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载体,我们往往能够透过作者的作品,触摸到作者创作时的情志。尤其是给作品写评时,这种感受更为深刻。写评的首要条件是读透作品,在品读作者的每一个文字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很多作者事后看了我的诗词评论,都称我为“文字知音”,范诗银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接触范诗银先生的作品是最近两年的事,但在短短的时间内,笔者已经将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阅读。最初打动我的是范诗银词作中那绵渺的情思与空灵的意境,因而在2017年11月给范诗银先生的三阕《浣溪沙》做了赏评,当时与范诗银先生毫不相识。2018年4月又给范诗银先生的慢词《琵琶仙·红双叶》做了赏评,对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大为欣赏,不管是小令还是慢词,他均能驾驭自如。笔者更是欣赏范词的“雅正”之风格,觉得他的词风与张炎的《词源》思想一脉相承。张炎的词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倡“雅正”、主“清空”和讲“意趣”,这也成为了唐宋词学的总结和后代词学的指南。
2018年6月17日至19日,“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荆州召开,笔者有幸与范诗银先生见面并与之畅谈诗词,不仅对他的诗词观了解得更为深入,而且与他有很多同感,引以为幸,并获赠书几册。当我翻阅《响石斋诗词》一书时,看到著名作家刘亚洲在“序”中介绍道:“诗银少孤,小学没毕业,赶上摧毁文化的年代。参军后,也与文化工作无缘。但自学不倦,笔耕不辍。以诗人之心诗人之眼,追古抚今,察物体性,妙思屡得;叩访诗门,少谙陈因,不屑顾盼,无意登堂。遂有这些凝结忠诚之心、责任之感,兼或豪壮婉转、清新自然的诗作。”范诗银先生的人生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感佩其对诗词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坚持不懈的自学精神,尤其是在荆州三日短短的接触,对其低调的为人处世作风更为欣赏。笔者认为,范诗银先生的诗词在当代诗词史上将是一笔精神财富,是值得当代诗词作手学习的。正如刘亚洲先生所言,范诗银的作品风格“兼或豪壮婉转”,这与笔者对范诗银作品的总体评价如出一辙。笔者曾这样评论过范词:“范诗银是空军出身,他的词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刚健豪迈者有之,深婉清雅者亦有之,充分显示出他的如钢之侠骨,似水之柔情,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粗犷而不失细腻的情感个性。”
空军出身的范诗银先生有着强烈的军人情结,这反映在他的军旅诗词中,尤其是他的军旅词作更为明显,其题材之广泛,词牌之多样,写法之独到,意境之悠远,情感之丰富,可以说是当代词家中的典范。我们从他的部分慢词和小令中可窥一二。
一、军旅慢词:旧时英烈,当代雄风
提到慢词,自然会想到对慢词做出巨大贡献的柳永。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已有的成就不高的慢词中发现其生命力并大量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慢词,使慢词始风行于世,受到文人的重视而出现众多辉煌的篇章。正是柳永对慢词的探索铺路,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才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并一反柳永慢词在“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的儿女情怀,以雄健、豪迈的风格传达出一种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正如胡寅所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慢词去写军旅题材,采用铺叙手法去写某些事件是很适宜的,尤其是军旅题材中的大事件。范诗银先生的军旅慢词题材多样,叙事、抒情自然融合,呈现出苍凉、沉郁、激昂、雄健、豪放的特色。1.苍凉悲壮之美
范诗银军旅慢词中有不少怀古作品,这些历史陈迹大都与古时战事相关,故为军旅题材的一个类别。这些怀古慢词思想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呈现出一种悲壮之美。如《水调歌头·梦出雁门》:旧甲簪新朵,信马过荒关。忽惊衔草摇影,沉角起长川。一战金鸣十载,失道血喷三尺,都付野云寒。石绿缝鼙鼓,铁紫断腰环。 风非昨,山依旧,日如丸。登高把酒,余火吹冷只苍天。多少功名堪勒,几寸丹心可鉴,无负月亏圆。雁叫疏星里,不语是流年。
该词题眼为“梦”,梦往何处?乃雁门关也。因而开篇直接入笔,即呈现“梦境”——发生在雁门关的惨烈战事。雁门关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一战金鸣十载”即典出于此。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失道血喷三尺”乃为此典也。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李牧、李广这两位爱国名将的故事具有典型性,范诗银先生善于选取典型战例,以点带面,道出雁门关丰富的历史内蕴。这些壮烈的历史故事“都付野云寒”,唯有“石绿缝鼙鼓,铁紫断腰环”,徒留下几多历史遗迹,供后人生叹也。下片由此自然生发感慨:人事已非昨,而青山依旧在,问苍天,多少功名能碑刻留于后世,又有几寸丹心可鉴而无负千古明月?当每年大雁高飞疏星之间,雁过留声,唯有流年默默不语,依然如水般流走。读罢,苍凉感顿出。全词以景咏史,用典无痕,含义隽永,感慨深沉,厚重耐品,意蕴幽深。
