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代“召唤”下的艺术大合唱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2370
海风

  

  从严峻局势下的共克时艰,到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2020年的春天,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而这段时光在4月8日至5月8日举办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上重现。此展是全国及上海在全面复工复产后的首个以“抗疫”为主题的大型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承办。展览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对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现了自疫情爆发以来许许多多的感人画面,引起了观展热潮。

  跨界合作、融合创新

  4月8日上午“召唤”主题展开幕,来自华山医院、东方医院的上海援鄂医务人员代表,成为这个展览的首批观众。很多白衣战士感慨,看到这些作品,便想起过去五十多天在武汉的点点滴滴。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她)们眼睛里一直闪着光。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援鄂队员们与工会常务副主席苏家春在摄影作品《加油!》前聚拢,一起激动地喊起了“中国加油!”苏家春也是照片中主角。曾前线亲历过十几年前抗击SARS和汶川救灾的他,又全程参与了这一次的战“疫”组织工作。苏家春透露,摄影者记录下的是2月9日华山大道上,上海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华山医院队员出发的场景。“华山医院共有215名医护人员征战出行,我认识他们每一个人。”时光的重现让他感慨万千,而这次的展览也让他很有感触,“这次的抗疫过程,我们的媒体界文艺界一直实时在参与,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这么鲜活的有现场感的照片和艺术作品。华山援鄂的队员寻找着战时的自己和队友,看到了战时上海的同事和各行各业抗疫的同伴……都说很感激主办方让他们知道战时上海的模样、知道了抗疫战他们并非孤军奋战,全民都是战友都是英雄!”

  “太真了!完全把我当时体验到的那种情绪表现出来了!”东方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监护室蔡小红情不自禁地跑到一幅画前,凑上前去细细观看,画面上一个戴着护目镜的医护人员的侧脸勾起了她关于武汉抗疫生活细节的回忆,“特别是这里的一道水痕!整个护目镜里面都是水汽,你只能甩一甩头让水珠流下来。透过这条缝你才能看清楚东西。”这幅题为《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的油画作品是画家靳文艺的创作。这幅画下方,他专门设计了一个音频装置,按键之后便会播放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的《天使日记》。他说,在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这些“天使”的真实讲述一直是他的“背景音”。“从中能够体会到最鲜活的生活,最真实的心跳,真的很震撼我。创作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沉浸在里面的。”为了更好地还原那种状态,靳文艺还专门找来了医护人员所使用的护目镜。“我戴在头上,试着感受医护人员的那种感觉,呼吸到的那种味道。真的觉得他们很辛苦。”因为这种真实的力量,这幅作品成了医护人员竞相“打卡”的地方,甚至还吸引了画作里医护人员的原型——贵州援鄂的护士長龙艳专程飞到上海,在展览现场见一见画面中的自己。

  展厅现场,色粉画《张文宏》也一下抓住了援鄂医疗队员们的眼球。本次展览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老师、画家吴正恭创作的这幅《张文宏》肖像画无疑是热门作品,每天都有不少医护工作者和观众在画前与“张爸”合影。4月10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来到了展厅,邂逅了自己的“肖像”。“侬画得比我本人的样子好。我一开始认不出来,这帅哥是谁啦?”看到画的第一眼,张文宏就跟画家吴正恭开了个玩笑,引得周围的参观者也大笑起来。张文宏感慨,这次战疫的成功,绝不只是医生和护士的功劳,事实上是举国一起努力的结果。英雄存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层面,大家都在一起才能取得今天的胜利。所以感谢文联,感谢艺术家,把这次战疫当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出来。

  的确,为了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严峻抗疫形势下上海市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展览在“召唤”这一主题下进行了多维度的跨界融合。本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主展和摄影作品、漫画作品两个附展。主展五个部分中,《临危出征》《鏖战江汉》《坚强后盾》以时间为主线,展示战“疫”的各阶段各进程,《守望相助》《人间真情》以空间为中心,展现战“疫”的各块面各场景。

