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邝丽莎是美国华裔作家中的后起之秀,但她的作品在美国和中国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这种差异在中美两国的书评数据(包括美国亚马逊和中国豆瓣的读者反馈)和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中得到体现。经分析得知,无论是从普通读者视角还是专业批评者视角,邝丽莎作品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均要优于中国。大部分中美读者都认同书中故事情节的编排和女性情感的描写,但对中国文化的描写态度不一。但无论如何,邝丽莎成功将中国文化嵌入故事中进行有效传播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所借鉴。
关键词:邝丽莎;中美接受;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2-07
基金项目:201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美藉华裔作家邝丽莎作品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项目编号:AHSKQ2018D58。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邝丽莎(Lisa See)是一位有着八分之一中国血统的美国本土华裔作家。她出生于法国巴黎,成长于美国洛杉矶的唐人街,成年之前从未到过中国,却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她从第一部作品《百年金山》(1995)开始便热衷于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真正让她获得国际知名度的作品是以中国湖南“女书”为文化载体的小说《雪花秘扇》(2005):这部小说被翻译成39种文字,同时据此翻拍的同名电影也加盟了国际一线导演和演员于2011年热卖全球。自这部成名作之后,邝丽莎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部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小说问世,依次为《牡丹绮情》(2007)、《上海女孩》(2009)、《乔伊的梦想》(2011)、《中国娃娃》(2014)、《蜂鸟巷茶女》(2017)。而2019年5月她推出的新作《海女之岛》则第一次以韩国文化为背景。
女性和文化是贯穿邝丽莎所有作品的两大主题。①身为一个女性作家,她对女人的细腻情感有着本能的把握并能予以准确地呈现,比如关于姐妹情谊的《雪花秘扇》《牡丹绮情》《上海女孩》《中国娃娃》和关于母女之情的《乔伊的梦想》《蜂鸟巷茶女》等。而在文化方面,中国元素构成了邝丽莎笔下女性故事不可或缺的承载空间,比如反映美国华裔生存历史的《百年金山》《上海女孩》和《中国娃娃》、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或现代历史的《牡丹绮情》《乔伊的梦想》、和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雪花秘扇》《蜂鸟巷茶女》等。
作为一个西方人,邝丽莎希望能以“多种方式横跨两种文化之间”②,希望她美国的一面使她为非华语社会的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窗口,而她中国的一面使她明确她正在写的是真实的中国文化,而不是使它显得奇异或陌生③。为了她心中的“文化真实”,邝丽莎为每部作品都做了细致的文献研究工作甚至人物访谈或实地考察。比如,为了撰写家族回忆录《百年金山》,邝丽莎在五年的时间里“采访了将近一百人,……专心致志地阅读国家档案馆的文件,……从众多的图书馆、历史学会和学者们那里获得帮助……不断地让亲属们、朋友们还有顾客们,从他们的阁楼里、地下室里以及壁橱中翻找商品交易会、艺术展和家庭重大活动的照片、文件和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观看电影、录像带,并查看了剪贴簿、信件、装订在一起的纸条和税收记录”④。为了撰写《雪花秘扇》,她甚至亲自来到中国湖南省江永县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游览女书博物馆并阅读女书文献,拜见时年九十多岁的最年长女书书写者,并参观了现在政府为保护女书文化所专门建立的学校;她在书中的致谢中表示,“我要感谢许多桐口的居民,他们热情地让我出入他们的家门,耐心地回答我无休止的问题,以及千家峒的居民……给予了我这个外来客最高规格的款待”⑤;她的咨询对象还包括数位研究女书文化的美国教授、学者和记者。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探究也同样体现在邝丽莎所有其他几部作品之中,并且很多资料也被分门别类地保存在她充满中国风的官方网站里。此外,邝丽莎还经常通过访谈、读书会、歌剧和博物馆等各种渠道推介中国文化,比如洛杉矶Autry博物馆曾在2000至2001年间举办了为期半年的档案展,以补充《百年金山》所描述家族故事之外更宏大的历史背景⑥。可以说,邝丽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身体力行的宣传已经渗透到作品内外的方方面面了。
对于邝丽莎的作品,众多美国书评期刊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比如,《人物》(People)认为《百年金山》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历史。⑦《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认为《雪花秘扇》风格平淡中蕴含优雅,而其将快乐、痛苦和其他各种情绪交融在一起的特点赋予其生命力。⑧《圣保罗先锋报》(St. Paul Pioneer Press)认为《牡丹绮情》有着莎士比亚式的主题与情感深度。⑨《今日美国》(USA Today)认为很多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在《上海女孩》中找到些许共鸣,看到自己移民美国的历史。⑩《书单》(Booklist)认为《中国娃娃》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历史小说,交织着爱恨情仇,其研究工作无可挑剔。{11}
