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怨刺诗写作浅说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6518
高朝先

  怨刺诗,又称讽谕诗,因为“针砭时弊”,有如带刺玫瑰,种者不易,受者难亲,致使当代作者多有谈“怨”色变而少有写作,怨刺诗理论研究自然更加贫乏。其实,怨刺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怨刺诗最早见于《诗经》,有人对《诗经》中的讽谕怨刺作品进行过统计,计164篇,占总篇数的54%,其中名篇《硕鼠》至今仍脍炙人口。以后历代怨刺讽谕作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自不必细说。关于怨刺诗的理论评价,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高度概括了诗的四大社会功能,其中“可以怨”,指的就是怨刺诗。当代诗词不能没有怨刺诗。为了全方位振兴当代诗词创作,从探索与学习出发,结合自身实践,本文谈点相关写作体会。

一、怨而不诽不伤时

不少作者对于怨刺诗的“不想写”或“不敢写”,一个重要原因是怕“伤时”,怕因“伤时”而“伤身”。对此,笔者的认识有两点:

  一是社会方面。应当承认,历史上确实有过许多因写怨刺讽谕诗招来“文字狱”或“莫须有”罪名的事实。但如今时代不同了,不仅“言论自由”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文化自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字狱”之类已成不齿于人言的荒谬之辞。事实上,只要承认社会存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和斗争,承认其矛盾和斗争正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辩证法则,那么,表现为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的怨刺诗,就永远不伤时,不仅不伤时,而且正是我国社会主义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翼,如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予我们的答案:“讽刺是永远需要的。”

  二是个人方面。主要是作者必须明确怨刺诗“怨”什么、“怨”自何来和如何“刺”的问题。

  关于“怨”什么,古人曾经有过多种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安国的批注:“怨刺上政。”但历代对此有不同看法,如黄宗羲说“怨也不必专指上政”(《汪扶晨诗序》),包括人们某些正常的要求和欲望,在遭受外来压抑或否定时,也会产生怨。钱锺书先生198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次“诗可以怨”的专题演讲中说,“怨”可以是诗人对心中郁结的“排遣、慰藉或补偿”,是诗人个人情怀所遇的情感表达。所有这些,是对“怨”什么的回答,也可以说是怨刺诗创作题材的范畴。

  题材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伤不伤时并无关系。面对同样的题材,为什么有人会产生“怨”,有人会产生“爱”?从“怨”的角度说,就是“怨”自何来的问题。对于“怨”自何来,辛弃疾有一句话说得好,叫“怨无小大,生于所爱”(《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诗人是时代的先觉者,又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忧国不忧身,忧民不忧己,忧道不忧贫”的情怀中,诗人忧患天下,正是出于对天下之所爱。因为有爱而生忧患,因为有忧患而生怨恨,所以才有诗人心中的“怨”和笔下的“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忧患出诗人”,不是专指民族危亡时的忧患,凡社会有腐朽、有落后、有矛盾、有斗争,就会有诗人不同的怨恨和忧患,核心就是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当代诗人应当以民族复兴和关注民生为己任,又何有伤时不伤时之说?忧患是怨刺诗的灵魂,这就是怨刺诗创作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前提,由此也就决定了对题材的看法和取舍。

  关于如何“怨”,或曰如何“刺”的问题,实际上,认识了“怨自何来”,“如何怨”的问题也已经解决,因为“如何怨”实际是作者的思想方法问题。就思想方法说,宋代朱熹的主张是“怨而不怒”。其实,“怨而不怒”不一定正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愤怒出诗人”,因怨而致深,能不怒乎!例如,对于当代危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腐败罪恶势力,我们能不怒吗?至于如何“怨”、如何“刺”,笔者的体会是“怨而不诽”。所谓“怨而不诽”,一个基准点就是怨刺诗应有的实事求是,是从事实出发的婉而托讽,醒世警人。例如,怨刺诗作为艺术,允许夸张,但形象的夸张却不等于事实的夸大;怨刺诗有其荒诞诙谐的艺术特色,但其谬悠的荒诞和诙谐,不等于是形象的丑化。因此,就思想原则说,对于事关政府工作的某些不足之处,以及包括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我们的“怨刺”,更多的应是批评与劝谏;即便是对于仇视的对象,例如对于腐败,我们的怨刺可以“怒”,却也不是谩骂、侮辱。因此,坚持“怨而不诽”,不是“伤时”不“伤时”的问题,而是诗的艺术要求和诗人应有的道德品质与胸怀。2018年,笔者依据电视新闻公布的事实,创作了一首《值中美贸易摩擦访陶公问豆》:

  当年误说豆苗稀,未料今朝草更肥。

  何必向人求栈豆,田园将去胡不归?

