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破解?解剖眼下热火朝天的“艺考”麻雀,或可找到切入口。
人不可貌相,这是一句俗语,朴实而真切。但在当今的“艺考”标准中,这一朴素真理被忘却了。有思想的艺考教师屡屡遭遇“纠结”场景:有的考生长相“硬件”不合“规定要求”,但是某方面很有天赋,才华初露。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教师不得不注明“大小眼、斗鸡眼、招风耳、冲下巴、大腮帮、歪嘴巴”等等属于“歪瓜裂枣”的特征,然后不管该考生多么优秀,只好说一声抱歉。
仅仅因为长相问题,就必须被挡在艺术院校门外?请教了从美国百老汇学成归来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匪夷所思:艺术才能是第一要素,未来的演出,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时候“丑星”的天地可能更广阔,因为他们更接近普通人。这应该是常识啊。为什么这样的常识,在我们这儿还需艰难地“寻求共识”?几十年不变的“评分标准”难道就不能变革一下?
不惟“艺考”,有的美术博士乃至古籍研究博士,因为英语达不到规定标准,硬是毕不了业,惹得有的导师愤而抗争乃至愤而辞职。这种不问目的只问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在需要改革了。在此有必要提一下影星兼导演姜文的故事。假如当年不是中戏张仁里老师的“竭力主张”,姜文的“招风耳”就会成为致命的“歪瓜裂枣”而惨遭淘汰,更何况,当时的形体老师和声乐老师都觉得姜文“差强人意”,而独具慧眼的张老师在姜文的朗诵里听出了幽默。张老师认为对演员来说,其他的缺憾可以弥补,但是幽默只能靠发现。你看看,一个好的伯乐是多么重要,否则,我们今天就缺了一位能“让子弹飞”的先锋影人。只是不知道,要是换了今天,一个张仁里老师的坚持是否有用?咱们还有没有张仁里?
不由想到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过人之处: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主义,选聘教师不拘一格,只以能力学识为标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师培可以同时在北大任教,连著名的保皇党人辜鸿铭也被邀请来讲学;而鲁迅,按照现在的标准,差不多是一个只有中专文凭的大专肄业生;还有那个小学学历的沈从文,也在北大任教。这样的事情,要是按照现今“艺考”的选才标准,绝不可能发生。鲁迅或许最多只能在图书馆当个管理员,而沈从文是否有资格给北大看门,还真难说!当年,蔡元培倡导的对“歪瓜裂枣”人才的兼容并包,酝酿成了一种巨大社会动力,对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事关重大。人才从来都是千姿百态的,无论“品正貌端”还是“歪瓜裂枣”,只要有用,就该善待。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不能适应“最大可能地善待人才”,就必须坚决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手术刀,就掌握在全民共识手里。目下,不妨从善待“歪瓜裂枣”入手,走出“考生长相比艺术才能重要”的误区;然后扩而广之,步步为营,打响教育改革的攻坚战。人才兴,方有国家兴!
本刊编辑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