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博尔赫斯意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 热度: 15850
洪浩

  

  眼睛

  我的眼睛是从幼年起逐渐失明的。这就像夏日的黄昏缓缓降临一样。不应该把失明看作什么特别悲哀或特别可怕的事情。

  他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八十八个年头。一生中,他的眼睛动过八次手术。正是依靠这样的手术,他的视力才得以维持,才让他阅读了卷帙浩繁的古今书籍。他是真正博览群书的人,他父亲有一个六位数的家庭图书馆,他的一生都在书海中畅游。大海可以比拟他的渊博,但天空还不足以比拟他的心灵,因为他关心宇宙和时间。他的视力在逐渐下降,而视野却拥有了别人所没有的广阔。

  有人说,他是上帝专为驾驭语言和写作而制造的特殊材料,这话很有道理。他的一生都围绕书而存在,且不说读书、写书,他还是市立图书馆馆员。在他五十六岁的时候,又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但是,在这时,他的眼睛几乎彻底看不见了。在一首诗中他这样说:

  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

  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失明的博尔赫斯再也无法阅读,无法看清眼前的现实世界,但这时候的他,其实已经不太需要眼睛了。现实是一种平庸的重复,他已经厌烦了朦胧视野中的日常景象。他的写作完全凭借记忆和想象。好在他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都是惊人的,到了晚年仍然生机勃勃。

  他深深地埋伏在黑暗之中,沉溺于玄虚的想象并由此获得生之乐趣。他以灵魂的眼睛透视、洞察着一切,世界和宇宙在他的心里渐渐透明起来,他所看的不仅是历史,还有永恒的时间,还有前尘后世。那蕴藏着浩瀚时空的“阿莱夫”,是他灵目的写照。

  他做梦。他已经明白:人生是一场梦,文学也是一场梦,自己的探索本身也是一场梦。一个人如果不甘心在现实中堕落,以梦为马便是一种选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虚无。他沉溺其中,却未被虚无吞噬,而是洞察了虚无的本质。他知道,虚无是万物的处所,是创造的起点,它意味着再生,意味着超越。他知道,没有谁能够永生。永生的可能仅仅寄存在幻想之中,人只能以幻想的无限抵抗生命的有限。祖先的丰功伟绩铺开了一片夕阳般辉煌的金色,在此背景下,他闭目冥思,看到了河流和草原,老虎和豹子,天堂和地狱,书本和匕首,镜子和迷宫……他成了一个时间的魔术师,他在永恒之中踱步,有着一双盲目的脸上,写满了非凡的空灵、玄虚和高深。

  失明,使他把幻想发展到了极致,于是现实在他看来也成了幻想。他窥见了幻想的真谛、力量和美。他的创作摆脱了平庸的多愁善感,呈现出一种置身巅峰者才能具有的透彻和灵悟。古典的幻想与理念,现代的怀疑和冥思,都聚合在他的脑海中,他的精神内核成了古典和现代的合金。他升上幻想的云端,审视着人世的混乱、孤独和无助,经历了比常人丰富无数倍的人生,仿佛活了无数个世纪。是的,他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现在和未来,他在时间之外俯视着世界。他的梦是梦中之梦,他的书是书中之书,他本人也便成了作家们的作家。

  老虎

  博尔赫斯小的时候,常到离家不远的动物园观看动物,他喜欢猛兽,尤其喜欢老虎。他的外祖母试图说服他羔羊比老虎好看,但没有成功。他对老虎的崇拜,是出于对家族不凡历史的怀念:博氏家族诞生了许多勇士,他们在战争中创下许多光辉业绩。老虎在此成了一种象征,代表他童年生活中缺少的东西:冒险、暴力和激情。

  很多年以后他承認,“被众神摈弃在壮丽的命运之外”的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之心”。

  老虎激发了博尔赫斯的记忆、梦幻和创造的勇气。三十五岁时,他曾在《梦中之虎》一文中写道:“我既有无限的力量,便可以造出一只老虎。”他的确造出了“老虎”,而且造出了许多只。他的“老虎”赋予他以巨大的力量,使他英名远播,致使“博尔赫斯”的名字成了他全球的忠实信徒之间的“联络暗号”。

  在早期的作品中,博尔赫斯写了许多凶犯的故事,实际上那是老虎形象的现实化。后来,老虎又成了许多事物的象征,但它有着同一的本质:黑暗与火焰,原始的无知与邪恶,消融一切的性本能与盲目暴力。

  老虎还成了时间的象征,因为时间吞噬着人们;成了“一串费力的比喻”的象征,因为他在丛林般的图书馆里苦苦捕捉它而又不可得……

  尽管崇拜和敬佩老虎,但现实中的博尔赫斯却是一个羔羊一般懦弱的人。他内向,害羞,四十五岁时,他才决定克服口吃的毛病。他一生都为自己不是实干家而悲叹,总觉得当一名作家就是做一个懦夫。

  这个生活中的无力者,曾经接受过来自外界的嘲讽:因为他客观上是一个有影响的反独裁的知识分子,庇隆政府对他的惩罚是把他调出图书馆,提升他为某国营市场的家禽家兔稽查员——鸡和兔在西班牙语里是怯懦的同义语。此后一段时间,他曾靠演讲维持生计。为了避免紧张,这位胆怯的大师演讲时从不直视观众,而是盯住远方的某一点自言自语;而在演讲之前,他要朋友陪他步行前往,到后还要钻进咖啡馆,喝下一杯烈酒壮胆。

  这个极度不切实际的人,只在幻想世界中才具有老虎的威仪和魅力,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

