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华文文学视角下的跨域文学社团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2361
潘之韵 廖欣欣

  摘 要:卡夫在文学社团中的活动显示了不同场域华文创作者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在他参与的文学社团以及“台湾诗学”“截句”运动中,卡夫作为重要的引领者,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与各地的华文创作者、读者和出版商进行互动,显示出华文文学在网络影响下进一步全球化的趋势,提示文学史书写中,个人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并以“社团研究”补充以地域和政治认同进行文学史叙事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卡夫;文学社团;华文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3)2-0091-07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引 ?言

  卡夫(1960-2019),原名杜文贤,新加坡籍作家,祖籍中国广东。198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毕业后任教职。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新马地区,尤其是新加坡文坛留下深深的脚印。他在新加坡出版散文集《生命的神话》、中篇小说《我这滥男人》、诗集《我不再活着》等,其作品散见于新加坡相关文学选集。2019年10月18日,卡夫因胰腺癌在新加坡去世,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这一消息并简述他的文学成就。①11月4日,《联合早报》刊登新加坡文化工作者周维介与卡夫的交往过程。②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出版的多本文学刊物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创作者发表了大量诗文,以悼念卡夫。《台客诗刊》2020年1月出版的第十九期设立“卡夫纪念专辑”,十五位作者以文字哀悼卡夫。“台湾诗学”下属“吹鼓吹诗论坛”于2019年10月27日在网络论坛设立“卡夫纪念专栏”,并发起“卡夫纪念小辑”,邀集与卡夫熟识的诗友,以诗以文送别卡夫,并在所属刊物《台湾诗学·吹鼓吹诗论坛》刊登,可见他在台湾地区的巨大影响。

  一位从未在台湾地区长期居住的新加坡籍诗人去世,为何在台湾引起如此大的反应?这与他生前在文学社团中的活动有关。“文学社团”是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华文世界开始发掘文学社团的研究价值。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领衔编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争·社团资料丛书》,到90年代钱谷融主编“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系列丛书”,再到21世纪初陈思和与丁帆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等,学界对文学社团史进行了大量系统性研究,另有众多学者以专书和论文的形式对文学社团史进行探讨。文学社团研究经历了从文学运动和论争的附庸,到与流派研究结合,再到发现文学社团研究主体性价值的过程。③社团史一般以人的活动作为主线,强调文学作品中人的价值。然而,目前华文文学社团研究中,无论是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还是东南亚、北美等地华文文学社团的相关研究,其论述往往置于某一特定国家/地区文学史框架之下。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跨域文学社团兴起和互联网发展对世界各地华文作家交流的促进作用。卡夫曾是野姜花诗社、乾坤诗社、台湾诗学与掌门诗学社同仁,并担任野姜花雅集、脸书诗论坛与吹鼓吹诗论坛中短分行诗版主等,得益于此,他与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频繁交流,并编著了大量作品,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在文学社团及其设立的网络论坛中进行跨域互动并非个案,世界各地华文作家在上述社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以往研究东南亚与台湾地区这两个文学场域的交汇时,东南亚华文文学常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如黄锦树将“马华文学在台湾”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产业”④,更遑论尚未形成作家群的“在台新加坡华文文学”,他认为,东南亚华文作家要摆脱或者超越贫乏的“华文”,唯有进入“中文”语境——如台湾。⑤张锦忠更是在讨论了东南亚华文教育和华文报业等并不乐观的历史与现状后,认为相对于台湾,东南亚华文文学处于劣势。⑥然而,以台湾创作者为主的文学社团内,卡夫作为重要领导者之一,在“台湾诗学”所倡导的“截句”运动中著作颇丰,编著书籍量居首,亦获得广泛认可,“台湾诗学”“截句诗系”也有大量东南亚作家的作品问世,可见一些东南亚创作者在台湾文学场域中的影响力。

  基于上述两点,不难发现以往文学史的书写中,以地理空间或作者身份为定位的文学史研究可能出现的局限性,正如王德威指出,当代文学以及其所属群体存在很强的流动性,无法以原有方式进行固定化分析。而如何面对互联网兴起进而引发的创作者交流方式改变,以及交流密度、深度、广度的变化等,成为当前文学史书写要面对的新问题。本文通过网络和出版资料等文本分析,辅以笔者在以台湾为地理中心的文学论坛线上线下的观察研究,以卡夫为例,探讨华文网络文学社团中的创作者活动以及出版对不同场域间互动关系的影响,并提示文学史书写的新可能。

