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诗词编辑中的审美与润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4855
吴化强

  格律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体裁。自古以来,杰出诗人犹如星光灿烂,优秀诗篇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主要依靠纸质媒体传播形式,当然也是历代编辑出版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历史跨入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空前繁荣。一方面,诗词作品大量涌现,催生了诗词出版物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从诗词出版物高质量发展、专业性要求的主旨来看,诗词编辑过程中的审美与润色,不但成为新的课题而且显得越发重要。作为现代诗词编辑,既要懂得诗词作品的审美功能,又可为之润色加工,进而提高作品质量,强化出版精品,应该才是诗词作者称心如意的理想编辑,也才能将优秀的诗词图书呈现于世。网络诗词编辑亦然。这对于整个出版业的稳健发展,尤其是诗词出版传播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从诗词编辑中的审美与润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将诗词编辑的审美体会和加工方法呈现出来。

一、诗词编辑中的审美活动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审美思想不断丰富。审美思想本身存在哲学意义,作为诗词审美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其与一般的通俗社会观念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审美思想是人们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认知与评判的社会高级活动。无论编辑的审美标准如何,应可针对不同审美对象,指出作品缺陷,欣赏作品美质。编辑的审美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理性审慎对待,不能以偏概全,而要抓住重心,观其主流思想,对于诗词出版物尤应如此。通过编辑审美斟酌,美篇方如珠玉落盘。

  (一)壮美之诗。“壮美”大体有两层含义。一是雄壮美好。《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郑玄笺曰:“殷之臣壮美而敏。”这大概就是“壮美”一词的原始来源。二是美学名词,常与优美相对。凡事物能使人生发崇高、严肃、雄壮之感者谓之“壮美”。环顾世界,壮美事物无处不在,引得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吟啸不已。因此,壮美是一种常见的美学形态,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壮丽山河因为大量经典诗词的歌咏而显得更加壮美。江山壮美,歌咏壮怀,现从本人编辑出版的审读工作中汲取三例。

  1.写景壮观。七绝《黄果树瀑布》:“穿山越岭不辞远,万面鼓声清送寒。天造奇观非俗有,层崖百丈落飞帘。”此作气韵飞动,造语清雄。书写天下奇观黄果树瀑布不同凡响的美景,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慷慨激昂、磊落畅快之感。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我国建安时期文学的篇章里,就有“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之说。此诗下笔振起,流水穿山越岭,奔腾而来。紧承着,山谷巨大洪流带来的如雷之声,仿佛万面锣鼓轰然作响,并且将深山幽壑中清寒之气裹挟而出。笔法冷峻,气魄宏伟。诗中有画,画中有音,“万面鼓声”,诚壮怀激荡也!第三句一转,此乃“天造奇观”,自然引出了结句的百丈飞帘从天而降。这种壮美景观,不禁让人想起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阔大气象。

  2.述志壮怀。五绝《杂咏八首·咏鹰》:“纵观千里外,展翅越山巅。为有凌云志,高飞向九天。”作品借助咏鹰来壮怀言志,表达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如同雄鹰翱翔九天。杜工部《画鹰》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是说何时让卓然傲立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同样是托鹰言志,如果说老杜诗句充满了战斗精神,塑造偏于血性,而这里的“为有凌云志,高飞向九天”就显得文雅许多,而且气象辽阔,造境高旷,抒发自己的凌云志向,也契合了每个时代无数年轻学子们的雄心壮志。古人述志壮怀之作异彩纷呈,如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经典名句。

  3.咏史壮情。七绝《读史四首·王昭君》:“红颜出塞平战乱,佳丽和亲安汉天。青冢无言多谒者,长留绝唱在人间。”情壮胡塞,清峻入骨。其“佳丽和亲安汉天”“长留绝唱在人间”颇堪咏唱。咏史品类,诸如述古、怀古、览古、咏史、读史等,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歌咏历史人物,揭示历史事件,凭吊国家兴亡,以史寄情,以情壮怀。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是历代文人咏叹的热门。其中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作当属杜工部的《咏怀古迹》。咏之情感悲壮,骨力雄健,让人唏嘘不已。《唐宋诗醇》评工部此作:“咏明妃者,此首第一。”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亦云:“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这首七绝自然不可与之颉颃,但与唐代汪遵的《咏昭君》“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皆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颇能遥相呼应,咏史壮情,也使编辑诸君情动也。