相对于美国读者的阅读热情,中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对邝丽莎作品的态度似乎非常平淡,这从中国知网上相关文献的绝对数量(仅80篇)就可以窥见一斑。因此,邝丽莎作品在中国和美国接受状况的差异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并且,由于数据在差异展示方面具有客观性与直观性的双重优势,因此本论文便将研究建立在搜集并分析作品接受狀况相关数据的基础之上。又因为,探讨作品的接受状况离不开对作品产出终端(含普通阅读者和文学批评者)的评价进行考量,因此中美主流书评网站(美国亚马逊和中国豆瓣)和中国知网便成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前者能帮助我们接近邝丽莎作品在中美两国的真实接受状况,而后者能够帮助中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了解现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二、基于美国书评数据的美方接受状况分析
为获知邝丽莎作品在美国市场中的“热度”,本论文拟通过两个方向进行考察:1. 纵向对比邝丽莎各作品在美国的专业书评;2. 横向对比邝丽莎作品和其他中国文化代表性作品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的读者评论情况。
(一)纵向对比——邝丽莎作品的专业书评
邝丽莎的每一部作品上市之后都会有很多期刊或网站对其进行推介,刊载一些专业书评;邝丽莎的官方网站就收集了很多这样的书评。
笔者对这部分书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邝丽莎作品在至少近50种不同期刊和网站中得到了褒奖,其中,最热衷于推介邝丽莎作品的书评来源为:Washington Post、Booklist和Bookpage。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最大、最老的报纸;它力推过5部邝丽莎作品。Booklist(《书单》)和Bookpage(《书页》)是美国最流行的书评网站,它们均介绍过邝丽莎的4部作品。从内容上说,故事情节是赢得读者的最大原因;大部分书评的重点都落在女性之间跨时空且跨文化的共通情感、中国历史或文化以及华裔身份等方面,同时对在故事中传播文化(describing culture inside a story)的方式印象深刻。
(二)横向对比——邝丽莎作品与其他中国文化代表作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表现
在本部分,笔者将考察亚马逊(美国)网站上邝丽莎作品和其他中国文化代表作的读者反馈情况,包括评价星级和评论数目。
亚马逊公司1995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是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是全球商品品类最多的互联网零售商,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位列13。图书销售是亚马逊公司的主营业务;“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是其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最初梦想,并且已经成为现实。为了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购书体验,亚马逊网站除了提供书籍的基本出版信息之外,还鼓励读者对所读图书进行自由地评分和评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阅读者情感态度与接受状况的指标。
在中国文化代表作的选取方面,笔者主要考虑如下两个因素。
1. 所有的美国华裔作家都很难绕开中国文化这一话题;无论他们对之是褒奖还是贬低,是坚守还是摈弃,是力争还原真实还是改头换面的再创造,也无论他们是积极宣传还是间接传播,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且如影随形。他们笔下的中国故事正是其他美国人甚至国际人士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张张中国文化的外宣名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外域华裔作家是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12}而邝丽莎,作为美国华裔作家的新生力量,她作品的接受状况也是反映其所期望的“跨文化交流”效果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对比邝丽莎与美国华裔作家前辈们的亚马逊读者评论数据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她在美国华裔作家群体中的地位。
为此,笔者选择了三位知名美籍华裔作家与之参照,即汤亭亭(Maxim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和哈金(Ha Jin)。汤亭亭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其处女作《女勇士》在出版当年便荣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奖;她本人于1992年入选美国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并于2008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杰出文学贡献奖。