  博尔赫斯七十多岁时,在一首题为《老虎的黄金》的诗中,总结了老虎在他人生不同阶段中的含义。这个时候,眼疾已经导致他完全失明,他的眼前只剩下了黄色:老虎的金色,原始的金色,继而化为心爱的女人头发的金色。

  镜子

  博尔赫斯小时一向害怕镜子,甚至害怕有光泽的红木家具和清澈的水面,因为自己身体的影像使他感到不自在,感到恐惧。有一次,他和妹妹在室内玩一种追捕游戏,处于想象中的他,竟在衣橱的镜子里看到了一个形象模糊的凶手。

  多年以后,造出幻觉的镜子,成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他说他害怕自己遭到复制,厌恶那种自我倍增的古怪感觉。实际上,他厌恶的是迷失本性。对于迷幻药、醉酒或者性冲动造成的迷乱,他同样不喜欢。他喜欢严谨,愿意始终保持清晰的思维能力。

  他的文学是理性的,是反自我陶醉的,但有意味的是它又是幻想文学。他对镜子这一意象的重视,说明他的追求有着乌托邦的性质。当他不再感到镜子可怖时,镜子在他就成了一种象征——现实的另一面可能发生的事物的象征。他认为,幻想文学比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最可信赖的东西是虚构,是非真实,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现实构想;而灵魂,是由幻想制成的。

  在一篇题为《被蒙的镜子》的作品中,他写道:“通过镜子,我从小就懂得了现实的这种神秘的重复或增殖的可怖……我明白,我一直忐忑不安地防备着它们。”接下来,他讲了一个“奇迹般的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关于镜子的可怕的故事。通过一个别人的故事,他表达了自己曾经的对迷失本性的恐惧和厌恶,同时又表明此时的他对此“已经无所谓了”。他写出了自己的超越和新的认识。

  书本

  博尔赫斯的创作,其素材的主要来源不是生活而是书本。他在书海中遨游了一辈子,发现了许多东西,触发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幻想。他丰富的著述正是幻想的结晶。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小時候,父亲的藏书给了他最初的文化熏陶;长大以后,他又选择了到图书馆谋职,并从市立图书馆助理馆员做到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他还是欧美许多著名图书馆的常客。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书本,同时也从书籍的宝库中得到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他的《恶棍列传》(《世界性丑事》)几乎完全来自书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复述或改写。他还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样一个思想:文学是许多本书,但同时又是同一本书。

  但书真正作为意象存在,是在他后来的小说《沙之书》中。博尔赫斯在小说中为我们描述了一本奇怪的、无限的书,它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它的页数有如恒河沙数。在另一篇小说《巴别图书馆》中,他描述宇宙的形象为一个“由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构成的图书馆”,并声称“人们在其间四处漫游,为的是寻找他们心目中的那本唯一的书……我就是在这样的冒险中浪费和消磨了我的岁月的”。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繁殖生长的意象,他表达了自己的“有限与无限”“宇宙论”“生死起灭”等思想。他认为自己的书不过是为这世界增添了几粒沙子而已,所以,在《沙之书》的小序中,他说:“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我为减轻时间消逝之苦而写作。”

  迷宫

  迷宫,是博尔赫斯小说的核心意象。他读书很多,又耽于幻想,这就使得他具有了迷宫一般的心灵。

  传说迷宫是为了掩藏人与牛结合后产生的一个怪物而建造的。进迷宫难,出迷宫更难。迷宫的中心对人而言是一个谜,因为那里居住着一个神一样的生命。根据传统的观念,迷宫代表了有秩序的混乱,即一种屈服于人类智慧的混乱,一种具有自身法则的有意的混乱。迷宫还代表了最远离人性的自然界:一条大河是水的迷宫,一片丛林是树木的迷宫。而人类的一些值得骄傲的成就,也是迷宫:城市是街道的迷宫,图书馆是书籍的迷宫。迷宫还象征了人类命运和上帝意志的无形现实——艺术创造的奥秘。

  博尔赫斯写过大量有关迷宫的诗与小说,在他的著作里,迷宫的所有含义都可以找到。迷宫,堪称博尔赫斯幻想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比喻。

  博尔赫斯的人生是不无戏剧性的,也许他还从自己的命运中悟到了“迷宫”的存在。迷宫,是他命运的象征:他曾经是非常寂寞的,年近四十岁时,他才只是在狭小的文学圈子有一定影响。他为杂志撰稿,收入不稳定,只得靠父亲有限的退休金生活。后来,他在市立图书馆谋得了一个助理馆员的差事,谁都不知道他是一名作家……直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获得了“福门托奖”,才忽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然后,各方面的荣誉接踵而至,他被尊奉为现代文学大师,他的名字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纳博科夫联系在一起。

  他是怎样走进迷宫中心的,也许连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他只知道,命运喜欢开玩笑。不是吗?当阿根廷政府任命他为国立图书馆馆长时,他却已是双目失明了。

  迷宫的意象表达了博尔赫斯的虚无观。在他看来,世界犹如迷宫,看似有门有道,秩序井然,实际岔口纷杂,没有规律,一旦进入,就使人难以自已;人生犹如迷宫,对于控制命运的秘密法则,人们并不知道,所以苦苦地追求往往徒劳,只有拥有勇气和毅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偶然中抵达迷宫的中心;时间犹如迷宫,循环往复,充满了偶然与重复……迷宫代表最完美的结构,又象征无法摆脱的困境。

  迷宫的意象,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博尔赫斯的人生哲学。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总是充斥着谜团,而较少阐明。对于任何题材,他所做的都是使之神秘化;对于任何结局,他想让人们看到的,都是模棱两可和难以揣摩。

  责任编辑:田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