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等主办的“国际视野·中国声音·福建书写——闽籍作家与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4日至6日在漳州市闽南师范大学举行,100余位海内外著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闽籍作家、海外华文文学、闽台文化、中国声音与中华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讨论。对于福建籍华文作家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其中的许地山研究成为今后漳州市许地山研究系列活动的引子和开篇。会议有两个亮点,一是来自老挝、越南的学者首次参加国内华文文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二是年轻的华文文学研究学者已呈群体性的学术展现。会议认为,中国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群体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极具特色、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学术流派。
关键词: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闽籍海外华文作家;福建书写;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派
中图分类号:I0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0677(2021)4-0125-0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0年12月4日至6日,由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漳州市作家协会联合承办的福建省社科界2020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国际视野·中国声音·福建书写——闽籍作家与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市举行。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集美大学等10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位海内外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此次会议可谓地方性知识与世界的对话、福建文化的新时代阐释,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水平高,研究极具深度,视野均具国际水平。会议选题广,此次与会的有马来西亚、日本的学者,其中一个亮点是来自老挝、越南的学者首次出现在国内华文文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上;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正如刘登翰老师所言,年轻学者已呈群体性的学术展现。会议论文的论述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闽籍作家
对于漳州籍作家许地山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诠林认为,家学渊源和以传统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式学校是许地山今后朴实文风和朴学、小学等精细治学的源头,而留学则是许地山接受西方教育和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曾丽琴对近四十年许地山文学创作研究进行考察,发现研究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且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台盟漳州市委员会高工许钢探究许地山与《窥园留草》的关系,认为《窥园留草》是研究近代台湾历史和许南英、许地山父子二人的创作道路的重要资料。可以说,此次会议是今后许地山研究系列活动蓬勃开展的引子、序幕和开篇。
漳州和闽南师范大学一直是闽籍作家林语堂研究的重镇。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煜斓从闽南地理环境与“山地人生观”的形成、闽南社会变迁与“自由主义”的建立、闽南文化传承对“边缘游走”的影响等方面探析闽南文化与林语堂的关系。福建省平和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黄荣才从闽南话、闽南风俗、闽南小吃、闽南功夫茶等层面探究林语堂的闽南文化底色。《闽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陈小玲通过分析台湾阳明山语堂故居揭示林语堂“自然化”的建筑观。闽南师范大学讲师郑少茹通过梳理林语堂在“文复运动”中的介入方式、重要主张,思考其文化关怀和思想倾向。闽南师范大学硕士曾彩宜以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京华烟云》的婚恋观,闽南师范大学硕士陈玉霜探究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死亡意识,闽南师范大学硕士肖男阐释林语堂的教育观,闽南师范大学讲师阮慧玲认为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生存选择与美学品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闽南师范大学讲师刘玉杰对林语堂《奇岛》的科幻性及其视角主义进行了学理化还原与阐释。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许少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林语堂真实的初恋情人不是自传体小说《赖柏英》的赖柏英,而是现实世界中赖柏英的姐姐赖桂英。
其他闽籍作家的研究。厦门大学教授朱双一、福建师范大学讲师王昱敏通过展现陈大禹和耿庸两位漳州作家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活动,总结他们作为闽南人的一些特征,即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与台湾作家能够较快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影响在台湾传播五四新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为两岸作家的团结合作和反对腐败官僚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华侨大学讲师倪思然通过阐释漳州籍台湾作家阿盛的审美视角、“乡土故事”的叙事特质和艺术策略,总结他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的高度敏感。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静容探究南洋的苦难生活对杨骚人生与创作的深刻影响。闽南师大的任毅、戢桂荣老师探讨了杨骚浪漫和写实有机融合的左联作家与华文作家的双重身份,及其晚期南洋风情与闽南文化特色融合的戏剧创作。闽南师范大学硕士陈锐彬认为黄灿然的诗歌充满了别样的诗歌内涵与人文关怀。他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受日常事物,从世俗人物的共性中把握人物的个性。
二、华文文学