  大作品多、好作品多、名家作品多是本次主题展一大特点。其中4米以上巨幅作品十多件,均是上海美术界中青年优秀画家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创作成果。展览展出的摄影作品从摄影人、媒体记者、一线医护工作者、广大志愿者拍摄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用影像和文字图说方式向观众缓缓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展览的后记是著名诗人赵丽宏专门为主题展创作的诗歌《在春天回望》,细细品读满含深情。展览中还集中呈现了上海文艺界新创作的多媒体主题作品,如四格连环画抗疫故事影像、澎湃网抗疫一线八集视频、SMG抗疫纪录片以及各艺术门类“云创作”“云演出”“云展示”等。

  在“召唤”这一主题下,上海文化系统、医疗系统单位等调动资源、收集素材、跨界融合,凝聚起多元的磅礴的艺术力量。展览展出的800余件作品,是从以上海为主的1800余位一线抗疫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发创作的13000余件视觉艺术作品中遴选而来,其中美术作品250余件,摄影作品480余幅,民间艺术、雕塑、装置等形式的艺术作品70余件/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新作,其中80%以上是第一次向公众亮相。在实体展厅展出的同时,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和中华艺术宫还开设线上展厅同步在线展示,作为展览的补充和延伸。

  每个人都有一种“在场感”

  “虽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都为避疫宅在家里,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种‘在场感,身在其中。”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在观展过程中很感慨,“尤其是看到广大医护人员,为了阻止疫情,为了治病救人,不顾安危冲在第一线,他们的高尚行为,让全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我们文艺工作者也一样,上海文联的各个文艺家协会,都在第一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和专业投入其中,做了力所能及的奉献。这个展,就是以美协和摄协等为主,支持抗疫参与抗疫的行为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生命不息,艺术永存!”

  滑稽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王汝刚参观“召唤”主题展后心情也很激动。“这场疫情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但‘灾难无情人有情,主题展上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歌颂了同心同德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都历历在目,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这次展览把这段历史留了下来,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就有无穷力量。我们文艺界的同志也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在这场疫情面前毫不退缩,运用自己的武器,用笔,用镜头,用作品来歌颂医护人员,歌颂我们社会新的风尚,增强了人们战胜病魔的信心,真正起到了文艺的作用。”

  不只是艺术家,来自各行各业的参观者都找到了共鸣点,随着展览回顾共同度过的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感受共同扛过的这一场不寻常的考验,总结这一个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抗疫成果。4月22日,展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残疾人艺术爱好者。为了能让前来参观的聋人朋友们更深入了解展览情况,熟悉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还特邀6位手语翻译老师为聋人朋友们提供现场手语翻译服务。

  舞美设计家、上海市文联主席团委员韩生认为,在抗击疫情进入一个新阶段之际,这个展览意义之所以重大深远,在于:“一是以艺术的形式对这一阶段的社会生活做了一个全面、生动、形象的总结和梳理。这是一个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用艺术的形式能够最全面、直接、感性地将这一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课题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二是展览以综合形态呈现,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摄影、新媒体作品展,而是以事件的阶段、领域为主线和主题,展区和展线设置把人们带入刚刚发生的历史现实;三是在疫情抗击还在进行时态作阶段总结,对于提振精神,恢复生活生产社会秩序会起到巨大的激励鼓舞作用和精神引领作用。”

  5月8日,为期一个月的“召唤”主题展落下帷幕。自4月8日开展以来,累计观众超过4.7万人次,团队预约参观近900支。预约团队中,不仅有系统内单位和各大医疗机构,公安、海关、边防等防控一线部门和各机关单位,还有基层社区以及大型国企,掀起了一波“观召唤展、学抗疫精神”的热潮。

  思考仍在,情怀永存

  展览闭幕当日下午,“带着作品而来,怀着爱心前行”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华艺术宫一楼多功能厅举行,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上海文艺界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随后还举行了“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为题的抗疫主题创作研讨会。

