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谱写出人民喜爱的音乐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5165
何占豪

  2022年8月29日,作曲家何占豪迎来了90岁的生日。近日在亲朋、故交、学生为他办的一个小型庆祝交流会上,何占豪所关注的,毫无疑问依旧还是音乐,或者说得具体一点,是蕴藏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中国音乐。问他90岁生日愿望是什么,他爽朗一笑:“我的愿望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我所写的作品能够让全国的乐迷都听到。”以下是他的讲述——

  我今年90岁了,仍然忙碌在传承和讲学的一线。90岁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两项任务。一项还是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二项,趁我现在思维能力还可以,对于中国音乐发展,我还有些设想想要继续完成。最近,我又完成了几部新作,其中包括交响秦腔组曲《根据地》。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健康和充沛精力,为党和人民写出更多好音乐。我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想将我对革命历史、对革命精神的情真意切的感受,用音乐的语言雅俗共赏地写出来,使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前人给我们留下太多宝贵的音乐财富,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更多青年创作者认识到这个音乐宝库的广博与珍贵,也希望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播撒出去,生根发芽。

  音乐是一种语言,它是有民族性的。尽管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但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为什么有的音乐作品和老百姓格格不入?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中国音乐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会受国人喜欢,才会在世界乐坛中独树一帜。

  有人问我《梁祝》是谁创作的,我说是中国的老百姓。它的旋律取自民间、来自越剧,可以说是许多琴师、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我们只是继承先辈们的创造,整理升华而已。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初动因,也来自老百姓。当年我们下乡演出,农民们很热情,也非常实在。他们说,我们拉的贝多芬、巴赫好听但听不懂,他们喜欢的是越剧和沪剧。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支部书记、长笛教师刘品先生就提出,要使小提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民族化、群众化。

  民族音乐是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它融化在人们的血脉中,一听就懂。为什么《梁祝》人们一听就懂、一听就喜欢,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正是因为《梁祝》浓郁的中国特色。我们的国家疆域辽阔,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段主题,都有民间源头。中国的音乐语言就在民歌和戏曲里,中华戏曲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宝库。中国作曲家要熟练掌握我们民族的音乐“母语”,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亲和力、表现力。

  中国音乐是有自己风格的。客观地说,我们的音乐技术曾一度落后,比如曾经没有完整的和声学、配器法。但这不等同于音乐语言的落后。恰恰相反,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是一座富矿:这么丰富的民歌、这么浩瀚的戏曲音乐,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是富有音乐才能的中国老百姓缔造了这样的传统。

  

  这些年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音乐理念,一直伴随着我。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看到外国近代音乐的先进技巧,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进而借鉴,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使本民族音乐更富有现代性。《黄河大合唱》就是典型例子,它用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洋为中用”地创作充满民族韵味的音乐作品。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后来创作了那么多新的交响乐作品,没有如《梁祝》那般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一些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才华横溢,在现代音乐技法方面超越了我们老一辈,但可能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不够重视祖先留下的宝贵民族音乐,因而从他们笔下创作出来的音乐,老百姓不喜欢听、不感兴趣,觉得有距离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族乐器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音区、音色和表现情感方面的功能各有不同。只有推动民族音乐适应时代、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把民族艺术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我长期钻研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的现代化合作,努力挖掘二胡、古筝、柳琴、扬琴、笛子、阮、笙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表现力,创作了二胡协奏曲《别亦难》《英雄泪》、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也曾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与民族器乐现代化并行,我对戏曲音乐也进行创新探索。以交响乐形式呈现越剧音乐,推出越剧清唱剧《莫愁女》;对“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南音进行探索,改编创作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等作品,焕新这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乐曲。

  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音乐的终审评委是人民群众。一部作品是不是经典,不是看它是否得了金奖银奖,而是看这个作品传播的面有多广、影响力有多久。

  那么,如何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音乐?正如上面所言,关键就在于情感和语言。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决定音乐成败的不只是技巧高下,还有音乐的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任何技巧都是为音乐服务的,任何技法如果有助于音乐的表现我都举手赞同。但如果这些技巧搬过来使音乐更加难听,为什么要学呢?如果作曲家写音乐纯是为了显示自己所谓水平高、技巧高、多么现代,而别人根本听不懂,这是没有意义的。

  用美的音乐抒发感情,这份情自然产生打动人心的音。我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创作者不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无法从作品中找到共鸣。如果善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用心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关注现代人的民族审美情趣,这样的作品自然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喜爱。

  今天的青年创作者视野开阔,如果能够在广泛吸收各类音乐技巧和创作经验的同时,自觉返归传统、深入民间,积极学习民族音乐语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精品佳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