谭恩美是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其处女作《喜福会》曾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77周{13},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并被翻拍成电影,她的其他作品(如《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等)亦纷纷入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前两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作家不同,哈金32岁时才开始用英文写作,37岁时才从中国移居美国成为移民作家,但他43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等待》一问世便引起关注,并于同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哈金于2014年当选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以表彰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2. 中文作品的翻译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既选择了代表传统中国文化且在国际上受众广泛的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也选择了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如莫言的《生死疲劳》、麦加的《解密》和刘慈欣的《三体》。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虽然他的获奖作品是《蛙》,但《生死疲劳》却是他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数量最多且星级较高的作品。麦家是2008年第7届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是《暗算》;但他之前的作品《解密》在2005年便获得第6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且其2014年发行的英文版被收进“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的作品之后,唯一入选“企鹅经典”的中国当代小说{14}。《解密》英文版上市当天就创造了中国文学作品海外排名的最好成绩。与前两位职业作家不同,工程师刘慈欣早期只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但他推出的《三体》(第一部)在经过刘宇昆的翻译之后便于2015年斩获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他也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人。据201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报道,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外语版本有25个语种,其中英语版本销售量超过100万册、德语版本超过20万册,截止2018年底总共148万册。而截至本论文写作时,《三体》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销售排行榜中位于榜单首位。
针对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不同图书版本信息的情况,笔者优先选择评论数量最多的版本,继而收集此版本的讀者评分情况。在亚马逊网站上,读者的评分情况以星级体现;星级越高,读者评价越好,5星为最高等级。每位读者都可以在对作品发表评论的同时进行评分。这些评分经过亚马逊网站特有的算法最终会生成一个综合评分,展示在评分情况水平条形图的顶端;并且,在评分条形图中,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星级的评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下图为以上9部作家作品与邝丽莎各作品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的读者评分和读者评论情况。
以上图中的原始数据为基础,笔者将邝丽莎的8部历史小说与另外9部中国文化代表作品根据读者评论条目数量进行由高到低地降序排列,结果显示邝丽莎作品的评论数量稳稳地居于前中部。具体而言,《孙子兵法》和《三体》高踞榜首,分别为4600条和2114条;《雪花秘扇》《蜂鸟巷茶女》《中国娃娃》和《上海女孩》紧随其后,评论数量均在千条以上;《道德经》和《喜福会》序列第7和第8;《乔伊的梦想》等其他4部邝丽莎作品接着占据榜单;《等待》《女勇士》《解密》《生死疲劳》和《论语》依次为评论数量最少的5部作品。
笔者又依据读者综合评分对这17部作品进行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结果显示其中14部都得到4星及以上的综合好评;而依据每部作品原始各星级评价的百分比进行降序排列,结果表明其中13部都获得70%以上读者的四星或五星好评:这些都说明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普遍肯定态度,让人非常欣喜。在综合评分方面,《雪花秘扇》以4.6星位居第一;4.5星的4部作品中有3部是邝丽莎创作,分别为《海女之岛》、《乔伊的梦想》和《蜂鸟巷茶女》,这和谭恩美久负盛名的作品《喜福会》评分一致;邝丽莎作品中《牡丹绮情》的评分最低,为3.8星。综合看来,《雪花秘扇》和《蜂鸟巷茶女》两部作品不但评论数量多,综合星级高,且4星及以上的评分人数已占评分总人数的90%和88%,应是邝丽莎最受欢迎的两部作品。