又如《满江红·题崖山》:
几字愁猜,几行泪、几回拍碣。沉灰剥、断痕残渍,崩花湔血。无地何堪埋烈骨,有潮难以浮漂叶。剩离魂、凄冷待谁温,呼锚铁。 山还绿,情复热。崖对耸,悲相结。横连天春水,云薄空阔。峰引昆仑存玉脉,梦随旌帜应金钹。八百年、不死是初心,题青月。
这首词的苍凉意味更是浓烈,上片叙述了发生在崖山的那一场人类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规模海战: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晚,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近2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在元军舰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愤不已。据《宋史》记载,7日之后,海上浮尸近10万具。“无地何堪埋烈骨,有潮难以浮漂叶”形象地描绘了战后的凄惨情景。下片抒怀,对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国的十余万南宋军民的忠烈表达悲痛与崇敬之情。“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八百年、不死是初心,题青月”,正是对忠勇烈士的爱国情怀表示崇高的敬意。“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地,也是当时汉人的最后家国地。缅怀忠烈,就是家国情怀的回归,从这个角度上看,此词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蕴,更具有横跨历史时空的现实意义。
范诗银先生选用了《水调歌头》《满江红》这两种词牌去写历史上惨痛的战事,感情激烈,声情俱壮,呈现出慷慨悲壮、豪放激越、大气雄浑之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激昂郁勃之情
除了以重大的历史战事为题之外,范诗银慢词中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古代的英雄人物为题的。以历史上的爱国将领为表现对象,亦是军旅诗词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怀古慢词大都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发苍凉郁勃之声,如以下这首词:贺新郎·谒史公祠并序
2012年11月,在扬州组织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偷闲两谒史公祠,有感。
两度泠零露,湿黄云、回廊飘冷,闲庭堆絮。来向清园寻知己,自把清辞读取。轻呵壁、悲情难御。弃剑楼头呼落日,裂寸肠、再把残旗举。荒草烬、认袍缕。 新梅约我痴情赋。折双枝、葛心素心,此心如许。登岭谁量天长短,谁送雁声远去。为君谱、君知几句。梦里枯桐潮声起,是广陵、满枕皆愁绪。弦勿断,相思语。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弘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不应,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史可法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作者拜谒史公祠,不禁缅怀这位大义凛然的爱国将领,沉痛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上片以描写史公祠的环境入题,景中含情,因心之悲凉,故觉“回廊飘冷”。“来向清园寻知己”一句将作者对史可法的高度认同与赞扬之情间接地表达了出来。“轻呵壁、悲情难御”情态毕现,“轻”字彰显出疼惜与敬畏之心。难以抑制的悲情让人止不住回想起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来:“弃剑楼头呼落日,裂寸肠、再把残旗举。荒草烬、认袍缕”即写出了史可法临危不惧、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感人肺腑,令人肝肠寸断。史可法就义后,次年,其义子史德威筑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过片“新梅约我痴情赋”显得尤为自然,过渡到为史可法痴情赋上新词,从而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之情,并巧以梅作比,赞扬了他的高洁情怀。然,“为君谱、君知几句”“弦勿断”,唯有相思。一种无奈沉痛之感顿时升起。全词章法布局合理严密,用语精准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史可法的赞誉与痛惜之情,读罢让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以情动人,是好词的标准。
永遇乐·北固楼步韵怀稼轩
遗响萦栏,拍痕难问,稼轩凭处。雪卷帆樯,无情依旧,浮水东流去。华章韵绝,玉徽吟冷,檀板为谁声住。一千年、楼头心底,几回梦边雕虎。 簪香鬓晚,吹春山早,画幅迭来相顾。翠点金焦,丹皴亭阁,绿滴飞云路。喧声夺市,软风沉笛,浅醒杂花烟树。涮尘眼、新湿青碧,是君泪否?
