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个性鲜明的赫耳墨斯式研究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8345
白杨 马佳慧

   摘 要: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古远清教授的治学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以活泼的语言和突出的对话意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台港文学史撰写和台港地区现代诗歌的研究等方面,他著述颇丰,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古远清;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私家治史;史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2)3-0111-04

   在中國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古远清教授是一位个性鲜明,且时常处在“话题”场域中的独特“存在”。他外表风风火火、快人快语,内心里却有自己的“确信”和“坚持”。这“坚持”的内容中,学术研究尤其是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爱,几乎要占据百分之百的空间。在这个学术领域的初创期和发展历程中,无法忽略他的存在,犹如希腊神话中那位“诸神之信使”赫尔墨斯①一样,他以学术研究搭建起中国大陆同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界的文化交流通道。

   深耕学术60余年,古远清教授研究成果丰硕,涉猎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他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研究,从鲁迅研究起步,逐渐转向诗歌和诗论评析;80年代末以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台湾、香港地区的新诗评论,并逐渐踏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突出地体现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年鉴等的编著中,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诗歌理论、诗作赏析、作品选集、随笔等等。学术研究使他的生活充满活力,他有时也不得不陷入因为观点差异而引发的争论中,但争论恰恰是传播思想观念的一种有效方式,他置身其中,尽显坦率、直接、犀利,时而又活泼可亲的个性风格。朱寿桐教授曾撰文称他为“古老且年轻的古远清”②,应该说,是对学术的热爱使他战胜了时间加于个体生命的影响,而能恒久保持年轻的心态。

  一

   古远清教授的研究成果中,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述很多,他以“私家治史”的方式,在台港澳文学研究初创期开拓疆域,为学界同行及青年学子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学术信息。从1994年开始,他先后出版了《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94)、《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1997)、《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2005)、《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香港当代新诗史》(2008)、《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2010)、《台湾新世纪文学史》(2017)、《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2017)、《澳门文学编年史》(第二卷)(2020),以及《余光中传:永远的乡愁》(2019)等含括文学史、文学文类史、文学编年史和作家传记等多种类型的研究成果。此外,从2013年起他也开始着手编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迄今为止每个年度出版一部年鉴,广泛搜集并集中呈现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信息。同样深耕台港文学研究多年的黄维樑教授赞誉他是“学术界的‘强人’”和“史家”③,古远清教授对收集文学史料的专注程度,以及以史料为基础建构多样化研究框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著史对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有严格要求,特别是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而言,资料的获取常常成为研究深入开展的瓶颈所在。古远清教授是较早介入台港文学研究的学者,20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诗论研究者还热衷于文本细读、诗学理论的阐释与创建时,他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为其之后的新诗史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台湾当代新诗史》和《香港当代新诗史》中,他以史料的整合、延伸与拓展,从历时性角度梳理台港地区新诗创作与批评、诗潮更替、文体变迁等现象、问题及论争,在文学与史实的交流中,形成颇具对话感和整体性的个人史观。此外,他编撰的台港文学史等著作,也为其多年来的资料收集交上了翔实的“答卷”。

   目前已持续出版7册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系列,则更具体地展示了其对史料收集的专注、实践与坚持。以2020年出版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9》为例,全书共八百多页,包括年表、综述、争鸣、数据、现场、对话、目录、书评、专题、悼念、机构、会议等12辑,整理、甄别、整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2019年度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并进行相应评述,除了梳理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也兼顾部分境外研究。其中的部分篇目留有古远清教授直率犀利的写作风格,使得年鉴的语言也具有编者的写作与研究个性。对他而言,率真活泼的性格使他很难接受某些既定学术体制的限制,展示真我的立场与风格是他有兴趣去“大干一场”的出发点,因此他在编撰文学史、整理研究年鉴等方面,大略不以走进高校课堂做教材为主要目的,也不受一般文学史写作模式的束缚,呈现出颇具个性特征的面貌,语言的可读性带来阅读的趣味性,虽然有时难以避免评述立场的些许脱轨,但这“逸出”的部分也成为他的一种特色。

