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外文“变脸”中文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193
■ 童孟侯

  中国人和外国人隔阂很大的原因是语言不同,鸡同鸭讲。这就诞生了一个特殊中介:翻译;这就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翻译家。翻一种文字有根据发音的“仿音翻译”,也有根据内容的“意思翻译”,还有“仿音”和“意思”的“混译”,这种“混译”其实是最难“混”的。

  打个比方:法国高科技植物美容品牌Sisley,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语,直译是“失明的”。如果把它译作“失明”商标,谁还敢用?Sisley难道是硫酸做的不成?聪明的翻译把它译成了“希思黎”。“希”和“思”,寓意都不错,加上一个“黎”,有黎明的意思,还有巴黎的意思,这就很美好了。

  再比方,把国际知名彩妆品牌Revlon翻译成“露华浓”,真乃绝妙!它的背后肯定有个“中国鬼子”在帮忙。李白诗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洋人晓得什么李白?背过什么唐诗?“露华浓”是Revlon的音译,是根据美容的意思来翻译,两者兼而有之,难得。

  男士的知名用品不太多,翻译起来自然要格外用心。有款世界名牌手表,是按音来翻译的——劳力士(Rolex),似乎是台湾人的音译。翻得好吗?不好说。这难道是一款专供劳力的人士戴的手表吗?(当然,我不是说劳力者就不能戴)而上海人则把Rolex手表叫成“罗莱克斯”,似乎要浪漫得多,洋气得多。

  还有一款法国男用香水叫自私(Egoiste)。自私不是贬义词吗?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然而译名者不管不顾就译成“自私”,为什么?因为精英男士是最懂得自我保护的,历史上所有的成功男士都是标准的自我主义者。果然,自私香水得到自私男人的青睐。倘若它不叫“自私”而叫“为公”,那么就让公司人事部统一采购,放在洗手间供大家享用。

  我觉得最佳翻译起名,当属“可口可乐”(Cocacola),实乃惟妙惟肖,既好喝又开心!它可是当年用350英镑悬赏金才招来的,你不出钱,有人就把它译成“蝌蝌啃蜡”,啃蜡能好吗?俗话道,味同嚼蜡!最佳译名排名第二应该是汽车品牌奔驰(Benz),第三是德国汽车宝马(BMW)。音译对,意思也对。如果没有能力译出好名称,则老老实实用音译。比如Rolls-Royce汽车,就译成“劳斯莱斯”。千万不要别出心裁译成“劳死累死”,虽然每一辆轿车都是劳累而死的!

  日本品牌Uniqlo翻译成“优衣库”(日文的原义是“独有”)也译得极为出色,好衣服的库房嘛,优——衣——库!倘若翻译成“优衣裤”,似乎俗了一点;倘若翻成“右翼哭”,这些衣服只能卖给左派了。

  给自己的产品起名,只要注意简单易记忆,上口易传播,正面联想,无歧义,暗示一些属性……就可以了。产品到了中国,则一定要找翻译内行帮忙。这个内行须外文通,还须有中文功底,两通才能融会贯通。

  比如汉语里“黄色”,是下流淫秽的意思,而英语里blue(蓝色)才象征着下流淫秽。所以,中国人说的黄色录像,翻译就该译成blue videotape,“蓝色录像”!还有,西方人用“眼睛发绿”来比喻嫉妒,而中国人用“眼红”来比喻嫉妒,所以要把“眼红”翻译成green-eyed,绿眼!

  日本服装品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实在叫中国人费解,三个宅子里才生出这么一个?是三房夹一子的意思?后来查一查,原来这个日本设计师名字就叫三宅一生,就像我们中国老牌店家就用创始人的名字:周虎臣、童涵春等等。我以为三宅一生可以翻译得更出彩一些,如果日本人都学三宅一生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品牌,或许不雅:犬养、我孙子、牛肠、鸭头、鸡尾、马尻……这些都是日本人的名字呀,都用来做商标?

