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起前行同心守“沪”——上海文艺工作者抗疫志愿服务回眸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7536
■ 周 原

  

  朱德春 摄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疫情的冲击,让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前所未有地“静”了下来。一方面要全面彻底地进行排查,与疫情争分夺秒地赛跑,另一方面又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民生保障,让疫情的影响降到最小,这样的大仗硬仗面前,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国各地星夜驰援,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守护这座城市而不懈奋战。一次次守望相助,聚起共克时艰的合力,一道道温暖微光,汇成爱与希望的光芒。

  其中当然也不乏上海市文联各协会艺术家的身影。他们不仅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战疫过程中的动人点滴,鼓舞精神、抚慰人心,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是主动请缨,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第一线,尽己所能、助力战疫,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主动担当,守“沪”有我

疫情发生伊始,已经有不少艺术工作者自觉站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上海曲协主席、评话艺术家吴新伯是社区服务的热心人,他第一时间就和太太一起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从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到封控期间在小区巡逻,落实“足不出户”要求,再到上门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忙碌地服务整个小区。所在楼栋的楼组长年纪较长,吴新伯便主动接过担子,做起了“代理楼组长”。“团结一心,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志愿工作非常繁杂,但能为抗疫尽一份心力,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样“原地变身”代理楼组长的,还有上海剧协理事、越剧演员王柔桑。多年来,她一直是社会志愿服务的热心参与者,疫情当前,她自然也当仁不让,白天代理楼组长工作,做楼组居民的后盾,晚上再当居民志愿者,为整个小区服务。最让她感动的,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上海剧协理事、昆剧演员沈昳丽,也是上海较早一批投入抗疫志愿服务的文艺家。3月16日起,“沈小蓝”就活跃在了社区服务的第一线。小半个月的时间里“把每个志愿者岗位几乎都经历了一遍”。随后由于封控期间安全管理需要,“沈小蓝”的志愿服务工作不得已告一段落,却在楼组群内以另一种方式展开了。在沈昳丽看来,比起单纯的言语劝慰,“最能鼓舞信心的永远都是行动”。居民们担心物资问题,她就动用自己的各种渠道默默与各方面进行沟通,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她才把自己得到的准确信息告诉大家。邻居们碰到困难,她都当作自己家的事,想办法为他们找寻解决之道。“这种同舟共济的感情真的很激励我,我应该扛起这个责任。”

  上海摄协理事宋波一直是志愿服务的积极参与者。疫情之初,他就是所住小区第一批十位志愿者之一。起先几天,快递尚未暂停,3000人规模的小区有大量物资需要志愿者搬运,对于刚巧崴了脚的宋波来说更是艰巨的考验,他还因此在小区里得了“瘸腿送货员”的外号。之后,居民的配药需求开始凸显,他便申请加入了专门负责药物配送的“跑腿”志愿者队伍。“两天跑一箱油,浦西的每个区几乎都跑到了,包括宝山、青浦、嘉定等偏远地区。”有些非常用药跑一两家医院未必配得到,有时甚至要跑上五六家医院才行。不仅如此,他还以个人名义,向市青基会捐赠了5万套口罩、5000个防护罩和300套防护服。在他看来,作为文艺工作者也好,作为百姓市民也好,在疫情面前,应该兑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

  是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文艺工作者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采访中,不少艺术家都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居民们总是很快就从志愿者中认出了熟悉的他们,而居民的喜爱与信任,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身上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就比如上海曲协理事、滑稽演员陈靓,他是沪上青年一代的滑稽明星,疫情来临,他成为了小区志愿者小组的组长,平时既要做好各项工作的“联络员”,又要当得填漏补缺的“机动兵”。志愿服务现场,他跑到哪里,总有居民凭着防护服上的名字“认”出他,陈靓也坦诚地回应了他们的热情:疫情期间不聚集,疫情结束剧场见,我请大家看滑稽——“我们的坚持,还有居民的合作,也许能为上海战疫作出那么一点小小的贡献,这样一想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上海创协副主席、上海新艺联会员何根祥居住的小区老人比例较大,作为中青年的他便积极参与到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何根祥居住的大楼有18层,每层9户,每次送物资,都要用三个平板手推车轮流上下楼,还要拿着采购表格逐户核对确认,往往送完一批,防护服内已然湿透。何根祥和太太给楼内一对百岁老人夫妇(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送菜时注意到,老人牙口不好,很多水果咬不动,于是在小区封控前特意帮他们采购了绢豆腐、小馄饨、火龙果等易咬和消化的食物水果,封控后团购时也会特意多准备些青菜、鸡蛋,送给他们。“很多老人为了不麻烦邻里便忍耐将就,这也是上海老人宽厚体谅的特点,”何根祥说,“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多一点,想细一点。”

