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
一、引言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①据徐敏慧(2010)②和彭颖(2016)③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
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通过阅读所有文献标题、摘要或目录,笔者手工筛选沈从文小说英译专题研究文献,将只是部分涉及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但并不以其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献及与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毫无关联的文献剔除,最终得到文献回顾检索数据。经整理,笔者共搜集到专著1部,学术论文205篇,其中期刊论文111篇(含国内核心期刊⑤论文17篇,国际期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89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论文4篇。
邵华强是国内关注沈从文作品翻译的第一人,他于1985年发表《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⑦一文,详细梳理了1936-1982年间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以英译为主),内容囊括译者信息、译文出处和译文发表时间,开创了国内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先河。此后,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大致经历了沉寂期(1986-2001年),肇始期(2002-2010年)和高速发展期(2011-2017年)。在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前,核心期刊(包括国际期刊)论文几乎是凤毛麟角,且出现时间间隔长,但自2012年起每年均有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而且年度核心期刊(包括国际期刊,下文若不特别指明,则核心期刊也包括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在同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呈上升趋势,在2012、2014、2015年这三大论文高产年份均有国际期刊论文发表,表明进入高速发展期后,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随着论文数量的大幅增长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就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在论文总数中所占比重(10.2%)而言,研究质量依然有待提升。
從研究篇目来看,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共涉及11部小说,按照研究热度排名依次为:《边城》、《丈夫》、《萧萧》、《柏子》、《三三》与《静》、《雪晴》与《月下小景》、《贵生》、《夫妇》与《龙朱》。沈从文现有45部小说被译为英文,受到研究者关注的篇目却只占24.4%,且多集中在知名度较高、译本较为丰富、译本出版时间较晚的乡土小说,体现出篇目研究的不均衡性。《边城》作为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其英译专题研究论文多达171篇,占论文总数的83.4%,其中尤以《边城》金介甫译本和戴乃迭译本受关注度最高,由此可见,研究篇目单一、研究译本趋同问题突出。
从研究视角来看,大致可分为文本内和文本外研究两类。顾名思义,文本内研究侧重于对原、译文文本本身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风格研究(包括意境、美学意蕴和叙事风格再现、英译本文体特征和审美价值研究等)、文化研究(包括文化意象传递、民俗文化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地方色彩再现、湘西文化对外传播等)、译者研究(包括译者主体性、译者翻译观、翻译伦理、译者身份、译者职业惯习、意识形态、翻译行为等)和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含信息、模糊语言、隐性连接、词汇或语篇衔接手段、叠词的翻译、词性转换、汉英语义关系等);文本外研究不完全排除对文本因素的分析,却将关注重心放在译文生产过程的历史、政治、文化语境、译文的阐释和消费过程以及以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为研究对象的综述类研究(包括英译史、译介研究、研究综述和对译文所呈现的文学世界的政治文化解读等)。纵览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历程,文本内研究占据绝对优势,且贯穿各研究阶段的始终,但自徐敏慧(2010)⑧全面梳理沈从文小说英译史,考察不同时期英译者群体构成、翻译活动发起人、英译本发表途径、篇目选择标准、目标读者定位、不同类型译者总体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开始,就出现了由文本内向文本外研究转变的趋势。尤其是从2014年起至今,每年均有2篇以上涉及文本外研究的论文产出,如汪璧辉(2014)⑨、张晓眉(2014)⑩、莫玉梅(2015)11、王惠萍(2015)12、汪璧辉(2016)13、侯东华(2016)14、彭颖(2016)15、周毅军、欧阳友珍(2017)16,表明研究视野不断得以开阔,研究出现纵深化发展趋势。