  这是一首针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诗,诗中基于两个事实:一是在美国提出对中国出口产品(其中包括大豆)增加关税后,中国有关部门的回应措施说,如果美国停止向中国出口大豆,中国可以改从加拿大、巴西等国进口;二是当下全国许多农村土地大面积荒芜,也可以种上大豆。于是,诗借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来比喻说事,指出中国也能自己种大豆,为什么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诗中有诙谐,有讽刺,但主旨却是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工作的批评与劝谏,同时也是一种建议。如此,能有什么“伤时”不“伤时”呢?

二、怨而不哀扬正气

怨刺诗创作多取材于社会丑恶和不良因素,似乎是将事物引向消极和哀伤,这是又一个值得注意的创作理念问题。笔者认为,怨刺诗的功能在于揭露,这是因怨刺诗的“怨”与“刺”特征所决定的。但怨刺诗的揭露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怨刺诗的创作目的,在于将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且揭露其种种罪恶本质,借以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给予人们清除丑恶与不良因素以信心和勇气。所以怨刺诗的一个重要创作理念,是利用诗的道德祭坛,用以弘扬正气和助推社会正能量。

  怨刺诗“怨而不哀”的又一个思想原则,是诗人独具的哲人眼光和智慧,是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善于透过现实看到未来的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丑恶,只揭露而无分析,不能给人以警醒;只暴露现实而看不到未来,不能给人以力量。怨刺诗同其他诗词比,可以说是一种特殊诗体,怨刺诗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诗人群体。说其特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怨刺诗要想“怨而不哀”,首先必须要求怨刺诗人是一群“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怨刺诗作品必须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怨而不哀扬正气”正是怨刺诗人当仁不让的崇高职责。这方面,笔者作过一些努力,多年来从未停止过怨刺诗创作,尤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先后创作了《杂吟》(计26首),以及“三怨”(《征地怨》《拆迁怨》《买房怨》)、散曲“四叹”(《裸风叹》《赌风叹》《假风叹》《酒风叹》)等作品,让人们在乱象中看到腐败本质,以此发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息。其内容,有民风问题,也有官风问题。在此各举一例,以陈微言:

  民风方面,如:

  【正宫·塞鸿秋】裸风叹

  虽不说女人寸肉为羞戒,也不该丢衣卸裤把风情坏。似乎儿一丝不挂心才快,恨不得把祖宗八代连根儿卖。时髦学不来,只把肌肤赛。唉,东方欠了风流债!

  这是一首散曲,作于1996年。当时,在社会风气日趋西化的过程中,女式服饰流行风一浪高过一浪,几乎到了以脱光为美、脱光为荣的程度。作品反映的就是此种不正常的民风问题,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应有的传统审美观,发表后引发了不少社会共鸣。

  官风方面,如:

  稻草人

  威严拉大驾,终日守闲身。

  两袖清风里,无非也像人。

  此诗作于2015年。此时,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已深得民心,强力反腐也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一些党政机关又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现象。有的干部,因为限制了公款消费,不能以权谋私,为表现所谓“洁身自好”,不犯错误,坐在办公室里啥事不干,对待群众更是满口官腔,俨然一副“官”相。这种现象虽然表现在极少数人身上,却反应出反腐斗争的新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及时指出,便以“稻草人”形象给这类干部画了个像。

三、怨而不疲怀天下

社会总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以及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和斗争中前进的。怨刺诗创作,不是娱于一时的喜怒哀乐,也不是人生苦乐的调味品。以忧患为灵魂的怨刺诗,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真诚反映,有如人体内的血脉,是随着心脏跳动无时无刻不在搏动的,每天都应蕴含在诗人的情感之中。从感知方面说,应当有一种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到忧怀天下,怨而不疲的自觉性。1999年底,笔者“退居二线”赋闲在家,开始了为平民的文笔代言服务,而且一“代”就是15年。在完成一篇篇诉讼、上访等文稿的同时,我的笔下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首首有针对性的怨刺诗作品。也只有在这时,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杜甫所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和白居易所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时闲”(《秋山》)是怎样一种心境。要说在此以前,我的怨刺诗创作表现的是一种感于一时哀乐的行为,那么通过这15年的“代笔”感受,我的怨刺诗创作,则是融进了我的血脉和纵笔于万象之中。2009年,在我代笔10周年的时候,我作了一首【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代笔十周年记》的散曲。曲云:

  驾不住的车飙酒狂,抚不平的私怨公伤;道不白的贪赃法案,惜不完的艳恨情殇;劝不停的乡民上访,扳不回的占地夷房。 去匆匆十载时光,说休闲却是闲忙。看寻常事岂寻常,不思量处费思量。彷徨。便民誉满乡,一纸书生枉。

  “百无一用”的一首诗。但我觉得,在这“百无一用”中,却有“一用”,那就是诗人的良知留下的一份份社会记录,虽说这种记录是不足看重的微言,但在艺术的祭坛上却有着它应有的光亮。

四、怨而不谑求创新

怨刺诗,在一定意义上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政治诗,但它又是艺术。说怨刺诗是政治诗,它的创作是严肃的;说怨刺诗是艺术,它的创作又是灵活的。只不过,无论政治性或艺术性,它们的共同点则是,说“怨”,必须“怨”得得体;说“刺”,必须“刺”得得当。怨刺诗的创作与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与此同时,说怨刺诗又称讽谕诗,是说怨刺诗的艺术手法有与讽谕诗的相同之处,比如幽默与诙谐等。但怨刺诗的严肃性又有别于讽谕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怨而不谑”,不能以戏谑、逗趣的方式诋毁怨刺诗的严肃性。在怨刺诗的艺术创新方面,笔者有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美丑兼融,以美刺丑。2015年4月,笔者第四次到韶山,有一首《四访韶山瞻毛主席遗物馆》:

  鹃花又织韶山愿,遗物馆前倍感深。

  芒履走来开国路,褴衫裹尽爱民心。

  粗茶淡饭盘飧浅,冷褥寒灯夜漏沉。

  最是寻常支付账,清明如镜照当今。

  诗的本义是通过馆藏毛主席的一件件遗物,对一代伟人丰功伟绩和情怀的颂扬,却又通过最不起眼的日常支付账目,体现毛主席一生无比廉洁,清如明镜,借以怨刺一些贪腐现象。是以美刺丑,一诗兼融。

  (二)发问于无,以无胜有。发问是历代讽谕怨刺作品多见艺术手法之一,常用方式有明问、暗问或明知故问等。笔者有一首《柳絮》咏物寄怨诗,用的是“发问于无”。诗云:

  身轻谁看重,落落满天涯。

  能在春风里,无根也是花。

  诗的本义是以柳絮咏农民工。其中“无根也是花”自然是对农民工的颂扬,但前提是“能在春风里”。这里有一个无声的发问:“不在春风里呢?”自然指的是全国各地多有发生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问题,如此,四处漂零的柳絮还能是“花”吗?

  (三)翻旧为新,寓于联想。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有一首《泸定桥》:

  一索横江悬铁链,枪林弹雨过千军。

  谁言浪下无声骨,不是春风万户人。

  末二句是对唐代诗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的翻新句,是让读者由此联想到,古人是如此地怀念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今天,革命胜利了,祖国繁荣了,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谁还能想起那些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此诗是对那些忘记过去,忘记革命初心,只顾贪图个人私利者的怨刺。

  (四)小中见大,借物寄讽。2017年秋,笔者有一次回乡,于乡居中逗留一整天,没见到一个人影,唯有在邻居的一个小院中,见到满树成熟的杮子任由鸟儿糟蹋,即成诗一首《杮子红时》:

  闭户重墙小院中,枝头满目挂灯笼。

  自来自去无声雀,直把丰秋啄到冬。

  杮子红了,无人收获,连偷摘果子的顽童都没见一个。为什么?没人了,农村的“空巢户”正在向“空巢村”演化。

  怨刺诗的艺术手法是不一而足的,关键在诗人的情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怨刺诗当然也不是能被所有人待见的,但它却是时代的警铃和呼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