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老一辈的音乐家中,早年投身革命而又恩爱如初的乐坛伉俪并不多,孟波和严金萱是难得的一对。严金萱是以创作儿童音乐驰名的女作曲家,孟波不仅创作颇丰,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化工作领导者。
我和他们相识于三十年前。
1991年春天,江苏省常州市音乐家协会举办创作笔会,特邀在沪常州籍音乐家赴会。被邀请的有瞿维老师、孟波老师和严金萱老师,还有正在上海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老师和他的夫人等。那时,我兼在上海音协办公室工作,赴会的老音乐家由我全程陪同。
在常州五天,我们受到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市长专程来我们下榻的宾馆看望大家,介绍常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我们还参观了重点企业,感受很深。那次活动,我与老音乐家们相识相知,我有幸成了他们的“忘年交”。
回沪以后,我与瞿维、孟波、严金萱等老师时有联系。一天,《支部生活》杂志的一位朋友,得知我认识孟波老师,邀我去做一次实地采访,请他谈谈自己的音乐人生。我便与金萱老师通了电话,约定时间如约而至。
孟波夫妇家住湖南路8号,这是一座外墙斑驳、略显苍老的小洋楼。踏上富有弹性的木质地板,二楼便是他们的家。门敞开着,金萱老师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看报,见我来到,金萱老师说:“真不巧,老孟临时有事出去了,要不,下次再约?”我说:“他不在,你给我聊聊吧,一样的。”
于是,金萱老师便与我聊了起来。
严:老孟是常州人,这你是知道的。因为家里穷,13岁他就来上海学生意,他喜欢音乐,积极投入新音乐活动,成为当时好几个进步音乐团体的主要成员。此时,他结识了冼星海、吕骥、任光、麦新等同志。他去夜校上课,教唱歌,工人们都喜欢他。后来他学着写歌,写工人自己的歌。那时候,除了写歌教唱,他还编歌曲集,办训练班,培养歌咏团骨干。
我:我知道他一生写了许多革命歌曲,最有影响的是哪几首?
严:他一生写了三百多首群众歌曲,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首是抗战时期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一首是新中国成立后写的《高举革命大旗》,他还是影片《聂耳》的音乐顾问……
我默默听她娓娓地说下去。
严:他社会工作太多,一直在忙,这多少影响他喜爱的音乐创作。现在退下来了,还不想歇一歇。你看,今天又被人招去了,身不由己啊。
我:我知道,你和老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你们二人都没有闲着,尤其是孟波老师,还管着市人大教文委那一攤子事。
严:不过,他忙来忙去,一辈子为老百姓做成了几件好事。1950年代,他当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时,组织策划了一次创作活动,推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培养了一批音乐新人。现在大家都知道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而幕后的真正决策者,很少有人知道了。他还是“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的发起牵头人,《梁祝》《红旗颂》《长征》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凭借这个舞台,走向人民大众的。
我:听说,北京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受到“上海之春”的启发?
严:是的。那一年,周总理和陈老总途经上海,观看了“上海之春”的演出,一部叫《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大型歌舞。两位首长肯定了这台节目。不久,这台节目的编创人员奉命调京。在周总理亲自组织和指导下,翻开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灿烂一页——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了……他做了这些好事,从来不说,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就是老孟……
金萱老师见我沉浸在她的讲述之中,便从写字台上拿来一张她和孟波老师早年的合照。她告诉我,他俩是在延安相识相知而结成连理的,照片留下了他们延安时期的甜蜜回忆。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不大,还褪了色。看到这张照片,仿佛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和战斗生涯。
金萱老师是2014年底离开我们的,翌年3月,孟波老师也走了。我知道,这对恩爱夫妻是不能分开的。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这张延河边的合影,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宝塔山下,一对青年恋人相依在一起,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