从理论工具来看,研究囊括了从奈达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到后殖民翻译理论,从“信、达、雅”、“三美”、“化境”论到生态翻译学、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语言学、文学、美学到传播学、心理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及众多其他学科理论。相当一部分论文,尤其是硕士学位论文,以“某理论观照下的沈从文某小说英译研究或英译本对比研究”为题,其论述框架大多是先用一定篇幅介绍该理论,接着提出一些所谓的问题,再套用该理论解释一番完事17,“实际上既没有解决任何理论问题,因为理论本来就是现成的;也没有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因为想解决的问题还在那里,并不因为理论换了就变得不一样了。”18有研究者甚至将研究目的和价值定位为论证某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适用性,如刘炼指出“本文尝试从美学再现的步骤角度对《边城》译作进行分析,……旨在证明翻译美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能够引入翻译学科的理论。”19又如谢艳娟通过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分析《边城》三个英译本的审美价值,论证了“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不但具有较强的阐释力,而且可以成为文学翻译的标准,评估相应的文学翻译实践”。20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也因此几乎沦为国内外各学科理论用于中国语境的试验田。
从研究的系统性来看,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多为针对单部小说的单部英译本具体问题的分析或者单部小说多部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文本对象单一、译例样本有限、研究规模小,势必影响对具体研究问题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形成对对沈从文小说英译本的全局认识。徐敏慧(2010)21对沈从文小说英译本进行整体考察,标志着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开始出现系统化趋势。2011年第一篇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博士论文问世22,2013年基于该博士论文的第一部研究专著问世23,二者以《柏子》《丈夫》《萧萧》《边城》这4部小说的15部译文为考察对象,建构了沈从文小说英译本的叙事风格研究模型,并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对造成译本间叙事风格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详尽探讨,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带来了篇目数量、研究方法和研究规模上的突破,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此后,从2013-2017年,每年均有对沈从文小说英译本进行整体考察的系统性研究论文问世,如汪璧辉(2014)24、(2016)25、彭颖(2016)26等,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全面化、深入化。
从研究地域来看,国外研究英译沈从文小说的论著不少,但主要还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对译作的关注。尽管国外沈从文研究专著、英译沈从文作品选集、英译中国文学选集、英语世界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沈从文小说英译文的信息常以脚注或附录形式出现,却旨在为专业读者扩展阅读提供线索,对译文及翻译活动本身并无实质性探讨。另外,英译沈从文小说单行本及选集的书评中偶见对英译本翻译质量的评论,但总是寥寥数语,又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推介作家和图书为主要目的,对翻译研究本身无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照。目前笔者只搜集到2篇海外研究者发表的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论文“Freud in Hunan: Translating Shen Congwens ‘Xiaoxiao”27和“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Border Town)”28,作者均为拥有英汉双语背景的沈从文小说学者型译者。由于良好的中英双语能力是从事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基本前提,而谙熟英汉双语的汉学家及沈从文小说英语母语译者又大多无意从事翻译研究,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主力依然是中国译学研究界。
三、各主题研究现状
笔者从所搜集的文献中挑选出涉及下列各研究主题的代表性文献进行重点考察。需指明的是,部分文献因涉及多个研究主题而会在不同研究主题的探讨中重复出现。
1. 風格研究
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认为:“艺术品之真正价值,都差不多全在乎那个作品的风格和性格的独自上。”29对独特风格的刻意追求却为沈从文小说英译造成了巨大困难。C.T. Hsia曾宣称“沈从文作品无法翻译”;30Lydia Liu也认为“沈从文是最难翻译的作家之一”,“一旦剥离小说的文学性或者苦心孤诣营造的诗意,也就只剩下故事了。”31因此,风格研究历来都是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从美学、叙事学、文体学视角入手考察了译文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策略、再现效果以及译本中的译者风格印记。在美学视角下,刘小燕(2005)32基于对《边城》原文美学意蕴的分析,结合拉姆斯登的翻译美学观,选取“采风美”和“意境美”这两个维度来考察戴乃迭译本美学意蕴的再现策略和效果,通过详实的译例分析论证了“求大同,存小异”或“功能对等”是文学翻译中原作美学意蕴传达的可行性原则。周毅军、欧阳友珍(2017)33从“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和“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两方面探讨了《边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对原文生态美学意蕴的再现策略及其效果。在叙事学视角下,Minhui Xu(2011)34、(2013)35构建了囊括叙事性评论、抒情叙事风格和副文本三大模块的沈从文小说英译本叙事风格研究模型,对沈从文4部小说《边城》《丈夫》《萧萧》《柏子》共计15部英译文叙事风格的再现情况及译文中译者的叙事风格印记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造成译本间叙事风格差异的原因,是迄今为止对沈从文小说英译本风格所做的最为全面的研究。徐敏慧(2013)36从翻译的伦理和诗学标准出发探讨了《柏子》埃德加·斯诺译本改写原作结尾导致的对原作叙事风格的偏离。张卓亚(2017)37考察了金介甫《边城》英译本对于构成原文田园时空结构的各叙事要素即地点设置、时间刻度、文化单位的再现情况。在文体学视角下,时波(2006)38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译本对原作艺术特征的再现效果。彭发胜、万颖婷(2014)39自建《边城》汉英平行语料库,从平均词长、词长分布、高频词、类符/形符比、主题性、平均句长这几个方面对三个英译本的文体特色进行了分析。