  二

   从台港文学研究逐渐扩展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对研究者而言不仅是研究领域的一种拓展,也是学术思维、世界意识和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大批前辈学者以锐意进取的学术勇气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立场进入台港澳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在对话和学术共建中使这个研究领域日渐丰满壮大起来。古远清教授无疑是这批前行代学者中独特而有趣的一道“风景”。

   以对文化、文学论争的梳理为核心,抓住研究对象的特点,呈现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历程,是古远清教授在台港文学研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其代表性作品包括《当今台湾文学风貌》(2004)、《分裂的台湾文学》(2005)、《余光中评说五十年》(2008)、《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2010)等都突出地体现出这种特色。以《分裂的台湾文学》为例,他采取的研究方式是针对台湾文学多论争的特质,制定相应的研究策略——以台湾文学的南北倾向差异为核心,动态考察文学学会、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媒体、经典作家及相关论争的总体特征,兼论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和两岸对台湾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这样的论述策略与大多数当代文学史研究所采用的方式不甚相同,却能贴近台湾文学自身特质,及其所面对的变化多端的复杂状况——论争、流派、诗社、创作类型及其相互间的论争颇多,同时,文学发展与政治人物、事件、发展、变化联系紧密等等。他的研究论著不仅在大陆出版,也多在台湾地区出版,在学术争鸣中表达了基于不同视角和立场的一种“声音”。

   同时,古远清教授的研究成果还具有系统化的特点。从《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94)到《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1997)、《当今台湾文学风貌》(2004),再到《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香港当代新诗史》(2008)、《当代台港文学概略》(2012)等,不同成果之间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呼应,可以视为一个颇具整体性的研究集群。此种结果并非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在《香港当代新诗史》的前言中,他曾明确提出该书与《台湾当代新诗史》的“直系亲属”关系,幽默地将两者间的关系比喻为“让《台湾当代新诗史》‘下蛋’,生‘第二胎’”④。此外,《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也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99)构成了研究集群关系;论著《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2012)、《世界华文文学概论》(2021)等则进一步在华文文学整体观的视域中考察中国大陆文学同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之间的关系,以谱系性的梳理和对关键性文学史现象、思潮、作家作品的分析,呈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

   此外,他的研究还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意识,其批评成果中隐含着勾勒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对话、交流脉络的意图。无论身处何方,作者、研究者、读者都以各自的方式,透过文本沟通和交流,文学研究当然也可以汇入这种交流关系之中。古远清教授的研究不仅基于某类文学作品、写作现象、某位作家、读者或研究群体,而且在以学理切入研究对象时,注重与其达成对话关系。同时,他也常有学术商榷和论争、校勘他人学术著作错讹、对他人研究的批评、对论争与批评现象的再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论争、勘误、批评后,还会留意对方或学界的反馈,针对反馈再次给予回应。⑤对此,他曾自述:“我每次出书背后都有一个两岸文学交流的故事”⑥,“其中有的论敌后来还成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朋友”⑦。如此以文交流、以文交友的对话方式,颇有“五四”文人的遗风。

   作为以文交友的一种成果,2021年古远清教授整理出版了《当代作家书简》一书,记录了自己与近两百位学者、作家、编辑、记者等的交流经历。在文化史上,书信集的出版类有历史,有被传为佳话的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通信集《三诗人书》,有凝练一家族之气度与一时代之风格的《傅雷家书》,上世纪30年代孔另境也曾编撰过书信集《现代作家书简》。书信集的特殊性在于,文本多由写信人在当时当地的真实经历和所感所想构成,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而由于书信内容大多是与亲友、家人的交流,是非公开、非正式的,写信人通常较少顾忌,内容大多比较可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当代作家书简》收录近七百封书信,内容涉及古远清同文化界、学术界同仁关于文学专著出版、论文刊载、文艺现象、文学论争等的交流,其中一些资料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内中收录的68封臧克家来信,记录了两人从1982年到1998年之间的交往,其中的学术讨论、思想争鸣都是研究臧克家的一手资料,可为目前学界对臧克家的研究作出补充。此外,古远清教授还为每封书信涉及的人和事做了注解,既能帮助读者理解书信中的文化事件、作者简介、专著出版信息等,也有助于规避误解与争议。

