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爬杈猴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 热度: 15739
李同书

  即使不是雨后,每到黄昏,那些小小的生命也拱出地面,一个细如针鼻的小孔就可以成为它生命的通道。眼睛睁得溜圆,腰弯成九十度,注意力集中,很快有一个小惊喜,快速拂去地面上的杂物,用铁铲敛去潮湿的泥土,拇指粗的窟窿出现在眼前,像雨点打在水洼上的窝,逐渐清晰、明朗,浓浓的土腥弥漫开来,一个小生命怯怯地蠕动,好像还没有从懵懂的睡眠中醒来,靠一点点蠕动适应另一个世界的介入。

  有的生命停止在那个晚霞即将燃尽的黄昏,大多幸存者是另一种走向,它们顺利地沐浴了天光的洗礼,然后闯进黑夜的洞穴,那个过程同样充满危险。人类总有更多奇思妙想,用来捕捉这些微小的生灵。夜幕难以掩饰先进的照明,稀疏的星子似睡非睡,它们的眼睛是黑暗的灯笼,但是仍然有很多同类被捉拿,等待它们的是希望的泯灭。

  它们破土而出,无师自通地瞄向一个可以攀附的立体物。高度是最好的选择,不但远离人类的进攻,更有一种凌驾之上的成功感。想到奔赴的路程曲折遥远,前后爪频率加快,连触须也加入助走的行列。没有色彩,没有痕迹,爬行显得缓慢而神秘,像参加一种庄重的礼仪,是用整个生命捍卫那场唯一的爬行,没有来路,没有回归,也没有再可利用的洞穴。也许没有等到第二天,它们的穴巢就会被蛆虫或者黑蚂蚁占用,它们是用生命最后的力量诠释蜕变的意义,它们相信,金蝉能够实现它们的愿望。爬行有了意义,信心倍增,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有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勇气。不会选择逃避,更不会因为短暂的生命放弃追求,这是金蝉的精神,是旷古永恒的理念。

  很多人把捕捉当成一场游戏,麦子早已收割完毕,新的植物掩盖了地垄上白色的麦茬,农历五月的夜晚充满诱惑,连那不断加深的夜都显得非同寻常,那是质感很强的夜色,氤氲着初夏的潮湿和朦胧。风是吝啬的,说不清从什么地方吹来,裹挟着河流的腥气和庄稼拔节的呐喊,偶尔传来狗的吠叫,夜莺躲在看不见的窝巢,悠长的鸣叫像一束光在夜空跳跃。狗看见一只爬行的小动物,兴奋地朝主人喊叫,仔细看,是一只癞蛤蟆,主人虚拟地踢了一脚狗,嫌它谎报军情,将手电筒射向另一个地方,夜幕便像剪刀撕开一条口子。狗摇晃着尾巴,没趣地跟在主人后面,颠颠地跑,也不敢乱吠,怕主人再扣一个谎报军情的帽子,挨一顿呵斥,或者被踢上一脚。

  曾经,那个小动物带给我一种棉絮般的温暖,父亲对我的爱,真切地落实到一小团蛋白质上面。我慵懒地蜷缩在睡眠之后的柔软之中,那是饥饿的童年留下来的最真实的记忆,父亲在那个季节尽可能捕捉到更多的爬杈猴,这种小东西被家乡人奉为打牙祭的佳肴,你不用任何物质成本,就可以从大自然中索取。起初,我是惧怕那些牛状的小动物的,它们被父亲装在一只透明的塑料桶里,桶壁已经蒙上一层岁月的痕迹,模糊而肮脏,等父亲把塑料桶口径朝下,那些小家伙纷纷坠落在一只装满水的瓦盆里,我屏住呼吸,连连后退,一棵不算粗壮的枣树挡住了我的退路,枣树瑟瑟发抖,好像同我一样惧怕那些小动物,叶子集体喊叫,在风中打摆子。父亲扯断它们的爪、头,剥掉外壳,白白的肉装在另一只瓦盆里。父亲动作娴熟,两只老虎钳似的大手灵活自如,不大会儿工夫,地面上就有了一堆残骸。

  我嗅到小动物成熟的肉香,父亲两根手指夹着肉,送到我的嘴边。我因为恐惧那一堆褐色的残骸,看着父亲手里那团白白的肉,嘴巴像两片焊接在一起的金属片,父亲说,你吃吧。语气低缓柔软。