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探索了沈从文小说风格英译的研究路径,但在风格研究框架设置、译本风格再现效果评价标准及风格考察的后续研究方面存在问题。无论从何种视角切入译文风格再现研究,不变的前提似乎都应该是对于原文风格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具体的风格考察维度并在该维度上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参数,确立风格再现效果评价标准,进而考察译本对各参数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风格再现效果的得失优劣,总结风格再现的可行性原则或分析造成译本间风格差异的原因。周毅军、欧阳友珍(2017)对于生态美学视角的选取并非基于对《边城》原文是否具有突出的生态美学特征这一问题的判断之上,而是先行给定理论视角再“努力挖掘《边城》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以及生态美学意蕴”,40进而给定可操作性不强、概念内涵极为宽泛的生态美学意蕴考察指标——“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与“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有理论先行,不从具体文本实际出发的嫌疑,使得研究价值大打折扣。时波(2006)41将论文标题定为“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因未限定诸如“修辞美学效果”之类具体的风格考察维度,导致风格分析参数如“语言”、“句式”、“修辞”的设定过于宽泛,作者仅仅从译本中挑选几个在语言、句式和修辞转换方面有一定特色的译例加以赏析,而实际上上述任何一方面都有必要进行专题探讨才有可能将研究深化。可以说,风格研究框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入程度,而在这方面,叙事风格研究显然是走在了美学和文体学研究视角的前面。在译本风格再现效果评价标准方面,除徐敏慧(2013)42外,极少有学者明确提出评价标准,即便有只言片语的论述如“能否成功再现原作的生态美学意蕴是我们欣赏和评判《边城》英译本的一个重要视角”,43也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解决“如何定义成功”这一关键问题,导致再现效果评价中自说自话的现象屡见不鲜。上述研究虽然大多在学理上认可将译文信息传递的充分性、与原文美学效果的相似性、叙事功能的对等性作为评价标准,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却倾向于将原文信息传递的“充分性”、相对于原文信息的“忠实性”标准凌驾于诸如“追求相似的美学效果”之类的“文学性”标准之上。诚然,英译沈从文小说以译文的身份诞生,以原文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看似无可厚非,然而译文的使命决定其要以相对独立的翻译文学身份进入英语世界流通领域,在通常情况下被不懂中文原文的英语世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阅读。得到国内译界学者普遍认可,被认为既充分传达了原文信息又充分再现了原文风格的“优秀”译文作为英语文学,在译入语国家读者看来,是否就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呢?《边城》金隄、白英合译本因存在删减和准确性问题,在国内译界关注度和评价不高,常用于陪衬国内译界公认的兼具忠实性与文学性的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然而有着“海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美誉、曾独自翻译11部沈从文小说的金介甫教授在给笔者的邮件中却评价:金隄、白英译本“读起来相当优美,让人觉得沈从文小说是真正一流的文学作品”,“读者完全有理由认为金隄、白英译本比我的译本具有更高的文学性,更能够体现沈从文的文学才华。”“戴乃迭译本虽然准确度高,却没有传达出沈从文作为世界伟大作家的印象。”国内外学界对沈从文小说英译本文学性高低评判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反映了母语非英语的国内研究者在评价英译本文学性高低时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指明了在“以原文为出发点”的批评模式和将“译文作为独立文本”的批评模式之间寻求平衡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译界学者在译文的文学性评判方面就只能无所作为。不妨暂且搁置对于不同译文整体文学性高低的评判,转而关注能够体现原文文学性的微观语言表达方式(如违背常规语言表达方式的语言偏离现象)的再现效果,凭借对汉语母语的语言敏感性和经过长年积累培养而成的英语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是能够对此作出合理评价的。另外,上述风格研究除Minhui Xu(2011)44(2013)45外多止步于对风格再现效果的评价和对译本文体特征的分析,对于后续研究如对造成不同译本风格差异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未将可取的风格再现策略上升为沈从文小说英译风格再现的指导原则,风格研究有待深化。
2. 译者研究