  一、跨域文学社团研究

  ——文学史书写的新策略

  以往学者讨论华文文学史叙事时,不得不面对文学史书写范围的界定问题。早在1943年黄得时即对此有所着墨,他将台湾文学史的范围划分为五类:

  1. 作者为出身台湾,他的文学活动在台湾做的情形。

  2. 作者出身于台湾之外,但在台湾久居,他的文学活动也在台湾做的情形。

  3. 作者出身于台湾之外,只有一定期间,在台湾做文学活动,此后,再度离开台湾的情形。

  4. 作者虽然出身于台湾,但他的文学活动在台湾之外的地方做的情形。

  5. 作者出身于台湾之外,而且从没有到过台湾,只是写了有关台湾的作品,在台湾之外的地方做了文学活动的情形。

  黄得时还强调,鉴于台湾历史上文学活动的复杂性,台湾文学史要处理的范围,以出生在台湾,在台湾进行文学活动的人,以及出生在台湾之外,在台湾久居,在台湾进行文学活动的人为主,至于短暂逗留及其他人,仅在限于有必要时提起他们。⑦这种论述中,作者是否出身、久居和书写台湾是他界定作品是否纳入台湾文学史的重要标准。之后台湾文学的论述,延续着对“身份”和“居住地”的重视,并强化了文學史和意识形态的连结。在中国民族主义的框架下,将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部分;在台湾民族主义的框架下,则强调台湾文学的主体性。黄锦树将二者差异归因于政治,并将台湾文学与马华文学进行类比,视马华文学为“无国籍华文文学”,在台马华文学为“台湾文学史上的非台湾文学”。他认为,无论是“台湾”文学史还是“马华”文学史,都蕴含着“文学史书写的暴力”。由此,他提出“无国籍华文文学”的观念⑧。然而,无论是以“国籍”还是“非国籍”对文学史进行书写,或将“国籍”转化成其它的认同单位(如“流寓”)都暗示了一种认同和归属。本文并不否定以“地域”或是“身份认同”文学史叙事的价值,而要提示“地域”和“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对文学史叙事模式可能的复杂影响。

  此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在相遇与交汇时,台湾文学通常被学者认为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黄锦树认为东南亚华文创作者要摆脱或者超越贫乏的“华文”,只有进入“中文”的语境——如台湾。⑨陈大为在讨论台湾各时期孕育的马华作家时,分为留台(曾在台湾留学,目前已離开回马或到其它国家谋生的作家)、旅台(目前在台求学、就业、定居或入籍台湾的写作人口)以及在台(以书为根据,在台湾出版、发表、得奖的书)。并提出“在台”文学由于近几年在台湾出版的书越来越多,质量失控导致含沙量越来越大。⑩这样的论述暗示没有长期在台湾居住的经历,便很难在台湾的文学场域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华文文学创作者不需要定居台湾,在技术上便可实现与台湾这一文学场域的交流,地域上的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不断模糊。

  史书美借用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Felix Guattari)的理论,将华语语系发声(sinophone articulation)视为小文学(litterature mineure/minor literature),并强调其虽然使用的是主流语言,但实质上是主流语言弱势用法,具有独特性亦富含政治性格。11张锦忠在探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点时受此影响,将东南亚华文文学视为“小文学”,并指出这种“小文学”具有非大家、无经典的特质,因而呈现一种集体性,笔者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小文学”的文本性“不是在私人空间上的建构,而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公共空间构成。”12但是,这种论述可能导向忽略个体的殊异性和复杂性。当我们在以地域以及国家、族群等政治认同来梳理文学的脉络遭遇瓶颈之时,我们不妨着眼于现代文学的起点——个人的文学活动。

  由此,本文引入文学社团研究视角。文学社团研究具象地关注社团发展、成员间关系等问题,其重点在于人事。13文学社团不同于党派和行帮,虽然在文学创作和主张上呈现出一定相似性,但社团成员结构相对松散,人物和社团关系亦有交叉。14成员加入和退出也未必需要办理一些正规的手续,文学社团之间并没有太鲜明的差异,也不一定互相排斥。15而这恰是文学社团研究精彩纷呈的基础。梳理文人的交往历程以及社团的活动脉络有助于我们“读出作品的缝隙和其交往时刻多方势力的角力状态。”16以人事角度触摸丰富的文学现象,了解造成文学现象的人事原因,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本文谨就卡夫参与的“野姜花诗集诗社”和“台湾诗学”活动情况进行举隅,管窥跨域文学社团中创作者的交往方式。

