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注水现象,犹如笼罩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层雾霾,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过去由于长期的制度规范缺失,一些电影的票房造假即便是人盡皆知,也往往只是为舆论场增加了一个口水话题,很少受到实际的约束。这种状况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破窗效应”,票房造假也随着中国票房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强势介入,而愈发变本加厉。
有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对应到电影行业,票房造假则堪称是毒瘤。通过人为操作,生造出一个漂亮的票房数字,看似对制片方、导演、演员、投资方和院线等,都带来双赢。但实际上,却是对电影行业基础秩序的破坏。因为这意味着,票房作为电影行业的重要“体温计”,被人为紊乱,无法正常地反馈出观众对一部电影乃至整个电影行业的评价,同时也给电影创作带来误导。在中国电影票房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的背景下,如是行业痼习,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啻为一种隐患。
强化监管,明确规则,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就成为清除隐患的基础工作。事实上,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政府方面,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电影创作更多地回归到艺术创作和市场规律中来;另一方面,则是为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规范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对票房造假的规制。
除此之外,在比较中国电影票房统计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不同时,不少行业人士都提到一个例子,那就是北美地区设有专业的第三方电影票房统计机构,大大减少了院线、发行方对票房数字“下手”的几率;而我国虽也有相关部门做票房统计,但由于在统计结果的共享程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票房的发布口径和统计标准缺乏权威性,便为造假留下了口子。同时,由于票房数据与影院的票房营业税征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导致出现“吹牛不上税”的现象,也使得发行和院线对票房造假更无顾虑。对此,不妨也作相应的优化。
健全而严肃的票房统计制度,是现代电影工业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它对应的是外部的制度监管效率,票房统计的权威等具体制度构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电影行业的“价值观”存在重要关联。比如,电影行业到底如何看待票房数量之于电影本身的意义?如果“唯票房”主义成为电影行业的铁律,各方在票房上“动手脚”的主观动机恐怕不会小。综合这些来看,从外部规制上,加大对票房造假的惩治力度,已然只是清除电影行业雾霾的第一步。一个电影大国不可能建立在虚假的票房之上,票房的“水分”如何,事关中国电影的未来,也必须上升到整个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角度去求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