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叉,一个奇怪的名字。既是农场的名字,又是一个城镇的名字。这个城镇是白沙县政府所在地,这农场的场部也在镇上。
先从元门说起。
元门在莺哥岭下,有人说,是它孕育了南渡江。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江河,这江流经牙叉,七弯八拐,穿过三县两市出海。元门这名字挺有意思,元者,始也,最初之门,是巧合?我不相信。我怀疑远古就有人探明了此江的源头。那牙叉呢,是美地的意思,它是黎话的音译。
几十年前,一条巨坝把南渡江腰斩了,汇成了一个浩瀚的大湖,它就是著名的松涛水库。它的周边,多是牙叉农场的领域。牙叉农场的领导决心把一个牙叉变成两个牙叉。他们说,全场现有27000多亩橡胶园,已开割了三分之二,全场一千多名职工,年产干胶1800多吨,还有9000多亩荒地已建点开垦,再过几年,新树一开割,就翻番了。
出了牙叉镇三里地就是水库区了。
一艘船开过来了,载着山货水产,山货是藤,有白藤,红藤,水产是淡水鱼,很多鱼都叫不出名来。向导老周说,包船浏览美地,我们就上了船。这里山连着水,水连着山,真够气派。两岭交合成谷,从谷中望去,又见远处的山,我怀疑是没道了,哪知道,山不转水转,那谷是条弯弯曲曲的水道,走了一会,又出现了新天地。那里两岸都是树林,黛黑的是橡胶园,斑驳的是防风林,它身上爬满了附生植物,那对生的绿叶,铺展垂吊,象是给它穿上一件壮观的羽衣。那矮矮的灌木,被藤罗覆盖,好象披着一幅面纱,把自己的颜容全藏在里面了。藤竹多情,从密密的绿帐中探头出来,伸着柔软的细腰,一叩一翘地吻着湖水,却惹得一片芒花,忍不住地哗哗大笑。
船开出不久,就看到了一个小村落,低矮的茅舍错落在小山坡上,叫那凡村,是个黎寨。水边,小孩戏水,女人洗衣,小舟来来往往,这里波平如镜,小船一划,拖出一条细细的水纹。船儿一停,那渔人提着鱼,就跳上岸了。寨子里,那一条竹杆上晒的是胶片。都说,橡胶是摇钱树,这么看来,那凡就不平凡了,这里是个有胶有米有鱼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