  二、跨域文学社团的兴起与创作者交流的多元化

  2012年3月成立的“野姜花雅集诗社”(同年12月更名野姜花诗集诗社)原为台湾高雄旗山的社区读书会,成员由读现代诗转向创作,后通过脸书结集现代诗爱好者(社群目前已有数千名成员)。同年6月,《野姜花雅集》季刊创刊,每期一个主题,通过脸书公布征稿信息,社群成员根据此主题进行创作并发布到脸书上,社群中也会有一般自由创作和诗评投稿。版主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择优刊登在诗刊中。卡夫时常在社团中发表新诗创作、摄影作品以及杂文。同时,作为版主他也对其他成员的作品进行品评以及诗文唱和。

  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参与的社团并没有如同许多网络文学趋向低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社团的运作模式。“野姜花雅集”成员通常会将发表在刊物上作品的图片张贴在网络论坛平台中(包含之前在雅集中投稿,而后被《野姜花雅集》杂志收稿并刊登的作品),刊登的照片发布在网络论坛中也会收获更多点赞和评论,因而拥有更多被其它成员关注的机会。这在客观上向社团中的成员不断强化“什么是被认可的现代诗”的意识,进而影响到成员的创作,促进社团中作品的认可度提高。而社团较为严格的发帖规定和监督机制,使相对不被认可的诗歌难有机会受到成员的关注。虽然社员有自由的阅读和发布的权利,但他们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而是由社团成员加工过的拟态环境。

  网络直播进一步提高了以“野姜花雅集”为代表的网络文学论坛中成员的创作能力和作品的认可度。2016年4月7日,脸书新增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并向所有用户开放,2018年9月22日,“野姜花雅集”版面每周六晚上9点推出“野姜花读诗YA!”直播活动,由主播为成员提供雅集赏析、诗刊赏读、版主推荐等内容。主播成员均为雅集的领导者与资深同仁,具有丰富的创作、评论与发表经验,作品受到文学界的认可。卡夫作为主播群成员之一,主持了2018年10月13日以及2018年12月22日等多场直播。主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选取雅集内外的新诗作品进行解读后分享给社员,形成信息加工的二级传播。主播对于诗歌的信息选择和解读影响了社员对拟态环境的认知,对社员的现代诗作品以及诗潮的产生进益,从而影响社员的新诗创作,促进其创作出更受认可的作品,从而形成作品认可度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网络中作品的发表、品评、作者间的交流和线上直播等促进了身处不同地区创作者的交流,也增加了创作者间线下交往的可能。创办于1992年的“台湾诗学季刊社”在创立之初是具有台湾本土性的社团,在其所属《台湾诗学季刊》创刊时即表达了对台湾现代诗处境与发展的忧心,以及对文学历史解释的忧虑。“台湾诗学季刊社”发展出的“吹鼓吹诗论坛”在创刊/社宗旨亦开宗明义指出“挖深织广,诗写台湾经验;剖情析采,论说现代诗学”,可见很强的地域属性。“台湾诗学季刊社”并设有诗学研究奖学金、创作奖,且在脸书设立“Facebook诗论坛”和网络论坛,全方位建立台湾诗学阵地。不可忽略的是,网络社团吸引许多居住在台湾地区之外的学者和创作者加入,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在台湾当地举办的文学活动。“吹鼓吹诗论坛”定期举办线下活动“吹鼓吹雅集”聚会,分台湾北、中、南部三个场次,通过脸书论坛提前一个月左右发布雅集举办的公告,每次活动以10-15人为度,报名后通过电邮缴交作品,发起人对诗作进行汇总和匿名处理后,在活动当天以讲义形式发给参与者,届时由出席者轮流朗诵以及评论。此种活动方式为短期停留台湾的创作者提供参与线下活动的可能。如卡夫在脸书主页上公布了他的一次赴台行程:

  11/30在台北与灵歌兄欢聚。

  12/1在台北第三次参加《乾坤诗刊》分享读一首诗的意外,期待与焕彰老师和叶莎等乾坤同仁一起聊诗。

  12/2在台中参加吹鼓吹雅集,期待与星哥、阿海、鍫良兄、川哥、文进兄、高塔兄和明宗兄等談诗。

  12/3在高雄参加喜菡老师和任明信“我的写作课”,期待着与野姜花诗社南部同仁和诗微影同仁度过诗的一天。

  这是一年中过得最有“诗”的时光。17

  由此可见,卡夫在台湾的交友十分广泛,他当时参与的活动横跨多个文学社团,不仅在地理上与台湾北中南地区诗人都有交集,在年龄上既有1939年出生的林焕彰,也有1984年出生的年轻诗人任明信。他短时间停留台湾期间,能和诗人好友进行如此密集的会面并参与多场诗人活动,网络功不可没。事实上,以卡夫为例的华语创作者并非完全在各自的文学议题中单打独斗,华文促进了他们建立联系,而网络使得不同地区间的文学互动更为频繁、密集和多样。18