  积极回报社会,也绝不仅仅是“年轻力壮”者的专利。在社区的各个服务点位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不少老艺术家忙碌的身影。

  

  现年65岁的上海影协会员、上影演员剧团演员陈鸿梅从3月6日起就投身社区志愿者队伍,每天跑楼,对于患严重关节炎的她而言是不小的负担,但她觉得很值得。“作为文艺工作者,平时在银幕上塑造英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做榜样。”同为上海影协会员、影视演员张芝华是很多观众眼中“上海妈妈”的形象代表。疫情发生后,她也主动前往自家所在的徐家汇街道报到,当起了志愿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这件事,我是上海人,本来就是家门口的事情,就参加了”。

  上海杂协副主席陆星奇是知名驯兽师,也是海派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封控筛查初期,为激励大家,他制作了防疫宣传短视频,用生动的语言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战胜疫情。小区物资保障组的志愿者人手不够,年近七旬的他便主动请缨加入了小区配送员队伍,最辛苦的一次,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分拣搬运了300多份物品。邻居和上海杂技团的同事们都担心他年纪大了太辛苦,长期接触物资风险也高,他却说自己多年面对猛兽都不怕,如今怎么会因为害怕危险而退缩。“尽管年纪大点,但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面罩,谁看得出?我就是个青年志愿者!”

  朴素言辞道出的,是许许多多上海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艺”起前行,各有妙招

“我觉得大家真的很了不起,有热爱,有热情,为这座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不无感慨。事实上,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舞台上的刀马旦立即变身社区志愿者。作为从艺30多年的刀马旦演员,谷好好的特长是嗓音响亮、体力好。居委会给志愿者准备了喇叭,有现成录音,但她喜欢自己喊人。邻居点评说,谷老师“叫号”有韵味,声调还拐弯。

  谷好好有京味叫号,潘前卫有沪式关照。疫情来袭,上海曲协副主席、滑稽演员潘前卫第一时间就向所在社区报到,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成为一名社区战疫志愿者。除了当好“社区大白”,他更是充分发挥曲艺工作者的优势,变身温暖亲切又幽默的“棉阿姨”,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用市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当然远不止他们两位,事实上,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为了做好防疫抗疫志愿工作而各显神通。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吴刚所住小区是较早实行封控管理的区域。为积极响应号召,他和爱人第一时间一起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平时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他,此次站在居民身边“循循善诱”,譬如引导居民在倒垃圾时做好垃圾分类、在核酸检测时提醒大家保持两米安全距离。疫情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批老师同学发起了拍摄多语种诗歌朗诵短视频的活动,吴刚参与了其中涉及英语的翻译和朗诵工作,用自己翻译的一技之长在抗疫中为大家鼓舞士气。“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上影集团导演梁山是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他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文学家,但他却在这次社区志愿者服务中独辟蹊径、挥毫泼墨,在小区里写起了对联——原来他发现居民下楼做核酸时,乘坐电梯这一环节存在很大病毒传播的隐患,应当采取防范措施。于是他写了很多份“不是一家人,不共电梯乘”的对联,张贴在小区各个楼道和电梯内外。很多居民原本缺乏这个意识,加上急着下楼做核酸,电梯常常处于满载状态。有了这些大红色醒目对联,大家的防护意识显著增强,宁可多等几分钟,也不去“挤一挤”了。

  上海视协常务理事、五星体育总经理李培红也是从3月中旬就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在她看来,志愿工作除了要付出体力,同样也考验着志愿者的智慧。作为知名传媒企业的管理者,李培红有了施展特长的机会。她不仅身体力行参与劳动,而且积极出谋划策,乐于充当志愿者团队的智囊。“足不出户”的特殊时期,急诊就医之类的需求常常很紧急。知道李培红是从事新闻行业的,了解的信息会相对多一些,于是小区里各种急难愁的求助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她,例如落实医院药物等随时会冒出来的紧急任务,也成为她的一项“特殊使命”。

  