沈从文小说英译者人数众多(公开发表英译本的译者共计30位),发表译文的时间跨度大(从1936年到2015年横跨近80年),职业、学术、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为从译者视角切入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可能。研究者从译者的职业、学术、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译者身份特征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徐敏慧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者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研究。Minhui Xu(2011)46(2013)47将《边城》《柏子》《丈夫》《萧萧》15部英译本的12名译者按照学术背景、译本产出时代和母语这三种标准分别进行分类,通过考察不同类型译者对叙事风格再现策略的选择倾向,发现译者学术背景对叙事风格再现策略选择倾向的影响比译本产出时代和母语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Minhui Xu(2015)48以埃德加·斯诺的《柏子》英译本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斯诺的社会轨迹、记者职业惯习及记者型译者的翻译策略,揭示了斯诺的记者职业对于其译者职业惯习所产生的显著影响。Minhui Xu(2012)49通过对比分析《边城》金介甫译本与其他三译本在翻译策略方面的显著差异,发现金介甫作为学者型译者,其结构性惯习对于翻译策略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论证了在选定待译文本的前提下,译者地位和惯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大于原、译语地位和作者地位的影响,且译者的学术背景越深厚,译文越以原文为导向。张卓亚、田德蓓(2016)50通过考察汉学家金介甫的多重文化身份、间性主体身份以及间性文化身份对其沈从文小说英译活动的助益,论证了汉学家担任中国文学外译者和中国文化传播者的优势。
据笔者统计,在译者主题研究视角下,被作为研究对象专文或辟专门章节探讨过的译者仅有6位——戴乃迭、金介甫、埃德加·斯诺,许芥昱、金隄和白英,其余24位译者未受到充分重视。虽然徐敏慧是迄今为止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者探讨最为全面的学者,然而由于其研究篇目的数量限制了译者考察范围,只探讨了时代、学术背景和母语三因素中哪个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影响最大。若放眼沈从文小说整个英译者群体,则会发现更具有可比性的译者/译者群,对他们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的考察势必能深化徐敏慧的研究结论。如William MacDonald与金介甫,二人博士论文均以沈从文为研究对象,均翻译了大量沈从文小说,均为学者型译者,译文发表于相同时代,二人翻译策略选择一定趋同吗?华人汉学家译者(如夏志清、欧阳桢、许芥昱等)之间、英语世界本土汉学家译者(如David Pollard,Philip F. Williams,William MacDonald等)之间翻译策略选择有何差异?华人汉学家群体与英语世界本土汉学家译者群体之间翻译策略选择又有何异同?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3. 文化及语言(学)研究
沈从文的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是一座民间文化宝库,蕴藏着大量民俗风情、民间文化描写和乡言土语,给英译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对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的探讨和翻译案例的批评与解释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重点。研究者普遍赞同文化元素的翻译应遵循兼顾原文文化信息传递的充分性和译文可接受性这一总体原则。李艳荣(2004)51通过对比分析《边城》戴乃迭译本和金隄、白英合译本,发现带有民族色彩美的话语主要有3种处理方法:直译、直译(或音译)与意译结合或直译(或音译)与注结合。古婷婷、刘洪涛(2014)52认为金介甫《边城》译本对专有名词、方言、成语、习语、俗语及其他文化意象的翻译主要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卢国荣、张朋飞(2016)53认为金介甫《边城》译本采用贴近源语、形神兼顾、细译厚译、适当省译的翻译策略,并充分运用译者本人的沈从文研究成果,成功传递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刘汝荣(2014)54认为金介甫《边城》译本运用异化、尾注、文内细译和文化妥协的手段将原文文化成功移植到异语文本中,同时也指出金介甫在称谓语、宗教元素、语言文化及文化意象处理方面的欠妥之处。Eugene Eoyang(2014)55对比了《萧萧》三个英译本中萧萧对小丈夫的称谓语“弟弟”的译法及其表达效果,认为成功的译文应能够再现萧萧与小丈夫之间的俄狄浦斯式母子/夫妻关系。Minhui Xu(2011)56、(2013)57考察了《边城》《萧萧》《丈夫》《柏子》不同类型译者在采用脚注和尾注再现原文地域特有事物、历史事物和文化负载词方面的差异。
上述研究大多从沈从文某部小说中挑出几种有限的文化元素,总结译者对这些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倾向、评价翻译效果得失、揭示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研究视野局限于单个篇目,未能从宏观上全面总结和归纳沈从文小说中的特色文化元素并构建文化元素英译研究模型,进而细致考察各类特色文化元素在不同小说中的翻译策略差异。另外,由于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文化特征最为突出,上述研究者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进行文化翻译研究,却没有明确提出将乡土文化英译作为研究重心。放眼中国乡土小说英译研究,虽然“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一直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8但多以莫言、贾平凹、鲁迅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家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英译研究如莫言小说中的乡土语言英译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绍兴方言和绍兴文化英译研究、贾平凹小说中的陕西方言民俗英译研究等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相比之下,沈从文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巨匠,对其乡土小说中的湘西文化英译的系统研究有待挖掘。