  三、“台湾诗学”“截句运动”与华文文学的跨域

  “截句”之名,最早出现于元代。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元代范德机和傅与砺合著《诗法源流》:“绝句,截句也。”192015年中国大陆诗人蒋一谈出版《截句》一书,并提出现代华文“截句”概念。2016年,黄山书社推出由蒋一谈主编的“截句诗丛”,汇聚19位诗人的“截句”创作,在诗坛引发关注。“截句”目前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文体范畴,对于“截句”的基本概念与定义尚无比较具体的文体指向,在文化与文学领域的定位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探究。一般认为,“截句”的长度为一至四行,可以新作,也可以是自旧作截取的再创作。蒋一谈视“截句”为诗非诗的文体。20李瑞腾指出“截句”是一种诗的类型,即“截句是当代华文世界的一种诗类,指四行以内的小诗”21。

  2017年年初,“Facebook诗论坛”长期征求“截句”作品,并与《联合日报》副刊合作举办“截句限时征稿”。2017年起,台湾诗学季刊社开始出版“截句诗系”,自此大量截句选、截句评论和学术论文付梓。“截句书系”相关书籍中,与卡夫相关的出版物数量,为目前最多。借由网络,卡夫与不同地区的创作者线上线下建立关系,并在书籍的出版与编著过程中,与新加坡、台湾及香港等地区的华文创作者开展了紧密合作。

  目前“截句诗系”中与卡夫相关的书籍可分大致为三类。

  其一是卡夫创作的截句及评论,如2017年出版的《卡夫截句》是应“Facebook诗论坛”“截句运动”倡导者白灵点名参与创作截句的实验作品,由台湾诗人叶子鸟和灵歌作序,诗后附其他诗人的点评。2019年出版的《我梦见截句》是卡夫的第二部截句创作集。

  其二是卡夫担任截句创作及评论编辑的书籍。如2017年出版的《截句选读》是台湾出版的第一部截句诗评赏析集,分为“截句精读”和“截句简读”两辑,对截句运动中的作品进行评价。2018年,卡夫主编了新华文学史上第一本截句选《新华截句选》,收入9位新加坡华人的截句作品,他们中有早已旅居海外的新加坡华人,也有长期在新加坡本国居住的创作者,其中无花、若尔·诺尔和卡夫三人在书出版之前已在台湾诗坛活跃。2019年出版的《截句选读二》为《截句选读》续篇。《淘气书写与帅气阅读:截句解读一百篇》(2019)是台湾第一本由诸家合力写成的截句解读,由卡夫与台湾诗人宁静海主编,收入“台湾诗学季刊社”与“吹鼓吹诗论坛”在网络发起的“截句解读”比赛优胜作品以及佳作。

  其三为他人对卡夫作品的论述,即2019年出版的《卡夫城堡:“误读”的诗学》一书,是香港人余境熹以“误读”对卡夫的作品进行古今中外各个面向的分析,在自序中谈到,卡夫与余境熹因共同好友台湾诗人刘正伟,于2017年2月在网上结识,同年5月,卡夫向其寄送《香港高楼》一诗,为卡夫到特区旅游后,有感而发的创作,余境熹给予卡夫的截句以多重的诠释,认为这首诗既可以被解读为对中国大陆与香港关系的担忧,也可被解读为期待“红太阳”刺穿香港的阴霾,甚至文末的省略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22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政治立场的差异等原因,书写政治议题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然而卡夫并不避讳此类问题的书写,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诗和截句的文体(准文体)可被多元解读的趋向,这或弱化了政治观点的尖锐性,如此能够被社团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政见的社员接受与讨论。

  张锦忠强调“小文学”因空间被压缩而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属性,甚至将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视为文以载道的“国族寓言”。23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创作者在不同地区间旅行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也有更多渠道获取其它地区的资讯,因而政治虽然是卡夫的重要主题之一,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全球化。如《我梦见截句》中的两岸三地的组诗《香港·速写》中有:

  明明伸手不见五指

  还要捉住黑 插进去

  直到一阵阵心痛

  醒来24

  香港作家秦量扉认为这首截句描写的是一名香港人在昏黑的房间嫖妓,捉住佳丽进行性行为,但当他肉欲满足之时,却深感精神空虚。映射出香港回归之后面对中国大陆的一片蒸蒸日上,而香港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看不清前路而感到虚荣散尽。25来自台湾的诗人离毕华则认为,这首诗反映了部分港人“西瓜偎大边”(台湾谚语)的心态和“吃干抹尽”的流民性。26

