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持人,陈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包括各位海内外的朋友,大家好!非常抱歉不能到现场向大家学习和交流,但是正像那句诗所说的那样,见与不见,我们都在这里。在我的印象中,这次由广东省中国文学协会、汕头大学、暨南大学,包括我们《华文文学》编辑部,多家联合举办的这次大会,好像是华文文学界疫情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所以,首先我要向大会表示祝贺,向各位表示敬意。刚才陈校长介绍了汕头大学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那些辉煌的成就,让我进一步知道汕头大学确实是一所不同寻常的大学。在这里,令人肃然起敬的不只是汕头大学那些辉煌的数据和亮点,不只是李嘉诚先生的这种无私捐助,我觉得对于我们现当代文学学人来说,这里还是王富仁先生生前生活工作了好多年的地方,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自信与文学建构”,应该说这个主题是最近常常被大家说起的一个话题,但是把它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建构问题联结在一起,应该说还是不多见的。当然,这个议题的意义十分重大,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哪怕是我们这次规模最大的会议所能解决的。我们在探讨文化自信和文学建构以及地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很多地方其实是走了一段弯路的,那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么在今天,我希望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就像我们这次会议主题一样,应该将这个问题反过来,那就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因为在这样一块独一无二的区域,经济本来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所以经济建设不能走老路,应该探索出一条“双循环”的新路。而且经济建设要承担起一个重任,那就是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一种物质基础。其实,无论经济建设还是文学发展,最终都是要建构一种符合人性、符合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现代文化。
如果说到当下中国“双循环”经济建设的一个最新示范,那我认为首先是新文化建构的示范。我们会议主题的关键词是“文化自信”,我想,如果我们在两年前说到这个话题,那可能是一种最普通、最平常的表达,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在充斥着保护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特别是笼罩在新冠疫情之下的世界面前,我觉得文化自信这句话,就包含了一种特殊的意义。揣摩这个问题,我们感到一种历史与未来交织的沉重感。那么,文化自信首先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就如同会议邀请函中所说的一句话那样:“以语言、血缘、文缘为纽带而建构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一面紧密地联结着民族国家的现代叙事,一面又在各自差异化的时空领域里形成了不同的议题。”①因为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毫无疑问的,不用证伪的,甚至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当代常识。所以,我们谈到文化自信,自然首先是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我们世界华文文学的一个恒久的主题。无论是华文文学的创作还是学术研究,其实长时间以来都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话题在进行。那么,我觉得在今天中国文化如何坚定这种自信,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去证明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成就,是十分必然而且也是自然的,因为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守这种文化自信,来证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成就。这种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不仅构成了当地文化的根,也构成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我想,如果人类文化都没有了特殊性,也就不会构成一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交流的可能。并且我认为,这种文化自信,它不仅仅包含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应该包含对于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的自信,而后者恰恰是这些年来被有意无意忽略了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方面的阐述,我不准备展开,但我有一句话必须要说,那就是,没有现代文化,就没有现代中国。当下国际社会和人类思想文化都处于一种极度分化甚至分裂的状态,如何从理念上寻找到一个能够在冲突中实现和平发展的路径,可以说是当下整个世界最为迫切的深层次需求。而文学要在探索之路上走在前面,因为文学是人的文学,也是人类的文学。
另外,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下会议的主题。我们说会议的主题是要紧密地联结民族国家的现代叙事,我觉得还要补充一句,又要在各自差异化的时空领域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觉得这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民族国家叙事的一个特殊话题,是人类文化为了发展的普遍课题。文化自信是前提,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实现文化的他信与共信,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从而建构起人类命运与人类文明的共同体,是我们今后任重而道远的一个话题。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谢谢!
① 蒋述卓、龙扬志:《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共时呈现》,《当代文坛》2020年第1期。
(特约编辑:程桂婷)
赞(0)
最新评论