼,曾从著述寄雄心。
官场廿载窥邪正,学海几番探浅深。
印证人生悟一理,由来品德胜黄金。
20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用蜂窝煤做饭,1967年春,我作《咏蜂窝煤炉》一律:
应是成材百炼工,犹从水火误英雄。
惜因来遇胸曾郁,好在时来窍亦通。
剖腹无非求吐气,舒怀每自要临风。
平生愿为万家食,一片丹心至死红。
表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后来《有寄》一诗,抒表同样的情怀:《有寄》诗意为:我独爱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并用之作诗永远歌唱。读到类似的诗就会击节而歌,像古代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感知音一样。世上烟云过眼都是庸俗的东西,心怀像大海一样宽广才是真正的胸襟。百年来使人觉醒的是因为有了科学的进步,千载间怡情的还是在艺术之林。我愿抱着真善美的诗心,在人生曲折艰难的旅程上贡献微忱。
有寄
独怜天籁作长吟,击节高山流水音。
眼角烟云皆俗物,怀中大海是胸襟。
百年醒世因科学,千载怡情在艺林。
愿抱诗心真善美,人生苦旅寄微忱。
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后,我写下《中年》一诗自慎自律:
中年
中年壮志未销沉,偶有新诗寄意深。
回首难忘途百曲,登高不惧岭千寻。
因怜翠竹凌云节,愿抱丹葵向日心。
莫道鸡鸣犹起舞,临风每作远征吟。
人到中年,虽“回首难忘途百曲”,但“登高不惧岭千寻”。因为爱翠竹有凌云的大节,愿抱丹葵向日之心,永远忠于国家忠于党。且不说鸡鸣就起来舞剑的决心,还有到远方开拓一番事业的雄心。
名人似帖愿多临
“名人似帖愿多临”,说的是古圣今贤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经常勉励自己,写诗要以名诗人为榜样,写出饱含正气的诗来,数十年来奋笔吟咏,未敢稍怠。1984年春,胡耀邦同志视察汕头,广东省委领导和汕头市领导陪同,视察了“文革”时被破坏的潮州韩文公祠旧址(当时潮州隶属汕头市)后指示重修,广东省和汕头市两级十分重视,我受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委派,为重修韩文公祠和筹建韩祠碑林,赴北京和全国各地征请名人名家挥毫作书题赠墨宝。我对“治潮八月,誉播千秋”、潮州山水都因之改姓韩的韩愈素怀敬意,对居于斯、工作于斯的潮汕大地更有深挚的感情,愉快地接受派遣。先后拜访了全国若干位德高望重的诗画名家和有关领导同志,他们都热情书写了珍贵的墨宝,且全都是无偿的。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老师麦华三,他是当代书坛名宿,中国书协第一届理事、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在建国初曾应中央人民政府之请,用端楷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供中央存档,曾多次接待日本书道团的访问。当时,麦老因患直肠癌大手术后刚出院,就为我写信给北京和国内若干名人作为引荐,还坚持每天早晨起来书写两三行字,以端楷写成长达千字六尺全宣的韩愈《祭鳄鱼文》,麦老爱国敬贤、热心文化事业的高尚品德永载青史。
我曾写下不少诗词怀念麦华三老师,其中五律、七律有数十首之多,如:
其一
儿时结谊五羊城,一往情深师与生。
三十年间犹骨肉,八千里外亦牵萦。
撰编书史传佳话,奉召京华获好评。
旧日依依常念念,人天两隔意难倾。
其二
夫子在生惠爱深,春风入座化甘霖。
百般指点情融墨,万卷楼①头爱刻心。
厚德虚怀名宿②重,真才实学大家钦。
十年共历神州路,既是前缘亦赤忱。
自注:①万卷楼,系麦老师居室。②名宿指中央有关领导,大家指全国各地名家对麦老的尊重的情谊。十年内吾曾多次和麦老师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
其三
书法汇编公巨著,昔年流落到东洋。
西园出访筹联展,南粤坚辞不共襄。
总理知情遂解禁,名家夙愿始能偿。
当时老九艰难甚,闹剧伤心说一场。
其四
国家宪法初成后,草案之抄召赴京。
笔墨峥嵘欣入档,传媒报导喜扬名。
金笺沐露添新誉,玉树临风播远声。
数十年间如一日,挥毫不断气纵横。
当时,艺坛耄学、诗书画名流、九十三岁的胡根天先生已双眼失明,询及有关重修韩文公祠一事,马上让其在博物馆工作的女儿回家,由他女儿铺开宣纸,扶着他的手唤口令向左向右向下,写下了笔墨酣畅、铿锵有力的“景韩”两个大字并落款题名。胡老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让我心中无限敬仰和钦佩。
在六朝都会南京,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包忠文在病榻中写下一幅珍贵的墨宝后,隔天便与世长辞,让我真正体会到重修韩祠建碑林的意义和自己肩负的重任。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文风正气、名人事迹感人至深!