  我无法抵御浓郁的肉香,觉得小动物那么具有诱惑力。父亲亲和的影子跟小动物一块儿进入我的记忆,我不知道是什么成就了我的意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我一直把家乡贪食爬杈猴的行为作为一种符号,用于区别异域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2017年春夏之际,我第一次跟堂哥进川拜访他妻子的大伯,这也是他第一次跟妻子进川。我很小的时候,堂哥娶了年轻的妻子,那时候,他已经是十足的大龄光棍汉,后来堂嫂给我讲她进入山东嫁给堂哥的经历,我们唏嘘着一边喝啤酒一边嚼小动物的尸体,觉得过去的经历富有穿透力,能打动我们柔软的一面,彼此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同病相怜。因此,当堂嫂向往她家乡的腊肉和炸蛆的美食时,我竟然怂恿成功,有幸来到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川南。大伯早就把腊肉准备好,为了显示自己的厨艺和刀功,他把腊肉切成丝状,一条条,长短不一,但粗细均匀,仿佛成型的挂面。腊肉在初夏之际属于很难吃到嘴的食料,腊月,宰过猪,除了一部分留作春节用,剩下的埋在雪山峰巅,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想用,腰里系一根绳子,适时上山。那天大伯知道我们傍晚到家,早把腊肉从山上取回来,切好,盛在瓦盆里。另一种特色的蛆同样被大伯收拾好,乌黑的灶台上,两只古典的瓦盆在阳光中放射出朴素的釉光。蛆在瓦盆里蠕动,个个肥硕,像蚕蛹,洁白,透明发亮。大伯年轻时在鲁西南流动性做过买卖,知道我们好奇那一盘油炸白蛆,他先把腊肉混同粉条、白蜡萝卜炖出一盆大杂烩,油炸白蛆的时候,我和堂哥进厨房一探究竟,活蹦乱跳的蛆仍然不失本色,菜籽油在黑铁锅里嗤啦啦响,都是自家田里菜籽榨的油,水一样湛清,有一股清香的植物味道。大伯说炸蛆讲究火候,油烧得太热,蛆到锅里,就焦了,吃起来味苦,油烧的热度不够,蛆在锅里爬,吃到嘴里没有韧性,味同嚼蜡。大伯正说着,一股青烟漫起,我们下意识后退一步,原来,蛆已经熟了,热气腾腾盛在瓦盆里。留在记忆里的味道已经没有了印象,蛆的影子却怎么也无法抹去,它们活蹦乱跳,仿佛一个个精灵,通过毛孔钻入肌理,渗入骨髓。后来一直有一种莫名的骚动,血,不时涌上脑门,想抓一下自己的脸,摸遍全身,全是凉的。想起小时候蜷缩在父亲怀里,慈爱的父亲用一双大手捏住一团白白的肉,送进我嘴里的情景,眼前仿佛有无数金蝉飞来飞去。

  捧着卡夫卡的《城堡》,读着那像山一样沉重的文字,觉得自己像K一样寂寞和孤独。K那么执着进入城堡,是为寻找另一个世界,摆脱现有的困境。同自然界的小动物一样,我同样渴望超脱,涅槃重生,像金蝉高歌。

  大伯在山上捉了一条蛇,他攥着蛇的颈,绕在腰间,像给自己束了一根绳子,进了院子,把蛇从腰间解下来,在头顶甩了一圈,只听到咔吧咔吧的脆响,那条蛇从头到尾脱了节,再也没有了声息。

  大伯用锋利的指甲划开蛇腹,取出紫红色的蛇胆,一吸溜,进了肚。

  原来蛇是不能用金属器皿盛的,整条盘在砂锅里,文火烧一晚上,终于嗅到独特的肉香,大伯将豆腐脑似的蛇肉装在粗瓷盆中,热气氤氲,香味扑鼻。我不是第一个下箸的人,直至他们吃出感觉,头上冒出细汗,我才闭着眼吃了一口蛇肉。

  蛇肉是独特的。晚上,躺在松涛和鹧鸪阵阵凄清的和鸣中,我在陌生的川南一直辗转反侧到第二天清晨。我再也没有听从堂哥的怂恿和好心的大伯的挽留,逃之夭夭。

  金蟬,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幼虫各个地方称呼不一样,爬猴、老吱哇龟儿、老吱哇猴、蝈蛹(邯郸方言)、蚱蝉、马吱啦猴(平乡方言)、爬爬、知了龟、知了猴、姐猴、节老龟、罗锅、爬杈黑蚱蝉、知拇吖、食孩儿、老少狗、爬杈、肉牛、神仙、杜拉猴、知老老爬杈、节喽爬等,均是它的名字。

  我问了度娘,她罗列了很多地方不同的称呼,但我还是喜欢用鲁西南的称谓,把这小动物叫爬杈猴,独特的黄河故道文化演绎了别具一格的方言,动词和名词的完美组合是唯美而形象的。

  下半夜,三星移到西屋后面一排杨树梢头,夜,正式进入醉态之中,再也没有外来干预,自然属性显得平静和复古。爬杈猴进入最后的攀爬阶段,它们放松了警惕,一如既往地执着、坚定,最后的闯关阶段,一个更安全的场地是完美的宿营地,也是它们蜕变的最佳选择点。

  那个过程充满神秘性,是它们孕育梦的时候最丰富的精神寄托,走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人类,有很多这样的成功例子,他们和它们一样,同样有一个需要证明自己的载体。

  黎明前的蜕变充满艰难和痛苦,爬杈猴并不需要延迟和等待,长于几个世纪的梦到了梦醒时分,结局仍然是期望中的那样,羽化登仙,奇异的天光即将燃烧,飞起来吧,爬杈猴在努力。朝露是疗伤的最好药剂,渗透到坚硬的壳,融化在稚嫩的肌理中。

  爬杈猴只存在一个夜晚,它知足,面对最后的空壳,它不再是它,金蝉在树上鸣叫,整个夏天,金蝉是空中的主宰。

  责任编辑:田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