提到北固楼,自然会想到辛弃疾(稼轩)的“北固双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因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他已感到处境不妙,深感时局艰危,忧愤交集,这就是稼轩登北固亭(楼)怀古的具体背景。稼轩伫立北固楼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挥笔写下《永遇乐》和《南乡子》,提醒韩侂胄决不能轻举妄动。这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瑰丽夺目的珍品,堪称爱国主义文学双璧,也使镇江的北固亭(楼)随之名扬四方。范诗银先生步辛稼轩《永遇乐》之韵以怀稼轩,用意颇深。全词深沉哀绝,上片回顾稼轩凭栏愤而写下的《永遇乐》,纵然无情的流水东去,却带不走这“华章韵绝”。下片以景渲情,并以“涮尘眼、新湿青碧,是君泪否”联想作结,沉痛之情尽在其中。
范诗银先生另有三阕怀稼轩的词作《摸鱼儿》也写得相当感人:
摸鱼儿·瓢泉怀稼轩并序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5月28日,稼轩生。2016年5月24日,铅山,大雨。驱车至期思渡,饮瓢泉。
惜天流、此瓢君与,伊瓢还我如渴。无情风色多情水,依约当年澄冽。倾莫歇,还更有、毋多清泪毋多血。拳拳心竭,若湿羽流弦,归舟完釜,犹剩三分热。 谁曾道,谁个男儿英勃,数他历下青杰。踏翻中帐凌神骥,直上吴山瑶阙。飞将爇,却相许、南丰剖桔并州铁。翠巾红帕,搵愁献金陵,恨遗北顾,羞对半轮月。
醉停云、玉桃沙杏,遥遥竹径相接。一丘一壑生梅菊,春露秋星明灭。蜂与蝶,飞不过、海棠梧子芭蕉叶。美芹十帖,尽付与东家,闲来种树,斗酒对松说。 应怜我,妩媚青山千叠,曷来白雨如泼。纵然堪读平戎策,也负雁声辽阔。空响彻,关楼底、少年画角惊锋钺。乱山飘雪,濡九尺情笺,今宵吟就,梦里两三阕。
渡期思、此心难渡,枉为被甲征客。念来相似惟肝胆,还有壮言奇策。金缕勒,修臂挽、焉支尝已天狼射。晨琶宵笛。惹壁哭吴钩,影弹秦镜,穹裂卷旃帛。 池儿浅,欣倚昆仑一脉,小桥惬意相得。前溪十万松花落,沉却丹魂贞魄。烟渚陌,终难到、长安别梦千山隔。流星斜滴,最辜负先生,孤睛向晚,空湿了家国。
范诗银先生选取《贺新郎》《永遇乐》这两种词牌写忠烈将士,情感激越悲切,发沉痛郁勃之声,感人心也。《摸鱼儿》亦有苍凉郁勃的声情特点,读来动情。
3.雄健豪放之风
展示当代的军事力量与军人雄健的风采,是军旅诗词的主要内容。范诗银先生的军旅慢词亦不乏此类作品,如:望海潮·长缨在手并序
目抚辽宁舰,长缨在手豪气干云,百年耻辱当始此而求雪。
沧旋重碧,风回崩雪,流光摇乱空瀛。云拍月舷,辉分玉翼,襟边掸落鸥鸣。放眼问长庚。自汀州路上,岷雁秋声。算百年来,神州几度寄长缨。 晨星顾盼华庭。向青荧亮宇,镜水蓝泓。飞燕箭穿,吹虹笛远,起锚恰是新晴。南海又东溟。缚刨花苍狗,弄景苍舲。谱得弦歌高奏,喷泪洗心旌。
辽宁号航空母舰(代号:001型航空母舰,舷号:16,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作者目抚辽宁舰,看那“云拍月舷,辉分玉翼,襟边掸落鸥鸣”,自是豪气干云。“算百年来,神州几度寄长缨”,雪耻百年屈辱有望也。下片展示我国强大的军事远景,寄望深远,豪情满怀。
当代的先进武器可以展示我国的军事力量,而阅兵式更是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我国的军事水平,从而抒发强烈的爱国豪情,如《倾杯乐·朱日和阅兵有记》:
阵列天边,甲吹云底,盈腔热血如注。呼号裂铁,旌色映日,正御风翻舞。蓝穹送得燕群远,又雁行飞度。奔流横野,征雾卷、忽见沙痕雕虎。 绿原几回曾说,兔寒鹰爪,毡帐摇金斧。纵踏雪轻蹄,断刀缨举,直将鲲鹏掳。万里归来,长征遗脉,再写英雄谱。寸心许,肝胆烈、问秋知否。
这首词将我国现代化的强大军阵表现了出来,谱写了一曲当代的英雄赞歌,笔力千钧,豪气凌云。这类题材很容易流于“口号式”的老干体,然范诗银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意象,避免了直白无味的空喊,使得诗意盎然,内涵丰富,隽永悠长,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尤为出色。
范诗银先生军旅慢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不仅表现当代的军旅题材是如此,而且在书写现代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时亦是如此,如以下两首词:
倾杯乐·平型关
间绿皴红,杂黄流紫,云穹倚就三尺。堞楼断续,烟雨远近,裱晚秋清逸。那年胜事倩谁说,勒哪方危壁。牵襟读罢,崩浩叹、惊得天风吹湿。 忆来阵头喧热,弹飞刀横,鸣镝呼潮汐。看壮士迎锋,铁心青血,付来生家国。树影迷离,癣苔斑驳,认取炎黄戟。一深揖,关内外、无边晴碧。
金缕曲·遵义
相对从何说。案依然、椅痕沉冷,窗花明灭。湘赣秋晴皆无影,惟有倦容如铁。是谁个、铮言激烈。依旧韶烟生辣手,漫道来、已把群心夺。倾北斗,一天阔。 娄山关上残阳血。雁无踪、长风千里,翠峰千叠。望尽红旗翻云绿,更有歌声不绝。几回梦、此情难歇。憾未随镫燕然勒,剩壁尘,来写盈腔热。弹碎雨,向霜月。
范诗银先生题《中华军旅诗词》十六卷之慢词也是他军旅词中的一大亮色,每出版一卷《中华军旅诗词》,他即赋词一首,且多为慢词,首首精彩,各有独到之处,此不赘言。
二、军旅小令:隽永入味、空灵飘逸
小令篇幅短小精炼,不适合铺陈叙事,所以军旅题材中的大事件不宜以小令这一体裁去写。范诗银先生的小令语言灵动有致,情思绵渺丰富,显得隽永入味、空灵飘逸。以小令形式去写军旅题材,选取题材的角度尤为重要。范诗银先生善于通过一些英雄人物或与军旅相关的景物去表达军旅情怀,呈现出与慢词不一样的风格来。1.时代英雄,个性鲜明。
英雄的情怀既有相似之处,又因为不同的性别、遭遇、个性等原因而独具特色,且富有时代的烙印。如当代女英雄余旭与宋代爱国将领辛弃疾在范诗银先生的小令里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卜算子·写给女飞行员余旭烈士
我有泪千行,键底难成句。记得依依秀发飘,笑着飞行去。 不见燕双归,不见耕天女。只见遥遥一片云,一片锥心羽。
此词满怀着对不幸牺牲的女飞行员余旭的哀婉痛惜之情,读来让人锥心。2016年11月12日,余旭所在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进行飞行训练中发生一等事故,余旭跳伞失败,壮烈牺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30岁的青春,美丽的“金孔雀”,就这样“飞走”了,悲痛即刻弥漫在国民的心上。范诗银先生的这首词开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以“我有泪千行,键底难成句”表达了强烈的悲痛之情,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乍听到余旭牺牲的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合乎常理,更见真情。“记得依依秀发飘,笑着飞行去”,回忆余旭生前的飞行生涯,与“泪千行”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反衬出余旭牺牲给人带来的惋惜之痛。过片两个“不见”的重复使用,不仅具有循环之美,而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余旭,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样的过渡似不经意而写,实则匠心无痕也,且与上片结“飞行去”衔接紧密。“只见遥遥一片云,一片锥心羽”,与两个“不见”句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凄美之感。天边的那片云,或许就是“金孔雀”的羽毛吧?这位美丽的“金孔雀”,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多么令人锥心!“锥心羽”将悲痛之情渲染到极致。此结拍以互文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悲痛之情,很见艺术性。全词上下片均以对比手法去写,布局合理,遣词精准,是为佳构。
浣溪沙·铅山辛弃疾塑像前
精铁几时腰下悬,几回对月向风弹。为谁北望上千年。 壮句一吟天泼水,冷霜未拭梦生寒。我来何也泪潸潸。
浣溪沙·阳原山谒稼轩墓
碑上摩来秋水穿,为君夜夜洗青钱。青锋淬就饮瓢泉。 心苦流云飚雨泪,情深野草结花峦。先生约我看青山。
这两首词应是范诗银先生同一时期的作品,均取材于江西省铅山县。此处是稼轩的人生终点站。立在稼轩塑像与稼轩墓前,不禁感慨良多,情到之处,佳章即出。
