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文联就是我的家,是艺术家非常温馨的家。今天特别高兴再次‘回家’。”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文联的座谈会上如是说。
文联是文艺工作者的家,而家是团圆的地方。
10月1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现场,来自不同文艺领域的160余位文艺界代表,在文艺会堂这个大家都无比熟悉的“文艺家之家”中团聚,场面自然满是温馨,满是欢喜。这份温馨与欢喜也延续到了晚上的“初心 使命 新时代——庆祝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主题展演”上。文艺家们时而热情鼓掌,时而会心而笑,也因为那些满载回忆的往事与时光里的熟悉的面孔与名字而心潮澎湃。
在这个值得纪念、值得庆祝的时光里,在这个历史底蕴浓郁的氛围中,艺术家们的脑海中充满着哪些温馨的回忆呢?纪念上海文联走过的70年,我们究竟在纪念些什么?庆祝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老中青艺术家代表吕其明、黄豆豆、罗陵君,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茅威涛作了交流发言,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艺家们的心声。
吕其明
黄豆豆
罗陵君
茅威涛
纪念成长的摇篮与新作品的孵化器
“我今年90岁了,跟文联也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我清楚地记得,1965年3月在上海音协的一次党组会上,大家对‘上海之春’的初选节目作了研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会上一致决定,由我赶写第一部作品并起名《红旗颂》。我担心难以完成,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大胆进行了创作。1965年5月,《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受到热烈欢迎。”吕其明在座谈会上有些激动地回忆道。回首往事,他感慨:“我对音乐界前辈们,对于文联、对于‘上海之春’这个平台充满感激、敬意与谢意。‘上海之春’真是艺术家的摇篮和新作品的孵化器。”
从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文联成立到现在,吕其明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文联是艺术家温馨的家,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始终为会员服务,帮助我们创作优秀作品。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过非常多的前辈、先驱、大师,创造了无数荣耀与辉煌,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生活在文联这个大家庭中,我感到非常温馨愉快和幸福,我深深地爱这个家。”
1989年,黄豆豆从浙江老家考入位于上海西郊的舞蹈学校。当时上海舞蹈学校周边,远不如现在这样交通便利、商业繁华。那些来沪探望儿女的外地家长很难在学校附近找到旅馆。幸好黄豆豆的母亲在上海文艺界朋友帮助下,得知上海文联的大院里有一家既干净、又便宜的招待所。“那一天,母亲一手拖着行李,一手拉着我,踏进了市文联的大院。我的眼睛忽然一亮——除了上海市文联的牌子,还有许多文艺家协会的牌子,一块块的,整整齐齐排成一列;其中令我眼睛最亮的,正是那块‘上海市舞蹈家协会’。12岁的我,就在那一瞬间,小小的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愿望——我要努力学习,早日争取加入舞协,成为上海文联的一员。”
几年以后,在老师的辛勤教导和自身努力学习下,黄豆豆与同学们有机会参加了市文联、市舞协举办的许多文艺活动。“1993年的‘上海之春’,我们全班同学共同表演了舞蹈《海燕》,荣获集体表演三等奖。这次机会、这个奖项,不但大大鼓舞了全班的学习热情,而且成为我们至今不能忘怀的美好回忆。我还记得是1994年的秋天,我与所有参加‘桃李杯’的同学们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从此,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深入生活的机会,展示才艺的机会,获得历练的机会,尤其是学习请教的机会,我从中不断感受到舞蹈界的前辈、老师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初心 使命 新时代——庆祝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主题展演 图一:情景讲述与弹词《团结创造新天地》 图二: 情景讲述《梁祝的诞生》
走过了七十年芳华岁月的上海市文联与上海文艺人绝不仅仅是一首情怀老歌,她一直是承载青春的浪漫曲,也是抒写时代的咏叹调。文艺创作的历史很多是由年轻人书写的。《梁祝》的创作者何占豪、陈钢分别只有26岁、24岁,演奏者俞丽拿只有18岁。吕其明创作《红旗颂》时是36岁。黄豆豆22岁时斩获第1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也是最年轻的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榜首。青年群体的崛起是上海文艺的希望与旺盛生命力之所在,也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对传统经典艺术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中国故事”的时代性表达。
座谈会上,“80后”画家罗陵君作为青年代表也表达了自己的感触。“我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遇到了波澜壮阔的充满机遇的新时代。今年年初,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上海文联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发起了以‘召唤’为主题的抗疫文艺创作活动。我积极响应号召,不仅参与了由20位老中青画家共同合作完成的18米的巨幅作品《召唤》,还独立创作了一幅高近4米尺幅的《逆行者》。”在画《逆行者》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创作的甘苦。为了收集素材,他多次去医院与战斗在第一线的医生、护士交流。“由于画幅太大,我每次画人物的上半部分,都要爬到楼梯最高端,差不多有两层楼的高度,上上下下,不知有多少次。尽管很累,但这样的精益求精和严谨细致地处理好细节的创作是必须的;而且,与我画的对象——白衣战士的付出与牺牲相比,我所做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逆行者》展出后,得到了很多好评,但我深知自己只是做了一个美术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在美协的创作和展览中每个画家都是一丝不苟投入创作的。”