  正如本次展览将多种文艺形式有机融合一样,这次研讨会也一改以往的会议风格,让一线创作者与一线评论者坐到一起,在展览的现场,跨界对话,互动发声。现场,来自上海美术界、摄影界、民间文艺界、书法界的参展艺术家代表与上海的文艺评论家代表,围绕“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文艺新时代的前浪与后浪”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思考未来的创作走向。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对“召唤”主题展的成功举办,谈了三点体会:一、作品有温度。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写意,还是摄影作品的纪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画家和摄影家们都被白衣天使等抗疫英雄们“逆行”事迹所感动,把真情实感融入艺术创作中,用自己的作品来鼓舞人们的斗志,描绘出中国力量。二、跨界有宽度。同一主题,由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装置等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实现大合唱,在审美上呈现多样性。三、新媒体有速度。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除主办方的精心策划、组织外,宣传报道也是有特色,各大纸媒和新媒体纷纷报道,特别是上海文联的公众号,报道及时快捷、鲜活生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本次“主题展”的圆满成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策划、有合作、有形式、有观众、有海派的腔调!

  “这次展览主题‘召唤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命题。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国家遭遇危难、人民生命遭受严重威胁时,我们的艺术家听从了人民的召唤、生命的召唤、国家的召唤和自己内心的召唤。上海艺术家们的作品饱含深情,在艺术上也富有特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当今时代,图像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如何突破图像包围,寻找、发现、创造陌生的光芒灼人的激动人心的图像,是对艺术家眼力、心力的考验。“在场,未必有所得,不在场,肯定无所得。立场,站在生命、生活、凡人的一边,去发现、去发掘……把深入生活的态度、立场转化为图像形式,不动声色地把图像背后人和生活的精神、本质挥发出来,抵达图像背后的人的精神世界。信息时代仍然要坚持深入生活,即使凭借信息也仍然要从艺术需要出发,创造心灵体验的生活状态。”

  研讨会现场,创作者纷纷回忆了创作细节,虽各有不同,但其中的真情实感是相同的。“我记得一位著名艺术家曾经说过:假如你的艺术创作是被动需要,无论是政治的被动需要还是商业的被动需要,那你很难创作出惊世力作。‘当你的心里有个太阳感动自己,那么你的作品一定同样会感动你的观众。这次展览能够推出那么多优秀作品,准确生动传神地传递出时代的情绪,我想,这与艺术家投注到作品中的浓浓真情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感慨道。他认为,面对灾难,艺术家和我们普通人还是应该有所不同,艺术家比普通人多了一双艺术创作的慧眼。“他们理应通过他们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现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各色人等的风貌,抒写无数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反映艺术家对灾难的新思考,寄寓他们对未来的期盼。”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就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疫情下的上海城市景象。研讨会上他透露,这次他拍得比较“自由”,能跨界就跨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他的创作目的很简单,只要能为历史、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一点记录就行。对于“前浪”和“后浪”,雍和认为,说的可以是技术、是平台、是手段,也可以是人。“对于协会来说,出人出作品,培养年轻人,是根本性的任务。摄影人要更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很多‘前浪,那些摄影前辈们是最好的榜样。从技术和平台来看,我们现在有了更新的东西,更便捷的手段。对协会来说,假如有机会,我们也希望能让‘后浪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多承担一些社会的担当。”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是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应鼓荡起巨大的激情,合力托举民族的船,驶向未来的彼岸。历史长河抽刀难断,前浪就是未来的你,后浪就是过去的我。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应该为更多年轻艺术家加码。”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也有类似的观点,同时他指出,一个艺术家要懂得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但跨界不仅是调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更是一种立场、一种视野。在信息纷扰的互联网时代,拥有这种立场和视野非常重要。怎样冲破专业的壁垒,面向大众,怎样更贴近地反映当下的生活?艺术家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如是方能占据创新高地,占据艺术话语权。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文联党组的领导下,上海艺术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艺术须关注当下,而当下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的,需要整个民族所有的成员共同投入。”

  “召唤”主题展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情怀不会终止。本文后面几个版面将介绍部分艺术家的创作谈以及展览的幕后故事,一起更深入地探讨文艺创作如何深入生活,艺术的脉搏如何永远与时代与人民一起跳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