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虞杰:让生活在喜剧舞台上流淌起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510
谷一飞

  

  

  对于滑稽戏《弄堂里向》的结局设计,灵感是在苦苦探寻了许久之后,突然找上导演虞杰的。

  “听说住了大半辈子的那条弄堂要拆,已是垂垂老人的‘芋艿头‘贱骨头(外号)两兄弟决定最后去看上一眼。于是,一人骑一人坐,当28寸‘老坦克的车轮开始滚动,舞台也在缓缓旋转,记忆里那些美好场景和人渐次浮现于眼前……随着《我只在乎你》旋律响起,化身为当年小姑娘模样的女主角爬上阁楼,嘻嘻笑着冲他们挥手,两老头也情不自禁仰头,微笑,摆手。这个过程里没有一句台词,取而代之以一种情绪的涌动。渐渐地,舞台灯光变暗,大幕悄然落下。”

  不闹腾、缺“蓬头”,却有大片情感留白,这并不符合滑稽戏传统套路的收尾处理。而由这个细节投射出来,整部作品对于“噱头”和“情感”等关键元素的配比创新可见一斑——难怪给演员做首次阐释时,多多少少,他能看到有犹疑眼神闪过。

  但过往经验告诉大家,“相信导演不会错的”。

  果然,那个下午两小时联排过后,或许有过的“不甚确定”尽数散尽,取而代之以“一种说不出来的适意”。用主演钱程的话来描述,“很久没有在滑稽戏舞台上享受过如此多的舞台停顿”。

  尽管已过去一年多,但当时情形种种依然深深印在虞杰记忆里。“台前幕后,几乎人人眼里有亮亮的光。”

  观众反应则更为直接——记录首演情形的官微推文里,评论长度极少见超过了正文部分。密密匝匝的留言里,有人写道,“随剧情年代流逝,仿佛带领着穿越。笑的当中更多是思考,是有内涵的笑,是自然的笑,恰到好处的笑,高级!”还有人写道,“讲了上海里弄的前世今生,讲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看得是开怀大笑,笑完后又感流泪……”

  “做法很高级”

  “讲述”引发“思考”,“笑声”叠加“情怀”。这些关键词正是虞杰预先埋设在叙事主线里的要素。

  把它们联结起来,是他所在的上海滑稽剧团又一次探寻城市文化之“根”的创作谋划:“故事讲述了一条老上海弄堂里向几户百姓人家经历的时代变迁、人情冷暖及恩爱情愫。岁月蹉跎,当高考热、出国热、下海热、拆迁热纷纷接踵而至,一连串错综复杂又出人意料的命运变故在‘永安里主人公们身上发生……”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满载着历史回忆”的大戏,灵感却是从一个“聚焦即时最新”的小品中触发——2018年10月,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表演者:曹毅、张晓冬、沈远、陈思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中一气拿下了“优秀作品奖”(总分第二)和“最佳导演奖”。

  能以南方小品在全国平台最好成绩之一,打破长期以来“喜剧不过江”之尴尬,这绝对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创作经历。其中感悟种种,后来被虞杰提取为两个字——“舍”与“得”。

  一方面,“海派曲艺要走出南方,走向全国,必须得用大家都听得明白的语言。”这也意味着,颇多只在沪语环境中才能“掼响”的“噱头”,必须忍痛摒弃。

  但密码本换了,并不意味着锁就打不开了。“只不过,你得跳出传统思维,去尝试换种解码方式。”

  结构、人物、场景,每一个元素都被放大后进行反复考量,直至取得最优效果。比如语言表达,几经演练才选定为以上海普通话为主,兼及各地口音普通话的“混搭”方案。

  持续打磨的最终成果,是一段被评委马少骅、廖向红赞许为“做法很高级”“通过艺术加工给共享单车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的13分钟表演。与此同时,总决赛现场620名观众评委中的414张赞成票投了过来,支持理由和弹幕评论不谋而合,“真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太真实了!”

  一花一世界

  200%的努力付出后,受到肯定,拿到大奖。虞杰一开始以为,这就是由这次创作收获的所有幸福了。他没想到,递送惊喜的叩门声还在咚咚响起,就因为一次“捎带手”完成的创意。

  比赛过后没多久,剧团开始着手筹备讲述城市变迁的新剧。虞杰需要破解的命题是——用滑稽戏形式记录下“当巨变来临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变化”。

  探寻切入点的进展并不顺利,直到灵光在某个瞬间闪现:那是当一辆共享单车来到一条弄堂的线索,本来是用于参赛作品之外的关联小品《弄堂的早晨》,到后来因为规则有变,也就被搁下了。

  “就那么嗖一下,那条弄堂的影子重新跃入视线”。身体就好像被定住似的,脑子却在高速旋转,片刻之后他兴奋莫名,“期待许久的故事,找到了”。

  “回到记忆里那个年代,捕捉其间上海人生活轨迹”,做这样一部剧的念头在虞杰脑海里萦绕已久。而里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琢磨,都是极为完美的联结点”。

  这种感觉,用作家程乃珊笔下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来描摹再恰当不过了:“上海人就这样,世世代代在弄堂口穿进穿出,生生息息,一枯一荣,如化为泥土的落叶,默默滋养着城市堅硬的柏油马路。”

  “既世俗琐碎,又充满温情和爱”。令虞杰为之着迷正是海派文化里独有的市井风情。在他眼里,滑稽的魅力或者价值就在于能记录并呈现这种美感,“与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新老上海人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渊源,决定了这个剧种是最能戳到痛处、搔到痒处、按摩和抚慰到观众心灵深处的”。