  都说音乐有疗愈人心的作用,在志愿服务工作之余,与大家分享音乐就成了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的另一项“志愿服务”。每当上海交响乐团要播线上音乐会,她也都会提前分享到小区志愿者群里,“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回到家,听这样一场音乐会,能帮助大家缓解疲劳。也可能有人无意中听到一场线上演出,觉得好听,未来会走进音乐厅”。上海音协会员、钢琴家宋思衡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宅男”,而封控期间的志愿者的工作让他接触了很多邻居。他敏感地感受到,不少居民内心多少有些焦虑,于是就在4月10日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场线上直播。直播中,他演奏了自己创作的《疫情音乐日记》,那是他在2020年陆陆续续写成的一套组曲,也记录了当时各种细微情绪的变化,他希望能用音乐的语言与听众们交流、共情。

  音乐家志愿者用音乐“传情”,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志愿者们自然也不会忘记用笔墨、用色彩、用镜头动情“发声”。泼墨挥毫抒写下内心澎湃的战疫感受的同时,上海书协常务理事、上海美协会员严亚军也用手中的纸笔,担当起社区防疫的“宣传员”的责任,和志愿者伙伴们一起,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制作社区防疫简报,及时反映居民生活状态和心声。“素材太多了。有忘我工作的感动场面,有热火朝天的互帮互助的生活场景,也有微信群内的邻里问长问短的亲切话语。有日夜坚守一线的无私奉献,也有舍小家帮大家的高风亮节,”他说,这一切都是激励自己不懈笔耕的动力与源泉,“记录下这一切平凡而感人的事,用心中的文字为他们鼓掌!”上海书协理事、上海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孙建军既是一位人民教师,也是所在学校的党总支委员。在第一时间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支援抗疫“战场”的同时,他也努力保障学校的网上教学工作,并与上海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们一起,通过书法创作、网上书法展、网上书法课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动员沪上青少年濡墨挥毫,在特殊时期,以书法艺术的文化与教育意义,凝聚“云端”青少年书法力量。

  上海美协理事,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水彩画家冯信群年近退休,在小区志愿者中他是年龄比较大的,日常工作是协助核酸检测、送物资、小区巡逻等。闲暇时,冯信群在他的艺术天地里画下了他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日常战疫的感触、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说:“疫情期间的生活是一种特殊体验,是一种感召,也可以化为一种创作的灵感和动力。用艺术表现身边的感动,美让我们有更多对抗困难的勇气。”虹口美协会员吕亚蕾也是如此。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以她艺术家的敏感,随时随手记录着大家的日常,并以此为素材,为所在的广中路街道株洲小区制作了《珊瑚苑小区抗疫日记》网络抗疫简讯,为孩子们制作了《喜欢上海的理由》网上小学美术微课。

  “ 我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4月9日,上海摄协会员、闵行区影像艺术家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陶志军作为“驻村突击队”的一员,奔赴“重点涉疫村”颛桥镇安乐村的防疫前线,白天身穿防护服在村里工作,晚上则在村委会驻扎,前一天忙到半夜,第二天清早又要出发,但他不怕辛苦,表示“不但要做志愿者,还要记录下这些‘战疫时刻’”,主动肩负起了“现场记者”的任务。“我要竭尽全力多拍一点,来记录这段奋斗与坚持”。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志愿服务也让文艺工作者对生活和根植于其上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上海音协会员、上海歌剧院青年歌唱家何晓楠是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演员之一。志愿服务的经历,对她同样意义重大。“相比江姐在她那个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我们今天做的事情真的不算什么。但是我感到,江姐的奋斗精神依然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动力,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抗疫关键时刻,我想江姐如果在,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线。”

  去年《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巡演舞台上,上海舞协常务理事、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光荣入党,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如果说,与红色电波的结缘是他艺术与人生的一次蜕变,这次变身“大白”的经历则成了他践行初心使命的一次实践。“我想,这段经历会是我未来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用舞蹈来说故事,或是在舞台上塑造角色,都会更贴近生活本身。”

  因为疫情影响,杂技剧《战上海》今年的全国巡演被按下了暂停键,主演之一的上海杂协会员、杂技演员王怀甫随即响应市委号召,亮明党员身份,迅速参与到社区一线的防疫战斗中。“我作为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演绎英雄,那是缅怀致敬英雄先烈,而现实生活的抗疫战斗中,我也暗下决心:要学英雄、争当英雄。”

