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世神话的源头,寻找生活的真谛
文/本刊记者 胡凌虹

“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沙龙活动现场(祖忠人摄)
在人们印象中,远古的创世神话,存在于连篇累牍的资料中或布满历史尘埃的斑驳的壁画里,因此谈论创世神话时,往往是资料的旁征博引。不过最近在上海市文联举办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沙龙活动上,艺术家们谈笑风生,更为感性地聊起了生活,谈起了创作感悟。这皆因前一阵市文联组织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上海文艺家甘肃天水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参与的艺术家、专家感触颇深。
在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神话与生活的连接
在采风团回沪后的这次创作分享活动上,一幅联袂合作的书法长卷率先亮相,内容是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写的诗,由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潘善助写的书法,诗意盎然、笔力苍劲,透着当时创作时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潇洒。在回沪那天,汪涌豪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天天这样就好了。”的确,在一个邻里之间都陌生的社会,能像采风团那样畅所欲言、亲密无间的氛围实属难得。在沙龙上,汪涌豪感叹道:“今天人们日子过得越来越精细,人和人隔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关注自身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各类艺术表现过程当中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生动的、阳刚的甚至有点粗砺的东西很难出来了。”因此,在汪涌豪看来,现在更需要在人性层面上发扬神话,让人重新回到一个相互协作、相互需要并从协作当中找到真实感的关系中。“今天重新发掘,复活神话,就是想找到民族原型,同时张扬民族原有的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天地间我为大的无畏精神。我真心希望艺术家能够画出这样一种充满阳刚精神和齐家欢腾的作品。”
“以前我们出去采风都是各个门类的艺术家自己去。这次音乐家、美术家、剧作家、舞蹈家等全部在一块,一同前往,谈到很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谈到很多自己原来不熟悉的话题,产生某种化学反应。这对以后我们的创作是非常有用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陆培很认同此次跨界的交流,同时对于此次采风活动也是深有感触,“文化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肯定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比如地理环境或者人文环境或者某种特定的文明里面产生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去当地看、去感受才可以获得里面的某些东西。你要知道:那里的人民是怎么生活的?那里的文化是怎么产生出来的?神话的来源是什么?这时候你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才会有意义。”
“我们到了西部以后,看到一些在上海看不到的景象,给我很大的触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许静波坦言,“在伏羲庙时,有一个民间的伏羲祭祀。我看到山下很多很多当地百姓是拖家带口一步步丈量上去的。很多老太太在大门口,送上一点小祭品,非常轻地叩首。这个时候的我们反而像旁观者,伏羲和女娲对于他们来说才是亲历,和他们血脉相连的存在。就这片土地上,几千年前,伏羲、女娲曾经生活过、耕种过,他们可能共抿同一条河里面的水,共同劳作过同一块土地,这块是我们缺乏的。现在我们都身处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缺乏一些原始冲动的东西。”
沙龙上,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表示,此次虽未能跟随采风,但很赞同艺术家下生活、找源头。“今天可以慢慢重新回到源头,这也叫不忘初心。从这里面找东西,不一定能具体找到:伏羲什么样?女娲什么样?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老祖宗的一个一个生动的形象已经活在自己心里。中华创世神话讲的就是民族性的问题。民族性不是一种艺术样式而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就在我们心里。于是乎,我们怎么创作中华创世神话?我有一个观点,把神变成人,这是最重要的,把神里面人性的东西,通过艺术家认知以后重新赋予它生命。神话故事,我们的前辈在讲,我们也在讲。我们用现在的观念看法、思维角度去讲时,也许这个故事会更生动、美丽。”
在生活的感受中触发创作的灵感
在之前的天水活动中,很多艺术家是带着创作的任务去的,他们都表示,此次采风获得了超出预想的收获。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作者张培成说道:“这次去,并不是图案上有什么收获,而是得到一种气的连贯。那个年代,民族初始时期那种彪悍雄强的气魄,在西北土地上是能感觉到的。在卦台山的民间祭祖的场面中,老百姓有一种很强的精神上的依恋,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和伏羲有关系的。在那片土地上,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豪和寻根问祖。”张培成透露,目前他正在画一张大概3.5米高、4.5米宽的大画,他决定把采风中感受到的雄强气魄以及人类初始很自由的感觉贯穿于画中,为此他还放弃了以前创作大画前打等大素描稿的习惯,更为随性地创作。“那些人类童年的绘画肯定没有素描稿,很有文化自信,中国画写意画源头就在这里。”
“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系列中《嫦娥奔月》的创作者是上海市美协理事、画家丁筱芳,他坦言,“之前我画的内容是嫦娥奔月,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有欠缺的地方。首先在道具和服饰上,我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原来我在外面看到的、有印象的嫦娥奔月形象都是月饼盒子上的嫦娥形象,现在发现,嫦娥是上古时期的,不可能有这样的服饰。现在连环画创作已经结束了,我们要投入到单幅中国画的创作中。通过考察、体验、采风,我找到一个感动自己并更加适合我的艺术表现、绘画语言的题材。这次采风活动对我下一步创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张旭儒在大西北生活过几十年,来上海后的15年间也会不时回去转转。而这次“回家”是与一批上海的艺术家一起,让他很激动,也对那片土地产生不同的感受。“在西北大地上有很多的庙,都是把一些做过贡献的人神化了,然后供养起来,如关公、药王等。他们沉睡了那么多年,这次这么多艺术家到来,用各自的眼光去发掘。我觉得,我也可以从上海的角度,和上海艺术家共同的角度,对于我的家乡或者整个华夏族群的这些东西进行整理和挖掘,用现代的审美表现出来。”
在采风途中,上海剧协秘书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沈伟民帮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在女娲祠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而这些看似随意拍摄的照片却成为了何筱琼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站在女娲祠门口,女娲在一边,大约拍了四五张,每一张都因为光线的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感觉。这些照片,让我突然有了灵感。起初我们剧团的木偶剧《创世》的创作设想中,是想借助一些高科技的影像手段来还原、展现开天辟地的荒芜。通过照片,我感悟到,木偶是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今天我们要演绎的是关乎生命起源的最古老的故事,我们在舞台呈现上面,是不是也可以返璞归真到舞台样式最本源的东西?是不是可以不用高科技?我们可以通过光与影这样一个巧妙的手法来展现。”
中福会儿艺编剧杜村透露,之前一直在创作关于大禹治水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也时有纠结之处。“中国神话和中国历史不像国外泾渭分明,有很多地方是有些交替的,尤其是神话后期或者历史前期,就像大禹治水的时候。大禹到底是神还是人?这一点以前一直困惑着我。其实我没有必要纠结,无论是写神话还是历史,我写的都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们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次我到天水去,大禹治水和天水也没有一个特别的关系,但是从伏羲、女娲、炎帝等这些中华先灵们身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艺术家找到了艺术的源头,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共鸣,这是作为组织者最大的收获。”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说道,“上海和天水可以互为谜面和谜底,一个是最现代化、最开放的城市,一个是8000年的源头、中华文明的起点。天水行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找到了艺术家一直梦寐以求的真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要到最能体现当代中国,最能体现过去、现在、将来的地方去,要有一种生活的连接,要有心灵的共鸣。这次不同专业的艺术家跨界同行,既找到了知音,又带回了成果,目前正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创作。最终我们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要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经得起检验的作品。将来文联也会继续组织艺术家去下生活、采风,去寻找文明的源头,寻找生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