思考再出发的力量
“不知历史,不能明晓过去;不知过去,无法走向未来——”这是茅威涛在座谈会上的开场白。会上,艺术家们除了回忆文联所提供的成长平台外,也讲述了艺术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积极探索。
吕其明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规律。他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市文联组织了以“永远铭记延安讲话精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方向”为主题的学习采风团,由秦怡、黄准、刘子枫等一批活跃于电影、舞蹈、杂技等各领域的艺术家组成。吕其明作为市文联副主席也参与其中,并担任了采风团副团长。“这次采风也是圆了我70年的美梦,记得1942年,我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学习了毛主席的《讲话》,当时我们多么向往圣地延安啊!而在这次为期五天的学习采风活动中,我们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延安与鲁迅艺术学校师生一起向老区人民献演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我们还走访慰问了多家贫困农户、瞻仰了众多革命旧址……通过非常丰富的采风活动,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深入生活,刻苦磨练,努力谱写新时代的奋进曲。”
图三:诗朗诵《初心·使命·新时代》 图四:歌曲《我的祖国》
2005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流中,市文联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由表演艺术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现改为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我除了参与文联及舞协的活动,又有机会从事与‘艺联’相关的工作,特别是与不同界别的演艺工作者互相交流以及合作,感觉新奇而又愉快。”黄豆豆说道,“‘新艺联’是一个充分面向社会,服务‘两新’组织和群体的大平台。她的工作重点是联系、协调、服务于所有艺术门类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显然,这是一个新的任务、一个新的课题,因为‘新艺联’的‘新’,既是界别领域上的‘新’,也是功能作用上的‘新’,更是责任担当上的‘新’。她充满了新的挑战,更蕴含着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研究、去探索。”
文艺界常说“艺无止境”,罗陵君认为:“首先是时代社会的发展无止境、文化艺术的追求无止境、人民群众的期待无止境,最后才是技艺探索的无止境。无论‘逆行’,还是‘探求’,我都将为此不懈努力!”罗陵君介绍,从2015年开始,他致力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把创作主题放到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优秀建筑的描绘上。“我实地走进老建筑、感受其独特的气息,通过为这一幢幢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老房子画像、立传,把海派文化特有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质表现出来。在创作中也得到了美协领导与众多前辈艺术家的指点。”
为更好地促进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2018年6月20日“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茅威涛感言:“今天,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文艺家再次齐聚申城,庆祝上海文联成立70周年,同时持续探讨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共享资源、共创生态。上海的国际文化站位得天独厚,其他省市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故而在集资源、搭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各自的长处,优劣互补,打造合作项目、寻求合作共赢?”她说道,“今天的座谈会,我主要是来祝贺、学习、倾听、交流的。对于文化发展、文旅融合、时代变化,我很遗憾不能带给大家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因为我和我的团队也仍在探索之中。像我们的老师们那样,丝毫不敢懈怠、停下脚步。”
事实上,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艺术家前辈,已功成名就的中生代艺术家,还是初露锋芒的青年文艺工作者,都在不懈地努力,贡献出属于新时代的精神脉动。
风雨兼程七十年。七十年来上海市文联团结引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用心记录,用爱书写,用情讴歌,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作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上海文联与文艺家们将继续“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以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新期待。正如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所言:“七十年来,有多少让我们仰慕的前辈为上海文联的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付出了努力,让上海文联的工作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成就。我想,只要我们继续依靠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未来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