  《幻觉·台湾》则是探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枪毙你的声音

  你在所有眼睛里 哑了

  他们假设着

  这世上只有他们一张嘴巴27

  这被认为书写了当时的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发表“要是在戒严时代,就把你们枪毙了;不过我会特赦你们”的言论,勾起民众对他戒严时期审查台湾影视和文化出版品的“黑历史”,令大众反感。28其议题选择,展现出卡夫对台湾政治生态的了解。

  卡夫在“台湾诗学”“截句运动”中的活动并非个案,“截句诗系”的相关作品也均在由位于台北的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其中许多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仅东南亚地区的作者便有大量截句选结集成册,其中除了卡夫主编的《新华截句选》,还有辛金顺主编的《马华截句选》、王勇主编的《菲华截句选》、林晓东主编的《越华截句选》、王崇喜主编的《缅华截句选》等。这些出版品通过网络购物平台面向全球出售电子版书籍,以及通过全球物流系统将纸质书寄送至世界各地。

  四、结论

  当以政治观念与地域预设文学史的叙事遭遇瓶颈时,本文将视野聚焦到个人的文学活动。注意文学社团研究的跨域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不同地区间文人的交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社团组织结构的松散和社团成员关系的交叉,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以跨域文学社团对华文文学展开研究,或可发掘个人在文学活动中的无限可能,以及人的交往对不同地区间文学交流的促进作用,为后来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网络论坛作为跨域文学社团的新载体,其兴起促进了创作者间的互动方式愈发多元化,同时线上的交流也促进了线下的交往。而诗歌和“截句”被多重解读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不同地区、不同理念的作者与读者进行对话。华文文学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地域界限和政治分歧,使不同群体的深入交流和理解成为可能。

  目前跨域文学社团的规模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在文学史中地位的认定也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探究,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区域间互动的频繁,跨域文学社团在创作者、研究者、阅读者等之间的交流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一华文文学的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① 黄涓:《本地作家卡夫病逝》,载2019年10月1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② 周维介:《殒落——文学水位濒临枯水期之际,他对文学一往情深,一如在6月的病榻上,惦着的仍是诗》,载2019年10月18日《联合早报》。

  ③15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④⑧黄锦树:《无国籍华文文学:在台马华文学的史前史,或台湾文学史上的非台湾文学——一个文学史的比较纲领》,《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⑤⑨ 黄锦树:《华文/中文:“失语的南方”与语言再造》,《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0页。

  ⑥1223 张锦忠:《小文学,复系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意义》,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2003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与新加坡作家协会,2003年2月22-23日。

  ⑦ 黄得时:《台湾文学史序说》,叶石涛编译:《台湾文学集:日本作品选集》,高雄:春晖出版社1996年版(原以日文刊于《台湾文学》,三卷三号)

  ⑩ 陈大为:《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华文文学》总第113期。

  11 Shu-mei Shih.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pp.30-31.

  13 陈思和:《总序》,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5页。

  14 孙宜学:《社团研究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意义——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6 邱贵芬:《批评与回应:与黄锦树谈文学史书写的暴力问题》,《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17 卡夫脸书主页2017年11月16日。

  18 詹闵旭:《华语语系的跨国连结:台湾—马华文学》,《台大文史哲学报》2013年总第78期。

  19 赵翼:《陔余丛考》第10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

  20 蒋一谈:《截句是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诗心启蒙》,载2016年7月《中国教育报》。

  21 李瑞腾:“截句作为一种诗的类型”主题演讲,《现代截句研讨会会议论文》,2018年12月,无页码。

  22 余境熹:《新诗变形记:卡夫〈香港高楼〉“误读”》,《卡夫城堡:“误读”的诗学》,台北:秀威出版社2019年版,第25-32页。

  2425262728 卡夫:《我梦见截句》,台北:秀威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第9-35页,第35-47页,第51頁,第9-35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Abstract: Kafu, with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literary groups, showed the multiplicity of ways of exchange between creators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in different sites.In the literary group and its initiated movements such as Taiwan Poetics and Cut Lines, Kafu, as an important leader,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interacted with creators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readers and publishers from all over the place, revealing the trend towards further globalization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and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n individual'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writing of a literary history, and, he, with his Literary Group Research, has made up for the issues faced in the narra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with reg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Keywords: Kafu, literary groups, literatures in Chinese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