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赵杨(2017)59借鉴查尔斯·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中的语言符号意义观,考察了戴乃迭《边城》译本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三个层面的传递策略,认为准确传达语言符号三层意义是实现翻译对等的关键,当意义对等无法实现时,可采用音译、直译和加注以及拟声、比喻和替换等变通手段进行补偿。然而,在笔者搜集的205篇论文中,从语言学视角切入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论文仅26篇,且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与其他研究主题在文献数量和质量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语言学研究视角造成的冲击,然而从语言学视角切入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依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4. 译介及综述研究
沈从文小说译介研究涉及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译介情况、译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历史背景、译者群体构成、海外接受等。徐敏慧(2010)60可谓是沈从文小说译介研究的先导,文中细致梳理了沈从文小说英译本的发表途径、译者群和不同时期的译介特点,但对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译本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够。彭颖(2016)61从沈从文小说新增英译本、新发表渠道、英译各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等方面对徐敏慧(2010)62进行了补充,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因素对译本产出的影响。张晓眉(2014)63除全面梳理沈从文作品在欧美国家的译介情况外,还将欧美学界的沈从文研究纳入考察范围,开始关注沈从文作品的海外传播和接受效果。汪璧辉(2014)64考察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译介情况,包括总体译介比例、不同年代的译介比例、首译、复译情况、复译篇目选择、译者群体构成、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汪璧辉(2016)65从沈从文乡土小说在国内外接受的巨大反差和由其国外传播引发国内重评的案例出发总结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海外传播对中国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启示。该文对于沈从文乡土小说海外传播效果的考察仍局限于海外学界的沈从文研究。Jeffrey C. Kinkley(金介甫)(2014)66探讨了影响《边城》四部英译文诞生及接受的个人、语言、社会、政治、历史和跨文化因素,从不同译本对小说中地域、民族、军队等内容的处理差异出发,考察了不同译作着力塑造的作者和作品形象,同时对各译作的接受状况(包括主要受众、销售量及销售渠道、译本用途)进行了考察,这无疑是对沈从文小说海外接受研究的一大补充。谢江南、刘洪涛(2015)67通过细致考察《边城》四个英译本在历史文化、文体特征、诗意之美再现策略方面的差异总结了各译本在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并对各译本塑造的文学世界进行了政治文化解读。纵观沈从文小说译介研究,对译介的社会历史背景、译介主体、译介内容、目标受众都有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对于沈从文小说的海外传播途径和接受效果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
在综述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硕、博士论文及专著的文献综述部分,而硕士论文因研究篇目单一,多综述单部小说的英译研究现状。现有的唯一一篇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博士论文68和唯一一部专著69立足于2011年以前的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指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严重不足,博士论文缺失,硕士论文、期刊论文数量少,已有研究多探讨戴乃迭的《边城》译本。然而如前文所述,2011-2017年是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高速发展期,成果数量激增、研究视角发生转变、研究深度不断拓展,Minhui Xu的综述显然已与当前的研究情况严重脱节。专题研究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现状的综述类论文笔者只搜集到两篇《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综述》70和《〈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若干思考》71。邓高峰(2014)72仅以《边城》英译研究为考察对象,只检索到10篇《边城》英译本研究文献,而笔者搜集的《边城》英译研究论文仅2013年度就多达19篇,因文献搜集不足导致作者对2014年以前《边城》英译研究现状判断失误,如“还没有学者对三家《边城》英译本一起进行比较研究”,73而早在2011年Minhui Xu的博士论文就探讨了包括《边城》4个英译本在内的4部小说共计15部英译本的叙事风格再现问题,在文献掌握严重不足的基础上概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可信度存疑,所提出的解决对策针对性也不强,参考价值十分有限。莫玉梅(2015)74同样也存在文献搜集不全的问题,只对10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论进行了归纳,且未考虑文献的代表性,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无法忽视的高质量文献如Jeffrey C. Kinkley(2014)75、Minhui Xu(201176, 201277, 201378, 201579)、Eugene Ouyang(2014)80等并未进入研究视野,亦未能全面把握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的历时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综上所述,前人所做的文献综述已无法全面概括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现状,有必要立足于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新局面对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揭示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問题,避免重复研究。