借用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朵拉老师所言,闽籍海外华文作家面临的是全球海外华文作家的共同命运。此次会议上,学者们也开展了对于海外闽籍作家等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肖成认为闽籍文莱作家王昭英的散文一方面吸收了小说细腻的细节描写,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诗的意境创造和抒情等特点,因此充满内在而深沉的诗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林祁、暨南大学日本学院会长栗田秀子认为华文闽籍女作家元山里子受人生经历及日本经验、女性叙事的影响,将个人经历与不同国度的深刻体验、中日两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写出了具有历史深度又有心灵震撼的作品。
南越、菲华等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袁勇麟从“大文学史”视野下搜集整理李词佣佚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厦门大学副教授苏永延指出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为一是独具特色的南中国方言文学语言,二是多种语言杂糅交融的混合语,其审美理念是混合着民族传统审美与本地审美特征的多元审美观的融合。华侨大学副教授涂文晖认为越战时期,南越华文短篇小说体现了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坚守和对战争的谴责。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南越华人知识分子自觉坚守传统伦理道德,抵御西方文化的不良侵袭。厦门大学博士后徐榛探究朵拉微型小说的爱情叙事内涵与写作策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钟希明以菲华诗人云鹤为个案探究海外华文作家的离散寫作与国族身份认同。厦门大学博士赖秀俞认为在台马华文学作家陈大为凭借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在诗歌文本中建构了独特的“中国性”。此外,还有学者对马来西亚的文化进行研究。陈焕仪律师事务所华文作家、马来西亚陈焕仪认为“娘惹歌峇雅”的艺术价值是几种不同文化的结合,不仅具有图案和颜色的结合,而且刺绣精美而精致,具有明确的伦理意义和文化魅力。
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审杨际岚从灾难反思、田野调查、曼岛手记探析周励《亲吻世界》的人文奥秘和自然之险。集美大学副教授曾丽华认为聂华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嬗变经由冰冷强横到充满人情味,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从憎恶走向亲善,反映出注视者沉郁的中国情结和智性的自我思辨意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田莉认为聂华苓的三部长篇小说呈现出突围、反叛、融合的嬗变主题,反映了聂华苓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
鲁迅文学在海外、香港地区的传播。中山大学副研究员胡星灿从新马鲁迅诗学研究的发展史探析新马学人身份意识的变迁,暨南大学副教授温明明探析黄锦树对鲁迅《故乡》的接受与变异。中山大学副研究员马峰以“友联时代”为研究视域,重点观照二十世纪下半叶鲁迅在《蕉风》的传播状况及其呈现模式。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徐纪阳认为1957年香港电影《阿Q正传》在剧本改编过程既拒绝迎合市场的娱乐化策略,也极力淡化作品的政治色彩,种种限制所带来的欲言又止的张力,使得该片成为《阿Q正传》改编史上的成功之作。
刘登翰的学术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新对刘登翰的学术研究进行历时性评析,充分肯定其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华侨大学副教授陈庆妃通过探讨刘登翰辑注的《过番歌》中“泥巴史记”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起源、学术升级与华人文化诗学之实践、学科史与生命史的互文,总结刘登翰对其家族“过番”漂泊历史的回望与告慰。
三、闽台文化
陈映真研究。闽南师范大学讲师张立本拆解《铃珰花》三篇的“主题联系”,把小说置于1980年代的历史节奏进行了重新定位。闽南师范大学硕士林春靓认为《唐倩的喜剧》中西方理论无法与台湾知识分子现实生活相融,闽南师范大学硕士钟翠苗探析了陈映真小说中“哭”的艺术表现,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皮书嘉探究陈映真的“现实主义”。
龙瑛宗研究。厦门大学教授张羽、厦门大学博士李朝霞探究龙瑛宗与杜甫思想的联系。龙瑛宗的杜甫叙事承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文风和潜隐精微的心绪表达,具有情感修复和思想超克的功能。闽南师范大学博士邹建英认为龙瑛宗从日文接受现代西方文学、现代日本文学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形成了其表现人生的文学观。
台湾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的文学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美霞以《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民报》《诗报》等报刊杂志为中心,观察日据台湾文化思潮与三代知识分子,结合林献堂、蒋渭水、赖和等诗人文化实践,观察日据不同时代台湾士人精神风貌及其嬗变轨迹。厦门大学博士黄茜探究《三六九小报》的“西洋知识”。厦门大学博士刘佳艺和贺迪认为黄藻如在《旅台杂咏》中多角度呈现了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面貌,以文字与社会、官僚丑恶现象进行斗争。
台湾地区其他作家作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王茹博士认为张晓风散文文字洁白细腻,对人生和世界充满情感。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帆认为连明伟的创作呈现了在全球化时代下,台湾青年人新的迁徙与离散经验。浙江师范大学讲师俞巧珍认为《荻村传》中“傻常顺儿”及荻村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了时代变革中,中国农村面临的现代民族国家体制与国民精神难以达成良性互动。厦门大学博士吴思捷通过徐复观与杨逵的友谊探究1960-70年代两岸作家的和解与合作。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石瑶阐释了鲁迅和龙应台不同文明观在作品的呈现。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季金雷探析了林景仁的诗歌艺术。北京大学薛熹祯博士认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通过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叛”方式,为多年来被遗忘的女性权力话语系统的重要层面——“性”的主题进行了新的解读。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艳华探析了南明渡台遗民文人创作心态的变迁过程。厦门大学博士刘畅对林耀德都市诗歌的“第三自然”进行探究。厦门大学博士李朝霞对丘逢甲的汉诗酬唱与汉学传播进行研究。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台湾少数民族形象研究。闽南师范大学讲师肖魁伟认为十九世纪西方人视野下的台湾少数民族按“文明”程度划分为两类:将“熟番”、“平埔番”等少数民族视为“半开化”族群,视为可以利用的“盟友”,而将“生番”、“野番”、傀儡番等视为“未开化”族群,视为西方“文明”的敌人。
闽台文化与媒体的关系研究。闽南师范大学讲师邹斌研究了台湾乡土文学与新电影的关系,指出乡土文学的批评精神改变了台湾电影80年代前精神样貌,新电影的图像表意功能增强了乡土文学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桂茹探讨了闽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及美学表达的方式与对外传播的途径。