  也许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对“英雄”这个词语最好的诠释。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正是这闪闪发光的平凡力量,在这场“上海战疫”里,让普通人照亮普通人,让更多人“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全家动员,齐心携手

点点微光,聚而成炬。上海文艺界有许许多多“文艺之家”,在疫情面前,很多“文艺之家”成为了“志愿之家”。

  李守白、李诗忆父女,一位是上海民协主席,一位是上海新艺联理事、90后青年艺术家。3月12日,他家所在社区进入封控状态,李诗忆当即报名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在社区进行宣传、排摸、登记,以及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等,为抗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如此,父女二人更向居住小区居委和工作室所在的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捐赠了价值数万元的防疫物资,同时,李诗忆还发起并组织了社区爱心捐助活动,为所在社区募集防疫物资等。有感于疫情期间的见闻,李守白也开始构思如何用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加油助威。《大爱无疆》系列组画、《疫情中“大白”们的床》系列组画、《居家防疫人人有责》系列组画等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创作因为感动。在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李守白说。李诗忆也创作了一组海派剪纸《守沪者》,用艺术的语言记录感想感动,也传递信念信心。

  

  还有董德平、陆锦花夫妇,一位是上海音协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轻音乐团书记、团长;一位是上海曲协理事、青年评弹艺术家。夫妻二人齐上阵,人员统计、核酸检测、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分发快递……两人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忙的时候可能一整天都扑在了社区服务之上。陆锦花更是发挥评弹演员的特长,把呼叫做核酸检测的信息编成了押韵的口号,尽可能用多样化的方式鼓舞居民。志愿服务中的所见所感,也被董德平写成了歌词。《这一次》《手挽手》两首歌词分别由屠巴海、杨宏彬作曲,上海轻音乐团第一时间录制完成发布,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创作,在抗疫攻坚的奋战时刻,给人以温暖与鼓舞。

  著名主持人张民权和儿子、儿媳住在同一个小区,这一家三位党员也都投身到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张民权所在的楼栋有些特殊,住户数量不多,但老人小孩居多,志愿者人手短缺时,儿子张元经常要过来充当老爸的志愿服务“外援”;儿媳妇主持人小短则是全小区志愿者的总联络人。张民权说,得益于多年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经历,他的这张脸大家都很熟悉。遇到难搞的“思想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会请张民权去“打招呼”,而居民们看到这张熟悉亲切、值得信赖的脸,看到他“60多岁还在做志愿者”,总会很快形成共识。

  上海剧协会员、上海越剧院二团团长、金派传人樊婷婷的婆婆顾友芳是电视台著名的化妆师,先生倪嵘雷则是一位编剧。樊婷婷报名社区志愿服务之后,倪嵘雷也随之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我们的工作都暂停了下来,知道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形式为大家服务,就特别愿意去做。”樊婷婷说。为居民送上服务的同时,她觉得自己也在见证温暖与力量。志愿者中有一位名叫聂玲芬的老党员,70多岁的年纪,却始终冲锋在前,被所有志愿者视为榜样。“我们年轻人更要多做一点。总之,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对了!”樊婷婷说。

  又如同为上海剧协会员、上海京剧院演员的王玺龙、赵欢夫妇。为了做好社区志愿服务,两人轮起了岗,一个人出去做志愿者,另一人就在家照看孩子,烧菜做饭。“从前两人经常聊戏,现在聊的更多的是防控知识,还时不时交流一下志愿工作经验。每次出门我都会叮嘱她,认真工作,注意安全,”王玺龙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

  还有谷峰、刘佳夫妇。两人都是上海新艺联会员,刘佳是闵行区的群文工作者,丈夫谷峰是舞美总监、灯光设计师。社区服务本就是是夫妻俩平日里一直在做的事,这次更是一家三代全体出动。儿子在社区里跑来跑去帮忙送快递,刘佳的父母也参与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随着志愿者工作的逐渐展开,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娴熟地安排核酸检测的各项事宜,刘佳说自己的心绪也越来越平和、坚定了。与她一起战疫的女同事,平时都爱化妆,这次则都转而以女汉子形象示人。有几位同事头发很长了,刘佳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余热,没有专业剪刀就用美工剪刀顶上。从志愿者到“托尼老师”,也是非常特别的战疫体验。

各显其能,传递爱心

和刘佳一样,不少文艺工作者,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默默解锁了各自的“隐藏身份”,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宝藏艺术家,藏不住了!