四、问题及对策
基于前文对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现状的宏观概述和各研究主题的分类综述,现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如下:
第一,沈从文小说因“政治删改”81和作家自身的“修改癖”82导致版本问题十分复杂。国内外中国文学研究界已有学者如王润华(1998)83、具洸范(1995)84注意到该问题并发出呼吁号召学界关注,然而似乎并未引起国内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只有少数学者如李小雪(2012)85、曾志(2015)86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部分英译本的底本进行了考证,但仅局限于《边城》一部作品。因引用译例前未考证各英译本所依据的中文底本而导致研究者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卢国荣、张朋飞所引第10个中文例句在《边城》不同版本中出现了增删,作者想当然地认为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依据的是同一个底本,对金介甫该句译文得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只读译文,人们甚至不会发觉这句话是译者加上去的,反倒觉得与译文其他部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体现了译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沈从文研究的深厚功底。”87周毅军、欧阳友珍88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这就需要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去考证待研究译本所依据的中文底本,从源头上防范因底本不同而导致对译者翻译策略作出误判的可能。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相信沈从文小说各英译本的底本信息能逐渐完善起来。
第二,研究篇目单一、研究规模小。在笔者搜集的205篇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论文中,有193篇论文以单部小说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占比高达94.1%。针对单部小说的英译本提出的具体研究问题即便对于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因所考察文本的单一性和特殊性,其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在多大程度上能为沈从文其他小说同类问题的英译研究提供借鉴,甚至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整体发展值得思考。而树立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全局观似乎是打通篇目壁垒,突破现有研究规模的可取思路。譬如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内研究,无论是从何种视角切入,均需立足于对原文和译本语言的考察。因此,可以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确立沈从文小说语言特征英译再现的综合研究参数,考察不同译本对各类语言特征的处理方式,归纳不同类型译者对于各类语言特征的翻译策略的整体选择倾向,或探究翻译转换所带来的文体、叙事方式差异等,对于任何一类语言特征翻译策略的规律性发现都能对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起到整体推动作用。另外,通过建立沈从文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可以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提供保障。
第三,研究主题失衡,各主题研究缺乏系统性。在所有主题的研究中,语言(学)研究和综述研究最为薄弱,译介研究是近年来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的新趋势,译者、文化和风格研究贯穿各研究阶段的始终。风格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风格英译研究参数的选择和风格再现效果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合理、风格考察的后续研究不足。通过全面考察和归纳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征,建构语言特征英译研究参数,势必能够为风格英译研究参数的确立提供依据,而风格再现效果评价标准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忠实性”、相对于原文信息的“充分性”和译文自身的“文学性”,在可能的条件下有必要让英语世界专业读者作为评价主体之一介入译本质量评价体系。风格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对风格再现效果的评价,还应总结风格再现的可取策略,挖掘造成译者间风格再现策略差异的原因等。文化研究中对于乡土文化英译的关注度不够。有必要全面考察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特色文化元素,建立沈从文乡土小说中乡土文化的英译研究框架,考察各类译者对于各类文化元素的处理策略,总结可取的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分析不同类型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及差异。