   回溯古远清教授的台港文学研究历程,其真正意义上的台港文学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出版的《台港朦胧诗赏析》。单就进入台港澳文学研究的时间点而言,他其实不属于为台港文学研究开山的学者,但是其相关研究确实参与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和成熟。对于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选择深耕台港文学研究的缘由,他曾自述道:“为何苦苦冒着风险在台港文学研究道路上攀登,这主要是为了整合对峙、分流多年的中国当代文学。”⑧痖弦在与古远清的通信中也曾多次提到这一点:“想来先生和我都是两岸文学交流最积极的行动者”⑨、“我们两个可以称得上两岸文坛交流的‘示范人物’,真的做了太多的事,但谁能知道其意义并予以肯定?苦也”⑩。想来,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以学术为核心沟通大陆文学与台港澳文学的重要性,他早已有了作为一个“赫耳墨斯”式研究者的自觉。

   古远清教授曾在其著作《诗歌分类学》的前言中,写下一段庆祝自己搬入新居的欢欣文字,很能体现其活泼可亲的性情:

   使我高兴的是,这次修改书稿,是在我乔迁紫阳湖畔的新居中进行的。参加工作二十多年,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这四室一厅,真使我好似由狭窄的山径来到宽阔的柏油马路。回想六十年代中期告别珞珈山——那是青春的银铃正迎风震响的时候,我先是下放农村,后是在白沙洲的斗室一住十余年,再是蛇山南麓五年。正是在这些左右开弓的陋室中,我写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稿,把我最珍贵的青春,最宝贵的热情献给了我钟爱的文学研究事业。{11}

   字里行间,可见其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不减对研究和生活的热爱。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他的热爱和这热爱催生的成果,也融汇进了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发展道路中。

   中国文人自古便具备“安于清贫,心怀天下”的品质。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遥相呼应,那些在“左右开弓的陋室”中写下的一本本书稿,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呢?

  

  ① 在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Hermes)是宙斯和提坦神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在“神圣家族”之中,赫耳墨斯这个“小辈神”能够成为十二主神之一,主要是因为他身兼许多重要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永生诸神之信使”。

  ② 朱寿桐:《他是一位年长的青年学人——记有趣有学问、古老且年轻的古远清》,《名作欣赏》2020年第13期。

  ③ 黄维樑:《古远清:修史健力士(Guinness)》,《華文文学评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79页。

  ④ 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⑤ 陈建华在《评古远清的台湾文学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中谈到:“古远清参与了大陆的余光中评价之争,两次卷入与台湾作家的论战,以《谁最有资格写〈香港文学史〉》、《要不要“重写”〈香港文学史〉》二文参与了编写香港文学史之争。”

  ⑥ 古遠清:《做一个有个性的台湾文学研究工作者——台版〈分裂的台湾文学〉后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4期。

  ⑦ 古远清:《世纪末台湾文学地图》,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页。

  ⑧ 古远清:《我的台港文学研究情结》,《书城》1997年第1期。

  ⑨⑩ 古远清:《当代作家书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22页,第227页。

  {11} 古远清:《诗歌分类学》,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A Hermesian Scholar, with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Gu Yuanqing’s Studies of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an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Bai Yang and Ma Jiahui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scholar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an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Professor Gu Yuanqing’s scholarly style is distinct and deeply impressive with his live language and outstanding sense of dialogue.His work abounds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ie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as well as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poetry in the regions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having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Keywords: Gu Yuanqing,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s, Literatures in Chinese, a non-official historian, historical material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