《浣溪沙·铅山辛弃疾塑像前》以凝练而不失含蓄的笔触高度概括了稼轩的一生,为其壮志未酬的悲愤掬一把同情的泪水。上片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爱国将领的形象。稼轩一生从未放弃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为谁北望上千年”将一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爱国者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语带沧桑之味。过片以夸张手法对稼轩词进行了高度的赞誉,突出其词“豪放”的主体风格。此句与上片联系甚紧,稼轩时时关切、忧虑着祖国的兴亡与民族的命运,并将满腔的爱国情感寄寓于他的词作之中。然而,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残酷的现实冷却了他的一腔热血,让他的报国之梦寒至零点,最终于铅山抱恨而离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一个含泪而离世的爱国将领,其内心的悲痛又有谁能知晓?还有什么比一个悲剧英雄的故事更让人伤怀呢?来到稼轩雕像前,想到他的平生事迹和爱国抱负,不禁潸然泪下。“我来何也泪潸潸”将这种悲痛之情推向最高点,亦触动了读者的泪点。
《浣溪沙·阳原山谒稼轩墓》表达了对稼轩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过片的对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巧妙地传达出对稼轩深重的思念。尤其两结均化典收束,蕴藉耐品。辛弃疾曾住在瓢泉过着村居生活,“青锋淬就饮瓢泉”化此典实,自然无痕;“先生约我看青山”则化用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句,想必范诗银先生应是稼轩的前世知己吧。
2.善于联想,触景生情。
范诗银先生善于通过写景抒发自身的军人情结,别具一格,韵味十足,如《浣溪沙·雪望》:四合轻阴天幕皴,寒刀忽叠数层新,征衣无复旧时痕。 瀚海晴空云嵌月,边关旷野日分尘,红旗一点岭头人。
这首词描写了雪中遥望之景,意境旷远。作者巧将这幅静谧的图画置于空阔的背景之中,瀚海晴空之下,边关旷野之间,边疆战士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寒刀、征衣,还有远望的红旗一点以及岭头上的人,定格成雪月下的最美镜头,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对边关战士的敬意。
在《鹧鸪天·四十年后又到乌兰察布阵雨高虹有记》里,词人以阵雨后出现的高虹联想到四十年前青春年少时的七彩之梦:“依旧山花依样风,依稀水晕少年同。鸥声潋滟晴光里,屏影青蓝薄雾中。 云淡淡,雨浓浓。黄旗海上半弯虹。心痕七彩无边梦,应许诗行到碧空。”在《西江月·策克口岸眺望外山李陵解甲处》里,词人由所望之景联想到李陵的遭遇:“壮士经行何处,那山可有征痕。匈奴白草汉家巾,记得英雄遗恨。 漠野风南云北,雁边车水秋尘。相逢一笑旧时人,只是真情难问。”
这几首写景的军旅小令极富艺术性,不仅选取的角度新颖,而且景语的内蕴极为丰富,空灵飘逸,蕴藉隽永,耐人寻味。
3.借物抒怀,情韵流转。
范诗银先生善于借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去表现军人的情怀,这类题材在他的军旅小令中为数不少,尤其是象征着高洁、坚强品质的某些植物,成为他笔下军人的化身,如以下几首:西江月·胡杨
黄叶千年不再,伊还沙海从征。千年枯干向青冥,守望天边伊影。 亲吻千年热土,只为不了深情。千年又是绿枝横,又是一番风景。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以强大的生命力闻名,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因而以胡杨象征坚守边疆的战士很是恰切。全词以拟人化的手法去写,上片写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守沙海,表现了胡杨顽强不屈的精神;下片写胡杨对土地的热爱,实际上是表现边疆战士对祖国的忠诚,“千年又是绿枝横,又是一番风景”,进一步突出胡杨“不倒”的精神,而这,正是边疆子弟兵的写照。尤其是词人紧扣胡杨长寿的特点,“千年”一词出现四次,且位置保持一致,不仅突出了胡杨的坚强品格,即战士们的顽强意志,而且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形式美与音韵美。
卜算子·边关题梅
梅影日边红,波转城头月。关底东风一弄笛,吹乱千山雪。 五彩逐流年,妩媚生明灭。谁道春光是落花,霜皱腰间铁。