译者研究需突破单个篇目的限制,对译者群体进行整体考察,找出可比性较强的译者群体,系统考察各类译者/译者群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及差异。在译介研究方面,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研究相当薄弱。译界学者大多将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研究当做沈从文作品海外传播效果的一大例证,对于其他传播渠道的挖掘不足,如沈从文1980年美国之行、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多次联合向诺奖评审委员推荐沈从文,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在美上映、沈从文专题国际学术会议等也是沈从文作品海外传播的渠道和海外影响力的力证。另外,在进入沈从文后经典化时代后,其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方式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五、结语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虽已历经30余载,但依然方兴未艾。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沈从文一方面作为“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加强对其作品的译介研究可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仍在不断被译介的作家,加强对其已有英译本的系统研究势必能为其作品的后续英译提供策略指导。深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有赖国内外研究者的长期努力。
① 朱光潜:《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历史将会重新评价》,《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第72頁。
②⑧216062 徐敏慧:《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第220页;第220-225页;第220-225页;第220-225页;第220-225页。
③152661 彭颖:《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沈从文文学作品外译述论》,《江淮论坛》2016年第6期;第176页;第176-182页;第176-182页;第176-182页。
④ 华强:《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149-151页。
⑤ 包括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⑥ 由于从1985-2002年间有16年的研究空白,为清晰呈现图表数据,现从2002年开始统计论文产出情况。
⑦ 经笔者与邵华强先生邮件确认,该论文虽署名华强,实为邵华强先生所作。
⑨2464 汪璧辉:《沈从文海外译介与研究》,《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第84-89页;第84-89页;第84-89页。
⑩63 张晓眉:《沈从文文学在欧美国家传播及研究述评》,《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第27-35页;第27-35页。
117074 莫玉梅:《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综述》,《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年第6期,第5-6页;第5-6页;第5-6页。
12 王惠萍:《从〈边城〉的英译历程管窥中国文学“走出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132-135页。
132565 汪璧辉:《沈从文乡土小说文学命运的嬗变——兼对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反思》,《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23-128页;第123-128页;第123-128页。
14 侯东华:《〈边城〉英译综述》,《资治文摘》2016年第6期,第1674-0327页。
1633404388 周毅军、欧阳友珍:《〈边城〉的生态美学意蕴及其跨文化傳播》,《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第250-256页;第250-256页;第251页;第251页;第254页。
1718 潘文国:《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外语界》2016年第1期,第7页;第7页。
19 刘炼:《小说〈边城〉英译中美学再现步骤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I页。
20 谢艳娟:《〈边城〉三个译本审美价值对比研究》,《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iii页。
22344446566876 Minhui Xu,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Stories,” Dissertation of 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1,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23354547576978 Minhui Xu,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Stories: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Bern: Peter Lang, 2013,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275580 Eugene Eoyang, “Freud in Hunan: Translating Shen Congwens ‘Xiaoxiao,” Translation Quarterly, 2014(71), pp.53-67; pp.53-67; pp.53-67.
