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创造艺术链接生活的新姿势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873
陈雷

  今年农历七夕节,上海市虹口区有八对新人格外幸运。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协办了一场以“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为主题的“海派”婚庆典礼,新人们在充满传统婚礼氛围的庆典上收获了一份见证他们爱情的高雅而又实用的礼物——由沪上著名书法家们为他们书写的结婚纪念证书。

  证书一侧,取自徐志摩诗句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苍劲行书系上海书协名誉主席、书法大家周慧珺先生的墨宝;正文部分是八位书法名家以端庄娟秀的小楷,为新人们写下的祝福词句;而在古朴的“结婚纪念证书”几个大字下方,则是上海书协首席顾问、篆刻大师韩天衡专门为新人所治的喜印《百年好合》。

  除了周、韩两位书界泰斗级人物为这次活动“度身定制”书、印作品外,为新人们现场书写结婚证书的八位书法家个个都是上海书坛的小楷名家,他们是上海书协顾问刘小晴、上海书协副主席戴小京,上海书协主席团委员黄仲达、杨耀扬,以及上海市中青年书法名家赵伟平、陆维中、张正宜、余军等。

  活动现场,八张书桌两厢排开,八位书家正襟端坐。如此阵仗和阵容,仿佛是书法界的“笔会”、文艺家的“雅集”。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丽宏特别为新人创作了一首《七夕赋》,并到场表示祝贺,他说,这次的“命题作文”凝聚了对人间美好情爱的祝愿,“在这个特殊的七夕节,祝愿所有人都能一起幸福”。

  市书协主席周志高将这首《七夕赋》题写成手书横幅长卷,并与赵丽宏一同展示了他们的“合作”成果;SMG首席新闻主播、微信公众号“侧耳”创始人印海蓉则以知性而甜美的声线将这首文字作品演绎成诗朗诵:“人海茫茫,相遇是缘;银汉迢迢,相约有道。两情若是亲近,千山万水难阻扰;两心果真相爱,喜鹊飞来搭虹桥。世上情为何物?为真挚,为赤诚,风雨同舟见至交;人间爱从何生?是相知,是信任,悲欢一路相依靠。生死契阔,志同意合,何愁山高路遥;心心相印,恩爱不疑,真情日月朗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度岁月美好。”

  艺术让生活更精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的小诗《从前慢》,无疑戳中了正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忙得晕头转向的现代人的软肋。

  生活节奏越来越高效,情感表达反而越来越粗疏。因为没时间精致,精致的成本越来越高。

  曾几何时,每一对新人都有一份这样的婚书:唯美的祝词,隽永的小楷,龙凤呈祥的纹样,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约定,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誓言。

  手书结婚证书的传统源自民国时期,据上海民协秘书长刘祎呐介绍,真正意义上与当代比较接近的结婚证书,也是出现在那时,受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一批赶时髦的文明人,到店铺里去买了一批空白的证书,在上面写上结婚双方男女的名字、年龄、籍贯,以及主婚人、证婚人的姓名,并且盖上印章。因为这是民间流行的非官方的结婚证书,所以形式上常常比较自由。证书的内容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明志的,文字多半比较优雅,余韵悠长,朗朗上口。因为有个性,有文采,以及仪式感,而受到今天人们的格外怀念。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样具有人文情怀和纪念意义的手写婚书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排版、统一印刷的格式文本,于是证书上的话是千篇一律的,板板六十四的,甚至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冷冰冰得不近人情。

  很多事情,或许都因循螺旋式发展的规律,所谓风水轮流转,“有点过时”的被今人弃之如敝屐,而“更过时的”,反而又会在当代的某个新契机里恢复生机和活力,甚至成为新民俗、新时尚。

  生活节奏变快了,“慢生活”的理念就变得时髦起来,其实从前都慢,慢是常态,“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但快过之后再领略慢,快餐时代里拨冗享受慢,意义就完全不同,奢侈得让人珍惜。

  慢是精致的回归,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需求。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在衣食无忧之后,对文学艺术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必然会有一个大幅的增量。人们不仅开始舍得在文艺消费方面花钱,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家庭环境变得更文艺、更高雅,而且还热切地寄希望于下一代,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渗透大量艺术教育。