在首都北京,我拜访了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副部长周而复等有关领导,受到热情接待,得到了诸多帮助;又拜访了当时中国书协若干副主席和中国画院吴作人先生等人,承蒙他们的大力支持并挥毫题字。尤其是与我有多年忘年情谊的赵朴初先生,多次打电话帮我约请有关名家给予帮助。我曾赋诗赞其品德,诗曰:
一代名儒赵朴初,才高德厚世间誉。
佛门奥秘盈胸次,国学精华满腹储。
大爱常从行迹见,真情每向笔端舒。
百年谁可为风范,应是先生最感余。
至今还记得当时朴老因病住院,我到医院看望他,他牵着我的手说:“麒子,韩愈是好人,为重修韩祠题字是好事,我一定写。我病愈后要到韩祠和汕头看看,届时再相会。”后来他南下潮汕,约我晤面,送我一本他的作品集。他为韩文公祠题词、题诗赠潮阳灵山寺和有关名胜、接见汕头诗僧释定持和有关人员等事迹,遍传为佳话。
2002年,在我行政工作退休前一年,中华诗词学会破例聘我为学会副秘书长,随后学会换届我被选为学会副会长,后连任两届。在中华诗词学会任职的十多年间,我学转多师,倾心向学。对中华诗词学会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的新老会长和骨干大多是当代名人,有相当高的诗词造诣和能力,待人接物处事都值得学习和尊敬,今生能和他们以及各省、市诗词界的人士共事相处,是一大幸事。2004年学会开设《中华诗词·书画集珍》栏目,我担任该栏目特邀编审十余年,积极推动诗书画合流,认为诗中应有画,画中应有诗,书画同源,相得益彰。同时对北京及全国各地的诗书画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触和交往,也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东西,这些都从我的诗中表现出来。学会每年都组织研讨活动,我参加调研活动,深入生活,广交诗友名人,加深了对各地的民风民俗、淳风正气的了解,诗人们以诗笔写景抒情,歌颂祖国河山,尤其是对各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名人贤达表达景仰之心,弘扬了民族精神。我在这方面也写了不少诗词,大多是格律诗。
中华诗词学会十多年的任职过程,加深了对“诗歌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的认识,只有通览百家经典、遍观名胜古迹,谙百姓疾苦、明善恶根源,才能写出好诗来。坐井观天,只凭小聪明,则谁都无法写出佳篇名作。
近十年,承蒙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两度在北京并南下广东对我专访,拍下我的专访记录片《写意人生》,并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岁月不饶人,七十周岁后恰好中华诗词学会换届,我高兴地退出了副会长的职位,当了顾问。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委员会邀请沈鹏先生担任主任,委员会根据沈先生的建议,改名为中华诗书画委员会,聘请若干诗书画界名人担任名誉职务,我有幸担任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副主任。这些年,诸多吟友诗简往返,随着科技进步,在微信上互相吟唱,其乐融融。我在古稀时曾赋《座右吟》一律:
古稀将届又中秋,深慨年华似水流。
实事虽难堪致力,虚名到老不能求。
文因益世根源远,德可传家志气遒。
故将新诗铭座右,为之辛苦为之谋。
只有以人为镜,以名人为帖本,不断临摹学习,写诗才能不断进步。有感于诗人要不断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前些年曾赋《同圆中国梦》一律,谨以之共勉:
中华进入新时代,远瞩高瞻一百年。
奋斗难忘凭智勇,图强更要重科研。
国家昌盛安天下,民族复兴落仔肩。
党举红旗催号角,十三亿众梦同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