  (二)优美之词。在宋代,优美词作不胜枚举。我们先看葛立方的《卜算子·席间再作》:“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首词融情于景,雅意缠绵,笔墨抽动而又空灵,深情描绘出“袅袅水芝”(荷花)的摇曳多姿,并与好友雅聚的良辰美景。再看现代词作《卜算子·晨登香山》:“轻雾绕青山,雾洗山花美。松柏飘香阵阵浓,尽享其中味。 天晓一轮红,霞映明湖水。待到峰巅远眺时,未饮心同醉。”作品以晨登香山为主线,通过妙笔生花的环境描写,刻画出香山的迷人景色。仔细品味,与上述宋词同样节奏明快而意象广阔,纵情展现了京华名山的优美画卷。“待到峰巅远眺时,未饮心同醉。”酒欲饮而未饮,心已醉而同醉。毛泽东词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营造这种与山同醉、与花同笑的艺术氛围,给人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享受。

  (三)凄美之怨。《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表达了长年征战边疆的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凄美心境。凄美也是人间之美,往往最能体现人世的悲欢离合。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平白如话,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十年过去,阴阳相隔,苏轼依然深情思念昔日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当代《清商怨·汶川地震》:“悠悠羌笛关山月,四海同悲切。山野茫茫,飞鸿声声怯。 屋坍楼倒人去,恨那时、山崩地裂。敢问苍天,何堪施暴虐?”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后,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这首词所抒为“大爱”,怜悯的是人间灾难,而苏轼所抒为“小爱”,想念的是已故亲人。然而,“执子之手”“千里孤坟”“四海同悲”,共同奏响了这个世界上甚为凝重而又浑厚的凄美乐章。

  (四)尚美之真。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七曰:“陈文惠公尧佐《吴江》诗云:‘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西风斜日鲈鱼香。’后人于其地立鲈香亭,和者计百余人,皆不及也。噫,此诗尚敢和耶!又《碧澜堂》诗云:‘苕溪清浅霅溪斜,碧玉光涵一万家。谁向月明中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二诗曲尽东南之景,后之作者,无复措手。”盖诗之尚美,尽乎纯真自然也。今人诗作《百金海岸夜眺》:“墨浪悠闲冲岸沙,沉沉夜色望无涯。长宵闪闪星灯亮,疑是仙人海上家。”诗人海岸远眺,夜色无涯,星灯闪亮之处,疑作蓬莱之境。刘勰《文心雕龙》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诗杂仙心”,所描摹之空阔海景,“清峻”“遥深”,饶有尚美纯真之风致。

  (五)大美之哲。“哲”通常组词为“哲学”“哲理”“哲人”等,多作才智卓越解义,并含有宏大的宇宙自然永恒之说。诗作《访俄过黑龙江口占》:“龙江涛浪似言说,两国深交中与俄。鸿雁不知人有界,往来飞越自由多。”鸿雁不知国界,自由飞越天然,道出了人与自然、鸿与天然的自由组合之景象。轻轻松松,道破天机。哲理之诗,大美存焉。笔者审读的书稿中,此作实为难得之精品。孙过庭《书谱》有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好诗往往就在不经意中偶然出之,好就好在有前两句的自然铺设,尤其读到三四两句,令人轻松愉快,思绪翱翔。滋养人心处,多含哲理情。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作历来被称为哲理诗。作品借景说理,认识深刻,歌咏庐山的奇伟景象,烘托出真理性的哲人眼光。启人心智,思想渺远。按照这个审美标准,上面的现代诗词如与古贤名作相比,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六)恒美之省。品读《登中小学教学改革讲坛》:“一窗理论暮晨功,千里调研学校行。腹内半空根尚浅,恐唯无术负群英。”不难看出,作者曾在教育部门担纲基础教育工作,并经常到各地调研教学改革任务。在经过通宵达旦地做好理论功课之后,到登台讲学时还自感学力不够,恐怕辜负了众多听课的教学英才。作品表现出学犹不及、求知若渴的学习心态。尤其敢于揭露己短的雅量,令人肃然起敬。省人之语,自然恒美。诚然,这是一首切中时弊的自省诗,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省人话语。作者首先是自省,也是自谦。实际上,出行前的理论课件已经充分备好,但还是有所担心,唯恐自己缺少真知灼见,使听者无从收获。其次是省人,也可醒世。相信此作的思想内核,在世人内心深处可生同感,但“腹空根浅,深恐无术”的自白罕有公开。世人有个通病,织就了数不清的遮丑布,掩盖着自身的缺陷,保护着自身的虚荣。若把此作的三四两句独白心声,放到现实社会里,看看能有几人敢于直面认同?尽管内心认同,纸上展现出来供人阅读,恐怕就无胆量了。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自省而省人者,圣贤之善心也,故能永存焉。