这首咏梅之作立意新颖,句句含情蕴理,韵味悠长。开拍即是不凡,虚实相生。“关底东风一弄笛,吹乱千山雪”与唐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过片叙议结合,感慨深沉,为结拍埋下一笔。“谁道春光是落花,霜皱腰间铁”,笔力千钧,直指读者心扉。全词初看似与军旅题材脱节,然意在言外,巧妙地借梅花赞美了边疆战士的高洁情怀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鹧鸪天·将军树
五岁栽来五百寻,经风经雨自成林。秋枝削得射狼箭,春叶争如绿战襟。 青若水,水云深。深情依旧少年心。几曾劫难何曾死,为报家山一片荫。
这首词紧扣将军树的生长特点,由外而内地写出了将军树的风采与神韵,并将其比作坚强勇敢、精忠报国的军人,巧妙地借将军树赞扬了军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热爱,凸显爱国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另外,还有借描写某地区的植物,从而联想到此地战事的《采桑子·阴山草》:“昔时踏遍阴山草,汉马尘烟,胡马尘烟,雨雪风霜吟醉鞭。 今来问讯阴山草,春也蓝天,秋也蓝天,疏密青黄似旧年。”《蝶恋花·赋桓公剑》则是以剑写历史人事:“割罢浮云三万丈。淄水湔痕,晃晃腰间荡。休向寒芒寻旧唱,月花无语星无恙。 紫袖堪牵堪远望。何处当年,分胙葵丘帐。应约铮铮弹逸响,九重霄外听辽亮。”
范诗银先生深谙咏物之法,所选取的物象特点均与军人形象有相似之处,或是与军事内容相关。以咏物形式去表现军旅题材,不仅手法灵活独到,而且大大拓宽了军旅题材的领域。
三、军旅慢词、小令的艺术特色之比较
(一)相同点:
1.同样的创作理念:追求“三奇”范诗银的作品追求“三奇”——奇思异想、奇情壮彩、奇章佳构。这是他对作品的构思立意、声情语言、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要求。统观他的军旅慢词与小令,均是吻合“三奇”要求。
他的“奇思异想”,表现在他的作品立意新颖独到,即使同题材的作品,其立意也不相同,甚至十几组的三连章词,切入角度亦不一样,既有内容上的联系,又独立成篇。如他题《中华军旅诗词》的十六首词,各有侧重,力避重复。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努力做到“三避”:避免重复古人,避免重复他人,避免重复自己,从而使作品常写常新。范诗银的词作不可谓不多,但读其作品,没有重复之感。笔者每见范诗银的新词出来,都想先睹为快,其原因就在于想看看他又有什么“奇思异想”;而每读其新作,都可以发现其作品的出新之处,或立意出新,或语言出新,或句式出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其作品保鲜的源动力,而范诗银先生作品的新意可以说是走在当代诗词的前列的。他所创作的军旅诗词,在同一的大题材之下,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创新,实属不易。
他的“奇情壮彩”,表现在他对人对事对物的感情色彩及语言运用上。如他的三连章《摸鱼儿·瓢泉怀稼轩》,其一着眼于稼轩的报国之志,以“翠巾红帕,揾愁献金陵,恨遗北顾,羞对半轮月”表达出稼轩壮志难酬的遗憾与抱恨;其二着眼于稼轩在瓢泉的田园生活,然于田园乐中不忘报国之志,“乱山飘雪,濡九尺情笺,今宵吟就,梦里两三阕”,足见其家国情怀;其三则以“流星斜滴,最辜负先生,孤睛向晚,空湿了家国”将其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推向了高潮。三首慢词的语言长短参差错落,语言表达亦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出发,具有不同的声情色彩。其小令亦是如此,语言运用多含蓄蕴藉,空灵飘逸,韵味十足。
他的“奇章佳构”,表现在他的谋篇布局上。其慢词与小令均有奇妙的结构,开拍、过片、结拍的安排既合乎常理,又有独到之处。不管是慢词还是小令,起调均能又工又准。有的采取“造境”式开头,这种开头方法在范诗银先生的词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下子就将读者引入主题环境之中。如“冷石寒崖,逗几片凉云,斜绾松钗”(《春从天上来·丙申冬月第二届帅园论坛西山赋月》)、“绿沉春晚,红分藤翠,暖阳抱过青樛”(《望海潮·唐岛并序》)、“烟树挹晴梢,梅眼开金缕”(《卜算子·赋西山春早赠别帅园论坛诸诗家》)等等。有的采用“造势”开头,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其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会用到,如“惜天流、此瓢君与,伊瓢还我如渴”(《摸鱼儿·瓢泉怀稼轩其一》)、“渡期思、此心难渡,枉为被甲征客”(《摸鱼儿·瓢泉怀稼轩其三》)、“割罢浮云三万丈”(《蝶恋花·赋桓公剑》)等。