  上海杂协理事莫少仙是著名的魔术师,可是很多人未必知道,他还是一个有着20多年医疗经验的专业的针灸师,“我有专业知识,相对更快了解操作流程,所以好些居民看到我在做志愿者,会说莫老师来了我们很放心。”莫少仙笑着说。

  闵行区文联主席陈志强当年在部队里学会的理发手艺,也在志愿服务中有了“用武之地”。5月6日,陈志强所居住的小区楼道群内有位家长询问有没有人会理发,家中的孩子已一个多月没剪头发,担心影响视力和学习。陈志强便找出珍藏了30多年的理发工具,重拾自己的“老手艺”。虽有多年未再为他人理过发,但陈志强的专业技术却“宝刀未老”,不一会儿,小朋友的发型又恢复清爽干练,折服了左邻右舍,一时间“订单量爆棚”,当天工作了4小时,一口气帮22位居民理了发。后来,他又先后多次为小区居民义务理发。“助人为乐是军人本色嘛,”陈志强说,“我只是利用自己的一点小小技能,为大家解决一些问题。”

  

  上海剧协理事、上海新艺联常务理事、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这些年还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快乐家园”新型养老社区。疫情当前,为了照顾好社区老人们的三餐,沈慧琴全家上阵去田里收菜,与农场工作人员一起收菜、打包、运输,努力保障老人餐桌上新鲜蔬菜的供应。十几个人,一天要打包蔬菜千余包,但沈慧琴不怕辛苦,“每晚回到家,看到老人和周边的居民拿到菜后,在群里对我们的感谢,要我们保重身体、注意休息,我就觉得心里特别温暖”。在照顾三餐的同时,沈慧琴也为老人们安排了新东苑沪剧团的经典剧目的影像资料、一些影视作品和健康生活题材小短片的放映。

  有致力于送菜的,也有帮忙做饭的。上海剧协会员、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注意到小区抗疫一线的保安、后勤保障及物业管理人员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只能以面包充饥。于是她决定为他们免费送餐,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3月的时候,外卖还能正常派送,王慧莉便安排自家的餐饮企业小南国为一线抗疫人员送盒饭。4月1日开始,浦西实行区域静态管理,王慧莉索性自己下厨做菜,为大家送饭。就这样,王慧莉一天两顿,每天烧40份饭菜送给小区的工作人员。考虑到防疫安全,烧好的饭菜都拿干净的打包盒装好,一袋袋放在门外,到点大家就会一个个来取,实现无接触取饭。王慧莉为小区一线人员送餐的善举,也感召了其他居民,大家也纷纷做菜送餐“喂投”战疫者,还想方设法翻花样。

  上海美协会员、上海红煜红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壬淇及其团队也积极响应号召,出人出力、加班加点,全力投入到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从防疫前线需求出发,第一时间联络仓库和供货方,主动筹措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抗疫物资以及米面粮油肉蛋菜奶等民生保障物资,捐赠给宝山12个街镇及其他相关单位。据统计,包括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总会的现金捐赠,累计捐赠物资及现金总额60万元。此外,充分了解到抗疫物资运能不足的问题,丁壬淇及其团队还主动提供运输车辆、安排运送人力,为慈善机构及各捐赠单位提供联络运能服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截止到5月底,上海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共推出“上海文艺工作者社区志愿服务系列报道”25期,重点报道了来自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志愿服务事迹总计一百余人次,而这些艺术家,也只是战疫期间活跃在各个志愿服务阵地上的,许许多多上海文艺工作者的一部分而已。

  “责任”“努力”“温暖”“感动”……这是我们在连线各位艺术家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字眼。而问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理由,说的也都是:我们的家在上海,家门口的事情,我们责无旁贷。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80年过去了,脚踩坚实的土地,深入滚烫的生活,扛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也依旧是每一个文艺人的精神必修课。当疫情来袭的时候,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没有袖手旁观,主动出列、投身社区,发光发热、助力战疫,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上海文艺人的为民情怀与社会担当。

  如今,上海进入了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这座城市的活力正逐渐恢复,熟悉的烟火气袅袅升起。但是这两个多月来的大家的不懈努力、坚忍与奉献不会被忘记——我们会记住大家对这座城市深沉的大爱,记住这座城市在艰难考验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品格,更记住众志成城战胜困难、齐心携手走向胜利的希望和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