二、诗词编辑中的润色加工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其中的裨谌、世叔、子羽皆为当时郑国大夫,子产为宰相。我们今天常用的“讨论”“修饰”“润色”等词,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使用了。可以看到,孔子大体讲述了文章发表前的产生过程,先后四人参与其中,进行创作、讨论、修饰和润色,这样的创作接力,才能使文章趋于成熟,从而避免舛误。编辑出版图书与写作文章同理,一样需要几道程序的细致打磨。据说孔子是编辑工作的师祖,《诗三百》由他编删而成,诗性之光照耀千秋。我们应该传承和学习古代圣贤的做法,在编辑工作中尽力做出精品图书。新时代诗词编辑理应率先垂范,把诗词图书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工程来做,在必要的诗词润色加工中砥砺奋进,不断体现人文关怀、编辑智慧与出版风采。

  (一)导向第一。坚持正确导向,丝毫不能松懈。这是广大编辑工作者们的神圣天职。审稿中如遇到此类问题,能改则改,不能改坚决删除。相对而言,诗词作品不像现代白话文容易发现问题,由于诗词体裁的特殊性,讲究意境的含蓄性,如果出现问题往往比较隐蔽。这就必须在审读时格外细心,千万不可疏忽大意。经验告诉我们,审读诗词书稿要全神贯注,思想集中,怀疑之处要多读几遍,展开分析,吃透隐含其内的真实用意,切不可因为字少,一滑而过,草率了事。《中庸》第二十章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言至为重要,其中审慎格外重要。如此金玉良言,是所有编辑应当牢记的。纵观当前出版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古典格律诗词知识的储备,导致诗词编辑出版的专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出现了短板。这种业界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出版业整体发展,需要人们尤其是出版部门领导同志,如同看待导向问题一样高度重视。

  近期在复审书稿时发现,即便是当代全国性的诗词名家,也会出现个别导向或敏感方面的问题。因笔者与这位名家是要好的朋友,诗词审美和个性特点相似,在交流体会时我说:“尽管吟风弄月,不谈敏感话题。”得到这位朋友赞同,并立即改正了他原作上经我指出的敏感语言。粗犷豪放是一种美学,讲究随性而发,情感率真,但是“随性”“率真”要控制在理智范围内。诗人情感抒发,特别是立意,要求符合审美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因此,名家作品也须仔细审读,不得因为名声大而放松警惕。如果一个诗人本身就是编辑,或曾经做过编辑,经过编辑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那么他的诗作一般不会出现导向问题。笔者还有一位跨学科研究的家乡友人,他既是出版社老编辑,也是文学院老作家,写作编辑两样都很成功。读他的诗词,或其他文学作品,丝毫不存在导向方面的问题。写作产生编辑,编辑反哺写作;审美促进阅读,阅读带来审美。久而久之,诗词看多了,问题一眼即可识别,也就知难不难了。现在综合编辑方面的书稿举例来谈。

  1.反面人物要警惕。《临江仙·游万寿山》开头:“圣母太后留胜迹,福乡美似江南。”首句中的“圣母太后”不能使用,因为此作是正面歌咏万寿山的,所以,反面人物不能正面出现,更不可为之美化。经查,万寿山上建有园静寺景点,来历尚无诟病,故将首句改为“园静寺前留胜迹”。这样,不但纠正了导向问题,还将“后”字位置应为平声的格律问题改正过来,使得作品形式与内容严谨规范。此作只因一词不慎的硬伤,被当时审稿直接拿下。实行导向零容忍,乃是毫无疑问的正确做法。清样核红时,我觉得甚为可惜,思考着改用一词即可。所以,若能做到准确和负责的专业性修改,可对问题作品具有裨正复位的作用。

  2.涉港用语要注意。如《庆祝香港回归》第四句:“香岛归宗还旧主”,改为“香岛归来迎硕果”。

  3.抗战时间要正确。七律《建党八十周年颂》的颈联是“驱倭八载惊天地,倒蒋三年震宇寰”。从字面上来看,对仗较为工稳,但是,抗战时间说八年是错误的。只要将“八”改为“多”即可。“多”可作数量词,以对下联的“三”字。这样就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了。抗战时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国家教育部已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笔者在复审其他诗词书稿时,还看到此类抗战时间的错误修改问题。由于初审发现八年不对,修改后时间是对了,但将原有对仗的语句拆解得面目全非,其原本的格律诗,已毫无格律可言。这就是缺少诗词修养带来的作品质量损失,也就是编辑出版质量损失。倘若作者知道如此改动,肯定不会心服口服,甚至产生怨言也在所难免。目前的广大编辑队伍中,真正懂得诗词格律,并且有实际写作经历的人只是少数。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让不了解诗词的编辑来审读诗词书稿,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修改问题。工作实践中,这也容易让编辑同仁陷入两难境地:修改吧,格律无法保证;不改吧,错误像毒瘤一样碍眼。于是,就想忍痛将其整首删除,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此时,如果一字半句的解决方法得以正确,说白了,也就是换一种说法且符合格律,若能提升原作意境那更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当我们发现诗词问题需要修改时,“换一种说法且符合格律”,是衡量诗词编辑专业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此,诗词专业编辑的润色加工成了一个新课题值得研究。