  日本上层人士不懂外语的很多,马自达公司在西班牙推出一款“Laputa”汽车,它竟然不晓得“Laputa”在这里是对性工作者的蔑称!三菱公司不甘落后,推出“Monter”汽车,这个“Monter”在西班牙语中解释是自慰!你造轿车就好好造,跟性挂上钩累不累啊?

  2011 年,他信的妹妹要参选泰国总理时,我们竟然还不晓得她到底叫什么,总不见得叫“他妹”。香港把她的名字翻译成“英禄”“丘英乐”和“仁乐”;台湾则翻译成“颖拉”“盈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叫她“英叻”“威禄”和“茵腊”……天哪!如果报纸上说茵腊要来中国访问,谁知道是谁家的姑娘?内地记者跟在香港后面,把她译成“英禄”。

  香港人把内马尔译成“尼玛”,把贝克汉姆译成“碧咸”,把梅西译成“美斯”……不要以为香港随心所欲,粤语含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

  在中国,哪能这么自由散漫?1949年以后,新华社专门成立了一个室叫译名室,它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译名单位,被人称为“外国人名信息进入中国所遇到的海关”!译名室说:他信的妹妹叫英拉,就这么定了!有记者抱怨,你这不是玩残同行吗?也有记者欢呼:英拉赢啦!

  也是2011年,美国宣布基地组织头目拉登被击毙,而新华社发的消息说拉丹被打死了。读者一头雾水,打死的到底是拉登还是拉丹?基地组织头头脑脑多了去了。新华社译名室站出来正名:本·拉丹才是正确的译名,阿拉伯语系中没有“登”这个音节,“丹”是正确的。

  北京记者问:拉登这两个字已经用了这么久,早先您干嘛去了?他不死您还打算藏着掖着?

  在翻译这件事情上,台湾记者喜欢和大陆玩躲猫猫,我要这样译,他偏要那样翻,他们可不听译名室的指令。比如:我译成英拉,他就译成盈拉;Lux——我译成“力士”,他就译“丽仕”;NEC——我译成日本电气,他译成恩益禧;GE——我译成通用汽车,他译成全局汽车;Heineken——我译成喜力,他译成海尼根;还有Viagra(男科特效药万艾可)——我们译成“伟哥”,台湾译成“威而刚”!还有女性卫生巾品牌Kotex——我译成“高洁丝”,他直奔主题,译成“靠得住”。这还像商品的牌子吗?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类“颠覆派”翻译,他们喜欢带着不太懂外语的读者绕来绕去,最后把什么都绕到自己的轨道上来。比如美国的珍珠港Pearl harbour,被他们翻译成“蚌埠”。你说他错吗?好像也不错,蚌也算和珍珠有紧密联系的;Greenland是丹麦的格陵兰,被他们翻译成“青岛”;New York,人人皆知是美国纽约,可是被翻译成河南的“新乡”;5th Avenue 是纽约第五大道,到了那些人的笔下就成了“五道口”;Table mountain是南非的桌山,可是变成了河南的“平顶山”(其实平顶山的顶不是平的);Queensland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很有名,可是被翻译成河北的“秦皇岛”!Mont Blanc是万宝龙,与地名无关,结果也被译成和地面有关,叫“长白山”;Phoenix是美国的凤凰城,被译成“宝鸡”,鸡跟凤凰没有区别吗?RedriverValley是加拿大民歌《红河谷》,被译成“丹江口”……

  哦哟,“颠覆派”翻译人士真是一群特别忠诚于祖国的人,能把什么外语都归纳到中国地名上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喜欢搞滑稽翻译的网友又来凑热闹了:他们关注当下用得最多的几个单词,把cough(咳嗽)翻译成“烤麸”,把 coronavirus(新冠病毒)翻译成“科罗娜外肉丝”,把 fever(发烧)翻译成“负义法”,把quarantine(隔离)翻译成“掐人厅”……我实在搞不懂隔离为什么要和“掐人”搞在一起?烤麸和咳嗽又有何关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