  所以,与其说“书法家手书婚书”是文联领导和艺术家的精彩创意,不如说,它正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文化需求。它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处精致的生活细节,婚书因为书写,穿越回手工时代,有了手工的温度,顿时活色生香。它不再是拿回家就被束之高阁、只有离婚时才会再次翻阅的一纸文书,而成为可以装裱在新房里、经得起反复欣赏的一件艺术佳品。

  在婚典现场,一对新人对記者说,他们今天收获的不仅是一份结婚纪念证书,还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台下的一位书法爱好者则表示,这是一次遇见,是艺术与生活的一次美丽邂逅。

  据悉,虹口民政部门将继续试点限量发放手书版结婚纪念证书,继续寻求书法艺术与市民生活的最佳契合点。

  生活让艺术更鲜活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善助在仪式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书坛而言,书法家手书结婚证书活动,正是一种“书法传统”的回归。因为书法艺术从诞生以来,一直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特性。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助推力来自于书法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实用功能发挥得越好,书法艺术就发展得越快,长势喜人;反之,就会青黄不接,停滞不前。

  在圆珠笔、自来水笔这些舶来品进入中国以前,我们的先人从事任何书面工作,可以讲,对竹竿毛笔的依赖是须臾不可离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写信、记笔记,还是科举考试、典籍誊抄等,一切都是由毛笔来书写完成的。

  书法是记载中国历史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今天当书法的“日常书写”功能被重新唤回时,再次凸显了书法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性,也进一步拓宽了书法艺术服务人民的渠道和手段,使书法重新回归百姓日常生活。endprint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因时代的进步而日渐削弱时,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也出现了一种“不接地气”、远离生活和大众的趋势,有些书家开始追崇“为艺术而艺术”“为展厅而创作”之路,书法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品,其根本原因是创作者觉察不到人民大众、日常生活对书法艺术的潜在需求。

  这次书法家书写婚书活动,正是这种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对书法艺术的需求的集中发掘和展示。用潘善助的话来说,对书坛的意义,首先是让结婚证书走入书法家的视线和笔下,如果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经验还可以被复制、延伸、扩展到其他的实用情形……那么,书法家的笔墨亲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机会就大大地增加了。书法家也可以通过不断拓展新的实用书写领域,来发现和创造笔、墨、纸之间的新的关系。

  创造艺术链接生活的新姿势

  本次活动的策划发起人、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在婚典仪式上表示,中国书法艺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被国务院列入首批中国非遗目录,所以这次的活动,实际上是将书法艺术与“七夕”节庆这两个“非遗项目”的一次链接。

  然而早在二〇〇九年,当得知中国书法被列入世界“非遗”时,我们的心情是亦喜亦忧的。喜的是,入选“非遗”说明全人类对中国的这门文化艺术瑰宝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共同推進它在新时代里的进一步弘扬;忧的是,入选“非遗”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这个艺术门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无纸化办公成为趋势,中国的书法越来越淡出普通人的生活,渐渐成为书法家笔下的专利、展览馆墙上的艺术品。

  语言和文字从来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基因,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之,使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忽视了它的式微、变异,有意无意地选择了遗忘甚至阻断,那就是数典忘祖,甚至是去中国化。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对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宗旨,契合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举措,社会反响良好。并希望艺术家要适应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创新文艺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弘扬海派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荧屏上诸如汉字大赛、中华诗词大赛、朗读者……等各种各样的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的节目层出不穷,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书法名家手书婚书活动同样是对书法这门中华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七夕佳节,婚礼庆典之所,书家云集,墨香四溢,婚姻殿堂的喜庆气氛与艺术殿堂的文雅气息交融汇合,产生了“艺术融入生活”的美妙的“化学反应”。这种书法融入生活的“化学反应”,曾经在上海的多条轨交站点里发生过,未来或许还可以延伸至其他各种书写领域……这种“化学反应”也一定不限于书法这一门艺术领域,因为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只要文艺领域的管理者和艺术家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艺术与生活的契合点,自觉地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样式和载体向新时期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不断贴近,那么艺术在高于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走进生活。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