  这也构成了其作品的显著标签——透过一段段聚焦“家长里短”+“嬉笑怒骂”的情景构建,观众得以窥见的是一个个近在咫尺的普遍社会现实,即所谓“一花一世界”。

  《爱情样板房》里,都市男女从爱情到婚姻的过程里,可谓尝尽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而这些波折最终都要归结于“在大上海想要买套婚房却实现不了”的缘由;《好孕三十六计》里,焦点中心对准了“80后”身上发生的群体角色转换,当“独生子女生养孩子”的人生角色转换开启,“从被人照顾到照顾别人,年轻爸妈们都准备好了吗”之反思接踵而至;《皇帝勿急急太监》中在老矛盾里装入新冲突,原本是为了各自子女婚姻着急上火,阿爸姆妈病急乱投医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却不料阴差阳错间自己找到属意的晚年另一半。那么,他们最终能否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呢?与之相比,《哎哟爸爸》所追求的“创作企图”同样可观——“会不会有更多子女看完之后,暗下决心多多回家看看父母,而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之时留下永久遗憾?”……

  某种程度上,2017年举行的一场“滑稽戏新作品研讨会”成了业界集中审视这些剧目的关键节点——由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新民晚报社、滑稽剧团共同组织,以“现状和未来”为议题的这次会议中,二十多位京沪两地文艺和戏剧领域专家有备而来,深入探讨滑稽艺术新坐标的设定及其抵达路径。

  作为主创团队一分子,虞杰也在那间会议室里坐着,并不时在笔记本里摘录下精要观点。到后来他发现“笔完全停不下来,而且有一种心跳加剧的感觉袭来”,因为“在那些热气腾腾的发言里,由自己导演的一系列作品名字居然会成为高频词”。

  让其觉得无比受用的还在于——为营造“生活质感”和“都市情怀”而花费的心思努力,被老法师们一条条找了出来,“掰开揉碎细致解析,再给出优化建议”。

  那个场合里,上戏教授、著名导演熊源伟特别提到了虞杰创作中追求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演滑稽戏,就是要让观众从戏剧里获取一些人生的感受”。

  对于传统舞台艺术的新方向探索,有人从广度着手,嫁接引入多元表演形式,而虞杰却选择了挖掘深度——在继续追求“噱头力度”与“故事厚度”同时,还在想方设法注入相匹配的“情感浓度”,由此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接近了山腰

  《弄堂里向》创排也就二十多天,但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跑完了“全马”的感觉,“过程极其漫长,结果却又无比舒爽”。

  这次创作中的好多个瞬间,都写入了导演手记里:

  “小翁双杰几乎天天激动得夜不能寐,向沈远许诺贡献一个点子就奖励一个荷包蛋至今一个没兑现,张晓冬陪我打了近两个小时电话推敲戏的走向,每场尾声徐祥都会笑着笑着就哭了,何政庭候场时就已入戏变成‘智力障碍者。还有,唐琦首演场说过一句话,‘总算为滑稽戏做了点事……”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时刻,个个写满了相互支撑的力量——往大了说,“必须快点跑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早已成为滑稽剧团上上下下的集体认知。而往小了说,这与虞杰坚持给予演员足够表演空间的创作路径也不无关系。

  “时刻注意发挥每位演员自身优势和特点,同时结合人物形象塑造,通过情节铺排和情境设置,让演员表演在适度夸张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发观众笑声。这也是滑稽戏创作中所推崇和追求的‘肉里噱”。2020年12月,也就是入行整整第15个年头之际,他首次归纳了方法论。

  这种深层认知自然是来自分阶段完成的舞台实践——比如从上戏导演专业毕业进入剧团,起步期里的作品多属“好玩又热闹”一类。现在回想,“还是因为对于滑稽本体概念一知半解,才会在创作路径上有意识避开主道,有意识去放大了戏剧的表现手段”。

  “观众爱看,也能卖得出票,但仅仅放大了单个属性的1.0版本作品,显然距离剧团的重点剧目标准还差了口气”。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习惯了和自己较劲的人,一边“学习创新”,一边“汲取打磨”,心无旁骛投入2.0升级版的打造之中。

  “要让生活在舞台上流淌起来”的“小目标”差不多就在此时有了轮廓。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喜剧作品往往充满了巧合、误会,夸张的人物语言、行为及性格。但这些,往往都距离真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关键跨越是从《哎哟爸爸》开始——在把滑稽独角戏的形式大胆地融入演剧后,该剧因其“情节夸张戏谑”“深击人心反转”等元素收獲火热票房外加超高口碑。更为重要,伴随作品中“情感提纯”力度上涨的,是“含泪的笑”在剧场角落的不间断释放。

  但这还不是虞杰心目中最看重的作品。他希望到达的那个山顶是——突破戏剧和喜剧之间的圈层壁垒,“虽然看起来有点高”。

  最新完成的《弄堂里向》似乎接近了山腰,不仅在于其中有些戏的设计成功设置了一个横切面,“从中高度浓缩了弄堂生活的各种滋味,让人感到温暖”。而且,剧中每一处配乐、场景、灯光等元素也都在细致考量后,巧妙纳入了相关的隐喻和留白。

  按照创作计划,“下一路口”会是一部抗疫主题作品。至于会以何种方式抵达,虞杰悉数写入了最新发表的创作体会里,“希望我的每一部滑稽戏都能在落幕的那一刻停泊在不同的心灵港湾。这一路上我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划桨,以激荡起观众心灵的浪花。”

  几乎没加犹豫,他把这篇文章定名为——《以笑为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