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沉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4844
[马来西亚]朵拉

  作者简介:马来西亚华人作家,代表作有《行人道上的镜子》《秋红柿》等。

  2020年1月23日,我们全家人从欧洲回家准备过农历新年。当我们抵达槟城机场的时候,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严阵以待的氛围。我走出机舱,发现乘客还没有走到海关就开始排队。卫生部官员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座位,对照各人手上的护照。在我回家的路上,从手机上看到武汉封城的新闻。这一次到欧洲是荷兰邀请我过去办一个南洋风水墨画展,开幕过后,我到捷克布拉格去参加欧洲华文文学会议。虽然看到武汉封城的新闻,但是回到槟城家里,我仍然缺乏警戒心,照样策划“2020年第五届全球华文作家学者槟城文学采风”。这个活动从2016年开始,办了三届以后,收到不少学者和作家来信,说愿意自费前来参与,给我们很大鼓励和信心,打算第五届做得更大型。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两个月后的马来西亚也迈入疫情时代。

  从2020年3月18日马来西亚实施行动管制,疫情不断反复,让大马首相宣布无限期的全面封锁。这次疫情让一个接一个国家经历相同的命运,确诊和死亡病例上升而后下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对我而言,只是文字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变成一个实质的存在。瘟疫的传播带来的不止是生理的痛苦,身体的隔离,也产生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恐惧。我身边很多亲戚朋友患上忧郁症,还有老年痴呆症。我自己是常年在写作和绘画,不断出书,不停地办画展。因为疫情,之前安排的画展不得不暂停,已经签约的新书拖延到今天,就连计划在2022年要完成的长篇小说,也没有办法继续书写。这是一部关于马共的小说,我本来是打算用几个短篇串联来写,第一篇已经发表在2021年云南《滇池》杂志第一期。从80年代末开始,我的小说是以两性关系来探索时间的变化,以及刻画人性,许多作品发表在台湾的报纸上。过后也写了很多微型小说。而这一部有关马共的长篇,我是受到女儿陈焕仪的启发。我的女儿是袁勇麟老师的博士。她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陪着她一起读马共传记文学,陪她一起到全马各地,包括新加坡去做访问。我不得不承认,马共的访问打开了我的视野和思维,不敢置信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马共成员。

  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一座孤岛,因为我身边用中文写作的人不多。我的中学是讀英文的,所以感觉很孤独。后来积极投入文学创作以及水墨绘画中去。疫情前我出版的小说和散文有52部,主办个人水墨画展25次。我以为这一生我只管独善其身,没有想到他人的伤痛竟成为自己痛楚的这一天会到来。病毒和疫情让性命攸关的生命安全威胁来到我的眼前。这一次,我在阅读的时候重逢了一个诗人叫约翰·多恩,他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从这首诗我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想到马华文学缺失的一个板块。全球化地球村的今天,如果我们连身边的异族也不关心的话,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只是在口头存在。身为马华作家,我们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地表现出三大民族的丰富色彩?因为爱华文教育,我们的书写更倾向华人社团,华文教育,还有中华文化。在我们的文章里往往不经意地忽略了其他民族。

  我不知道多少马华作家了解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在疫情的行管令期间,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华人uncle手里拿着一片口罩,追到门口出来送给那个没有戴口罩的马来送餐员。就是这样很普通的一张照片,得到了21.3k的赞。还有一个是在新加坡工作的主人回不来,隔壁的邻居马来人帮他喂狗。可能你们听起来觉得不奇怪,但是在我们这里马来人就是回教徒,回教徒是不可以摸到狗的,这也得到10k的赞。这些火遍全网的图片,让我发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民族之分。你在外面送餐,你的身边是看不见的敌人,病毒这个时候是全部人的共同敌人。平时我们会把个人或者是单一民族的利益摆在前头,但是在有危机感的动荡时代,大家会产生一种共情,很容易激发关爱之情。

  我一直很关心民族教育和中华文化,我们家也是马华文坛少有的文学家庭,我们全家四个人都在用中文写作。(丈夫)小黑是马华文学奖得主。我的两个女儿,第一个是陈焕仪律师,也是福建师大中文系袁勇麟老师的博士,另一个陈鱼简是英国毕业的音乐荣誉学士,现在德国念艺术管理系硕士。全家人都用中文写作,也都出过书。在疫情期间,我们全家一起研讨。以我自己为例,我是第三代华裔,我的孩子是第四代。如果我女儿有孩子的话,他们就是第五代。我发现在大马的东海岸吉兰丹、丁加奴有第十几代的华裔,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在1957年,到今天六十多年了,华文作家的脚步和视野是不是还要继续陷在这里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华文教育、华人社团的这些框框,更关注现当下的问题,就是马来西亚文化的融合。这个时候我也发现种族之间的关系经过疫情变成比较缓和。所以不只是地球得到喘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质的提升。这一次的疫情唤醒民族之间,甚至全球人类互相关爱的感情。所以接下来,我们书写的倾斜,在疫情之后,肯定会有所改变。

  每一场战争都带来苦难,却也同时带来文明。我举一个例子,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殖民者在这里耀武扬威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民主制度,还有医疗制度,我们一直应用到今天。那这场被人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瘟疫同样带来极大的影响。全球一定会更加重视环保,全球的经济、粮食、医疗、文化都会因此自动洗牌。马来西亚设施行管令的时候,我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给我赠送口罩。我在脸书、微信上说找不到口罩,三天后就收到快邮加急的口罩,是从中国香港、中国广州寄过来的。我看了一下,邮费比口罩还要贵。这个真的不能够忘记。病毒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只有守望相助,团结一致,才能度过这一次的难关。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心灵解药就是文学和艺术。我在想,有谁在隔离期间没有听过一首歌,没看一本书,或者是没有看一部电影的。还有很多人学画,学书法,很多朋友在这一段时候变成画家、音乐家。这两年的疫情让我学会了沉淀。因为我以前一直生活很幸福,生活幸福对一个作家是不幸的。现在我发现了。我的规划主题和风格都跟之前有所不同,对自己的创作,无论是绘画或者长篇小说还是有所期待的。在我结束之前,要再一次强调,身为海外的华人,除了自己的创作,还背负文化责任和使命,我不能假装看不到或者是不知道。所以用中文写作,用水墨绘画之外,我还会继续办各种文化活动。明年2023年年度的槟城文学采风欢迎大家到槟城来。另外7月2-11日,我的南洋风水墨画展受邀在槟城州的立法议会展出,欢迎大家前来观赏。疫情过后,我们大家还能在这里平安健康地相聚,我非常高兴。谢谢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哈佛大学,谢谢金进教授。我说到这里,谢谢!

  (责任编辑:黄洁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