从读者的反馈日期上看,邝丽莎的每部作品在出版之后都一直不断有新的评价涌现,读者对其关注的历时性比较长。《海女之岛》在2019年5月刚刚出版,但至8月初的三个月间评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500条以上。这些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邝丽莎作品的生命力和她拥有的忠实读者群。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图书的销量情况每小时更新一次排行榜,排名越靠前的图书销量越高;并且,读者不仅能够在网站上获取某本书在所有图书类产品中(包括平装版、kindle版和有声版)的总排名情况,还可以获知此书在某一部类图书产品中的排名情况(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和人物传记等等),因此图书的榜单位置也可以作为反映其读者接受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标。以邝丽莎的作品为例,在亚马逊(美国)的年度总榜单中,《雪花秘扇》曾位居2007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的第29位;在中国历史小说部类kindle版销量前100的书中,邝丽莎的上榜作品高达6部,分别为第1位《海女之岛》(笔者注:虽然这可能是种习惯性的错误归类)、第7位《中国娃娃》、第30位雪花秘扇(2011版)、第32位《乔伊的梦想》、第37位《上海女孩》、第38位《花网》(属邝丽莎的悬疑小说系列,曾获推理文学爱伦·坡奖提名)、第57位《雪花秘扇》(2005版)和第94位《牡丹绮情》。
综上所述,邝丽莎的作品在美国读者中的接受状况表现不俗,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三、基于中国书评数据的中方接受状况分析
(一)基于中国豆瓣读者反馈的数据分析——普通阅读者视角
豆瓣是成立于2005年的一个中国社区网站;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分享图书、影视和音乐等作品的信息和个人看法,并且以星级的形式给作品进行评分。在豆瓣的评分体系中,1星意味着很差,2星为较差,3星为还行,4星为推荐,5星为力荐。之后,经过特殊的算法处理,所有的用户评分整合在一起生成一个10分制的综合分数,10分为最高分。豆瓣的獨特之处在于,网站内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和排序都由普通成员产生和决定;每个用户,无论专家、文艺青年还是卖早点的阿姨,在豆瓣分享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种基于用户而非基于市场的理念使得豆瓣对各种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无论是多么生涩的书也能够找到归属之地。这也正是众多国内用户在选择一部作品前将豆瓣评分作为重要参考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豆瓣网中邝丽莎作品的读者反馈情况。在此,笔者已经剔除了评价人数不足和基本信息不全的版本,并且将豆瓣网的10分制综合评分除以2换算成5分制,以方便和亚马逊(美国)中的读者反馈信息相比较。
从豆瓣网所提供的数据来看,邝丽莎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程度要普遍低于美国,其8部历史小说存在读者评论的只有6部(无评论作品为《中国娃娃》和《海女之岛》),且读者群规模非常有限。
在评论数量方面,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版的《雪花秘扇》出现过一次高峰之外(1064条),其余版本作品呈断崖式下跌;名列第二的同出版社2011版《雪花秘扇》已与峰值产生了638条的差距;名列第三的兰登书屋英文原版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又与前者拉开了251条的差距。《上海女孩》中英文版本的评论数量非常接近,但也都非常之少,仅为163条和150条。邝丽莎在豆瓣读者中的热度可以说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迅速被淡忘——Dreams of Joy和The Tea Girl of Hummingbird Lane的评论数量不足20条。
从读者评分来看,邝丽莎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逊于美国。除综合评分为8.2分(5分制中为4.1分)的The Tea Girl of Hummingbird Lane之外,其余版本作品均显著低于亚马逊(美国)的评分,仅处在“还行”的水平。同时,大部分作品所获四星或五星好评的数量仅占全部评论量的50%左右,低于亚马逊(美国)同一指标约20个百分点。并且,好评百分比偏高的三部作品均为英文原版,分别是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70.3%)、The Tea Girl of Hummingbird Lane(70%)和Shanghai Girls(61.4%)。整体看来,Peony in Love的综合得分最低,为6.5分(5分制中为3.25分),且好评百分比也最低(仅为41.7%),这有可能是中美读者共同最不喜欢的邝丽莎作品。
(二)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文献的数据分析——文学批评者视角
中国知网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它旗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是中国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之一。因此,国内的专业文学批评者对邝丽莎作品的态度可以从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库中探得一二。
为了全面收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邝丽莎作品的文献,笔者在主题栏中逐一检索了词语邝丽莎、泗丽莎、Lisa See及其8部历史小说的各版本中英文名称,并人工筛除各种无关数据(如电影《雪花秘扇》)之后,最终共得到文献80篇,其中CSSCI来源文献14篇。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1. 所涉作品
根据文献题名及摘要,在这80篇文献中,有9篇是邝丽莎或其作品的综述性研究。在剩下的71篇针对某一作品的文献中,有1/2的文献涉及《雪花秘扇》,位居第一,约1/3的文献涉及《上海女孩》。其关注度较高的新作《蜂鸟巷茶女》和《海女之岛》目前无文献涉及;涉及其余4部作品的文献量均为个位数。而在CSSCI来源文献方面,《上海女孩》似乎比《雪花秘扇》更受研究者的青睐。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2. 发表时间
在這一部分,笔者以年度为单位,将全部文献、CSSCI来源文献和涉及《雪花秘扇》和《上海女孩》的文献按照发表时间整理在一起以作对比,如图所示:
从文献年度分布来看,在《百年金山》出版之后的第5年(2000年),第一篇介绍性文章才在国内见诸于学术期刊;在《雪花秘扇》问世2年之后(2007年),国内才有且仅有一篇文献发表。而在这期间漫长的7年时间里,邝丽莎没有得到过任何中国学者的关注。但从2011年开始至2012年的2年间,邝丽莎作品的研究突然迎来了第一个高峰,且《雪花秘扇》为主要研究对象,《上海女孩》屈居其次——这一研究热潮极有可能由电影《雪花秘扇》的上映而触发。此后,邝丽莎作品的研究在起起伏伏中缓慢进展,且只有2017年《上海女孩》的文献量超过《雪花秘扇》2篇;2019年,目前只有一篇《上海女孩》的文献刊出。
而CSSCI来源文献虽然绝对数量比较低,不到研究总量的1/5,但从趋势上却在漫长的低迷期后于2018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有5篇论文刊出,为当年文献总量的近1/2,且在内容上涵盖了邝丽莎的四部作品,选题比较广泛。
3. 研究视角
和邝丽莎的创作初衷一致,女性、文化和华裔身份建构是国内的主要研究视角,同时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观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他视角还包括写作手法,文学伦理学和作品翻译等。
经过统计,涉及女性主义的文献为31篇,涉及身份建构的17篇,涉及文化的16篇,涉及新历史主义的3篇,剩余12篇文献为其他研究视角。其中,身份建构视角中有1/3的文献涉及创伤叙事;文化视角中,研究者的分歧比较大:认为邝丽莎很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5篇,歪曲中国文化的7篇,在不完美中努力平衡两者文化的4篇,数量上基本相当。
四、邝丽莎中美接受差异的综合分析
从上述数据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邝丽莎作品在美国的接受程度要远远好于中国;美国读者对她作品的追随比较稳定,而中国市场在《雪花秘扇》之后便门庭冷落。
从作品上来看,《雪花秘扇》是中美读者共同关注的作品,但其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更高,亚马逊网站的读者反馈在任何一个指标上都要优于中国豆瓣。《牡丹绮情》是中美读者共同最不看好的作品,两个网站的读者反馈均处于最低水平。《蜂鸟巷茶女》有可能是除《雪花秘扇》之外最值得研究的一部作品,两个网站的读者评分均处于高位;虽然这部作品在豆瓣网上的评论人数只有10人,但读者评分和好评百分比都非常高,好评密度大。《上海女孩》是中国读者和学者除《雪花秘扇》之外最关注的一部作品。
从评价内容上看,中美读者对邝丽莎作品的共同赞赏之处包括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其对女性甚至人性的准确把握;两国读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雪花秘扇》为例,美国读者喜欢它描写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并且从中感受到跨越文化的人性共通情感。但很多中国读者对邝丽莎笔下的中国文化都颇有微词,尤其不喜欢她对古代中国女性“裹小脚”的细节描写,认为她的作品无非又是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此外,翻译也是妨碍中国读者接受邝丽莎作品的重要原因。很多豆瓣读者表示因为翻译版本拗口,但又被故事所吸引,所以转而去读原版;并且豆瓣读者对原版的评价明显高于翻译版。而在学术界,邝丽莎作品的畅销书的性质有可能是它被研究者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结语
针对上述综合分析,笔者的观点如下:
首先,在文化方面,由于邝丽莎的创作兴趣之一在于挖掘那些已逝去、被遗忘或者故意被掩藏的故事,所以中美读者对她笔下的中国故事都是陌生的。只有经过切实考证之后,研究者才能分析判断邝丽莎在多大程度上忠实或者歪曲了中国文化,并且如果歪曲的话,这在多大程度上是无心或者有意为之。
其次,笔者认为中国读者也没有必要总是抱着一种文化自卑心理。人无完人,文化也是一样。东方文明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奇异且新鲜,但其实西方文明(尤其是古代文明)对于东方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能认同他人的褒奖,听不得别人的异议,这本身就是自卑的表现。自信的文化应该有勇气正视过去,有度量海纳百川。邝丽莎的初衷是希望西方读者能够通过她的故事了解中国,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故事也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人眼中的自己”,能帮助我们在反观与思考中更加理解本族文化,更好地促进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再次,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不断的文化传播中,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个过程中,翻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我们的声音会不会失真,能不能得到有效传递。
最后,虽然作为畅销书,邝丽莎的作品可能没有严肃文学的深度,且作为外国人,她即使很努力也很难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但她将中国文化嵌于故事中进行传递的效率却远远高于中国经典作品的译本,比如很多读者在读完《蜂鸟巷茶女》后表示要去品尝一杯普洱茶。因此,在主场中,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本族文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当下的媒介融合趋势,文化、文学试着拓展与各种媒介艺术甚至科学的交流通道有可能成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经。