286675 Jeffrey Kinkley,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 (Border Town),”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14(1), pp.37-59; pp.37-59; pp.37-59.
29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30 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3rd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07.
31 Lydia Liu, “Imperfect Paradise: Stories by Shen Congwen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997(1), p.250.
32 刘小燕:《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0-74页。
3642 徐敏慧:《从〈柏子〉英译本结尾的改变谈起——翻译社会学视角》,《中国翻译》2013年第4期,第74-78页;第74-78页。
37 张卓亚:《〈边城〉英译本的叙事建构》,《南方文坛》2017年第6期,第77-83页。
3841 时波:《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42-45页;第42-45页。
39 彭发胜、万颖婷:《基于语料库的〈边城〉三个英译本文体特色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83-89页。
4879 Minhui Xu, “Translators Professional Habitus and the Adjacent Discipline: The Case of Edgar Snow,” Target, 2015(2), pp.173-191; pp.173-191.
4977 Minhui Xu, “On Scholar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Kinkleys Translation of ‘Biancheng,”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12(2), pp.151-163;pp.151-163.
50 张卓亚、田德蓓:《汉学家的译者身份——金介甫译沈从文小说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22-128页。
51 李艷荣:《运用比较美学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S1期,第14-16页。
52 古婷婷、刘洪涛:《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89-94页。
5387 卢国荣、张朋飞:《〈边城〉金介甫英译本的成功之道》,《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1期,第71-77页;第74页。
54 刘汝荣:《金介甫英译〈边城〉中文化移植的操纵理论考察》,《外语学刊》2014年第6期,第154-158页。
58 周领顺、高晨、丁雯、杜玉、周怡珂:《乡土文学、乡土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翻译论坛》2016年第1期,第23页。
59 赵杨:《符号学视域下的英译对等——以〈边城〉为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8-92页。
67 谢江南、刘洪涛:《沈从文〈边城〉四个英译本中的文化与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第109-118页。
717273 邓高峰:《〈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若干思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20-123页、第121页、第121页。
8183 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第1-269页。
8284 具洸范:《沈从文著作版本初识》,《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第83页;第83-84页。
85 李小雪:《修改·乡土性·再现—对比分析〈边城〉中英文版本》,《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6 曾志:《“文学乡土性”的再现:接受美学视域下〈边城〉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责任编辑:黄洁玲)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Studies of Shen Congw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Zhang Bei
Abstract: Shen Congwens fic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terary treasury of modern China and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ranslation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ince the 1930s, with 72 texts publish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didnt begin in the scholarly world in China until 1985.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lans to comprehensively comb through the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years of 1985-2017, with a macrocosmic accoun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a catalogued surve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before conducting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nd provi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help push the research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develop further.
Keywords: Shen Congwen, fic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a survey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