闽台民间神话研究。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向忆秋通过比较閩台民间神话,指出台湾少数民族神话具有苍凉、奇幻的美学特质,表现出弥足珍贵的生态观,闽南民间神话比较质朴,展现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愿望。
四、中国声音与中华文化传播
习近平新时代之“四力”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陈舒劼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左翼文学研究。重庆工商大学讲师周之涵认为保钓运动汲取了1960年代全球新左翼运动的思想资源,最终将保钓运动推向了中国统一运动。与之对应,这一时期留美知识文化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左转迹象。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吴舒洁以胡风译《山灵》为参照探析“东方弱小民族”与左翼视野的重构。
张爱玲研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明贵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对张爱玲创作有“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构成其小说“苍凉”审美意境基调,旧小说“世情书”与“言情书”影响了其小说的精神构成。闽南师范大学硕士周艳指出张爱玲的婚恋书写表达了中国女性解放之困境。
闽籍学者与中华文化传播之研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陈良武认为《熙朝崇正集》表现了晚明一批闽地士人主张天主教义与儒学相通互补的宽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向西方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作用。
中國文学之人文关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孟欢认为清末民初戏剧《病玉缘传奇》以纯粹的爱和同情化解了疾病的威胁,表现出对麻风女为代表的女性患者命运的关心。闽南师范大学尹秋月博士认为郑振铎的文学史研究成果透露出在文学史撰写初期的探索及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文学观念主张。
此外,还有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王娜娜分析《圣经》和《罪与罚》中信仰和“罪”与“罚”的关系。
综上所述,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会议。与会学者以详尽的史料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从内外研究、纵横对比等方面对闽籍作家与世界华文文学进行了全新阐释,极大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我国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群体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极具特色、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学术流派。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Chinese Voices and Fujian Writing: An Abstr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riters of Fujian Origin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
Li Quanlin and Tian Li
Abstract: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Chinese Voices and Writing of a Fujian Kind: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riters of Fujian Origin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 organized by Fujian Provinci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Overseas, was held at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in Zhangzhou, from 4 to 6 December 2020, to which more than 100 well-known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overseas attended. The symposium had discussions of writers of Fujian origin,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overseas, culture and Fujian and Taiwan, Chinese voices and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 hot topic in this symposium is the study of Chinese-language writers of Fujian origin, in which the study of Xu Dishan is an introduction to and opening on the series of activities on such a study in Zhangzhou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wo highlights in this symposium, one being scholars from Laos and Vietnam attended the symposiu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other, young researchers of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overseas have academically grouped together. It is the considered opinion of this symposium that the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overseas as well as litera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become an academic school of scholars that is unique and well achieved with very talented people.
Keywords: Fujian Provinci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in 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 Overseas, the 2021 annual conference, Chinese-language writers of Fujian origin, Fujian writing, an academic school of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overseas as well a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