有的采用“造思”开头,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如“排宴三关,争座七雄,凭谁长记妖娆”(《望云间·三一诗院题〈中华军旅诗词〉八卷并出版两周年》)、“问将军一品几弯弓,并刀几回磨”(《八声甘州·杀虎口》)、“壮士经行何处,那山可有征痕”(《西江月·策克口岸眺望外山李陵解甲处》)等。张炎云:“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过片要接得紧密、自然、顺畅、巧妙,又能以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范诗银先生的词作很讲究过片的艺术性,灵动有力。有的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有的异峰突起,对比鲜明;有的上下连贯,文意并列;有的一总一分,直接过渡;有的有问有答,上下相接。姜夔《白石道人说诗》对诗词的结尾如何处理,颇有卓见,他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处,须有裂石断金的力量方可勒住奔腾的骏马。范诗银词作的结尾往往发人深思,留有余味,读罢掩卷仍有余香。虽然“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在范诗银词作里亦有,但这种方法是“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其词作运用更多的结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此种结尾往往笔意神来,点破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二是“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如“雁叫疏星里,不语是流年”(《水调歌头·梦出雁门》)、“常索兵书无字处,斜照炊烟。”(《浪淘沙·碧草》)三是“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如“涮尘眼、新湿青碧,是君泪否?”(《永遇乐·北固楼步韵怀稼轩》)“谁道春光是落花,霜皱腰间铁”(《卜算子·边关题梅》)。
2.同样的填词线索:情韵贯之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于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情感体现在对生活的情感注入,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诗词之所以动人,靠的就是“情感”,而词,更是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正因为世间有千古不变的情感,如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诗词才有了让我们感动的基础。范诗银的军旅词一贯以情感为流水线,而且情感的表现方式亦呈现多样化,既有外显的,也有内敛的,更多的情感是外显和内敛交织在一起,有时偏重于外,有时偏重于内,有时内外结合。他的军旅慢词与小令,字字句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带动着读者的情绪,使人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最佳阅读效果。
3.同样的深度影响:辛词遗风
品读范诗银先生的词作,发现其作品受到辛弃疾词作的影响很深。经了解,方知范诗银先生的写词生涯确实是从阅读辛弃疾的作品开始的。1978年,范诗银先生买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和《李贺诗歌集注》两本书,即开始填词,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辛弃疾,无疑是他的老师之一。