① 云得煜:《性别与文化——〈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所蕴含的双重寓言》,《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② 许珍、邝丽莎:《聚焦华裔移民血泪》,载2009年8月11日《广州日报》,第4版。
③ 卢俊:《中国情结与女性故事——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访谈》,《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
④ [美]泗丽莎:《百年金山》,王金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⑤ [美]邝丽莎:《雪花秘扇》,沂元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256页。
⑥ Autry Exhibition. On Gold Mountain. A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 https://theautry.org/exhibitions/autry-exhibition
-archives. 2019-09-16.
⑦ People Staff: Picks and Pans Review: On Gold Mountain. http://people.com/archive/picks-and-pans-review-on-gold-
mountain-vol-44-no-21/. 1995-11-20.
⑧ Maslin, J. 2 Women Cling in a Culture of Bound Feet. https://www.nytimes.com/2005/08/15/books/2-women-cling-in-
a-culture-of-bound-feet.html. 2005-08-15.
⑨ Pioneer Press. Beyond Belief. https://www.twincities.com/2007/08/04/beyond-belief/. 2007-08-04.
⑩ Kelly, S. Lisa See Follows Brave Passage in “Shanghai Girls”. https://www.pressreader.com/usa/usa-today-us-edition/
20090611/283420597605430. 2009-06-11.
{11} Lisa See. China Doll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4.
{12} 張成文:《中国文化“走出去”:华裔作家可担重任》,《出版广角》2015年第15期。
{13} 殷晓煌:《精编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88页。
{14} 缪佳、余晓燕:《麦家〈解密〉在海外阅读接受状况的调查及启示——基于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书评”的数据分析》,《当代文坛》2019年第2期。
A Summary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Acceptance
of Lisa See, a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Digital
Field of Vi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he Chinese American Book Reviews and CNKI.Net
Liu Jing
Abstract: Lisa See is a rising star among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but the level of acceptance for her works in America differs from that in China. This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book review data in both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reader feedback from Amazon.com in America and Douban. com) and in the literature data on CNKI.NET. An analysis shows that Lisa Sees works are more popular in America than in China,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readers or from that of the professional critics. Mos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eaders identify wit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ot of the story as well as the depiction of womens feelings in the book but they show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descrip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any event, Lisa See has successfully embedded Chinese culture in her story for effective transmission and her experience can be borrowed for the purpose of moving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Keywords: Lisa See, Chinese and American acceptance, the move overseas of Chinese culture.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