  (二)格律严谨。大家知道,格律是在我国唐代确定下来的一种诗体形式,并出现了许多伟大诗人和伟大作品。格律诗词有其严格要求,笔者曾在诗词教学中为便于学员记忆,归纳格律三要素:押韵、平仄、对仗。这是要求熟练掌握格律的主体。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有云:“律诗取律吕之义,为其和也;取律令之义,为其严也。”大体是说律诗取法礼乐使之和谐,又取法律令使之严谨。律吕、律令,律字当头,旨在强调严正、严谨为基石,而后音韵自然和谐也。为此,笔者审稿时做了几点工作:

  1.修改字词。绝句《早操》:“平明荒野风凄凄,步伐合拍一二一。口令喊声惊睡鸟,晨霜晓雾染征衣。”作品生动形象而又沉雄豪迈。按照新韵,诗作除了首句个别字出韵以外,其他均符合格律要求。首句末尾的“风凄凄”乃三平调,即连用三个平声,只要将“风”字位置改用一个仄声也就规范了。可以把“风凄凄”改为“朔风凄”,意思没变,都表示寒冷之风,因而只要改动一字,可使整首诗没有了格律硬伤。

  2.调换位置。如“街头已传叫卖声”,词语互换位置后,成为“街头叫卖已传声”,这样,语言结构正常,符合逻辑思维,也使一首诗的格律整体规范起来。

  3.讲究对仗。五律《大风》颈联“瓦砾飞上下,折枝倒路旁”有对仗问题。所谓对仗,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反。就这么简单,无须故作高深。将其改为“瓦砾飞楼下,花枝倒路旁”。如此格律严谨规范,就会显得耐读而有品位。

  (三)语言锤炼。这可与格律要求综合来谈。清代贺贻孙《诗筏》有云:“炼句炼字,诗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若炼一句只是一句,炼一字只是一字,非诗人也。”由此可知,古人对于炼句炼字的精辟见解。文字形象生动,金针度人,堪为诗人锤炼语言字句之法的经典论断。有志研究学习诗词的编辑,皆应记之。实际审稿中,“石坚劲根盘”之句,我把“坚”改为“破”,成为“石破劲根盘”,这一“破”字,让作者无比信服,当面情不自禁地说:“很好!”若对照古贤之语,这是否有“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呢?用“破”字振起全句,似乎还有“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之感。再如,“碧水悠悠伴清闲”改为“碧水悠悠伴客闲”;“风中山花送远香”改为“风爽山花送远香”;“风驰电掣金陵来”改为“风驰电掣建康来”等诗句,往往只是改动一字或一词,可奏全篇增色之效。同时,也能解决一首诗中只是个别字的格律问题,诚可谓一举两得矣。有专家说过,语言修饰与锤炼,就是考察作者平时储备的词汇量。当然,这里所说的词汇量,是指诗词创作专用的“诗家语”,而并非现代白话文使用的通俗语。采用诗家语,不求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求温柔敦厚,温文尔雅。这样,既符合诗词审美的要求,也可达到润色加工的目的。

  关于诗词编辑中的审美与润色,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格律两个方面,这是写好诗词作品的基础,更是编好诗词图书的关键。至于意境或格调,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有云:“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显而易见,要求格律诗的语言丰美,才可渐入佳境,营造高格。有一点颇为重要,那就是古人善用形象语言,把事情说得生动自然,让读者感到饶有趣味,而且诗意隽永,境界高古。现代诗词中还有部分古风体,读来也觉诗意琳琅,妙趣横生。今天有人把不符合格律之作称为古风体,严格意义上并非如此,古风也讲格律。古人写作古风,有意打破格律规矩,甚至距离格律越远越好,认为这样才显得高古。这在王力教授所著《诗词格律》一书中都有论述,可为我们做好诗词编辑提供帮助。

  新时代书写新篇章,了解掌握诗词编辑中审美与润色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提高诗词类图书质量的根本保证。诗词网络编辑,同样需要。其作为新的研究课题希望引起重视,值得深入探讨。当代学术领域重视跨学科交叉研究,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成功典范。学科无论大小,相互合作与融通形成合力尤为重要。如果进行诗词常识与编辑、诗词审美与润色的学习研究,其中包括古典文学、编辑学、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经过广采博取,寻幽探微,会使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成果。总之,做好诗词编辑工作,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审美与润色的实践能力。恰逢现代诗词出版繁荣之际,谈了本人在诗词编辑工作中一些观点与思考。因学识浅陋,恭请读者诸君指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