范诗银先生的词作在以下几方面与辛词类似:首先在艺术上富有创新精神,从范诗银追求“三奇”的创作理念足可看出;其次是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范诗银先生的军旅词作与辛弃疾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词作多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是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雄健豪放、苍劲沉郁有之,婉约妩媚、轻灵飘逸亦有之,各种风格的词作他均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四是浓烈的主观情感;五是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常有出人意表的语言,极富张力;六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从范诗银的词作可以看出,其词已得辛词之境界,这是范诗银先生的人生阅历与人格胸襟所赋予的。
(二)不同点:
1.军旅慢词、小令选择的题材不同范诗银先生的军旅词所涉及的题材很多,可以说凡与军旅相关的题材无不涉猎。他根据慢词与小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题材。慢词篇幅长,适合铺陈事件,因而他多写大题材、大事件;小令篇幅短,适合抒情,因而他选择小题材去写。他的军旅慢词所选择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怀古的形式表现重大的战事、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军事史上重要的纪念日、题《中华军旅诗词》十六卷的大部分词作等等;其小令题材则从小处着眼,主要选取与军旅相关的人、景、物来写,以小见大。
2.军旅慢词、小令的创作风格不同
因范诗银先生的军旅慢词、小令选择的题材不同,所以慢词与小令的风格亦有所不同。其慢词以豪迈奔放、雄深雅健为主体风格,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意境更为雄奇开阔。如《金缕曲·遵义》在词人的笔下,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渲染,形象地展现出遵义在现代战争史上的重大意义,摒弃了空喊口号的直白化倾向,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给人以慷慨悲壮、激情飞扬之感。其小令则以含蓄蕴藉、清新雅致、飘逸空灵、隽永入味为主体风格,如《西江月·弱水居延》:“戍影五千流去,诗行一驾萦回。雪花香短荻花飞,零落湾长星碎。 那刻与君別过,无时不梦清辉。西江曙色黑山杯,滴尽人间滋味。”真乃情思缕缕,意蕴悠悠。可以说,范诗银先生的词作总体风格是“刚柔并济”的。
3.军旅慢词、小令的语言表达不同
作品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的不同。因慢词、小令的篇幅长短不同,其句式特点亦不相同。慢词篇长句短,小令篇短句长,故而慢词、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是大相径庭的。范诗银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其词作有“以文为词”的倾向,情感流动于字里行间,字字句句读来让人品味无穷。其慢词多发慷慨之音,故语言明快简洁、干净利落、激切飞扬,叙事、写景、抒怀交错展开,读来热血沸腾。小令的主观情感极为浓郁,故语言柔婉灵动、韵味绵长,读来回味不尽。
在40年的创作生涯中,范诗银先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首词,其中军旅词300多首,占词作的四分之一,三连章词达十余组。他总共用了141个词牌进行填词,其中军旅词就用了74个词牌,长调44个,小令30个。为了优化作品质量,他还删掉了部分词作。统览范诗银先生的军旅词,深深地感到他是用心在创作,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抒发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描绘不同时代的广阔背景……王国维认为,人格境界的高低,人生阅历的深浅,直接决定着诗词等文艺作品中的境界如何。“英雄谱里最关情”,范诗银先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丰富的阅历,用真情谱写了一首首精彩的军旅词,为当代诗词界奉献了精神大餐,从而走在了诗词队伍的前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